張藝謀《英雄》開啟了中國商業大片時代,該片帶給我們哪些啟發?

2020-12-17 星河影評

說起中國電影,張藝謀的《英雄》是一部繞不開的經典作品。

這部由李連杰、梁朝偉、張曼玉、陳道明、章子怡及甄子丹主演的武俠電影,於2002年12月上映。中國內地票房達2.5億元人民幣,全球票房共計1.77億美元,約14億元人民幣。

或許,這和近年來動則二、三十億票房的影片相比不算什麼。但那是國內影院線較少的2002年前後!2002年的14億票房,是那個年代難以逾越的新高度,是一部奠基之作。

美國《時代周刊》把《英雄》評為2004年全球10大佳片第1名,提名奧斯卡金像獎,獲得多個國內外電影獎項

那麼,張藝謀拍攝《英雄》的初衷是什麼?怎麼拍攝而成?該片帶給我們哪些啟發?

一、影片《英雄》何以問世?中國電影行業急需開拓新的類型片,《臥虎藏龍》的成功讓張藝謀受到啟發和思考

2000年,張藝謀拍完《幸福時光》後,決定籌拍一部武俠電影,他花了三年時間籌備此片。張藝謀為什麼有拍武俠電影的想法呢?年輕觀眾可能並不清楚,2000年,華語電影誕生了一部世界級的武俠片《臥虎藏龍》。

《臥虎藏龍》於2000年7月上映,由中美兩國合拍。由我國臺灣地區導演李安執導,周潤發、楊紫瓊和章子怡等聯袂主演。

《臥虎藏龍》帶有濃鬱的中國古典意境,連臺詞都烙印上了中國哲學思想。

該片獲得多項大獎,特別是獲第73屆奧斯卡最佳外語,這是華語電影歷史上第一部榮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的影片,該片同時獲取了2.05億元的全球票房。

英國電影雜誌《帝國》評論:

《臥虎藏龍》在中國電影史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它將中國人的名字第一次寫入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一欄。如痴如花的美景和讓人眼花繚亂的打鬥讓人見識到了中國武俠的魅力。

《臥虎藏龍》獲得了票房和口碑的雙豐收,它給中國人製作華語大片以前所未有的機會和信心,這自然包括張藝謀。此時的張藝謀,已經是中國的一線著名導演。

張藝謀,1950年4月2日出生於陝西西安,1987年張藝謀執導的第一部電影《紅高粱》獲中國首個國際電影節金熊獎。這一年,張藝謀完成了由攝影師、演員嚮導演的最後轉變。接著,接連拿出的《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活著》、《一個都不能少》等經典現實主義題材影片,讓張藝謀成為國內外赫赫有名的大導演。

仔細觀察發現,張藝謀早期的電影作品基本都是清一色的現實主義題材。

這不是張藝謀的個人特色,90年代的中國電影界都是如此。2000年之前,國產電影主要是歷史題材、革命題材和現實主義題材為主。國產電影急需嘗試新的類型片,以適應進入21世紀的國人更多元的電影文化需求。

《臥虎藏龍》的成功啟發了張藝謀。原來,中國的武俠故事很受國內外觀眾歡迎!

仿佛發現新大陸一樣,張藝謀內心很興奮。他聘請梁朝偉、張曼玉、甄子丹、李連杰等國內當紅演員,要把《英雄》打造為有國際水準的電影佳作!

二、《英雄》表達的主題:大一統的家國理念,以及中國特色文化美學、勇於殉道的中國精神

電影《英雄》的敘事很簡單:戰國末期,中華大地上並存七國,七國中秦國最為強大,秦王嬴政立志吞併六國,一統天下。為了對抗秦國的吞併,六國各地俠客陸續刺殺秦王。主人公是李連杰飾演的俠士無名,他武藝高強,練成了「十步一殺」的武功,想刺殺秦王。

但秦王嬴政不是普通人可以接近,當時只有唯一的辦法。

原來,秦王曾經下令:凡能緝拿刺客長空者,可近秦王20步;擊殺殘劍、飛雪者,可近秦王10步,封官加帛。換句話說,無名必須殺掉刺客長空、殘劍和飛雪,換得接近秦王的寶貴機會。

長空、飛雪等俠士支持無名的刺殺決定,但殘劍表示反對。殘劍送給了無名兩個字:天下。戰國七雄中,唯有秦國,唯有嬴政具備雄才大略,有一統天下的能力和雄心。殘劍反對刺殺嬴政,如果殺掉嬴政,天下勢必會陷入更長的混戰局面。

東漢末年的曹操,在《讓縣自明本志令》一文如此寫道:

今孤言此,若為自大,欲人言盡,故無諱耳。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或者人見孤強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評,言有不遜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

什麼意思呢?曹操說,如果沒有我曹操,天底下不知道有多少人稱王,多少人稱帝!

曹操和嬴政都是亂世英雄。這樣的英雄人物的存在,對天下統一有著十分重要的積極意義。

秦王嬴政順應歷史潮流,滅六國統一了中國,結束了諸侯長期割據混戰的局面,符合廣大人民的願望。他建立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等,鞏固了統一,促進了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李白曾高度讚揚: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

章太炎在1913年撰寫的《秦政記》,大力讚揚秦始皇:「雖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張曼玉和梁朝偉,用自己的性命成就李連杰刺殺的計劃。

這是一種義氣,家國大義,捨生取義。梁朝偉悟出了「道」,對天下的義,比國家的義大,比個人的得失大。影片中的天下是指大中華,而國家指戰國時期的眾多諸侯小國。在秦宮大殿,無名終於明白了殘劍的「天下」二字的真正意義,明白它沉甸甸的分量。

張藝謀野心很大,除了傳達統一的理念,更想表達中國美學意境,表達中國文化的意蘊。

影片中有很多經典片段就是明證,比如紅色的趙國字館。書法是中國文化的代表,書法和劍意境相通,中國的文化本身就是互通,萬物歸一。中國文化更在於精神,面對秦軍的萬箭齊發,趙國館的師徒們坦然面對死亡。堅如磐石,穩坐在書房練字。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這是中華文化從古至今宣揚和歌頌的以身殉道精神,所謂朝聞道夕死可矣。或許,西方社會講究所謂人權、人性的群體,無法理解這種精神。但這種以身殉道的精神和濃厚的中國文化基礎,是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得以延續的根本。

三、《英雄》怎麼表現主題?唯美的畫面、經典的音樂、有內涵的服飾和悲壯的故事。

畫面:《英雄》給觀眾最震撼的莫過於影片畫面太美。追求畫面的唯美,是張藝謀電影鮮明的個人風格之一。據報導,拍攝《英雄》時,張藝謀是最辛苦,也是精力最旺盛的人。為了達到完美效果,張藝謀每天只拍幾個鏡頭,一個鏡頭有時要拍上幾十遍,為了一個鏡頭甚至不惜跋山涉水也在所不惜。

由於語言和文化的差異,《英雄》的故事情節對於西方人來說比較複雜,難以理解電影要表達的內容和精神。但許多西方觀眾依舊為電影的圖像美感嘆為觀止,願意掏錢進入影院一睹真容,這是影片畫面的功勞。

畫面一:湖上決鬥。無名(李連杰飾演)和殘劍(梁朝偉飾演)二人在九寨溝的湖面像蝴蝶舞蹈般決鬥。湖面清澈,四周的美景映入水中。湖中有個小亭,二人拿著寶劍,忽高忽低,忽前忽後。每逢快要跌入湖中時,寶劍往湖面一划,人的身體再次騰空而起。

這是中國武術裡的輕功,這段打戲張藝謀是向李安的《臥虎藏龍》致敬。

在《臥虎藏龍》中,章子怡和周潤發在竹林以及宏村的湖面也有一段類似的打鬥。張藝謀把這段打鬥情節搬到九寨溝景區,演繹得更完整更美。

畫面二:紅葉林比拼。殘劍的女僕(章子怡飾演)得知殘劍死在了飛雪(張曼玉)的手中,找飛雪來報仇,二人在一片豔麗的紅葉林中拼殺。看過《英雄》裡的觀眾可能忘記了影片的很多故事情節,但一定記住了這段紅葉林的比拼。

滿是憤怒的女僕拿著彎刀,找飛雪拼命。但衝動則方寸大亂,憤怒時的女僕不是飛雪的對手,最終死在了飛雪的劍下。兩個人均身穿紅色的長衣,和紅葉林相得益彰,甚至連中劍的女僕噴出的鮮紅的血都是美的。

觀眾評價,這段打鬥是國產電影中有著重要意義的場景片段。

畫面三:萬箭齊發。《英雄》中無名向秦王描述了秦軍進攻趙國時的一個場景,趙國一個老先生正在教一幫弟子練習趙國文字。秦軍每逢進攻,必定首先萬箭齊發。風!風!風!這樣氣勢恢宏的萬箭齊發場景,歷史上未必真有。但張藝謀別出心裁的設計,從側面展示了秦軍的強大實力。

音樂:《英雄》的多首配樂均由譚盾創作。譚盾,1957年8月出生於湖南長沙,中央音樂學院碩士畢業,哥倫比亞大學博士畢業。2011年,譚盾獲得了德國「巴赫獎」,該獎項每4年頒發一次,是德國授予當代作曲家的最高榮譽,實力毋庸置疑。

譚盾用他的傑出才華,把電影《英雄》裡面的配樂和劇情完美結合了,完美地烘託、渲染和詮釋了電影要表達的氛圍、情感與主題。音樂中充滿了悲憫蒼生的家國情懷,無盡的悲憫,深沉的幽思

比如梁朝偉和張曼玉在沙漠打鬥場景的配樂《悲情沙漠》:張曼玉在沙漠中嚎啕痛哭,她刺死了自己最心愛的人—梁朝偉。譚盾把馬頭琴、二胡等樂器的祖先—古代秦弦子想像中的音色還原出來,令人拍案叫絕。

如此用心譜出來的曲子,自然打動人心。

服飾:近年來,服裝逐漸被列入各種重要的電影獎項之中,服裝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往往成為影片宣傳的重點和博觀眾眼球的噱頭。某些商業大片甚至把服裝作為影片的主要看點。《英雄》的服裝和人物造型設計,是日本的和田惠美。

和田惠美曾說:「每當我為電影或歌劇設計服裝的時候,我思考的第一件事就是如何在設計中體現人物的性格。」這樣的創作理念無疑十分正確。一個人的穿著打扮和他的性格往往是互相匹配,相互襯託。

和田惠美和中國導演合作密切,為多部華語電影設計服飾,比如《白髮魔女傳》、《劍雨》等等,她在影片《英雄》裡的服飾設計同樣出色。

影片中採用了幾種主要顏色:

無名在秦宮時穿的服裝是黑色,這和秦宮的森嚴映襯,威震天下的秦王宮殿非比尋常;剛開始,無名向秦王撒謊時的畫面場景是紅色,殘劍、飛雪和女僕都是身穿紅色長衣;秦王識破了無名的謊言,在他的猜測中,畫面很多服飾變為藍色;接著無名講出了真正情況,影片中服飾變為白色;無名頓悟,最後放棄了刺秦,因為他相信只有秦王可以結束戰亂,一統天下。這裡畫面綠色為主,綠色代表著悟道,代表順應自然和天下大勢。

用服飾顏色側面強有力襯託出了影片環境氛圍和主人公的性格特徵,應該說,和田惠美不愧是國際有名的電影服飾設計大師。《英雄》合作以後,張藝謀很滿意,繼續邀請和田惠美擔任影片《十面埋伏》的服裝設計。

故事:

《英雄》講述了一個俠士刺殺秦王的故事。刺殺秦王的壯士應該有很多,只是我們大多數人只聽說荊軻刺秦王和張良刺秦王。

司馬遷在《史記》中寫道:

太史公曰:世言荊軻,其稱太子丹之命,「天雨粟,馬生角」也,太過。又言荊軻傷秦王,皆非也。始公孫季功、董生與夏無且遊,具知其事,為餘道之如是。自曹沫至荊軻五人,此其義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較然,不欺其志,名垂後世,豈妄也哉!

意思是說:他們的俠義之舉有的成功,有的不成功,但他們的志向意圖都很清楚明朗,都沒有違背自己的良心,名聲流傳到後代。可見,司馬遷對刺客的勇氣擔當評價很高。

《英雄》中的主人公無名,和荊軻一樣敢於犧牲自己。荊軻站在燕國的立場刺殺秦王,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無名懷著同樣目的去實現刺殺任務,但影片《英雄》的故事高度在於,無名得知秦王嬴政一統天下的抱負後,決定放棄刺殺秦王。

秦王說:「一個劍字,竟然有19種寫法。待寡人一統天下,一定將這些雜七雜八的文字統統廢掉,豈不快哉!」秦王一番話感動了無名,無名被嬴政的心懷天下所折服。

四、《英雄》獲得積極評價,也受到爭議

《英雄》是導演張藝謀在電影全球化和商業化的大背景下,實現電影藝術轉型的一個重要標誌。明星雲集,場面宏大,畫面精美,武打設計如行雲流水,這部電影將中國歷史、武術融入暴力美學,實現文藝片和商業片的最佳結合,並創造了中國大陸電影新的票房記錄。

從前期的策劃籌備、類型片明星制,到拍攝製作,最後宣傳發行,《英雄》給行業展現了一套成熟的現代電影商業模式。張藝謀開啟了中國大陸商業大片的新時代,從這個意義上說,《英雄》在中國電影史上有著濃墨重彩的一筆。

當然,也有觀眾對《英雄》持批評態度。

一方面,《英雄》影片場景弘大壯闊,但劇情單薄,這成為張藝謀後期影片的通病。比如《三槍拍案驚奇》、《長城》等,硬是把一個索然無味的劇本人為打造成一部商業大片,過度透資美學藝術。另一方面,張藝謀導演為了打造所謂的國際水準,迎合好萊塢的鑑賞標準,忽視了中國本地觀眾的標準,中國觀眾更在意是否講好一個故事。

總結:

張藝謀的《英雄》儘管存在一些不足,但它依舊是一部經典影片。

不管是從文藝價值還是從商業價值分析,《英雄》都屬於一部佳作。更重要的是,《英雄》是中華電影邁入商業大片時代的裡程碑作品。

2002以後,國產電影正式進入商業片時代。

中國電影不斷取得新成績,國內影院不斷擴大建設,國產電影票房不斷刷新記錄,比如國產動畫《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破50億。收入不斷增加的市民,越來越願意掏錢去電影院消費觀影,前提是有好影片。

《英雄》洋溢了濃厚的中國文化魅力和中國精神,國產動畫《哪吒之魔童降世》在這條路上繼續前進,該片對經典的「哪吒鬧海」進行了顛覆式改編,講好了一個熟悉又新穎、澎湃又感人的「中國故事」。

當然,《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成功還告訴我們:那些保留著最淳樸的熱血和感動,保留著奉獻和擔當的著中華文化價值取向的男人公和故事,依舊受到觀眾喜愛。

相關焦點

  • 《一秒鐘》,「大片時代」後張藝謀最好的電影?
    張藝謀花了大量篇幅來展現那個時代人們對於電影的愛,以及,膠片時代電影的魅力。其中不乏奇觀性的展現。二分廠的工人們扛著長板凳、踩著自行車看電影,相當一部分人擠在了幕布的後面。男女老少搶救在地上拖拽扭曲得像驢腸子一樣的電影膠片。
  • 張藝謀這次是徹底走下神壇還是一雪前恥?
    在票房上,《一秒鐘》在張藝謀轉型商業大片後的所有影片中位居倒數第二,僅高於十五年前的《千裡走單騎》。但如果以年度票房排名衡量,《千裡走單騎》位居2005年中國電影票房排行榜第13位,比暫列2020年中國電影票房排行榜第17位的《一秒鐘》還要靠前一些。
  • 看過這組《英雄》的高清劇照,才發現張藝謀的電影色彩如此美
    《英雄》2002年在國內上映,由當時還不能稱為「國師」的張藝謀執導。在當年因為該片比較前衛,主要是敘事方式,和表現的故事內涵,相對當時觀眾的觀影水平太過超前。以至於票房飄飛,卻口水一片。但是這麼多年後再看到這部電影時,才發現導演真的是在各個方面都下了很大的功夫。
  • 紅了32年,張藝謀翻車了?
    這部電影,同時也一舉拿下了柏林電影金熊獎,以及金雞獎、百花獎,從此,張藝謀開啟了32年的電影生涯,也紅了32年。自《紅高粱》公映到現在,這32年來,張藝謀其實並沒有「翻車」太多。《奇幻三槍》於2009年上映,豆瓣評分4.7分,即便是趙本山、小瀋陽、閆妮等喜劇巨星加持,也無濟於事。整個影片的畫風,真叫人眼花繚亂,特別是在色彩方面,就像是一隻翻倒的顏料罐。
  • 36年前陳凱歌、張藝謀一部《黃土地》,開啟了國產電影的黃金時代
    而其中的旗幟性人物則是張藝謀和陳凱歌,在學生時代,陳凱歌的專業是導演系,而張藝謀的專業是攝影系,兩人雖然同住在一個宿舍樓,也彼此知道對方,但是在學生時代他們的交集並不多。但是由於張藝謀的攝影專業出眾,並屢屢獲獎,所以陳凱歌對張藝謀的印象還算不錯,以至於在學生時代他們便約定有機會一定要一起創作一部電影,那個時候他們還很單純,他們的約定也僅僅是單純的為了藝術追求。
  • 70歲,1.3億票房,張藝謀終於輸給了時代,卻贏回了電影
    不知不覺,曾經國產電影的頂梁柱張藝謀已經70歲了,作為30年來,國產電影的絕對龍頭人物,張藝謀從1987年的《紅高粱》橫空出世,到2002年的《英雄》引領時代。他一直走在了國產電影的最前沿,無論是在他職業生涯的頭10年來在民族電影上的建樹,還是後20年,他在商業電影上的探索。張藝謀都不愧對「電影大師」的稱號。
  • 19年前的電影《英雄》,囊括李連杰、章子怡等大腕,今天才看明白
    張藝謀執導的武俠大片《英雄》,當時囊括了李連杰,章子怡,梁朝偉,張曼玉,陳道明和甄子丹等一眾國際著名影星,可謂是超級豪華的陣營。演員的演技一流,畫面美輪美奐,配樂搭配巧妙等等都是這部電影的看點。攝影出身的導演張藝謀,在該片中更是充分把色彩美學發揮到了極致,大片的紅色,黑色,白色不時地渲染了整個銀幕,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乃至震撼。不過,2002年《英雄》在國內剛剛上映的時候,觀眾可謂是褒貶不一,莫衷一是,反響並不像預期的那麼好。
  • 以張藝謀《英雄》為例:分析「新歷史主義理論」在中國電影的發展
    四種不同顏色構成了《英雄》的底色,也代表了四種情緒的表達。《英雄》開啟了中國的大片時代,恢弘的場面給人以極強的視覺震撼,豐富的精神內涵奠定了它武俠電影史上獨特的地位。《英雄》以戰國時期,秦爭霸六國為背景,以紅、藍、白、綠四段故事為線還原了完整的愛情、友情、家國情懷,悲壯感人。
  • 何以為《英雄》,解讀張藝謀的色彩美學盛宴
    2002年,一向以文藝片見長的張藝謀,在面對電影全球商業化的挑戰時,用一部《英雄》完成了個人的轉型。他將中國武學意境與動作片的暴力美學相結合,成功開啟了中國商業電影的產業化時代。這部作品在當年收穫了2.5億人民幣的票房,而且還榮登美國時代周刊評選出的「全球年度十佳電影」榜首,並獲得了第75界奧斯卡金像獎的提名,可以說是中國商業電影在國內、國外同時綻放的高光時刻。
  • 上映16天拿了1.26億,張藝謀18年來票房最差的電影
    張藝謀這一個名字,不僅代表了中國藝術電影的巔峰,也是中國商業電影的拓荒者。2002年,張藝謀執導的《英雄》上映,國內票房高達2.5億,佔據全年總票房的四分之一,也開啟了中國商業電影的時代。在此後的18年中,張藝謀無論是商業大片,藝術電影,依舊能在票房上取得不小的成績。但目前,上映了16天票房僅1.26億,單日票房已經跌到了第10名,預計後續不會有更多的票房增長。
  • 張藝謀,逃離邊緣
    張藝謀經歷過那個膠片時代,他也在不斷地緬懷那個時代。2007年,坎城電影節六十周年,在受邀拍攝《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電影》的3分鐘短片時,張藝謀選擇拍攝《看電影》。《紅高粱》商業上的成功為中國電影趟出了一條新路:先去國際獲獎,再回國內賺票房。電影最終斬獲10個海內外大獎,而張藝謀也隨即進入了拿獎拿到手軟的順遂時期。在表達的尺度上,張藝謀叛逆過,也失望過。自《紅高粱》引發意識形態上的爭議後,張藝謀被大批「揭露中國陰暗面」,是在《大紅燈籠高高掛》時期。
  • 張藝謀在《英雄》後最好的電影,這一次他終會做回了自己
    過去三十年來,張藝謀導演一直是中國電影無可爭議的第一人,他既創造了中國藝術電影在國際電影中的輝煌,又以一己之力開啟了中國商業大片時代。 在藝術和商業之間,張藝謀導演的風格有一個很明顯的分界線—— 《英雄》。
  • 特寫丨被重估的張藝謀
    燈塔數據顯示,截至發稿前,張藝謀新作《一秒鐘》累計票房1.3億元,票房分成4721萬元。鑑於上映時日已久,這很可能是票房定格數字。大概率虧損。《一秒鐘》上映歷經種種變化,豆瓣評分7.8,在張藝謀所有作品中,口碑中上。畢竟《長城》曾拿下4.9的低分,該片最終票房11.74億,但鑑於巨額投資,虧損依舊。
  • 「國師」張藝謀?
    從青春期那個沉默自卑的西安後生,到為國人揚眉世界影壇的電影大師,從拍攝《英雄》導演《印象》系列實景演出,在商業領域無往而不勝的商業大亨,到拍攝《祝福中國》獻禮政府,執導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成為國家意識形態闡釋者…...幾十年間,張藝謀的人生軌跡比他在大銀幕上所構建的影像更加「瑰麗迷人」,他甚至構成了一首關於個人奮鬥與時代變換相激蕩的敘事詩。
  • 張藝謀,離開張偉平的這8年
    032002年,張偉平投資張藝謀拍攝了《英雄》,《英雄》正式開啟內地大片時代。《英雄》開機那天,李連杰、梁朝偉、張曼玉、陳道明、章子怡、甄子丹站出來那刻起,就讓全球人民充滿了期待,也標誌著一個時代誕生!張偉平大膽創新,採取了許多國產影片從未採取過的瘋狂營銷手段。為保證票房,新畫面將影片的第一盤拷貝,於首映禮當日才空運到現場。
  • 新世紀20年中國十大導演,張藝謀、陳凱歌、徐克未入圍
    從2002年張藝謀導演李連杰、梁朝偉、張曼玉、甄子丹、章子怡的《英雄》獲得2.2億超高票房(2002年全年票房才10億)開始內地大片時代。2012年徐崢自導自演,王寶強、黃渤主演《泰囧》獲得超12億的高票房,將華語電影帶入10億票房俱樂部。2016年周星馳導演,鄧超、林允主演《美人魚》票房刷新到超30億,2017年吳京自導自演《戰狼2》更是將票房提升到56億的高度。
  • 被重估的張藝謀_綜合_全部資訊_全景網
    燈塔數據顯示,截至發稿前,張藝謀新作《一秒鐘》累計票房1.3億元,票房分成4721萬元。鑑於上映時日已久,這很可能是票房定格數字。大概率虧損。  《一秒鐘》上映歷經種種變化,豆瓣評分7.8,在張藝謀所有作品中,口碑中上。畢竟《長城》曾拿下4.9的低分,該片最終票房11.74億,但鑑於巨額投資,虧損依舊。  「無論是從內容還是票房,都沒有達到我們預期。」
  • 香港實力派扎堆演網大:這是時代的進步,還是中國演員的悲哀?
    這是時代的悲哀?中國電影的崛起!我們看到的參演網絡大電影的港臺演員們,他們都是巔峰時代港臺娛樂產業,所造就的眾多的娛樂產業從業人員。由於港臺娛樂產業巔峰時代內容極佳,還不是現在內地娛樂產業能比較的。1、內地影視娛樂產業壯大、港臺影視娛樂產業衰落我們以中國電影為例。早期內地電影只有第五代導演的文藝片,華語商業大片還要看香港。2002年張藝謀拍攝《英雄》開啟商業大片時代後。
  • 張藝謀隱秘的精神自傳
    看了侯孝賢、楊德昌的作品,張藝謀深受啟發,做出自我批評:我們總是關心政治,關心政策,卻不關心人自己。究其本質,還是敘事能力和人物刻畫能力不過關。張藝謀看得清醒:拍《紅高粱》時,我就沒有過敘事關。到了《菊豆》,把倆人的事兒講清楚講順暢其實那裡面的學問挺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