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謀在《英雄》後最好的電影,這一次他終會做回了自己

2020-12-17 騰訊網

2020年11月27日,《一秒鐘》上映了。

這一次的上映,足足推遲了兩年。

多次因為「技術問題」導致不能試映的這部電影,終於在「修修補補」後,以一個圓滑的姿態和觀眾見面了——

《一秒鐘》

在拍攝《一秒鐘》的時候,張藝謀68歲。

過去三十年來,張藝謀導演一直是中國電影無可爭議的第一人,他既創造了中國藝術電影在國際電影中的輝煌,又以一己之力開啟了中國商業大片時代。

在藝術和商業之間,張藝謀導演的風格有一個很明顯的分界線——

《英雄》。

十七年前,一場非典疫情使得整個中國電影市場從高點滑落,陷入低谷,跟今年十分相似。

作為中國電影界領軍人的張藝謀親自為《英雄》拉來3000萬美元的海外投資,猶如一劑強效雞血使得中國影院沸騰了起來。

自那時候開始,中國大商業片時代來臨了。

可能是命運之神的巧然安排。

在十七年後,多次推遲上映的《一秒鐘》恰逢又一次疫情,這一次,張藝謀導演從那個商業大片模式重新回到了最初九十年代《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掛》的鄉土風格。

也許,年近古稀的張藝謀知道,這次的天災,已經打不倒中國電影和中國觀眾。

而他,只想拍一個自己心心念念的故事,一部自己為電影所寫的情書——

不是為了觀眾,不是為了市場。

只是,為了自己。

一、這是一個張藝謀魂牽夢繞的故事

《一秒鐘》,是關於一部看電影的電影,故事簡單而又直白。

張九聲是一個勞改犯,他從勞改局裡偷跑出來的唯一目的,是因為聽說能在電影放映前的22號《新聞簡報》裡看到自己的女兒。

哪怕畫面,只有一秒鐘。

範電影,二分廠幾十年來的金牌放映員,村子裡的風雲人物。

放電影對他來說,就是信仰與人生。

劉閨女,和弟弟相依為命,因為弟弟學習好所以向鄰居借來了燈具,但是弟弟不小心燒壞了膠片製作的燈罩。

為了能讓弟弟繼續學習,為了能把燈罩還給鄰居,她不得不去偷一卷電影膠片。

本該不相交的三個人,因為一卷膠片,一部電影,纏繞在了一起。

但是看完電影後,十四覺得——

張藝謀導演也許想拍的不是這三個人的故事,而是想透過這三個人,描繪那個年代的故事。

六七十年代,在那個物質匱乏的時代,看電影就是一場狂歡,就是一個夢。

像仰望星空般的夢幻與快樂。

村子裡只要一放電影,那就跟過年一樣張燈結彩,甚至殺人犯都可以為了看一部電影停下手中的兇器。

在電影裡,幾十年從沒有失手過的放映員範電影擁有著村子裡最高的話語權與威望。

因為對於每兩個月才能看一次電影的西北村民來說,看電影是一件很神聖的事。

短視頻、流媒體和行動裝置的崛起,已經完全改變了當今觀眾的觀影習慣。

甚至對於有的觀眾來說,電影院都顯得可有可無,因為大屏電視、家庭影院的新興都在逐漸侵蝕著院線市場。

但是在幾十年前,數字放映還未出現的那個年代,看電影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張藝謀在《一秒鐘》的幕後採訪裡說道:

「電影放映機只要一開,唰唰刷的聲音一起來,那是最好聽的音樂。「

人生的自豪感和榮譽感瞬間就升了上來。

《一秒鐘》也許是張藝謀人生中最特殊一部電影——

不是為了奪獎,不是為了票房,只是單純的想拍出自己想要追憶的那個年代。

那個一去不回的膠片放映年代。

在當今一億票房都顯得無足輕重的年代,張藝謀想要告訴所有的電影從業者——

不要小看電影,不要忘了製作電影的初心。

二、三位演員

關於張譯。

2020毫無疑問是「張譯年」。

從《八佰》到《金剛川》,再到《我和我的家鄉》和《一秒鐘》,張譯幾乎包攬了今年所有大製作電影。

但也是,他也該火了,也早該火了。

為了拍攝《一秒鐘》,為了更符合電影裡的張九聲的形象。

張譯在拍攝前,節食了兩三個月,瘦了二十多斤。

當記者問他這樣做值不值得的時候,張譯笑著回答:

「你是選擇身體健健康康,但事業碌碌無為,還是選擇稍微那麼一點瑕疵,但是做了很愉快的事情。」

他選擇了後者。

為了讓皮膚更加黝黑和粗糙,張譯不得不每天在烈日下暴曬數個小時,赤腳在沙漠中行走。

在採訪中,張譯表示,最難的戲份,不是哭戲,不是打戲,而是吃麵。

因為節食的原因,他很久沒有碰過米飯和麵食,但是在那一場戲裡,他需要一個人吃下兩碗粉條。

並且那場戲需要醞釀足夠的情緒,為了拍好這個片段——

他反覆吃了十幾碗面,最終導致了胃痙攣。

在整部電影裡,十四印象最深的一幕,是張譯從放映口子裡回過頭,淚流滿面。

範電影感嘆道:「這放一次也就一秒鐘啊。」

張九聲說:「那就他媽給老子放十遍。」

關於範偉。

範偉的演繹,十四不想多說些什麼。

無論是小品還是電影,他的每一個角色都深入人心。

在《一秒鐘》裡,範電影是一個很倨傲的人,因為他擁有著一個神聖的工作,但同時,他又是一個敏感的人——

即使張九聲拿著刀威脅他一次又一次的回放電影,但範電影仍然在最後特地剪出有他女兒畫面的膠片送給了張九聲。

範電影明明自己也有悽慘的過去,但是只要他一出現,電影裡的沉重感似乎就減輕了幾分。

這部電影故事很簡單,所以也更加能體現國師高強的選角能力。

當看完整部電影後,十四在腦後中搜索所有已知的演員,沒有人再比範偉更適合這個角色。

最後,我想說說媒體鋪天蓋地報導的「謀女郎」劉浩存。

在電影裡,劉閨女全程都是蓬頭垢面的骯髒形象,但這依然掩飾不住她靈氣的大眼睛。

雖然演技相對生澀,但整體表現並不讓人出戲尷尬,把劉閨女小痞子的模樣也演的活靈活現。

並且,劉浩存的笑讓十四印象深刻,也許是因為一個半小時的「乞丐」形象深入人心,最後幾分鐘的改頭換面可以說是這場電影的一個驚喜。

不過在十四看來,劉浩存最大的短片,就是面容辨識度不高——

相比於前幾任「謀女郎」鞏俐、章子怡、周冬雨她們,雖然劉浩存長得漂亮,但並沒有突出的特點。

有時候,泯然眾人的漂亮,在演藝圈並不是一個優勢。

三、消失的「一秒鐘」

很可惜,《一秒鐘》被刪減了。

看完電影後,十四最大的疑惑就是——

張九聲的動機明顯不足。他逃出勞改局之後明明可以去找自己的女兒,為什麼還要特地去《新聞簡報》裡找到那一秒鐘的鏡頭。

在試映結束後,有觀眾和十四擁有一樣的疑惑,並提了出來。

張譯看著張藝謀笑了笑,張藝謀看著觀眾卻很猶豫。

其實,張九聲的女兒死了,並且因為死的理由,她變成了刪減片段。

女兒因為有個勞改犯的父親,自己必須爭當先進分子才有光明的未來。

但是在努力地過程中,死了。

在電影裡,張九聲在哭著訴說:「才十四歲,她和大人掙什麼呀?」

範電影說:「她得爭,爭了才能消除你對她的影響。」

(「她死了。」)

三個字,一秒鐘,讓整個電影的感情都變了。

但張藝謀沒有辦法,

在影片裡,劉浩存被保衛科毆打的場面剪輯太過跳躍,顯然也是刪除了部分畫面。

影片最後的結局,本該定格在張九聲被保衛科帶走消失在荒漠中,劉浩存拿著空蕩蕩的報紙揮手告別。

為了過審,張藝謀加了一段兩年後的「闔家團圓」的片段。

《一秒鐘》從一開始有稜有角的樣子,被一刀一刀削成了一個圓。

即便如此,張藝謀仍希望這部電影能和觀眾見面,即使,這不是它最初的樣子。

因為些許刪減,《一秒鐘》變成了一部很挑人的電影——

因為它的感情鋪墊沒有到位,它的敘事之間有一點割離。

喜歡的人,會很喜歡,不喜歡的人,會覺得像是喝了白開水,索然無味。

但在十四這裡,我會為這部電影打上8分的評價,把他放在自己的年度十佳榜單之上。

喜歡電影的人,應該不會討厭這部電影。

相關焦點

  • 《一秒鐘》,「大片時代」後張藝謀最好的電影?
    對電影裡的主角們來說,在那個特殊年代,他們對電影的愛也是實用主義和功利的。張九聲冒著罪上加罪的風險逃出勞改農場,追逐電影而來,他為的不是《英雄兒女》,他想要的東西甚至不在電影正片裡,只是存在於電影放映前的22號新聞簡報裡——那裡有他女兒一秒鐘的鏡頭。他的愛和電影無關,他要看的是女兒,從來不是電影。
  • 做不成愛人的張藝謀鞏俐,最後卻變成了最好的電影知己!
    說鞏俐是中國最好的女演員有人反對嗎?問題是誰製造了鞏俐?可是30多年前的鞏俐,還是連藝校都考不上,落榜了兩次的在中國電影無名無姓的小姑娘 。鞏俐是山東人,家裡五個孩子她最小,當鞏俐說她想當演員的時候,也沒有受到傳統家庭的阻撓,老媽的話既酷又殘酷:想當演員,家裡幫不了你,你得靠自己。
  • 《一秒鐘》:張藝謀近二十年最好的電影
    進入新世紀之後,我們八九十年代的「電影英雄」張藝謀同志真是越來越拉誇了。他最近幾年拍出來的電影,優秀佳作幾乎沒有,我還是自信點,把這個幾乎去掉吧!張藝謀作為「電影英雄」,所取得的成就,他的電影給國家民族帶來的影響是任何一個導演都無法比擬的。
  • 70歲,1.3億票房,張藝謀終於輸給了時代,卻贏回了電影
    不知不覺,曾經國產電影的頂梁柱張藝謀已經70歲了,作為30年來,國產電影的絕對龍頭人物,張藝謀從1987年的《紅高粱》橫空出世,到2002年的《英雄》引領時代。他一直走在了國產電影的最前沿,無論是在他職業生涯的頭10年來在民族電影上的建樹,還是後20年,他在商業電影上的探索。張藝謀都不愧對「電影大師」的稱號。
  • 電影《一秒鐘》口碑爆棚,張藝謀真的動情了……
    改編莫言的小說,和鞏俐、姜文合作的《紅高粱》(1988年)獲獎無數,然而,在這之後,張藝謀又緊接著拍了一部《代號美洲豹》(1989年),拍的,嗯……什麼玩意兒?2000年,他又找來莫言做編劇,合作趙本山、董潔拍了一部鄉村喜劇《幸福時光》(2000年),反響還不錯,這是要確定自己的風格了?
  • 《一秒鐘》:十年來最好的張藝謀電影,張譯值得所有人起立鼓掌
    這是十年來最好的張藝謀作品,沒有之一。眼下,在豆瓣上這部《一秒鐘》的評分是8.0分,這部「關於電影的電影」在經歷了撤檔、技術原因、退出柏林影展、以及刪減和補拍等風波後。終於在大銀幕上如約而至與內地觀眾見面。如果是這部電影是第五代領軍人物老謀子對於大時代集體主義又一次影像還原,倒不如說這是一次典型的張藝謀式電影的勝利。
  • 張藝謀20年來最好的電影
    喜歡看電影的人,一定不會沒有聽過張藝謀這一個名字。張藝謀這一個名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是中國電影的名片。從《紅高粱》這一部電影開始,張藝謀就用具有中國色彩的電影,讓全世界的觀眾為止驚嘆。後來的《英雄》等,直到《影》的中國水墨風,張藝謀的電影,一直都在時光中驚豔著。
  • 張藝謀,華語電影唯一的國師
    新世紀後,《英雄》、《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等片又不斷刷新華語票房記錄。以這樣的履歷來看,張藝謀似乎是人民幣玩家,每一次轉換身份都能做到極致,但是在成功的背後他付出了遠高於常人的努力。籌備《紅高粱》時,坐火車、坐公交、在擁擠的人群中穿著被踩破的腳到莫言工作的地方,和他協商改編事宜。自己做導演,不能兼任攝影,便找來同學顧長衛,也正是因為顧長衛的小失誤讓女主由史可成了鞏俐。男主是姜文,張藝謀當時要求他把自己曬黑;對鞏俐的要求則是,讓她練習跳水,符合農婦的形象。
  • 張藝謀諜戰電影《懸崖之上》殺青,告別十幾年大製作囚籠,做自己
    前不久,張藝謀的一部《懸崖之上》殺青了。編劇全勇先在微博上透露了這個消息。這部電影的拍攝過程是非常坎坷的。剛好年末立項,於是在拍攝途中,經歷了兩次中斷。而那時東北的天氣正是非常惡劣的時候,在嚴寒中,大家沒有任何不滿與抱怨,克服困難,終於成功完成了拍攝階段。
  • 張藝謀+張譯,新電影評分已爆,這次,「老謀子」真的動情了
    2000年,他又找來莫言做編劇,合作趙本山、董潔拍了一部鄉村喜劇《幸福時光》(2000年),反響還不錯,這是要確定自己的風格了?緊接著,2002年,時隔兩年,他帶來的卻是一部武俠電影《英雄》(2002年),並憑此獲得第75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提名。 2001年《金陵十三釵》之後,是2014年的現實電影《歸來》,是2016年的奇幻電影《長城》,是2018年的武俠電影《影》…… 張藝謀,就是這樣多變、善變,他的作品從古裝、武俠,到現實、鄉村,幾乎都有涉及。
  • 「一秒鐘」之後,張藝謀依然有電影人的「良知」
    在1996年之後,張藝謀的創作水準已經明顯走了下坡路,在和鞏俐分開的那段日子裡,張藝謀隨著國內電影市場的變化,做了許多轟轟烈烈的嘗試。這個過程中他執導了都市荒誕喜劇《有話好好說》,反應農村現實題材的電影《一個都不能少》,以及後來將國產電影商業化推向最高潮的武俠古裝片《英雄》。雖然張藝謀在37歲高齡才開始從事電影導演職業,但是電影卻給了張藝謀第二個生命。
  • 鏡色物語,張藝謀最被低估的電影《英雄》,你看懂了多少
    開門見山,這次我們來說說張藝謀的《英雄》。為什麼說這一部,因為在張藝謀執導的所有電影中,我認為《英雄》是被人們最為低估的一部作品。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最可能的主觀原因便是《英雄》被人們誤解了它是一部脫離傳統武俠的武俠電影。那麼我們真的誤解了嗎?
  • 「國師」張藝謀?
    從早年間文化圈批判他刻意迎合西方世界對於中國的後殖民主義想像到和女神鞏俐熱戀,與結髮妻子離婚,再到《滿城盡帶黃金甲》推出後全社會的批判浪潮……幾十年間,爭議從來都與張藝謀並行。張藝謀或許不是中國電影界最好的導演,但卻是最受爭議的導演。面對爭議,沉默是張藝謀一以貫之的態度。
  • 以張藝謀《英雄》為例:分析「新歷史主義理論」在中國電影的發展
    無名《英雄》雖然是一部歷史題材的武俠電影,但實際上張藝謀導演真正想要表達的是一種現代意識。《英雄》就是張藝謀導演的話語,一次過去與現在的對話。張藝謀導演想就此片弘揚真正的中國,就像他在採訪中所說的:"這部電影我覺得我是吸引外國人來看的。」
  • 何以為《英雄》,解讀張藝謀的色彩美學盛宴
    在他的電影中,色彩不僅僅是營造場景氛圍和人物心理的工具,更是傳遞主題意識,影響影片整體藝術水準的關鍵。2002年,一向以文藝片見長的張藝謀,在面對電影全球商業化的挑戰時,用一部《英雄》完成了個人的轉型。他將中國武學意境與動作片的暴力美學相結合,成功開啟了中國商業電影的產業化時代。
  • 馮小剛作客某節目,諷刺張藝謀:拍這種電影,給自己找罪受
    《大腕》登上賀歲檔之後,被貼上了「刺梅」這種憤世嫉俗的標籤,比如李成儒的經典臺詞和葛優對大師的描述就是最好的例子。記得再一次訪談節目中,總讓人認為他話裡話外是不是在暗諷張藝謀,他說「我的電影投資都不超過一個億,接本每部都能保證不賠,而有些導演,拍的個電影要10個億,30億票房才能回本,這不是自己找罪受嗎?」
  • 張藝謀隱秘的精神自傳
    交了申請,暑假也到了,臨走前他跟田壯壯說,哥們兒這個假期走了,可能就回不了電影學院了。假期結束,張藝謀等來了可以繼續讀完的好消息。自此,他在提心弔膽中過完四年,「自己老覺得有些非法,像黑人黑戶似的。」四年後畢業,同學陸續分配。
  • 張藝謀談電影《一秒鐘》:劉浩存是誰?劉浩存是周冬雨的接班人!
    ~張藝謀,今天也cue到了她:說自己新電影的劉浩存是周冬雨的接班人!實際上,這個劉浩存確實大有來頭,她不僅是歡瑞總裁的外甥女,還是京圈真正的小公主,身後資本力量相當強大,這一次張藝謀這麼賣力捧她,就是看在她背景的份上。而到目前為止,她挑釁最多的就是關曉彤和周冬雨這兩位。
  • 70歲的張藝謀,和他的一封情書
    他至今記得自己是如何洗膠片、衝膠片、配藥水,膠片有印痕怎麼處理,甚至連膠片盒上用什麼顏色的膠布這種細節都有所講究。在電影籌備階段,他還翻出了1982年自己為電影《白楊樹下》做的膠片測試報告。為了復刻那個年代,他還專門叫回了跟自己共同走過膠片時代的老班底,其中就有《紅高粱》的剪輯師杜媛、合作40年的錄音指導陶經、相識20年的趙小丁……一群人聊起彼此的膠片記憶,聊著聊著就鑽進了電影裡。電影裡有一段範電影在麵館從張九聲手裡搶過膠片,現場確認是哪部片子的情節。範偉不懂該怎麼拉膠片,就是杜媛手把手教他的。
  • 張藝謀最好的電影《一個都不能少》,播出後徹底改變主角命運
    而《每日新聞報》影評人寫道:「這是一個振奮人心的電影,關于堅持和團結的回報。」前有厚重深沉的民族寓言《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掛》,後有大牌雲集的商業大作《英雄》《十面埋伏》,這部從時間點上來看被夾在中間的《一個都不能少》,成為張藝謀導演生涯中獲得較少被談論的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