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7日,《一秒鐘》上映了。
這一次的上映,足足推遲了兩年。
多次因為「技術問題」導致不能試映的這部電影,終於在「修修補補」後,以一個圓滑的姿態和觀眾見面了——
《一秒鐘》
在拍攝《一秒鐘》的時候,張藝謀68歲。
過去三十年來,張藝謀導演一直是中國電影無可爭議的第一人,他既創造了中國藝術電影在國際電影中的輝煌,又以一己之力開啟了中國商業大片時代。
在藝術和商業之間,張藝謀導演的風格有一個很明顯的分界線——
《英雄》。
十七年前,一場非典疫情使得整個中國電影市場從高點滑落,陷入低谷,跟今年十分相似。
作為中國電影界領軍人的張藝謀親自為《英雄》拉來3000萬美元的海外投資,猶如一劑強效雞血使得中國影院沸騰了起來。
自那時候開始,中國大商業片時代來臨了。
可能是命運之神的巧然安排。
在十七年後,多次推遲上映的《一秒鐘》恰逢又一次疫情,這一次,張藝謀導演從那個商業大片模式重新回到了最初九十年代《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掛》的鄉土風格。
也許,年近古稀的張藝謀知道,這次的天災,已經打不倒中國電影和中國觀眾。
而他,只想拍一個自己心心念念的故事,一部自己為電影所寫的情書——
不是為了觀眾,不是為了市場。
只是,為了自己。
一、這是一個張藝謀魂牽夢繞的故事
《一秒鐘》,是關於一部看電影的電影,故事簡單而又直白。
張九聲是一個勞改犯,他從勞改局裡偷跑出來的唯一目的,是因為聽說能在電影放映前的22號《新聞簡報》裡看到自己的女兒。
哪怕畫面,只有一秒鐘。
範電影,二分廠幾十年來的金牌放映員,村子裡的風雲人物。
放電影對他來說,就是信仰與人生。
劉閨女,和弟弟相依為命,因為弟弟學習好所以向鄰居借來了燈具,但是弟弟不小心燒壞了膠片製作的燈罩。
為了能讓弟弟繼續學習,為了能把燈罩還給鄰居,她不得不去偷一卷電影膠片。
本該不相交的三個人,因為一卷膠片,一部電影,纏繞在了一起。
但是看完電影後,十四覺得——
張藝謀導演也許想拍的不是這三個人的故事,而是想透過這三個人,描繪那個年代的故事。
六七十年代,在那個物質匱乏的時代,看電影就是一場狂歡,就是一個夢。
像仰望星空般的夢幻與快樂。
村子裡只要一放電影,那就跟過年一樣張燈結彩,甚至殺人犯都可以為了看一部電影停下手中的兇器。
在電影裡,幾十年從沒有失手過的放映員範電影擁有著村子裡最高的話語權與威望。
因為對於每兩個月才能看一次電影的西北村民來說,看電影是一件很神聖的事。
短視頻、流媒體和行動裝置的崛起,已經完全改變了當今觀眾的觀影習慣。
甚至對於有的觀眾來說,電影院都顯得可有可無,因為大屏電視、家庭影院的新興都在逐漸侵蝕著院線市場。
但是在幾十年前,數字放映還未出現的那個年代,看電影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張藝謀在《一秒鐘》的幕後採訪裡說道:
「電影放映機只要一開,唰唰刷的聲音一起來,那是最好聽的音樂。「
人生的自豪感和榮譽感瞬間就升了上來。
《一秒鐘》也許是張藝謀人生中最特殊一部電影——
不是為了奪獎,不是為了票房,只是單純的想拍出自己想要追憶的那個年代。
那個一去不回的膠片放映年代。
在當今一億票房都顯得無足輕重的年代,張藝謀想要告訴所有的電影從業者——
不要小看電影,不要忘了製作電影的初心。
二、三位演員
關於張譯。
2020毫無疑問是「張譯年」。
從《八佰》到《金剛川》,再到《我和我的家鄉》和《一秒鐘》,張譯幾乎包攬了今年所有大製作電影。
但也是,他也該火了,也早該火了。
為了拍攝《一秒鐘》,為了更符合電影裡的張九聲的形象。
張譯在拍攝前,節食了兩三個月,瘦了二十多斤。
當記者問他這樣做值不值得的時候,張譯笑著回答:
「你是選擇身體健健康康,但事業碌碌無為,還是選擇稍微那麼一點瑕疵,但是做了很愉快的事情。」
他選擇了後者。
為了讓皮膚更加黝黑和粗糙,張譯不得不每天在烈日下暴曬數個小時,赤腳在沙漠中行走。
在採訪中,張譯表示,最難的戲份,不是哭戲,不是打戲,而是吃麵。
因為節食的原因,他很久沒有碰過米飯和麵食,但是在那一場戲裡,他需要一個人吃下兩碗粉條。
並且那場戲需要醞釀足夠的情緒,為了拍好這個片段——
他反覆吃了十幾碗面,最終導致了胃痙攣。
在整部電影裡,十四印象最深的一幕,是張譯從放映口子裡回過頭,淚流滿面。
範電影感嘆道:「這放一次也就一秒鐘啊。」
張九聲說:「那就他媽給老子放十遍。」
關於範偉。
範偉的演繹,十四不想多說些什麼。
無論是小品還是電影,他的每一個角色都深入人心。
在《一秒鐘》裡,範電影是一個很倨傲的人,因為他擁有著一個神聖的工作,但同時,他又是一個敏感的人——
即使張九聲拿著刀威脅他一次又一次的回放電影,但範電影仍然在最後特地剪出有他女兒畫面的膠片送給了張九聲。
範電影明明自己也有悽慘的過去,但是只要他一出現,電影裡的沉重感似乎就減輕了幾分。
這部電影故事很簡單,所以也更加能體現國師高強的選角能力。
當看完整部電影後,十四在腦後中搜索所有已知的演員,沒有人再比範偉更適合這個角色。
最後,我想說說媒體鋪天蓋地報導的「謀女郎」劉浩存。
在電影裡,劉閨女全程都是蓬頭垢面的骯髒形象,但這依然掩飾不住她靈氣的大眼睛。
雖然演技相對生澀,但整體表現並不讓人出戲尷尬,把劉閨女小痞子的模樣也演的活靈活現。
並且,劉浩存的笑讓十四印象深刻,也許是因為一個半小時的「乞丐」形象深入人心,最後幾分鐘的改頭換面可以說是這場電影的一個驚喜。
不過在十四看來,劉浩存最大的短片,就是面容辨識度不高——
相比於前幾任「謀女郎」鞏俐、章子怡、周冬雨她們,雖然劉浩存長得漂亮,但並沒有突出的特點。
有時候,泯然眾人的漂亮,在演藝圈並不是一個優勢。
三、消失的「一秒鐘」
很可惜,《一秒鐘》被刪減了。
看完電影後,十四最大的疑惑就是——
張九聲的動機明顯不足。他逃出勞改局之後明明可以去找自己的女兒,為什麼還要特地去《新聞簡報》裡找到那一秒鐘的鏡頭。
在試映結束後,有觀眾和十四擁有一樣的疑惑,並提了出來。
張譯看著張藝謀笑了笑,張藝謀看著觀眾卻很猶豫。
其實,張九聲的女兒死了,並且因為死的理由,她變成了刪減片段。
女兒因為有個勞改犯的父親,自己必須爭當先進分子才有光明的未來。
但是在努力地過程中,死了。
在電影裡,張九聲在哭著訴說:「才十四歲,她和大人掙什麼呀?」
範電影說:「她得爭,爭了才能消除你對她的影響。」
(「她死了。」)
三個字,一秒鐘,讓整個電影的感情都變了。
但張藝謀沒有辦法,
在影片裡,劉浩存被保衛科毆打的場面剪輯太過跳躍,顯然也是刪除了部分畫面。
影片最後的結局,本該定格在張九聲被保衛科帶走消失在荒漠中,劉浩存拿著空蕩蕩的報紙揮手告別。
為了過審,張藝謀加了一段兩年後的「闔家團圓」的片段。
《一秒鐘》從一開始有稜有角的樣子,被一刀一刀削成了一個圓。
即便如此,張藝謀仍希望這部電影能和觀眾見面,即使,這不是它最初的樣子。
因為些許刪減,《一秒鐘》變成了一部很挑人的電影——
因為它的感情鋪墊沒有到位,它的敘事之間有一點割離。
喜歡的人,會很喜歡,不喜歡的人,會覺得像是喝了白開水,索然無味。
但在十四這裡,我會為這部電影打上8分的評價,把他放在自己的年度十佳榜單之上。
喜歡電影的人,應該不會討厭這部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