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謀的視覺天才之路,用光影色彩講述驚豔世界的動人畫卷

2020-12-15 丁明的光影世界

2019年9月25日,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活動新聞發布會舉行,聯歡活動於10月1日晚8時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總時長90分鐘,總導演張藝謀,執行總導演甲丁,藝術總監張和平,發布會後大家都認為這次晚會一定會精彩,因為有張藝謀。

國慶晚會開始之前張藝謀就談到晚會宗旨就是自由活潑,在如何展現的過程中經過多次調整和排練,最終要讓參與的幾萬名群眾投入到熱情和自我表現當中。

當國慶晚會初現90米長60米高的巨幅國旗時讓所有人震撼不已,後續的驚豔更是不斷,有網友就評價道:祖國,繁榮昌盛,國泰民安。張導大手筆。

張藝謀以他獨特的宏觀視野和藝術造詣,可以說是『謀』色聲香般展示了光與影的變幻莫測,再次創下他藝術生涯的高峰。

在2008年張藝謀導演奧運會開閉幕式就驚豔了世界,在一次採訪中他也說到,這是國際奧委會公認的所有開幕式中最無與倫比的一次,偶爾的驚豔可以說是運氣,但是多次讓觀眾驚豔那只能證明張藝謀的已經邁入光影藝術殿堂了。

從工人到導演的光影之路

當我們順著歷史往回逆流的時候,並沒有感覺到歷史有什麼特別之處。

1950年11月14日,住在西安市郊的張孝龍和張秉鈞在殷切的盼望中迎來了他們的第一個孩子,他就是張藝謀,而初降生時祖父給起的名字是張詒謀,詒字有詒者勳也的意思,是期望他在未來建立功勳,光宗耀祖。

父輩對於子孫的期望都既樸實又高看一眼,但並沒有想到這個期望最終變成了現實。

張藝謀從小愛畫畫和看小說,最極端的一次因為看書投入竟然在課堂上昏倒了,可以看出一種追求極致感的認真態度,而這些童年的品性和對藝術追求的積澱終於在他成年之後體現出來,對於影像、光影和故事的把控上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雖然對於藝術的愛好,但是前期並沒有給他這個機會去嶄露頭角,初中畢業後在陝西乾縣農村插隊勞動,後來進入陝西鹹陽市棉紡八廠當了了數年的工人,由於詒謀經常被人叫錯,終於大膽的他乘著招工遷戶口的機會把名字改成了:張藝謀,這個當時默默無聞,如今卻是全球知曉的藝術工作者。

在工廠裡由於工作原因和攝像打上了交道,最終他喜歡上了拍照攝影,他性格中的追求極致感又一次推動著他不停止的往前跑。

當時因為愛好攝像,省了很長時間的錢買了一臺珍貴的相機,但是膠捲太貴,因此張藝謀就要想辦法如何節省膠捲,那就利用一切機會去想像如何構圖,如何把握光線的變化等,只有等到感覺一切都很滿意才會按下快門,哪怕在野外寒風撕裂,他也要等到最佳時機去利用光影去拍攝,最終練就了精準的構圖和光線的應用。

機會總是留給永遠準備的人,機緣巧合併經過不懈的努力,1978年張藝謀如願進入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學習,1982年畢業後分配到廣西電影製片廠,正式開啟了光影之旅。

張藝謀說過:我在電影的表現上,尤其在電影形式的表現上,極盡之能事,儘量把這個形勢渲染得很極端。

但這個視覺的天才並不一開始就存在的,而是張藝謀追求極致的結果。

1984年在電影《一個和八個》中首次擔任攝影師,正是對於光影的把控的精準性,第一次參與拍攝就獲得中國電影優秀攝影師獎。曾經有評價他《老井》中的表現時說道:張藝謀以本色樸實的表演,展現了新時期農村知識青年頑強鬥爭而又忍讓負重的雙重性格,凸現出角色的獻身精神,並賦予角色深厚的文化意蘊。

這段評價既是對他在影片飾演角色的褒獎,卻無意的切合他過往人生的經歷,他正是通過頑強鬥爭和極致的追求精神才走到這一步的。

張藝謀開始進入導演行業,由於前期對於個人極致的要求和艱苦學習,對於色彩光影的把握已經很熟練了,但這條路還沒有走完,因為他會繼續探索,藝術沒有高度,只有不斷的再攀登的過程。

從導演到藝術大師的「謀」色盛宴

張藝謀的光影是從接地氣的中國風土人情出發,發展出自己獨特的藝術美感,這種美感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化,對世界發出古老中國最底層生命的吶喊。

他執導第一部影片《紅高粱》就獲中國首個國際電影節金熊獎。作品以濃烈的極致色彩、豪放的風格,展現了中華民族激揚昂奮的民族精神,當姜文唱起豪邁的《酒神曲》時,可以聽到西北大漠般的粗狂,也聽到一種生命不屈的精神:喝了咱的酒,見了皇帝不磕頭。所以面對列強的入侵,是漢子的就必須勇猛抗爭。

莫言在看完《紅高粱》的樣品時說:他感到了強烈的震撼,它給了他嶄新的視角、強烈的色彩,第一次感受到電影的影響力。

這部電影可以看作是張藝謀植根於視覺張力之作,片中紅無處不在,在追求藝術的道路上,不僅僅要張揚更要樸實,這點在《活著》中一覽無餘。

《活著》這部電影很樸實但很有內涵,通過男主人公福貴一生的坎坷經歷,反映了一代中國人的命運,而其中光影色彩的細緻變化也跟隨著主人公和時代一起呈現,命運背後則是為什麼中國的文明能夠一直延續,正因為生命中那種極致的韌性。

張藝謀自己曾說過:《紅高粱》在內涵上遠遠沒有《活著》的深厚,它有初生牛犢的一股子勁。

有的導演一輩子可能只拍一種類型的電影,並以此為自豪,但是張藝謀卻要在藝術的追求上達到一種廣度,而不僅僅是樸實和張揚。

當許知遠這位中國的知性知識分子採訪張藝謀時,張藝謀就談到:比如說我就拍《活著》,其它啥也不拍,這個類型的我一直拍到今天,也就活不下去了。

其實張藝謀是自謙了,他主要是想探索更多的題材,並實現一種藝術上的跳躍,實現從導演到一名真正藝術工作者的跨躍。

2002年導演影片《英雄》時產生了不同的聲音,內地票房2.5億人民幣(佔全年總票房四分之一),全球票房1.77億美元,創下中國電影全球票房最高紀錄,在當時,雖然電影在西方被認為是神片,國內的影評人和觀眾對這部電影多持負面態度,統一的認為這部電影缺少內在精神價值判斷,充斥藝術靈魂的空洞,色彩華麗有餘而內容不足。

其主要的原因如同《大話西遊》一樣,因為走得太快,走在了時代的前面,人們並沒有看懂,如今隨著時間沉澱,這部作品的影響力被認為是中國電影大片時代的裡程碑。

《英雄》通過用紅,蘭,白,黃四段視覺的變化來分段講述,色彩光影的變化帶來強烈的情感體驗,可以說張藝謀正是通過這部電影真正步入光影大師的殿堂,以一種視覺形式感為表象,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底蘊的藝術創作之路。有一次張藝謀面對採訪時說的:包括《影》也一樣,它的黑白潑墨風是非常形式感的,我還是喜歡這種形式感的東西。我認為中國電影的形式太少了,我們有時候框框多,所以形式本身開掘得就不夠。

正是張藝謀的這種對於色彩及光影的極致追求之路,讓他從一名導演轉化為優秀的藝術工作者,當2001年執導申奧宣傳片時,就把中國傳統文化精髓容納其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整體意志和大局觀,成為經典之作。

謝飛曾經就說過,張藝謀太會運用光彩了,他實際就是一個視覺的天才。

這個視覺體驗在2008年達到頂峰狀態,導演的奧運會開閉幕式則把張藝謀的那種視覺極致帶來的衝擊和中國傳統文化深度融合在一起,驚豔了全世界,獲得一致好評。

CNN如此說道:鳥巢上空升起了絢麗的煙火,在氣勢宏大的歌舞表演中北京奧運落下了帷幕。北京奧運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是近代歷史上最偉大的奧運盛會之一。

面對這些榮譽,張藝謀並沒有驕傲自滿,因為這些盛會不僅僅是他個人的榮譽,更是國家的榮譽,也是一種沉甸甸的負擔和責任,面對這些擔負在他身上的重任,張藝謀以他寬廣的視覺視角和極致的認真態度去面對每一次盛會。

正是他這種對於極致光影組合的把握,對於宏觀視覺體驗的控制,終於成就了一個個經典畫卷。

回顧歷史的時候,會發現對於許多功成名就的人來說,總會有自己的獨特秘方,而張藝謀的獨特秘方則是光影和諧和色彩極致體驗融合為一體的宏大視角。

張藝謀從導演到藝術工作者,並在中國許多歷史際遇中擔當重任,正是他那種追求極致的精神、對光彩運用的嫻熟,當然更重要的則是植根於傳統文化當中,深刻理解中國兩千來傳統文化中的精髓,並且和視覺形式感結合在一起,終於成就具有『謀』色的藝術盛宴。

相關焦點

  • 何以為《英雄》,解讀張藝謀的色彩美學盛宴
    電影是一門視覺藝術。一部電影的美感營造,需要畫面、色彩、構圖、空間等各個視覺元素的合理搭配,而其中作為最具視覺衝擊力且最易被人們認知、理解的,便是色彩元素了。色彩在電影中的地位與導演密切相關,它是導演風格的體現,而提到它,就不得不提到國內把色彩藝術運用得爐火純青,甚至已經成為個人電影象徵符號的第五代導演張藝謀。
  • 《一秒鐘》曝幕後紀錄片海報預告 講述張藝謀一輩子的熱愛
    近日,片方發布《一秒鐘》幕後紀錄片海報及預告,公布《紀錄片:關於熱愛,不是一秒鐘,而是一輩子》將於11月17-19日分三集於歡喜首映APP上線,為廣大觀眾揭秘《一秒鐘》拍攝幕後全程,帶領觀眾們更深入的走進張藝謀導演《一秒鐘》的深情光影世界。
  • 《英雄》這部奧斯卡提名電影,張藝謀用5種色彩,用攝影徵服觀眾
    之所以說《英雄》標誌著中國電影進入大片時代,是因為從這部電影開始,利用中國文化符號,講述中國故事,電影大片生產製作等電影的類型的主流化方向逐步確立。在這部電影中,作為視覺美學意蘊的色彩運用,又成為本片最具代表性的符號。可以說,整部電影是張藝謀用5種顏色支撐起來的歷史空間和敘事情節。
  • 雷磊作品「三缺一」亮相杭州光影藝術展,色彩美學帶來沉浸式視覺衝擊
    雷磊從其原創動畫短片作品《三缺一》(Missing One Player)中取材,發揮天馬行空的想像力,以光影為媒,通過五彩霓虹打造了光的藝術空間,在帶來豐富色彩美學視覺衝擊的同時,更引發觀展者對於生活意義的思考。
  • 張藝謀陳凱歌推薦紀錄片《中國》,羅攀的頂級美學與鏡頭語言交匯出...
    不但網友被片中高級質感和唯美構圖所震懾,紛紛加入「安利」隊伍,就連在國際影壇都赫赫有名的張藝謀、陳凱歌兩位導演,也被該《中國》打動和感染,並對其所構築的鏡頭故事,及所呈現的光影畫面給予了高度評價。陳凱歌提到,羅攀用光影和畫面,描摹古中國的人文與自然,以獨特的理解與想像,構築起微茫中的雄渾,博大中的變幻,在憂傷和壯麗中引起無限幽思,直通兩、三千年前的天和地。
  • 獲陳凱歌張藝謀兩大導演輪番點讚,紀錄片《中國》到底好在哪裡?
    不但網友被片中高級質感和唯美構圖所震懾,紛紛加入「安利」隊伍,就連在國際影壇都赫赫有名的張藝謀、陳凱歌兩位導演,也被該《中國》打動和感染,並對其所構築的鏡頭故事,及所呈現的光影畫面給予了高度評價。
  • 張藝謀:迄今為止還是希望語不驚人死不休
    1986年,張藝謀出演了自己的第一部電影《老井》。當時這部電影的導演吳天明廣發英雄帖尋找男主角孫旺泉,最後才選中張藝謀。張藝謀也憑藉這個角色拿到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男主角獎。次年,張藝謀著手執導自己的第一部電影《紅高粱》。
  • 張藝謀的《影》,視覺效果美得像潑墨畫,但故事講下來卻平平無奇
    張藝謀《影》剛開始有新聞的時候就極大地引起了我的興趣,不單單是因為大導演,還因為看到道服化,以及色調。確實太漂亮了,像中國的水墨畫以真人的樣子活過來了,翩翩起舞。看了片子,總結:《影》好「看」,但不耐「看」。跟《活著》不能同日而語。
  • 酷炫「光影魔術秀」能成功,離不開這些黑科技……
    在昨天晚上進行的  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群眾聯歡活動中  變幻無窮、流光溢彩的主題表演  一定讓很多朋友感到驚豔、震撼  現場這些絢麗的「光影魔術秀」  是如何實現的?  一幅幅流動畫卷的背後  是什麼樣的「神秘的力量」在推動?
  • 「躺」在功績薄上的國師——張藝謀
    《影》可能是張藝謀最為驚豔的作品,他曾經以運用色彩聞名世界,但這一次卻帶來全新的突破。——《好萊塢記者》我覺得自己只是一個普通的電影導演,電影是藝術和商業的結合,我不認為我是什麼文化代言人或者形象代言人。
  • 張藝謀20年來最好的電影
    喜歡看電影的人,一定不會沒有聽過張藝謀這一個名字。張藝謀這一個名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是中國電影的名片。從《紅高粱》這一部電影開始,張藝謀就用具有中國色彩的電影,讓全世界的觀眾為止驚嘆。後來的《英雄》等,直到《影》的中國水墨風,張藝謀的電影,一直都在時光中驚豔著。
  • 「國師」張藝謀?
    在如何讓中國美哭全世界這個選題上,沒有誰能超越「國師」的水平,作為一個既有天賦又有勤奮的藝術家,張藝謀打造這種恢宏華麗的視覺盛宴,從未失手。這次,張藝謀再次呈現了一場視覺盛宴:沒有一位專業演員,沒有一位歌星,全部由群演完成。
  • 從彩色到《影》的水墨 張藝謀電影是一本色彩大全
    1905電影網專稿 用顏色講故事,這是張藝謀的本事,也是他的本能。挑選小說《金陵十三釵》作改編的時候,他說,「喜歡它的原因就是很像戰爭中的一抹粉紅」。
  • 《紅高粱》:莫言與張藝謀共有的鄉土情結,開啟了個體生命的禮讚
    莫言的作品充滿地道的鄉土風情和民俗文化,電影除了在內容上作了改編,對於莫言作品中蘊藏的厚重鄉土文化,張藝謀也在情節和視覺上做了炫目的呈現。《紅高粱》將主人公「我爺爺」、「我奶奶」和紅高粱融為一體,構成一幅生命的畫卷,大自然中的紅高粱與人類生命力完美結合在一起,紅色籠罩著整部影片,張藝謀通過這種鏡頭語言的視覺張力和細節堆積,隱喻一種轟轟烈烈的生命活力,一幅美輪美奐的黃土風情畫,同時也展示了民族生存的沉重壓力。
  • 光影秀策劃公司如何用光影講故事?
    光影秀是通過文化和高科技的融合,依託山、水、城市建築等所有可以用光來表現的現有場地條件,為旅遊目的地量身為當地打造一張名片,形成新的夜間經濟增長點。光影秀需要展現一段美景、還原一段歷史,講述文化故事,從而激發觀眾的震撼點、淚點、笑點、新聞點、互動點,給觀者一種全新體驗,這對光影秀策劃公司來說是考驗。那麼,光影秀策劃公司如何用光影講故事?
  • 二刷《紅高粱》:從視覺層面分析,電影畫面中的色彩與構圖
    經典電影《紅高梁》改編自莫言的兩部小說《紅高粱》和《高粱酒》,該影片是張藝謀在1987年導演的第一部影視作品,講述了女主人公九兒的父母要她嫁給50歲的麻風病人。在出嫁時,砸到土匪攔截。其中一位抬轎男子餘佔鰲打跑了土匪,兩人相愛。後來九兒回家,餘佔鰲重新搶走了九兒的故事。
  • 張藝謀說:長恨自己才華不夠
    張藝謀的《影》講述的是沛國大都督子虞,在與炎國戰將楊蒼一戰之後受傷,於是啟用自己的影子替身境州為自己行走朝堂和江湖,與各方權謀勢力斡旋,最終卻被影子逆襲,殺死正身的故事。與以往電影中,影子無名無份落魄收場的結局不同,張藝謀講述了一個「沒有真身,也有影子」的故事。
  • 《一秒鐘》紀錄片將上線,張藝謀:故事靈感來源於自己的早期經歷
    近日,片方發布《一秒鐘》幕後紀錄片海報及預告,公布【《一秒鐘》紀錄片:關於熱愛,不是一秒鐘,而是一輩子】將於11月17-19日分三集於歡喜首映APP上線,為廣大觀眾揭秘《一秒鐘》拍攝幕後全程,帶領觀眾們更深入的走進張藝謀導演《一秒鐘》的深情光影世界。張藝謀導演曾講述,故事靈感來源於他自己的早期經歷,「很多年斷斷續續的想法,那些對於膠片的回憶。」
  • 被低估的《英雄》,被低估的張藝謀的色彩敘事
    史匹柏曾說過:「我不懂中文,但通過色彩,我看懂了張藝謀的《英雄》。」張藝謀的一部《英雄》,是他轉向商業片的契機片。而影片中通過黑、紅、藍、青、白五種色彩作為一串連接整個故事的線,可謂影史上史無前例的一個創新點。
  • 從影片《英雄》看張藝謀的色彩美學
    2002年,張藝謀導演的電影《英雄》橫空出世。作為其電影生涯的轉型之作,《英雄》在告別張藝謀早期常常描繪的鄉土敘事與對封建制度批判的同時,仍保留了他鮮明的個人特色——濃烈而具有美感的色彩運用。《英雄》這部影片中,基調為黑色,磅礴大氣,而在無名對秦王講述的幾段故事當中,分別運用了不同的顏色作為各個故事的主色調,以色彩區隔了每段故事,不僅讓觀眾更容易理解每段故事所要表達的主題和情緒,並且也通過畫面的藝術張力增加了影片整體的藝術表現力。根據故事段落的不同,可以把顏色劃分為黑色、紅色、藍色、綠色和白色五個區塊,而這五種色彩分別代表了不同的主題情感和情緒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