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了!刷爆朋友圈的北京"鵝毛大雪",其實只有1毫米而已…

2021-02-13 科普中國

今天(2月12日)是大年初八,

北京出現了今冬第二場雪。

與大年初二(2月6日)的初雪相比,

這次降雪更明顯一些,

鵝毛大雪洋洋灑灑從天而落,

雪景一時間刷爆了許多人的朋友圈。

△天安門雪景。張宏偉 攝影

△鳥巢雪景。莊白羽 攝影

△2月12日,國家圖書館附近飄起雪花。李根 攝

△地表已被白雪覆蓋的北京西站。賈靜淅 攝影

△頤和園雪景。盧健 攝影

這是一場「認真」的雪,

有人稱之為鵝毛大雪,

那麼從氣象專業角度來看,

這次雪到底算什麼量級的呢?

且聽小編道來。

根據北京市氣象局預報,

北京這次降雪也只能達到小雪量級,

平原地區降水為0~1毫米,山區1~2毫米。

這小小的1毫米降雪何以刷爆朋友圈?

2月12日,2019年北京迎今冬第二場雪。莊白羽 攝

這就引出一個專業的問題,

  降雪量是如何測量的? 


氣象上說的降雪量是指氣象觀測人員用標準容器將12小時或24小時內採集到的雪花化成水後,測量得到的數值,以毫米為單位。

降雪等級。中國氣象報社 製圖

可以看到,某地24小時降水量為0.1~2.4毫米劃定為小雪,1毫米降雪在小雪量級中也只屬於中等水平。可您可別小瞧這小小的1毫米,1毫米降雨下到地上可能沒什麼感覺,也許有時候地面都不會出現溼滑現象,但1毫米降雪足以讓屋頂見白。

  1毫米降雪到底是一個什麼概念? 

要讓人們直觀地感受這1毫米,我們還要介紹下氣象上的另外一個專業名字「積雪深度」。通常人們看有沒有下雪,首先是看天空飄沒飄雪花,然後就是看地面等物體上有沒有變白,踩在雪上嘎吱嘎吱響的時候雪有多厚。

積雪深度就是我們通常看到的雪的厚度,是積雪表面到地面的垂直深度,通常以毫米為單位,它是一個隨著降雪增加不斷累積變化的數值。

2月12日,大興氣象站觀測員正在測量積雪深度。趙晨 攝

那麼1毫米降雪到底意味著什麼?通常情況下,1毫米降雪能積多少雪與地面溫度和雪中的含水量等因素關係都很大。如果地面溫度較高,雪落到地面就立馬會融化,也就不能形成積雪;雪中含水量多少也會直接影響積雪深度,如果含水量大,積雪就相對薄一些,而含水量少,積雪深度就相對深一些。

給我們的直觀感受就是有些雪捧在手裡容易捏在一起,堆雪人很容易,而有些雪即使使勁捏也特別容易散,堆雪人相對困難些,這就是跟雪中含水量多少有關。

孩子們在雪中玩耍。郝靜 攝

現在我們假設地面溫度較低,

雪落到地面全都積聚起來,

那麼1毫米降雪到底能積多少雪?

通常情況下,北方降雪的含水量往往比南方小一些,1毫米降水量,在北方就相當於下了8~10毫米厚的雪,而在南方則相當於下了6~8毫米的雪,北方的雪相較於南方鬆散些。

1毫米降雪積雪量南北方差異對照。製圖/殷儒

根據中央氣象臺消息,12日00時至12日14時北京市平均降雪量0.5毫米,城區平均0.6毫米,最大降雪量在延慶二海坨3.0毫米。全市平均也只有0.5毫米,但北京很多地方地面已經見白,而且很多地兒積雪都挺厚的了。

主要是因為這次雪比較幹,水分含量少,比較蓬鬆,所以積雪效率較高。不信您可以試試,抓一大把雪,在手裡捏捏,也就沒剩多少了。

所以不足1毫米的降雪也足以讓小夥伴們競相曬朋友圈了。

前來故宮賞雪和遊玩的人很多。張宏偉 攝影

2019北京第二場雪。郝靜 攝影

溫馨提示:

目前還處於春運返程期,

還在路上的小夥伴們注意出行安全,

雪天路滑,小心慢行哦~!


文章及圖片來源:中國氣象局(ID:zhongguoqixiangju)綜合中國氣象報社、中央氣象臺,不代表科普中國觀點

支持我們請評論點讚☟

公眾科普 科學傳播

中國科協官方微信 國家科普平臺

長按識別左側二維碼,關注我們

相關焦點

  • 北京1毫米降雪何以刷爆朋友圈?
    與大年初二(2月6日)的初雪相比,這次降雪更明顯一些,鵝毛大雪洋洋灑灑從天而落,雪景一時間刷爆了許多人的朋友圈。▼根據北京市氣象局預報,北京這次降雪也只能達到小雪量級,平原地區降水為0~1毫米,山區1~2毫米。這小小的1毫米降雪何以刷爆朋友圈?
  • 來看一看"不用力打人"的真相
    武術中所言的"抻筋拔骨","空松身體","拉開關節","放鬆肌肉"等等這些肢體能力的合理提升並不是暴發力產生的根本原因,甚至不是核心要素。是必要而非充分條件。真正暴發力的核心要素是"意念力的陡然增加"。有經驗的拳師稱為"心中一急"說的大概也是這個意思。太極拳裡要求的,由意識和肢體共同參與的平衡運動,要比正常人之本能具備的複雜的多,高級的多。
  • "骨力"和"結構勁"的不同
    武術界開口多談「勁",而鄙視」力",更推崇整體結構勁,即"整勁",很少有談到提升單個骨頭的力量。但"骨力"是最基本的不可或缺的攻防要素,不應被忽視。 所謂的"骨力"並不是指骨密度有多高,含鈣量多大,骨頭多麼耐衝擊,而是指在正確的操作下能使單個骨頭產生出力量來。初學者與人較勁時往往會有"使不上勁"的感覺,蓋因為不會用"骨力"的緣故。
  • "蓄勁如張弓"一一談談"弓"的形成和運行條件
    再有可能涉及到的名詞就是"箭"了。"弓箭弓箭,張弓搭箭,箭射遠方"這是人們思維中的定式。其實"弓體"本身就有它的作用在。在"兩臂弓""兩腿弓"裡,"弦"是虛設的,"箭"是不需要的。先來說一個"臂弓"的形成。只有當你滿足了"腕關節"與"肩關節"之間相吸相系,動態等壓的狀況下,(建立意念之弦)這隻"臂弓"才能成立。一旦"臂弓"成立的狀態下有哪些益處呢?
  • "骨力"與"結構勁"訓練之一:手臂分解
    "骨力"是單根骨頭的能量使用,也可以是一組細小複雜骨頭的聯動使用,比如手或腳,不太容易或沒有必要過份細分。就以一組骨頭看成單個骨頭使用。多根骨頭的組合使用其實就是"結構勁"了。結構組合有大有小,而單根骨頭必然是"結構"的基本原素,值得我們對重要和常用的骨節先行探討清楚。 大臂是整個手臂的根節部位,肱骨粗壯有力,一端通過肩關節與身軀相連,理論上可以輕鬆旋轉360度。
  • "立身中正"與"胸腰摺疊"
    一一"結構勁"基礎:"骨力"訓練之五(胸錐運動)胸錐七節,是身軀靈活的部位,卻也是最能體現"立身中正"的部位。雖然"立身中正"的涵意遠不止"豎直胸錐"那麼簡單,但對初學者來講,"立身中正"先要體現在胸錐的豎直,使胸背前後均衡。這樣比較容易建立中軸,有了中軸則左右運轉靈活。且有"立木頂千斤"之效。可以參看一些老拳師的照片,能夠始終保持"立身中正"的拳架給人以極度舒適的感覺。
  • "中軸"和"斜軸"
    "立身中正"是太極拳行拳走架的基本要求。移動時"上領下垂"謂之不偏;轉動時"保有中軸"即為中正。"軸"乃圓轉之中位,但並非一定是垂直方向。事實上人體運動時有兩個重要的軸:一為"中軸",一為"斜軸"。" 中軸"或稱"豎軸"由"百匯穴"至"會陰穴",垂直上下,是人體的衝脈的位置。
  • 解析一下太極拳的"滲透力"與"滲透能力"
    太極拳技巧探秘之二先來解釋一下"滲透力"和"滲透能力"的不同。一滴水落在大地上,水借自重與勢能,具有"滲透力",而土地因其厚重和有隙,無條件全方位地接納了光顧的水滳,使水滴改變了存在的方式或消失於無形,我們稱其為具有"滲透能力"。人的身體是可以具備類似"滲透能力"的。
  • 寄語"拳走低架"的朋友,"功夫"與"膝蓋"能兩全乎?
    我從開始練習陳式太極拳已經40 多年了,前20 年練拳不懂得正確的方法,以年輕為資本,為了練出"功夫"來,每日揮灑汗水,拳走低架,甚至認為"膝蓋疼"是獲得"功夫" 應該付出的代價。但是大約是2002年我和大師有一次碰面,我曾諮詢大師關於"膝蓋疼痛"的問題,大師的回答中有這麼一句話:"我們四個人膝蓋都不好"。注意那時還沒有人攻擊陳拳大師的膝蓋問題。我當時對上邊那句話的理解是:"要想有功夫,"膝蓋疼"的代價應該是免不了的吧!
  • 太極拳技巧探秘:之開篇語,談一談太極拳的"道"與"術"
    先來捋一捋"道"與術的關係。古人說「一陰一陽謂之道「,而"陰陰"和合就成了"太極"。所以說:太極,道也!「道」,可理解為真理、規律、本原;「術」是什麼呢?是方法、手段、技藝。太極拳是武術的一種,如果你認可的話,太極拳必然有其獨特的"方法、手段和技藝"。這就是說:太極拳有"道",與"術"兩個元素,二者皆有了無限的探求空間。
  • 人物|是不是喬丹"兒子"不重要,"二登哥"靠實力上位
    而戈登的身高只有1.91米,不少時候都要被迫頂到前鋒的位置上,去迎戰2米左右的大個子對位,實在是勉為其難。由於身高的劣勢,他的防守正負值為:-1.32。但體重接近100公斤的戈登,依然會扛著炸藥包,和敵人拼個你死我活,哪怕是兩敗俱傷。
  • "襠走下弧"還是"襠走後弧"?
    一一 "結構勁"基礎:"骨力"訓練之三(胯部運動) 胯部運動一向為拳家重視。一是因為胯關節為人體之最大關節,動力渾厚。其二在於腰胯組成了人體的中心部位。於"動態平衡"至關重要。 先談關於"開胯"的問題。有兩種說法:"開前胯"與"開後胯」。沒有人明確聲稱要"開前胯"但大多數人實際上做得就是打開前胯加上斂臀,尾閭拚命向前抵撐。
  • 太極拳"腰為主宰"的內涵探秘
    太極拳技法探秘 之七"主宰"是一個很霸氣的詞彙,有統治、支配的意思。用通俗的話說,主宰者可不是一般的領導或先行者,而是統馭一方的王者,是軍隊的司令官。太極拳論裡說"腰為主宰",賦予了"腰"極其重要的地位。到底"腰"的功能何在,值得如此推崇,讓我們一起來探究一下。先看一下"腰"有哪些基本的功能和特質。人體運動有兩大要素:"轉"和"移"。
  • 太極拳 "腰"與"胯"的關係有必要捋捋清楚
    楊吳太極拳強調"腰為主宰",而陳式太極拳認為"胯"為人體最大的關節群,非常強調旋胯、轉胯、調胯的作用,趙堡太極拳甚至強調"以胯代手"。初學者往常的疑問是: 我該用腰?還是用胯?用了腰,胯不也在動嗎?用了胯,腰不也在轉嗎,二者皆動的狀況下,我是做對了?還是做錯了呢?
  • 我們擁有"自由意志"嗎?
    如何"擦除"操控者避免患上心理疾病?真正的"自由意志"又在哪裡?為了看清誰是幕後操控者,下面先看一個神經心理學實驗。1、給被試(被試驗者)安上大腦掃描儀(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用以觀察整個大腦實時的神經活動情況。2、讓被試觀看屏幕上隨機出現的字母。
  • "發勁如放箭"一一敢問箭射何方?
    1)弓箭原始狀態:ACBO2)拉弦張弓狀態(見上圖)A點:"大椎"穴,上端弓梢結點,頸弓與背弓的結合部,兩肩在其兩側。B點:"命門"穴位置。"身弓"弓體與下弓梢的結點。再下方,便是"下弓梢"=腰弓下一半+尾椎+盆骨,(人體的中心部位)形成強壯而有力的下部弓梢。P點: 弦與箭尾一瞬間擊發並分離的位置。首先得明白在這個"弓箭"體系裡,"弓體","弓梢"為實,"箭"與"弦"乃虛。
  • 【雲間漫談】大倉橋上說"漕運"
    若遇太平洋西向暖流期,充分利用西向氣流,從松江府至京城"旬日"可達,大約10天。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松江漕糧主要運往南京,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後,少量運往南京,大量運往京城。明永樂年間,漕運由海運逐步轉為京杭運河運輸。《明史·河渠志》載:"明成祖肇建北京,轉漕東南,水陸兼挽,仍元人之舊,參用海運。逮會通河開,海陸並罷。
  • 【採訪】香格嶺南第一物攻 名人"魔羯づ豬「
    香格-"魔羯づ豬:有啊官方記者:好吧……那你玩問道的時候有沒有什麼癖好呢,有的人喜歡收藏神獸,有的人喜歡收藏絕版,還有些人就喜歡休閒小玩法,下下棋打打魚,小編我就是有個癖好喜歡整理包裹,同樣功能的道具總喜歡專門用倉庫或小號分類放……好吧我有強迫症
  • 脆脆香與"臭"蕻蕻
    甘溪很早就有自己的"馳名產品",兩種以"菜頭"為原材的醃製品。    甘溪盛產"大菜頭",但它的經濟價值並不高,又常常在短時間之內供過於求,堆積如山的"大菜頭"並沒有給種植戶帶來豐收的喜悅,反而增添了為"銷路"的憂愁。(這種說法與以前小文中提到的並不矛盾。)"繫上紅頭繩"也沒用。
  • 【雲間漫談】有感"元旦書紅"
    舊以農曆正月初一為元旦,古人云"四氣新元旦"。一年中的第一個月為元月,稱正月;正月初一,又稱"元日"。北宋王安石《元日》詩云:"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清嘉慶《松江府志》載:"正月一日,雞初鳴,悉起正衣冠,拜天地,家廟尊長,後以次拜鄰裡親戚。輿服華煥,雜遝街市,各投刺於門,曰賀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