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襲風波塵埃未定,馬克龍呼籲英語媒體支持法國的反恐立場

2020-12-11 澎湃新聞

當地時間11月16日,法國總統馬克龍致電美國《紐約時報》專欄作者本·史密斯,強調法國在遭受恐怖襲擊後依然堅持世俗主義理念,呼籲英語媒體支持法國的反恐立場。

據卡達半島電視臺16日報導,馬克龍致電本·史密斯,批評後者將法國的反恐立場稱為打擊「伊斯蘭分離主義」。馬克龍認為,此番報導將賦予更多暴力活動「合法性」。

「當我看到多家我相信與法國共享相同價值觀的英語報刊將暴力活動『合法化』的時候,且聽到他們認為問題的根源是法國是種族主義國家,且患有伊斯蘭恐懼症的時候,我覺得法國與英語國家間共享的價值觀消失了。」馬克龍說道。

史密斯則在自己發表於《紐約時報》的專欄文章內寫道,馬克龍指出「外國媒體未能理解世俗主義,而這是法國政治與社會的支柱之一」。

半島電視臺刊文指出,此前英國《金融時報》也曾發表一篇題為《馬克龍關於「伊斯蘭分裂主義」的戰爭》的文章,雖然該文在10月8日發表不久後就被以「事實錯誤」為由而刪除,但仍然招致法國的強烈回應。馬克龍在寫給英國《金融時報》的一封信中捍衛法國的立場,他否認法國對穆斯林有侮辱行為,強調法國「對穆斯林、基督徒、猶太人、佛教徒和所有有信仰者而言」都是一個世俗國家,即使遭受攻擊,法國貫徹世俗主義的決心也矢志不渝。

自從諷刺雜誌《查理周刊》於9月重新發行有關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畫以來,法國陸續發生多起暴力襲擊事件。9月25日,一名男子在查理周刊的舊辦公室外面用刀刺傷兩人。10月16日,法國教師塞繆爾·帕蒂在學校外遭砍頭殺害,原因是曾在授課中展示有關穆罕默德的漫畫。10月29日,一名突尼西亞男子在尼斯一所教堂內用刀殺死三人。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紀念130人死亡大恐襲!面對嚴峻形勢,法國加緊反恐步伐
    2020年11月13日是巴黎恐襲五周年紀念日,五年前的那個夜晚是巴黎近年來最悲傷的一晚,至少有137人(包含7名恐怖分子)遇難,震驚全球。從那時開始,歐洲變成了恐怖分子主要的目標區域,被襲擊的地區也越來越多、越來越頻繁,即使力度也越來越小。
  • 外媒爆法國尼斯教堂恐襲案襲擊者新冠陽性
    法新社剛剛援引消息人士透露,10月29日法國尼斯教堂恐襲案襲擊者新冠病毒檢測呈陽性。報導還援引消息人士表示,這可能會進一步拖延對該襲擊者的審問。法國國家反恐檢察院已接手調查此案。法國總統府周四宣布,馬克龍已趕赴內政部危機處理中心,並將趕往尼斯事發地點。法國總理卡斯泰表示,在尼斯襲擊事件後,法國全國實行反恐最高戒備狀態計劃,「法國政府的反應將是堅決的,無情的和及時的」。他還強調說,馬克龍周五早上將召集安全委員會。尼斯2016年也曾發生嚴重恐襲事件,襲擊者駕駛重型卡車衝入人群,致86人死亡。極端組織「伊斯蘭國」宣布對此負責。
  • 巴黎恐襲5年後,法國恐襲風險指數調至最高級別
    【歐洲時報11月13日賈言編譯】自2015年11月13日巴黎發生襲擊以來,法國遭受恐怖威脅的風險一直維持在較高水平。然而最近幾個月,法國本土接連發生恐襲,政府將恐襲風險等級調至最高水平。10月30日,警察在法國巴黎艾菲爾鐵塔附近的特羅卡德羅廣場巡邏。(圖片來源:新華社)五年間,法國本土已經發生了20次恐襲,此外還有19次恐襲未遂,61次被挫敗。除此之外,自夏季假期結束以來,多重因素疊加導致政府在重新評估後「從9月份便開始」調高恐怖威脅風險等級。
  • 土耳其人在法國街頭砍人,馬克龍也遭到恐怖威脅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導,法國總統馬克龍在公開講話中表示,法國在過去曾存在過恐怖主義溫床,如果不相信,可以看看2015年的發生那些恐怖襲擊事件,可以去讀那些被扭曲的人在社交媒體上發的帖子,三、四歲的小孩子就會被引導著憎恨法國的價值觀,法國作為主權國家,完全有權抵制欺騙、狂熱和暴力性質的極端主義。
  • 尼斯市再遇「斬首」恐襲,法國國內宗教民族衝突緣何難以平息?
    法國首席反恐檢察官說,襲擊者是突尼西亞人,出生於1999年,攜帶義大利紅十字會文件。法國總統馬克龍視察了襲擊現場,他稱這是「伊斯蘭恐怖主義」行為。馬克龍表示,將加強全國各地學校和宗教場所的安全保障措施。他對記者說:「我們決定提高整個法國的警惕性,以應對恐怖威脅。我已經決定,在接下來的幾個小時裡,我們將更多地動員士兵,我們將動員國內的3000到7000名士兵。」
  • 法國民族主義情緒高漲,馬克龍連提兩條爭議法案,討好保守選民
    在經歷了一系列恐襲事件後,法國國內矛盾正變得越來越尖銳。連身為總統的馬克龍也越來越表現出想要討好保守派群體的傾向,這在此前是不可想像的。法國的分析人士認為,今年法國連續發生的恐襲事件,右派保守勢力正在抬頭,馬克龍不得不開始為1年半以後的選舉做準備。
  • 法國和穆斯林徹底槓上了,馬克龍下令軍警開火
    據法新社10月29日報導,法國總統馬克龍當天在該國東南部城市尼斯表示,為應對恐怖主義威脅,法國將大幅增加執行反恐任務的軍警數量,並提升反恐戒備等級,而這意味著法國軍警或將獲得自主開火權。報導稱,當天上午尼斯聖母大教堂附近發生一起恐襲事件,一名男子持刀砍殺他人,造成至少3人死亡,多人受傷,死者中有一名老婦被兇手割下首級,目前兇手已被警方逮捕。事發後馬克龍立即趕往尼斯市慰問當地民眾,他在講話中嚴厲譴責了這起「恐怖襲擊」,並承諾將採取更加強有力的措施打擊恐怖主義。馬克龍還呼籲法國民眾保持團結,不要向恐怖主義低頭。
  • 製造埃及恐襲分子持「伊斯蘭國」旗幟
    ■ 分析  襲擊手法帶有「伊斯蘭國」印記  截至目前,尚無任何組織宣稱製造了這起襲擊,但當地輿論普遍認為,此次恐襲是「伊斯蘭國」在埃及的分支所為。  分析人士指出,隨著極端組織「伊斯蘭國」在伊拉克和敘利亞等國窮途末路以及埃及政府的大力反恐,「伊斯蘭國」在埃及的殘餘勢力壓力倍增,此次不擇手段地發動恐襲是為了進行報復並顯示其「存在感」。
  • 巴黎恐怖襲擊五周年:面對嚴峻形勢 法國加緊反恐步伐
    這個紀念日顯得很特殊,主要由於法國現仍處於防控疫情與反恐的雙重考驗之中,需要「兩線作戰」;面對當前嚴峻的反恐形勢,法國加緊反恐步伐。  舉行低調追思  記者當天來到5年前巴黎恐襲的主要事發地之一巴塔克蘭劇院。
  • 接連發生平民被斬首事件,法國社會再陷入撕裂
    記者 | 肖恩 教師被斬首風波還未散去,法國再發生致使3人遇害的恐怖襲擊,徹底把總統馬克龍推向風口浪尖。據法國媒體報導,襲擊者攜帶的身份證顯示,他名叫布拉伊姆·阿烏薩維(Brahim Aouissaoui),今年21歲,突尼西亞籍,於今年9月以非法移民身份從義大利的蘭佩杜薩島偷渡進入歐洲,並在29日上午乘火車抵達尼斯。 據法國反恐檢察長裡卡爾(Jean-Francois Ricard)透露,警方在阿烏薩維身上找到一把長30釐米的刀、一本古蘭經和兩部行動電話。
  • 恐襲後的法國:要安全還是自由
    ,在恐襲過後想要依舊寬容、開放,並讓安保顧及自由,但這有不小的難度世界說專員 胡維妮 發自法國巴黎過去一年,巴黎兩次遭遇恐襲。如果說巴黎的「一月恐襲事件」屬定點襲擊且目標人群明確,十個月後,製造「11月13日巴黎連環恐襲案」(致130人死亡)的「聖戰分子」朝露臺、足球場、音樂廳裡的人群隨機開槍,你我無論何種信仰都可能倒在他們槍下。兩次恐襲,雖皆由伊斯蘭教極端分子發起,但因性質和規模不同,政府的應對措施也不盡相同。《查理周刊》襲擊發生後,不少人視其為法國版的9·11。
  • 最新消息:極端組織「伊斯蘭國」宣布對倫敦恐襲負責 反恐怎麼辦?
    德國總理默克爾:雖然行動的背後還不清楚,但我重申,德國和它的公民立場堅定不移和英國一起堅決打擊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恐襲是邪惡的,必須進行集體抵制。倫敦恐襲與中東恐怖活動密切相關歐洲近些年接連遭受恐怖襲擊,從2015年1月的法國查理周刊遭襲開始,接下來巴黎恐襲,此後布魯塞爾、尼斯、柏林等,現在倫敦也發生了恐怖襲擊。可以說,歐洲面臨的恐怖威脅與中東的恐怖活動密切相關。近來「伊斯蘭國」組織在敘利亞和伊拉克遭到打擊,但其極端意識形態的影響依然沒有太大的變化。
  • 記者觀察:法國巴黎恐襲五周年 恐襲陰雲仍在
    五年前的11月13日,巴黎在一天內遭遇了6起恐襲,共造成至少130人死亡,300多人受傷。五年過去了,最近的這兩個月裡,法國再次發生3起恐襲。專家認為,近期的這幾起恐襲與五年前的巴黎恐襲存在關聯,法國仍然面臨著恐怖主義的威脅。 2015年法國系列恐襲的起因開始於2015年1月份的《查理周刊》襲擊案。
  • 普京師妹小索布恰克,支持馬克龍,為何捲入法國「反穆」事件?
    就在外界關注歐洲疫情時,法國出現了比疫情更為嚴重的事件,因為法國突然發生了兩起襲殺事件,一起是一位老師因為展示畫有先知的漫畫而被斬首,另一起則是馬克龍表達對穆斯林不滿後,法國又發生一起襲殺事件。
  • 法國舉行首個恐襲遇難者國家哀悼日活動
    原標題:法國舉行首個恐襲遇難者國家哀悼日活動當地時間3月11日下午,法國首個恐襲遇難者國家哀悼日活動在巴黎艾菲爾鐵塔前的特羅卡德羅廣場舉行。法國總統馬克龍出席並致辭,整個活動持續了大約1個小時。鑑於當前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活動現場的人數被限制在900人,其中包括西班牙國王費利佩六世、法國兩位前總統奧朗德與薩科齊等。2018年9月19日,馬克龍提議設立恐襲遇難者國家哀悼日,以悼念在法國本土及海外因恐襲喪生的法國公民。2019年11月7日,法國正式頒布法令,確定每年的3月11日為恐襲遇難者國家哀悼日。
  • 尼斯教堂恐襲已致三人死亡,大巴黎已出現模仿者
    法國總理卡斯泰在事件發生之後宣布把法國提高到「緊急攻擊」狀態,這也是法國反恐計劃中的最高級別。 參與法國反恐行動Opération Sentinelle的憲兵人數將會從4000人增加到7000人。
  • 法國尼斯教堂襲擊案調查通報:嫌疑人為一名突尼西亞籍...
    裡昂警方則在上午逮捕了一名手持30釐米刀具的阿富汗男子,據悉該名男子在法國情報部門監控名單上。法國總統馬克龍當地時間29日下午在尼斯表示,當天上午發生的襲擊是對法國的襲擊。馬克龍表示,在法國只有一個團體,就是國家。所有人應該更加團結,絕不向分裂精神屈服。
  • 原告近200人討說法《查理周刊》恐襲案開審
    【歐洲時報周文儀編譯】據法新社和法國媒體報導,巴黎特別重罪法庭9月2日開庭審理《查理周刊》恐襲案及相關的兩樁恐襲案,14名被告人將受審;這三樁恐襲案的受害原告近200人,預定庭審將持續49天。2015年1月發生在巴黎的系列恐襲案曾經震驚世界,時隔5年的審判受到輿論的密切關注。
  • 馬克龍、勒龐和不確定的法國
    >> 馬克龍,「左右兼收」的政治新生力量首輪投票結束後,法國現任總統奧朗德致電馬克龍,向其表示祝賀。包括總理卡澤納夫、外長艾羅、前總理拉法蘭在內的多名政界人士也掀起了呼籲支持馬克龍的聲浪。右派共和黨候選人菲永在發表敗選演講時,也呼籲第二輪投票支持馬克龍,對抗勒龐所領導的國民陣線黨。此前從未參加過任何選舉、政治上「根基尚淺」的馬克龍,如何做到「左右兼收」贏得廣泛支持?年僅39歲的馬克龍畢業於法國政治家的「搖籃」——法國國家行政學院,還曾任職歐洲商業銀行羅斯柴爾德集團。
  • 維也納六處發生槍擊,突發恐襲重創「奧地利心臟」
    多國領導人向奧地利發去慰問電,不久前曾厲聲指責國內多起「伊斯蘭主義恐怖襲擊」的法國總統馬克龍第一時間對維也納恐襲事件表示譴責,他稱「這就是我們歐洲現在所處的情況……我們不會放棄反抗」。俄羅斯衛星通訊社3日援引以色列政治學者亞洛娃的話稱,歐洲近來的一系列恐怖襲擊看起來是相互關聯的,這些襲擊可能成為多米諾骨牌效應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