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則新聞讓很多人痛心。
西安一名9歲女孩在家中跳樓去世,生前留下兩封「遺書」,上面用稚嫩的筆跡寫著:
「媽媽,這是我的選擇。」
「為什麼我幹什麼都不行 。」
據報導,當天下午四點多,女孩在微信中和母親提到,老師布置的作文自己來不及寫了,還有半個小時不到,離規定的字數還差很多。
母親不以為意,只是讓她儘快完成,直到六點多,女孩的爺爺打開房門,才發現孩子不見了,窗戶敞開著,悲劇已經發生。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沒人知道,在她決定離開這個世界之前,內心是否有過猶豫和惋惜,但光看那一句「我幹什麼都不行」,就已經讓人感受到了她的絕望。
在這背後,是孩子字字泣血的呼救,和周圍無數次有意無意的批評與否定。
在否定中長大的孩子,活得太苦了。
最愛的人,傷孩子最深
中國父母似乎特別喜歡否定孩子,有些甚至以打擊孩子為樂。
當孩子取得成績時,他們否定孩子的能力:「別嘚瑟,你就是運氣好,根本比不上人家。」
當孩子感到恐懼、憂傷、後悔時,他們否定孩子的情緒:「別悲春傷秋的,小孩子還會傷感?我看你是閒的。」
當孩子嘗試著邁出人生第一步時,他們否定孩子的選擇:「跟你說過多少遍了,別這麼做,你偏不聽,到時候有的是苦頭。」
多少否定,以愛的名義在肆意傷害孩子。
曾經看過一個案例,一個五歲的小女孩總是對著自己的毛絨玩具說話,爸媽擔心極了,生怕自家孩子得了自閉症。
他們帶著女兒到處求醫問藥,卻沒檢查出任何毛病,醫生讓孩子接受了幾次的諮詢就讓他們回家了。
最終,孩子媽媽試探著問孩子:「妞妞,你為什麼老是跟玩具熊說話呀?」
孩子眨巴著眼睛說:「因為它不會罵我。」
夫妻倆瞬間流下了眼淚。原來,他們都是急性子,平時在家稍有不如意,就會吵架,面對孩子的一舉一動,也時常「挑刺」。
哪怕在大人看來,那些嫌棄和抱怨只是隨口一提,但對孩子來說,日復一日的惡語相加,就成了生活中最可怕的存在。
所以,小女孩寧可和玩具說話,也不願被父母嫌棄。
曾經有調查顯示,40%以上的青少年罪犯,都曾經遭受過父母的語言傷害,輕則否定、批判,重則咒罵、羞辱。
一名少年犯曾在採訪中說起自己的童年,12歲時,爸媽選擇離婚,媽媽帶著自己一個人生活。也許是生活的重擔壓垮了母親,她開始每天罵孩子來出氣,不論自己做什麼,在媽媽眼裡都是錯,從未得到表揚,永遠只有「豬腦子」「廢物」「跟你爸一樣」。
久而久之,自己開始刻意和母親對著幹,對人生徹底失去了熱情,總覺得,既然你看不起我,那我還為什麼要努力?他下意識地把曾經受到的傷害,轉化為面向更弱小群體的暴力,於是,一失足成千古恨。
家長處理親子關係的5要素
廣東六一兒童醫院兒科副主任醫師李春榮指出:父母什麼時候能和孩子締結良好的親子關係,父母就做到了成功的教育;相反,與孩子的關係越來越糟糕,這就是失敗的教育。
李春榮說,成功的家庭教育就是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那麼,如何培養良好的親子關係?家長的5個處理態度,或將影響孩子一生:
1、把孩子當成人來談話
有一句話說得好:不管你多大年齡,在父母眼裡,你永遠是一個孩子。但是,很多15歲的孩子(甚至更早),就把自己當大人看待了。父母完全可以把孩子當成年人來談話和交流,而不可以「家長對孩子」的方式進行討論問題。讓孩子把你當成朋友,而不是對你畏懼,讓他打開「話匣子」,你了解孩子內心真實想法,才能做好針對性的教育。
2、尊重孩子給他自由空間
具有現代教育觀念的家長,一定是擁護孩子權利的父母。整個家教的神聖使命概括起來就8個字:發現孩子,解放孩子。
小學生一般睡眠時間為10個小時,中學生睡眠時間為9個小時。你的孩子能睡夠嗎?過去的一項調查顯示,國內中小學生50%以上睡眠不足,學習超時。
孩子們在一起玩耍的過程中,可以學會與其他孩子處理人際關係,與小夥伴和平共處,增加他們之間的友誼。所以,家長要尊重孩子玩的權利,這是他培養社會屬性的關鍵時期。
3、重視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
孩子無不想成為一個好孩子。他們會遇到各種困難和誘惑,需要大人的幫助。人們生活中容易被忽視的動作,有七層都是習慣性的。習慣可以改變一個人的神經系統。父母要重視對孩子良好習慣的培養,這在家庭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
國學《三字經》強調,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孩子之間天性相差不多,但是是否具有良好的習慣,對他將來的發展,影響極大。因此,家教的核心目標之一就是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可以這樣理解,家庭是習慣的「船」,父母是習慣的「船夫」。
4、用自己的健康心理去影響孩子
還有一個重要的家教要點,父母要善於用自己健康的心理去影響孩子,這是非常重要的。要想讓孩子心理健康,父母一定要心理健康。
5、把無條件的愛和理解給孩子
孩子特別善於研究父母的心理,這就像公司裡的員工擅長研究領導的行為心理一樣。幼小的心靈就明白誰能給他最好的保護,他要遠離哪些人。誰對他是真心,誰對他是假意的,孩子心裡門清。
例如,同樣的孩子,在犯了錯的情況下,家長的處理態度和行為完全不一樣,最後可能會影響到孩子的人生。特別是針對孩子的錯誤,父母非常有必要對孩子抱以理解和支持。與孩子建議良好的親子關係,讓孩子時刻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溫馨和真愛。
幫助孩子克服心理壓力的5方法
廣東六一兒童醫院行為發育科主任凌先念指出:現在的教育制度,導致中小學學生學習和生活的節奏越來越快,壓力越來越大。面對這種情況,作為孩子的父母,要從以下幾方面去做,及時解決孩子的心理壓力問題。
1、認真傾聽孩子的心聲。
要想幫助孩子克服壓力先要了解孩子心理上有什麼壓力、壓力是從哪裡來的。
如何做到這一點,通過聽說促學習的這一招,即聽孩子想說的,說孩子想聽的,走進孩子心裡,真正了解孩子的需求。
這樣,父母才能了解孩子心理壓力的真實情況,才能夠針對問題幫助他們。
2、幫助孩子解決困惑。
有些孩子,特別是家教好的孩子,面對同學們的不良活動,比如逃學、作弊、抽菸、抄作業等等,自己不願意做時,害怕因此而受到嘲笑,感到孤立,困惑時,家長一定要幫孩子解決困惑。
這時,父母應當教導孩子要堅持原則,不對的事一定不能做,不能隨波逐流,應該有主見、有思想、能夠做自己應該做的事。
3、和孩子一起分享自己的經驗。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父母小時候成長過程中一定也曾經遇到過和孩子類似的情況,當時父母是怎樣對待的或現在遇到了什麼難題又是怎樣處理的,這些都可以用孩子通俗易懂的語言和孩子分享。
當孩子知道了父母原來也常常會面對壓力和煩惱的時候,他們對父母所說的話就比較容易聽進去了,這就是心理學上的共情。
4、培養孩子的自信
培養孩子的自信,自信的孩子才能夠有所作為,可以讓孩子發表一些建議,把一些適合孩子年齡的事情交給他自己去做,並且重視孩子的想法和言行,這是培養孩子自信的好方法。
孩子有較強的自信,就會有勇氣、膽量和辨別力,就會解決人生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5、關心孩子的興趣。
鼓勵孩子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多參加一些學校組織的課外活動,這對舒解孩子的心理壓力是大有裨益的。
凌先念說,最好不要強迫孩子去學這個、學那個,應該多聽聽孩子自己的意願。父母要付出愛心,多關心孩子的興趣,讓孩子敢想敢做,這樣孩子就不會產生沉重的心理壓力,就能夠輕鬆愉快地度過青少年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