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廣場舞界一年一度的「舞林大會」來了。如果你對廣場舞的印象還是網絡神曲加廣播體操,那就太低估這些阿姨爺叔了。11月15日下午,在中山公園,來自上海各區的優秀市民舞蹈團隊參加2020市民文化節市民舞蹈創作大賽展演暨曼舞長寧舞蹈藝術季,15個在決賽中脫穎而出的優秀作品和3個歷年優秀作品輪番上演。文化上海雲對這場展演進行了「5G+4K」超高清直播。他們中的優秀團隊還將被選送參加2020年「戴愛蓮杯」人人跳全國群眾舞蹈展演。
徐匯區漕河涇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男子舞蹈隊的作品《搖滾上海》讓人心潮澎湃。團隊成員中最年長的80歲,最年輕也有60歲了,當他們穿著牛仔背心、抱著電吉他出現在舞臺,全場沸騰。閔行區浦江鎮東鄉樂舞團的《粉墨花旦》,阿姨們畫上戲曲妝容,一個個變成「俏花旦」。長寧區天山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天之星舞蹈團的阿姨們和奶奶們,穿上超短裙紮上馬尾辮,舞動《彩虹節拍》。搖滾爺爺和乘風破浪的奶奶,誰能稱霸上海廣場舞江湖?
孵化原創,廣場舞更有看頭了
閔行區浦江鎮東鄉樂舞團《粉墨花旦》
今年的廣場舞展演有了一個新變化——所有參賽舞蹈都是原創舞蹈。上海市群眾藝術館館長吳鵬宏介紹,全國廣場舞參與人數達到1.7億,全市經常參加廣場舞活動人數已超過100萬。廣場舞受群眾喜愛,但廣場舞審美亟待提升。今年的比賽,更加注重作品的原創性和藝術性。
本屆大賽啟動之時疫情仍然嚴峻,廣場舞團隊成員沒法排舞怎麼辦?主辦方將目光轉向創作,花數月時間開展編創培訓,邀請各地專家開展線上大師班,為廣場舞團隊的創作工作開闊思路。編創人員就海派文化、紅色文化、江南文化、幸福小康、激情時尚、健康生活、工業之光、錦繡中華八個主題展開創作。專家導師們給編導開「小灶」指導,分組驗收。
徐匯區漕河涇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男子舞蹈隊《搖滾上海》
徐匯區漕河涇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男子舞蹈隊的《搖滾上海》就得到了市群藝館舞蹈指導、群星獎獲獎者裘思凡的指導。由於團隊成員年齡大、健忘、體力差,裘思凡建議把道具電吉他做成空心的,把內部的電池和多餘的線路拆除,減輕重量,同時動作設計不宜太難,將重點放在展現演員的精神面貌上。《搖滾上海》做了減法,但爺叔們更加樂在其中。
「希望我們的廣場舞編導能夠突破以往固有的思維,讓全國人民感受到不一樣的上海廣場舞。」長寧文化藝術中心主任葉笑櫻說。雖然參賽團隊越來越重視,投入越來越多,但葉笑櫻更提倡廣場舞大媽和爺叔們「本色出演」。「我們不提倡投入太多,不提倡服裝道具過於豪華。我們最後還將大家的整體預算也列入了大賽考核項。」本次活動也將開啟上海市民廣場舞三年培育計劃,在未來幾年中積累百部優秀舞蹈作品。
年輕人編的舞,老年人會喜歡嗎
閔行區吳涇鎮夕陽紅舞蹈隊《戲 荷》
這些原創廣場舞的背後,是一群年輕的創作者。
崇明區新河鎮胖大嫂藝術團《豐收樂》,由37歲的崇明文化館舞蹈老師李新磊創作。李新磊服務的是一群50多歲的農村「胖大嫂」。隊長王菊林說:「我們都是農村人,長得很胖,也想展示自己的風採!」為了展現「胖大嫂」們真實有溫度的生活,他一有空就和她們聊天,還跟著她們一起去農田裡勞作。崇明三星鎮稻花節的時候,他曾前去觀看:「非常壯觀、非常美!」
長寧區天山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天之星舞蹈團《彩虹節拍》
為了讓大嫂們學得更快,曾經當過老師的李新磊調整教學方式,幫助她們形成自己獨有的舞蹈語彙:大地為布、水稻為色,用肢體運動展現農民們豐收的喜悅。「我的宗旨就是能讓大嫂們快樂地跳舞,讓她們盡情綻放自己的風採。」
35歲的吳菁是上海戲劇學院的舞蹈老師,今年才受聘於浦東陸家嘴海尚男舞團。這是他第一次創編廣場舞,他想給這些爺叔們帶來不一樣的東西。他深入了解了爺叔們的生活背景,雖然他們大多數已退休,但年輕時他們有的是小學、中學同學或鄰居,因為喜歡舞蹈又聚集於工人文化館、青年宮、農場小分隊。
嘉定區江橋鎮「海之韻」舞蹈隊《希望》
吳菁選擇以時尚為主題,為爺叔們編排了《舞舞樂樂》。他在作品中穿插了《翻身農奴把歌唱》《漢族姑娘》《水手》等老歌,讓他們回憶起往日的青春歲月。原本擅長編排專業舞蹈的吳菁自認在廣場舞編排方面還是一個「學生」。除了聽取專家的指導,他還悉心採取了爺叔們的建議。「他們比我更了解自己。他們能喜歡跳、經常跳,這就是我們編排和推廣廣場舞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