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說過:幼兒好比幼苗,必須培養得宜,方能發榮滋長;否則,幼年受了損傷,即不夭折,也難成才。
培養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教育,這才叫「因材施教」。
我的兒子不是個學習成績優異的孩子,但這兩年老師們和我能明顯感受到他的不斷進步,這點還是非常令人欣慰的。
還記得,剛上一年級的時候,入學後的第一場考試,我的兒子兩門功課雙零分,甚至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
知道分數後,我只是平靜地說了一句話:「兒子,你真厲害,以後每次考試你都會有不同程度的進步」。
這麼差的結果是我能預料到的。因為家裡老人的過分溺愛,覺得現在的孩子從小就是各種學習,各種補習班,整的孩子太累,沒有一個美好的童年回憶。
所以,兒子整個的幼兒期間以快樂玩耍為主,隔輩的溺愛也導致我的孩子獨立性差,依賴心很強。
當踏入小學的校門,看著孩子高高興興背著書包走進校園,我就知道一場比學趕超的大戰開始了,而這場大戰想打贏,首先要做到就是要樹立孩子的自信心。當然,要想增強自信心,基礎知識就要掌握牢固,爭取快速提升。
自此以後,孩子放學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寫作業。
良好的學習習慣還是必要的,然後注意發現孩子作業中不會的題型,不會的字,作業後重點複習,重點突破,並不失時機地表揚孩子。
每晚睡前再用同步電腦進行預習,並叮囑孩子在課上一定要認真聽講,將預習中不會的知識點在課上一定聽老師講明白,並鼓勵孩子在課上提問題。
每天中午、下午在接他放學的路上都會問的同一個問題就是:今天課上老師有沒有提問你?你有沒有舉手回答問題?我想通過這種暗示讓他重視課上回答問題,同時課上能主動舉手回答問題也說明孩子在認真聽講。
就這樣經過兩個學期的追趕,孩子的學習成績明顯提高。就在二年級的下學期,老師的評語上寫著我的孩子在這個學期中創造了兩項奇蹟,還希望下學期能夠再創造一項奇蹟。
看著兒子倆A的成績,看著老師的評語,我仿佛看到了這兩年,老師和我們為這孩子所付出的努力。我拿著學籍報告跟兒子說:「兒子,你看到了嗎?老師說你是一個能創造奇蹟的孩子,你太棒了。」就在每次不知不覺的鼓勵中,孩子漸漸樹立起了自信心。
到了三年級開始學英語了,第一學期的期中考試兒子考不好,我很焦慮地跟兒子講:兒子,你是不是又粗心大意了?為什麼考得這麼差呢?沒想到兒子跟我講:「媽媽,你別著急,剛開始不能說明什麼,你別忘了,老師說我是一個能創造奇蹟的孩子。剛學習語文和數學時我不是更差嗎?」看到兒子這般的自信,我非常欣慰。
我的兒子從一個膽小叛逆不懂事的孩子,短短兩年多的時間成長得這麼快,遇事從容淡定,我真的非常欣慰。(張恩浩媽媽)
教育啟示:
有一個詞語叫做「守望」。農民守望豐收的原野,教師守望教室的花朵。工程師守望浩渺的太空,漁民守望深藍的大海。守望,不是等待觀望,而是辛勤的勞作,智慧的創造,激情的奮鬥。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看到了家校共育的力量。家長教育孩子對課堂的重視,對教師尊重,化作孩子的一種信心和力量。教師對學生的鼓勵和鞭策,激發和激勵,化作了一股前進的動力。家長和教師的之間的彼此尊重成全了孩子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