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清軍入關是中華民族的幸運?是這樣的嗎?

2021-02-23 商代歷史

公平地說,滿清對中國確實是有貢獻的。其中最大的一個就是領土了。清代疆域最大時達到1200萬平方公裡。由於清代離我們現在最接近,所以現代中國的領土是由清代領土繼承而來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但從另一方面看,清軍入關就絕不能稱之為中國的幸運了。恰恰相反,清軍入關給中國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有些流毒甚至影響到後世。下面可以簡單地說一下。

首先是清軍的殘殺導致了中國歷史上巨大的災難。在未入關之前,清軍對明朝領土的侵略和燒殺掠奪,就已經造成了北方人口的急劇下降。以東北為例子。明代的東北實際已經得到一定程度的開發,一般認為,努爾哈赤反明之前,東北人口應該在五百萬左右。而後金立國之後至皇太極繼位之前,東北人口起碼下降了一半以上。除東北外,華北一帶也受清軍荼毒。在一次入侵後,皇太極在給崇禎的信中,自稱入侵導致百萬人死亡。此話雖有誇大之嫌,但清軍撤退後,當地人死亡枕籍是確有其事,明代有相關奏摺可以作為佐證。入關初期為減少阻力,清軍有段時間還算溫和。但在剃髮易服遇阻後,則又重新抄起了屠刀。已知規模最大的有廣州大屠殺,嘉定三屠,揚州十日,江陰屠城。保守估計,此四場屠殺即有超過四十餘萬人死難。明末人口高峰期應在兩億左右,結果到康熙晚期才恢復到一億五千餘萬右。當然戰亂導致人口銳減是常態,但清軍有據可查的屠殺也十分頻繁,四川的屠殺則更被清史編簒者全推到張獻忠頭上,還編造出張獻忠殺六億人的「奇聞」。

第二則是對思想文化的壓制,以及對書籍的禁毀。清王朝統一後,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開始拉攏漢族士人。但他們選擇的拉攏對象卻是漢族士紳中最保守落後的部分,對較為先進的部分則進行了全力打壓。江南士紳中比較開明的部分,在剃髮易服的抗爭中被大批殺害,僅有的部分,也在文字獄的高壓下被迫噤聲。清代的文字獄是歷代中最嚴重的一個,而且持續時間極長,從康熙至乾隆末年,貫穿了整個清朝最強盛的百餘年。乾隆修四庫全書,禁毀書籍數量還在被收錄的書籍數量之上。至清末,還是留學生在日本才發現了部分流傳至國外的書籍,其中包括科技著作《天工開物》。天工開物原本為公開出版書籍,後來在清代逐漸失傳,僅散見於皇家私藏的書籍中,失去了作為科技著作的作用。清代與西方差距越拉越遠,就是這種統治的直接後果。

第三,對其他民族的壓制。滿清以滿蒙聯盟為基礎,對以漢族為主的其他民族實行壓制,培養出旗人這個特權階層,並實行了事實上的種族隔離統治,旗民不通婚,旗人犯法,地方官員無權過問。甚至清亡後仍有部分旗人懷有特權思想。解放後還有部分旗人上書中央,希望仍然享受國家奉養。由於滿清以小族治大國,壓制主體民族成為現實選擇,而且統治者內心其實並不以國家得益為先,而是以保證自身小階層為主,這也是為什麼晚清會成為列強入侵的幫兇,因為它們並不把中國看作自己的國度,而是看作是被自己徵服的土地。一旦有必要,犧牲國家利益,保全自身統治就順理成章了。從滿清的言論中即可看出這一點。如指責革命黨「保中國不保大清」,「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寧贈友邦,不與家奴」之類。

由於害怕漢族有能力推翻自己統治,因此在文化上頑固保守,軍事上坐井觀天,清軍在晚期已經成了一支遠遠落後於時代的軍隊,只能鎮壓國內流民義軍,卻沒有抵禦外侮的能力。所以清代早中期打下來的疆域,在晚清被大片割讓給列強。如果清朝未被推翻,恐怕早先所說的領土貢獻會再三打折扣。而且如果不是滿清的統治,中國和國外的交流不會如此單薄。清代在古典王朝時能打下諸多領土,但卻在最關鍵的近代失去話語權(奠定領土範圍最關鍵的時候其實是近代,若此時中國未被西方甩開太遠,其實一樣是可以擴張的)。這就使清代在總體上來說,對中國歷史所起到的作用是比較有限的,個人認為負面影響居多。所以說有人如果認為清軍入關居然是中國的幸運,這個恐怕就是胡說八道了。

[免責聲明]:轉載自其他平臺或媒體的文章,本平臺將註明來源及作者,但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作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繫本平臺並提供相關書面證明,本平臺將更正來源及作者或依據著作權人意見刪除該文,並不承擔其他任何責任。

相關焦點

  • 清軍起初對漢人很殘忍,為何他們入關不久,天下百姓就臣服了
    清軍為了順利入關,起初對待漢人很是殘忍,比如「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等。為了讓漢人剃髮,清朝廷甚至提出「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口號。俗話說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清軍越是這樣做,就越多人想要反清,恢復大明江山。就好比當初元朝入主中原,就同樣對中原百姓採取壓迫手段,結果他們在中原待了不到一百年,便被趕回去放羊了。可奇怪的是,清軍對漢人也很殘忍,為何他們入關不久,天下百姓就臣服了呢?
  • 清軍四次繞過山海關入關劫掠,為何搶完就跑?
    清軍為何不佔領攻下的城池,而是搶完又跑了呢?從1629年開始到1642年,這之間13年時間,清軍四次入關劫掠,攻克88城,掠走數以萬計的金銀財寶、綾羅綢緞、各種物資,擄走幾十萬人口,為後金(清)後來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 1644年清軍入關時,為何百姓們反而夾道歡迎?原因其實不難理解
    意思就是說一個人的行為做法,如果符合大眾的期望,那麼就會受到更多人的支持。這個問題其實也可以很好的反映「清軍入關時,百姓們願意夾道歡迎」的現象。其實在清軍入關之前,闖王李自成的軍隊就已經來到了北京城,但是相對比李自成的軍隊,百姓們對於清軍入關的景象更為歡喜,這背後的原因到底是為什麼呢?
  • 清軍入關時,漢人寧死不剃頭,清朝滅亡後,漢人為何寧死不剪辮子
    但這類習慣性和契約書伴隨著清軍的進關被擺脫。清兵入關以前,以便便於識別逆順,便逼迫漢人剃髮易服,以表忠孝仁義,1636年(後金弘德年間),皇太極明令禁止:「凡漢人官民男女,配戴要全照滿州款式……合理他國衣冠、束髮、裹足者,重治其罪。」
  • 崇禎死後清軍入關,李自成部下卻擁立崇禎堂弟為帝,這是為何?
    朱元璋分封圖如果說這樣的好事落到自己頭上時,應該感謝祖宗才對,但是有人偏偏不願意,而且面對送上門的皇位堅決拒絕,而且一個大男人還痛哭流涕,最終「眼腫如桃」,如此不堪的畫面不敢想像。然而,明朝就有這樣膿包的一位藩王。
  • 入關後僅用一年多時間就滅李自成和弘光政權,清軍是怎麼做到的?
    南明政權建立後視李自成等流寇為首要敵人,對於清兵的入關,南明政府居然非常高興,還提出「聯虜剿匪」的外交政策,試圖拉攏清廷圍剿李自成。 而在清廷這邊,由於是剛剛入關,多爾袞也不願意四面樹敵,因此他一直宣稱清軍入關是為了給崇禎皇帝報仇,並沒有爭天下的意圖,還下令終止剃髮令,以此麻痺南明,防止南明與李自成抱團。
  • 清軍入關後,為什麼一路勢如破竹,農民軍和南明均不是對手?
    孤懸山海關的吳三桂在反覆思量後,決定引清軍入關,報君父之仇。他的這一決定,最倒黴的屬李自成了,山海關一戰,李自成大敗而歸,回到北京後,倉促登基後,連夜就撤出了北京,一路難逃。就這樣,清軍入關了。然而令人沒有想到的是,清軍入關後,一路勢如破竹,幾乎沒有遇到什麼像樣的反抗。農民軍和南明均不是對手,這是怎麼回事呢?
  • 清軍入關帶了多少人?為何能迅速擊潰李自成和南明小朝廷?
    清朝軍事力量的核心是八旗,而八旗的核心是滿洲八旗,根據《順康雍三朝八旗丁額淺析》一文,順治五年八旗丁額是這樣的。
  • 皇太極為何52歲就死了?等不及清軍入關,因為太胖,270斤重呢!
    若說皇太極一生中最讓人感到遺憾的一件事情,可能當時清軍入關前的一年,皇太極竟然直接猝死了。至於皇太極究竟因何猝死的,史書上並沒有直接說明,因而引得後世人浮想聯翩。畢竟歷史上死於非命的皇帝實在數不勝數,何況是皇太極呢?皇太極雖有多個兒子,臨死之前,卻將自己的皇位傳給了小兒子順治帝,但奈何順治帝也僅只活了24歲就去世了。
  • 清軍入關時有八旗,戰鬥力最強的卻是這兩旗
    提示:點擊上方"吉祥滿族"↑關注微信訂閱號:@吉祥滿族(微信號:jixiangmanju)滿族門戶網站、中國滿學專委會滿文書法研習會門戶網站——吉祥滿族,2002-2016年清軍入關這樣努爾哈赤死後多爾袞三兄弟擁有兩黃旗65牛錄,為第一大勢力。
  • 都說「亂世和尚關門避禍」,清軍入關時,少林寺的和尚們在幹嘛?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少林寺和尚們的武功也那麼高,那麼當亂世來臨之時,比如清軍入關之時,他們都在做什麼呢? 後來,因為吳三桂的衝發一怒為紅顏,導致了清兵入關,中原陷入了危機之中。在這種國破家亡的時期,有道義的人自然是不會置身事外的,而身為主持的玄清禪師便接到明蜀王的秘函。
  • 清軍入關直逼北京,唐王朱聿鍵北上勤王卻慘遭崇禎囚禁,結局亮了
    這種情況持續到1629年才被改變,也就是說他被自己的祖父整整囚禁了11年。1629年,他的父親被人毒殺,他的祖父對此保持沉默,後來一個陳奇瑜奏請他的祖父請求明朝廷立朱聿鍵為唐世孫,他終於被放了出來。這時候他已經十多年沒有見識過外面的世界了。同時,他的祖父在這一年死去,這樣他就成為了唐王,封地還是南陽。
  • 吳三桂不打開山海關,清朝能入關嗎?不能,大清還會亡國
    說的是,明朝將領吳三桂為了愛妾陳圓圓,一怒之下打開山海關,聯合關外清軍將李自成打得落花流水,清朝由此而得以從東北入主中原,進而席捲四海八荒,定鼎燕京,華夏大地就此沉淪兩百餘年。那麼,如果吳三桂不打開山海關,清朝還能入關嗎?對此,許多人會說,當時滿清鐵騎天下無敵,就算吳三桂不打開山海關,他們遲早會入住中原,只是時間長短而已。那麼,事實果真如此嗎?
  • 起義軍勝利後不得人心,清軍虎視眈眈,吳三桂只能這樣選擇
    也就是說就算沒有吳三桂,清朝的統治也是不可避免的,從另一方面看,吳三桂引清兵入關直搗北京,避免了長年徵戰給百姓帶來的困苦,也不是沒有一點積極意義的。吳三桂面對這樣的起義軍,內心也開始了一番思量,他認為起義軍的前途堪憂,一群莽夫根本難成大事,他們的所作所為遲早會斷送現在的成果,縱然打著為民的旗號,但是後來做下的事情卻將很多人都推入深淵,這樣的隊伍是否能夠持續發展下去,自己投靠之後能不能善終都不一定了。
  • 李闖王滅明之戰兇悍異常,為何後來卻被清軍秋風掃落葉般蕩平?
    李闖王為何失敗得這麼慘,這麼快?李自成的軍隊,並非傳統認知中純粹由缺乏訓練的農民軍組成,其中包含大約二十萬投誠的明朝西北邊軍。因為明朝政府的無能,不僅民間缺糧,連軍隊的糧餉也難以按時按量正常發放,或是朝廷拿不出,或是被軍官剋扣,於是邊軍參加闖軍者越來越多,這些人則成為了李自成軍隊中的精銳。
  • 韓國發現一封書信,推翻明朝百年公案,專家:引清軍入關另有主謀
    在《清史稿》中這樣評價吳三桂的:「三桂白首舉事,意上方少,諸王諸將帥佐開國者皆物故,變起且恇擾。及聞上從容指揮,軍報迅速,閫外用命,始嘆非所料。制勝於廟堂,豈不然歟?上不欲歸咎建議撤藩諸臣,三桂等奉詔罷鎮,亦必曲意保全之。惜乎三桂等未能喻也!」
  • 清軍的弓箭
    對弓箭崇拜之至的清軍,曾經在這個世界上獨樹一幟,盡領風騷。弓箭是清軍的魂、清軍的根、清軍心中的圖騰和奪取天下的利器。難以想像,在那完全靠馬匹作為機動工具的年代,如果沒有弓箭,清軍能越過長城,馳騁中原嗎?    不過,遙想當年,天地有大悲而不言。
  • 甲午海戰中,清軍真的不堪一擊嗎?
    清朝末年,中國綜合實力雖然不如那些西方工業國家,但在洋務運動的推動之下,軍事實力也是有所提高,甲午海戰時,清軍雖然不能算得上強大,但也絕非不堪一擊。身為中華兒女,每每翻開有關近代史的書籍,都難以抑制內心的憤怒與悲傷。
  • 滿清八旗軍的前世今生:從龍入關到提籠遛鳥,墮落的速度令人咋舌
    今天小編就帶大家看一下這支軍隊的前世今生,它是如何從努爾哈赤時期從龍入關的不可一世,到最後墮落為只會提籠遛鳥,不識弓弩為何物的「廢物」。 於是在四旗上開始鑲邊再分,黃白藍上面鑲紅邊,紅旗上鑲白邊,這樣就多了四個鑲旗。再加上原有的四旗,這就是最初的八旗軍。
  • 清朝入關之前,八旗軍隊橫掃天下,為何後來戰力斷崖式暴跌?
    八旗制度,可以說是清朝強大的基礎。在八旗制度下,所有滿族適齡男子,戰時皆兵,非戰時皆民。這種制度,其實有點類似隋唐時期的府兵制。 入關後清朝政府規定,八旗主要從事防衛和武裝,不得從事其他職業。為了穩定八旗官兵,朝廷給予他們豐厚的待遇,而且都是穩定的。有些待遇還是永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