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地說,滿清對中國確實是有貢獻的。其中最大的一個就是領土了。清代疆域最大時達到1200萬平方公裡。由於清代離我們現在最接近,所以現代中國的領土是由清代領土繼承而來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但從另一方面看,清軍入關就絕不能稱之為中國的幸運了。恰恰相反,清軍入關給中國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有些流毒甚至影響到後世。下面可以簡單地說一下。
首先是清軍的殘殺導致了中國歷史上巨大的災難。在未入關之前,清軍對明朝領土的侵略和燒殺掠奪,就已經造成了北方人口的急劇下降。以東北為例子。明代的東北實際已經得到一定程度的開發,一般認為,努爾哈赤反明之前,東北人口應該在五百萬左右。而後金立國之後至皇太極繼位之前,東北人口起碼下降了一半以上。除東北外,華北一帶也受清軍荼毒。在一次入侵後,皇太極在給崇禎的信中,自稱入侵導致百萬人死亡。此話雖有誇大之嫌,但清軍撤退後,當地人死亡枕籍是確有其事,明代有相關奏摺可以作為佐證。入關初期為減少阻力,清軍有段時間還算溫和。但在剃髮易服遇阻後,則又重新抄起了屠刀。已知規模最大的有廣州大屠殺,嘉定三屠,揚州十日,江陰屠城。保守估計,此四場屠殺即有超過四十餘萬人死難。明末人口高峰期應在兩億左右,結果到康熙晚期才恢復到一億五千餘萬右。當然戰亂導致人口銳減是常態,但清軍有據可查的屠殺也十分頻繁,四川的屠殺則更被清史編簒者全推到張獻忠頭上,還編造出張獻忠殺六億人的「奇聞」。
第二則是對思想文化的壓制,以及對書籍的禁毀。清王朝統一後,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開始拉攏漢族士人。但他們選擇的拉攏對象卻是漢族士紳中最保守落後的部分,對較為先進的部分則進行了全力打壓。江南士紳中比較開明的部分,在剃髮易服的抗爭中被大批殺害,僅有的部分,也在文字獄的高壓下被迫噤聲。清代的文字獄是歷代中最嚴重的一個,而且持續時間極長,從康熙至乾隆末年,貫穿了整個清朝最強盛的百餘年。乾隆修四庫全書,禁毀書籍數量還在被收錄的書籍數量之上。至清末,還是留學生在日本才發現了部分流傳至國外的書籍,其中包括科技著作《天工開物》。天工開物原本為公開出版書籍,後來在清代逐漸失傳,僅散見於皇家私藏的書籍中,失去了作為科技著作的作用。清代與西方差距越拉越遠,就是這種統治的直接後果。
第三,對其他民族的壓制。滿清以滿蒙聯盟為基礎,對以漢族為主的其他民族實行壓制,培養出旗人這個特權階層,並實行了事實上的種族隔離統治,旗民不通婚,旗人犯法,地方官員無權過問。甚至清亡後仍有部分旗人懷有特權思想。解放後還有部分旗人上書中央,希望仍然享受國家奉養。由於滿清以小族治大國,壓制主體民族成為現實選擇,而且統治者內心其實並不以國家得益為先,而是以保證自身小階層為主,這也是為什麼晚清會成為列強入侵的幫兇,因為它們並不把中國看作自己的國度,而是看作是被自己徵服的土地。一旦有必要,犧牲國家利益,保全自身統治就順理成章了。從滿清的言論中即可看出這一點。如指責革命黨「保中國不保大清」,「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寧贈友邦,不與家奴」之類。
由於害怕漢族有能力推翻自己統治,因此在文化上頑固保守,軍事上坐井觀天,清軍在晚期已經成了一支遠遠落後於時代的軍隊,只能鎮壓國內流民義軍,卻沒有抵禦外侮的能力。所以清代早中期打下來的疆域,在晚清被大片割讓給列強。如果清朝未被推翻,恐怕早先所說的領土貢獻會再三打折扣。而且如果不是滿清的統治,中國和國外的交流不會如此單薄。清代在古典王朝時能打下諸多領土,但卻在最關鍵的近代失去話語權(奠定領土範圍最關鍵的時候其實是近代,若此時中國未被西方甩開太遠,其實一樣是可以擴張的)。這就使清代在總體上來說,對中國歷史所起到的作用是比較有限的,個人認為負面影響居多。所以說有人如果認為清軍入關居然是中國的幸運,這個恐怕就是胡說八道了。
[免責聲明]:轉載自其他平臺或媒體的文章,本平臺將註明來源及作者,但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作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繫本平臺並提供相關書面證明,本平臺將更正來源及作者或依據著作權人意見刪除該文,並不承擔其他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