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導讀:
一肩風雨,筆墨春秋傳文明;幾度年華,滿園桃李競芬芳.
在重慶市第三十二中學,有這樣一群老師,他們為人師表,教導有方,是學生們的益友,亦是他們的人生導師。
教書育人,興國科教。尊師重道,步步登高。
在這個充滿書頁芳香的金秋九月,讓我們一同走進重慶三十二中,聽這群優秀教師如何講述他們的「育人心經」。
張德利近照 受訪者供圖 華龍網發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9月29日10時46分訊(王小洪)在重慶三十二中,有這樣一類老師格外讓人尊敬,他們為人師表,雖沒有驚天動地的事跡,但卻踏踏實實,把滿腔心血都獻給了教育事業。
同行眼裡,有著24年從教經歷的張德利就是這樣一位老師。當記者向他提起這些年的從教感受時,張德利不假思索地回答,我們依然有為教育夢想而堅守的老師。
在三十二中教學這塊熱土上,張德利始終執著地追求。24個教學年頭,他堅持上好每一節語文課,努力還原語文課應有的樣子,如同一個永不停歇的教育「追夢人」,不斷精心耕耘,讓教育開出似錦繁花,結出累累碩果。
教無定法 三尺講臺也別有洞天
教育的本質到底是什麼?《論語·顏淵》有云:「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教育之道其實就是成全之道,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成人之美:一是成教師之美,一是成學生之美。教師和學生得以共同發展,才能形成一所品牌學校。
作為一名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觀浸潤的老師,張德利的骨子裡是中國的。在張德利心中,語文教學需涵泳並傳承傳統文化,感受文學之美,培養學生家國天下的情懷,至少也要培育學生成為健康的「人」。
可以說,在三十二中,張德利是一個不尋常的老師。這種不尋常,有多種原因。
他說,教無定法,教師不可能千人一面。同理,教學方式方法也不可能同一模式,一成不變。借鑑學習,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至關重要。就張德利本人而言,他亦莊亦諧的教學風格很受學生的喜愛。
「語文學科的內涵和外延與生活一樣廣」。於是,張德利利用語文學科天然的道德教化屬性,培養學生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品格。利用好「黑板報」以及每周一次的班會課,實實在在地搞好學校「自信、自愛、自省、自律、自主、自治」的「六自」主題班會教育。
經師易遇 人師難得
雖然教授語文學科,但張德利卻是個「儒雅而理性」的教學者。善於觀察細節,遇事沉著冷靜,愛動腦愛思考。這樣的習慣讓張德利習慣在日常生活中善於反思教育教學。
或許,會有人覺得這樣的老師會不會太過嚴謹,失去了文科老師的「感性魅力」,恰恰相反,張德利卻是一個「外在冷靜,內心溫暖」的老師。「教育不同於別的行業,我們需要以心換心才能做好。」對待語文教學,張德利總有自己的一套。
俗話說:經師易遇,人師難得。意思是說,想找個教書本知識的老師很容易,但要遇到一位真正為人師表,認真負責對待學生的導師就難了。
「學習不只是為了以後能找到一份不錯的工作,有不錯的收入,我們應該把個人發展和國家、社會需要聯繫起來。」為了賦予學生責任與擔當,張德利養成了在點滴中引導學生關注社會時事並寫作文的習慣。
尊重學生的自由,張德利喜歡讓學生去自由發揮,暢所欲言自己的看法,也可以去網上查閱資料、了解其他人的想法。
「語文這門學科,可以通過教材、例文、拓展等,培養學生的溫度和愛心,對學生的認知、格局、眼界、胸懷等方方面面都有較大影響。」所以,「有學識,有氣質,有溫度」就成了張德利的治班理念。
理解學生的共性與個性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理解學生的共性與個性,實現學生自我成長。
而這也與張德利的教育理念不謀而合,他說,「潛心讀書,助人自助」適合三十二中這方水土,適合的就是最好的!
近年來,重慶市第三十二中學在校長李龍均的帶領下,堅持「以人為本,文化引領」的原則,積極探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路徑,針對傳統教育的弊端,開展了「自助學堂」和「自助管理」兩方面的教育教學研究活動,並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學校自助教育文化,得到了同行讚譽、家長認可。
以往,在課堂上,學生思考問題往往借鑑別人的較多,自己的獨特見解較少,表述的時候基本上是重複別人的意見或舊知。張德利說,教師最好通過提問,來鼓勵學生創新,讓思維更加活躍,「引導同學們說出自己的見解,還能集中注意力,保持學習興趣。」
因此,張德利在教學過程中,常常發揮語文的學科優勢,鼓勵學生多角度思考,發表自己獨特的理解,甚至鼓勵「異想天開」,巧妙地引導他們「真理越辯越明」,在爭論中求真知。
個人檔案:
張德利,重慶第三十二中學校語文教師,沙區優秀班主任,沙磁「四有」好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