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名言叫做「生命在於運動」,據說最早出自法國哲學家伏爾泰。一般認為:在中國,「生命在於運動」的觀念、是由馬約翰的著名論斷「動是健康的泉源」演變而來的。1954年,他在《我的健康是怎樣得來的》一書中,一再強調這個觀念。
馬約翰的名字像個外國人,但其實是個不折不扣的中國人。1882年10月10日,他出生在廈門鼓浪嶼漳州路58號一戶基督教家庭,從小喜歡運動。由於家境困難,他上學晚,18歲時到上海讀中學,22歲考入聖約翰大學預科。
1905年,馬約翰參加了上海「萬國運動會」中的一英裡賽跑項目。開始時,四個日本人在前面一字排開、擋住其它運動員。緊跟在後的是個中國選手,再後面10碼是馬約翰,其餘50多名選手都被遠遠拉開。
當第三圈跑完後,馬約翰開始加速,追近了日本選手,並對中國選手說;「跟著我」,然後以衝刺的速度繞過四個日本人帶跑,另一名中國選手緊跟其後。後勁不足的日本選手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馬約翰領先50碼衝了線,冠亞軍都被中國選手獲得。
身材矮小的馬約翰在運動場一舉成名,給中國人爭了氣。馬約翰在聖約翰大學讀書七年,1911年大學畢業時,已經29歲了。由於運動才能突出,1914年秋季,馬約翰應聘到清華學校任教。
重視體育,一直是清華大學的重要辦學特色;時至今日,更有「無體育、不清華」的說法。不過,當時的清華儘管已經出臺了「強迫運動」的措施,規定每星期一到星期五下午四時到五時,圖書館、宿舍、教室一律關門,每個學生必須穿短衣到操場鍛鍊;但是在馬約翰之前,這個措施並未真正落實到位。
馬約翰來到之後,一邊監督大家鍛鍊、一邊還在鍛鍊時給予指導。著名學者吳宓在校讀書時,功課全是優等,但跳遠不及格,被馬約翰「扣留」,半年後補試及格後、方準予出國留學。
還有著名作家梁實秋,他是清華1923年畢業生,但在畢業前的體育測驗中、遊泳未能及格,一個月後補考時、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算及格。
解放前夕,有特務散布謠言說「共產黨不要體育,也不要老頭,老頭們都要統統殺光」。有人要拉馬約翰出走,但被拒絕了。
馬約翰不信這些謠言。他對北平五所大學的老教師反覆講:「金子始終是金子,銀始終是銀,銅始終是銅。只要我們沒做錯事,勤勤懇懇地教育了青年,共產黨是會歡迎我們的。」
新中國成立後,1949年10月26日,中華全國體育總會籌備會議在北京輔仁大學開幕。舊中國的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改組為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名譽主席是朱德,馬約翰任副主席。
毛主席特此為大會題詞:「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主席的題詞讓馬約翰等從舊社會過來的知名體育教授為之一振,喜悅地說:「毛主席把體育的真諦抓住了。」
此後,一些原來看不起體育的知識分子也改變了體育不過是「打打球」「玩一玩」的膚淺認識。1959年全國第一屆運動會期間,毛主席接見了時任清華大學體育教研組教授的馬約翰,稱讚他是「中國最健康的人」。
馬約翰是中國第一個體育教授,也是唯一因體育而被奉為「名家」的教授。從1914年起執教清華、到1966年,他在清華從事體育教育52年。1966年10月31日,馬約翰因心臟病逝世於北京阜外醫院。此去半個多世紀,如去願馬先生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