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熬糖漿湯圓(圖片來自牙牙)
你知道嗎?就像清明節一樣,冬至也不可以送「祝福」的!
在清代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風俗》中便有提到,「冬至:州人(指泉州府,包括當時的同安廈門)不相賀,祭祠堂。」對閩南人來說,冬至與清明、中元節、除夕一樣,是四大祭祖節日。所以閩南的冬至,不能說「冬至快樂」,這跟祭祖的習俗有關。
記者 施璐瑋
【做法】
糯米丸子滾糖漿 這種湯圓沒有餡
在閩南地區,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這一天,吃湯圓與祭祖是必不可少的兩大習俗。
昨天一大早,許小姐便跟著爸爸做起了湯圓。先用油鍋化開紅糖,待形成糖漿後,再將搓好的糯米糰子倒下去,這樣便形成了極具閩南特色的湯圓。許小姐特意裝了一盒去與同事分享,不少外地同事頭一次見這樣沒有餡、淋上紅糖漿的湯圓,大呼新奇。
林小姐也懷念起小時候奶奶做的湯圓,糯米要提前兩天浸好,冬至當天清晨4點,奶奶便起床開始磨糯米漿,然後裝進棉布袋,還要用石頭壓,最後形成了糯米糰,再一個個地「搓」成丸子。接著奶奶把白糖或紅糖倒進鍋裡的開水中,慢慢化成糖漿,再把湯圓倒進去,撈出來後,還可以撒點花生粉加白糖,會更有味。有時候為了祭祖,奶奶還會用胭脂紅色素揉進糯米糰子中,出來後變成了豔紅的湯圓。「我們的湯圓沒有餡,只有糖漿裹住。」林小姐說。
吃過冬至湯圓後,孩子們便會被大人告知:「你又長了一歲了。」
【習俗】
吃湯圓不忘祭祖 泉州還流行掃墓
湯圓出鍋後,第一碗得先供在家中的菩薩或者祖先牌位前,以示尊敬。今年59歲的蔡女士說,有些人家的祖先牌位放在廟裡,還會端上湯圓與好菜去廟裡供給祖先,並要為他們燒點金銀紙祭拜。
泉州晉江一帶,人們過冬至時,除了早上吃湯圓外,也會去廟裡「拜拜」,中午則準備米飯與熟食,供奉在祠堂中祭祖。
在南方不少地方,有冬至掃墓的習俗。如海南、潮汕地區,福建則有泉州德化、永春、安溪以及莆田等部分地區。很多在外工作、做生意的人,都會返鄉在冬至這天祭祖後上山掃墓,非常熱鬧。
另外,同安民俗專家蔣大營表示,在閩南部分地區,過去流行著「做冬」的習俗。即每年冬至時,家族中選一名已婚人士來操辦宴席,中午請全家族的已婚者來「吃冬」,肉要大塊,菜要管夠。
「有些人當初借錢結婚,生了兒子後,又輪到他們家『做冬』,不能推掉,就只能賣掉兒子來『做冬』了。這是過去發生過的真人真事。」蔣大營說,「做冬」這一習俗已經消失了很多年了,但是近年來某些地方又開始流行起來。
【相關新聞】
千餘人到中醫院 冬至日貼三九貼
本報訊(通訊員 李琪彬 記者 蘇奇)昨天是冬至日,也是「三九貼」首日,不少市民前往市中醫院貼敷「三九貼」。據統計,到中醫院貼敷的市民達1400多人,其中兒童800多人。
「早晨7點5分就已經有家長帶著孩子排隊等候貼『三九貼』。」市中醫院小兒科副主任醫師陳四文說,近段時間,天氣轉涼,呼吸道患兒逐漸增多,許多兒童容易反覆感冒、咳喘,從中醫角度而言,小兒臟腑未充、氣血不足,五臟六腑處於生長、完善階段,易為外邪所傷而患病。「三九貼」操作簡便易行,療效好而副作用小,連續敷貼兩三年後,能使經絡氣血貫通,顯著提高免疫能力,增強抗病能力。
中醫院針灸科副主任張衛介紹,三九貼主要適用於寒涼、冷空氣導致的疾病,以及過敏性疾病,例如,過敏性鼻炎、慢性鼻竇炎、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慢性咽喉炎,以及怕冷反覆感冒者。辦公一族如頸腰椎病的高發人群,也可通過貼敷來補陽氣,從而緩解疼痛。
專家提醒,「三九貼」是「三伏貼」的延續,如已貼過「三伏貼」,最好再繼續貼「三九貼」以鞏固治療,可減少冬季發病機率。即使夏天沒有貼「三伏貼」,冬天仍可貼「三九貼」。貼敷治療三年一個療程,最好三年內的每個「三伏天」和「三九天」都要按時貼。
(廈門晚報(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