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冬至跟祭祖習俗有關 見面不可送「祝福」

2021-02-08 騰訊網

油熬糖漿湯圓(圖片來自牙牙)

你知道嗎?就像清明節一樣,冬至也不可以送「祝福」的!

在清代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風俗》中便有提到,「冬至:州人(指泉州府,包括當時的同安廈門)不相賀,祭祠堂。」對閩南人來說,冬至與清明、中元節、除夕一樣,是四大祭祖節日。所以閩南的冬至,不能說「冬至快樂」,這跟祭祖的習俗有關。

記者 施璐瑋

【做法】

糯米丸子滾糖漿 這種湯圓沒有餡

在閩南地區,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這一天,吃湯圓與祭祖是必不可少的兩大習俗。

昨天一大早,許小姐便跟著爸爸做起了湯圓。先用油鍋化開紅糖,待形成糖漿後,再將搓好的糯米糰子倒下去,這樣便形成了極具閩南特色的湯圓。許小姐特意裝了一盒去與同事分享,不少外地同事頭一次見這樣沒有餡、淋上紅糖漿的湯圓,大呼新奇。

林小姐也懷念起小時候奶奶做的湯圓,糯米要提前兩天浸好,冬至當天清晨4點,奶奶便起床開始磨糯米漿,然後裝進棉布袋,還要用石頭壓,最後形成了糯米糰,再一個個地「搓」成丸子。接著奶奶把白糖或紅糖倒進鍋裡的開水中,慢慢化成糖漿,再把湯圓倒進去,撈出來後,還可以撒點花生粉加白糖,會更有味。有時候為了祭祖,奶奶還會用胭脂紅色素揉進糯米糰子中,出來後變成了豔紅的湯圓。「我們的湯圓沒有餡,只有糖漿裹住。」林小姐說。

吃過冬至湯圓後,孩子們便會被大人告知:「你又長了一歲了。」

【習俗】

吃湯圓不忘祭祖 泉州還流行掃墓

湯圓出鍋後,第一碗得先供在家中的菩薩或者祖先牌位前,以示尊敬。今年59歲的蔡女士說,有些人家的祖先牌位放在廟裡,還會端上湯圓與好菜去廟裡供給祖先,並要為他們燒點金銀紙祭拜。

泉州晉江一帶,人們過冬至時,除了早上吃湯圓外,也會去廟裡「拜拜」,中午則準備米飯與熟食,供奉在祠堂中祭祖。

在南方不少地方,有冬至掃墓的習俗。如海南、潮汕地區,福建則有泉州德化、永春、安溪以及莆田等部分地區。很多在外工作、做生意的人,都會返鄉在冬至這天祭祖後上山掃墓,非常熱鬧。

另外,同安民俗專家蔣大營表示,在閩南部分地區,過去流行著「做冬」的習俗。即每年冬至時,家族中選一名已婚人士來操辦宴席,中午請全家族的已婚者來「吃冬」,肉要大塊,菜要管夠。

「有些人當初借錢結婚,生了兒子後,又輪到他們家『做冬』,不能推掉,就只能賣掉兒子來『做冬』了。這是過去發生過的真人真事。」蔣大營說,「做冬」這一習俗已經消失了很多年了,但是近年來某些地方又開始流行起來。

【相關新聞】

千餘人到中醫院 冬至日貼三九貼

本報訊(通訊員 李琪彬 記者 蘇奇)昨天是冬至日,也是「三九貼」首日,不少市民前往市中醫院貼敷「三九貼」。據統計,到中醫院貼敷的市民達1400多人,其中兒童800多人。

「早晨7點5分就已經有家長帶著孩子排隊等候貼『三九貼』。」市中醫院小兒科副主任醫師陳四文說,近段時間,天氣轉涼,呼吸道患兒逐漸增多,許多兒童容易反覆感冒、咳喘,從中醫角度而言,小兒臟腑未充、氣血不足,五臟六腑處於生長、完善階段,易為外邪所傷而患病。「三九貼」操作簡便易行,療效好而副作用小,連續敷貼兩三年後,能使經絡氣血貫通,顯著提高免疫能力,增強抗病能力。

中醫院針灸科副主任張衛介紹,三九貼主要適用於寒涼、冷空氣導致的疾病,以及過敏性疾病,例如,過敏性鼻炎、慢性鼻竇炎、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慢性咽喉炎,以及怕冷反覆感冒者。辦公一族如頸腰椎病的高發人群,也可通過貼敷來補陽氣,從而緩解疼痛。

專家提醒,「三九貼」是「三伏貼」的延續,如已貼過「三伏貼」,最好再繼續貼「三九貼」以鞏固治療,可減少冬季發病機率。即使夏天沒有貼「三伏貼」,冬天仍可貼「三九貼」。貼敷治療三年一個療程,最好三年內的每個「三伏天」和「三九天」都要按時貼。

(廈門晚報(微博))

>

相關焦點

  • 明日冬至,搓丸祭祖
    此外,有些望族還利用冬至節期間,進行合譜和進主大典。在惠安等地,還有於冬至期間掃墓的習俗。   冬至農諺多   冬至作為一個重要的節氣,還有不少流傳至今的閩南農諺。2、祭天祭祖很多地區在冬至這一天有祭天祭祖的習俗,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祭祖的同時,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靈,以祈福來年風調雨順,家和萬事興。
  • 2020年冬至是幾月幾號?冬至習俗是什麼?
    2020年冬至是北京時間12月21日18時02分,冬至,又名冬節、大冬、亞歲、小年、履長節。冬至節日習俗:南方我國南方很多地方在冬至這天都會過節慶賀。冬至是時年八節之一,南方地區有在冬至酬神祭祖的傳統。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酬神祭祖後通常還有宴飲活動。
  • 集美孫厝村冬至祭祖「吃公桌」 告慰祖先
    孫厝元芝堂舉辦冬至「吃公桌」活動。(本報記者林銘鴻攝)冬至,閩南人有祭祖風俗。昨日,集美孫厝村在孫氏祖祠元芝堂舉辦祭祖「吃公桌」活動,告慰祖先。祖祠擺上「爺爺桌」紅瓦白牆,庭院繁華。同安封肉、大蝦、花生甜湯……甜點結束「吃公桌」宴席,鞭炮聲結束冬至祭祖「吃公桌」活動。「今年我們家有新人報到。」村民孫加安說,「吃公桌」也叫「爺爺桌」——有孫子的爺爺才可以參與;以冬至為周期,一年間有喜事的家庭,爺爺具有出錢當「宴請人」的資格,按時間排序,可順延。
  • 冬至|冬至節日習俗|冬至節日吃什麼過節
    冬至|冬至節日祝福|冬至節日吃什麼過節?就由中公教師網小編給大家介紹冬至、冬至節日習俗、冬至節日吃什麼過節的相關內容 。冬至節日吃什麼過節的習俗南方我國南方很多地方在冬至這天都會過節慶賀。冬至是時年八節之一,南方地區有在冬至酬神祭祖的傳統。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酬神祭祖後通常還有宴飲活動。
  • 冬至習俗你知多少?細數冬至的傳統習俗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冬至習俗你知多少?細數冬至的傳統習俗 在中國的傳統節日中.中秋、春節可能是國人最重視的節日,但在兩廣人的眼裡,冬至卻也是一樣重要的節日,甚至比春節還重要得多,兩廣人有句話叫冬大過年,從此可見冬至在兩廣人心目中的地位.
  • 再過兩天就是冬至了,你們那有冬至上墳祭祖的習俗嗎?
    再過兩天就要到冬至了。在中國二十四節氣中,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是非常重要的4個節氣。不僅僅是體現在節氣本身,更是因為他們在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特別的寓意。比如說馬上到來的冬至,就是古時候很多人祭祀祖先的一個重要節日。至今這樣的祭祀習俗在一些地方仍然流傳。
  • 冬至是幾月幾號2020年|冬至朋友圈祝福
    殷周時期,規定冬至前一天為歲終之日,冬至節相當於春節。後來實施夏曆。但冬至一直排在24個節氣的首位,稱之為「亞歲」。人們最初過冬至節是為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後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也往往出現在冬至。把冬至作為節日來過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
  • 冬至習俗 | 冬至究竟吃什麼?
    冬至,鬥指子,太陽黃經達270°,於每年公曆12月21-23日交節。冬至是時年八節之一,古時民間有在「八節」拜神祭祖的習俗。據說人們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時代就在過冬至了。冬至正式成為節日是在漢代的時候,盛行於唐宋,沿用至今。在唐宋時期冬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是要到郊外去舉行祭天大典的,而平民老百姓要去拜會父母長輩。
  • 今日冬至 2020年冬至說說祝福語
    —冬至快樂!9、降溫了,花落的聲音風知道,思念的感覺心知道,變冷的溫度冬知道,我的祝福你知道,沒有華麗的詞語,只想在漸冷的冬天為你送上暖暖的祝福!10、風起,搖蕩我的思念;下雨,滴落我的牽盼;飄雪,飛揚我的祝福!停留在帶有我體溫的簡訊上,給你冬的訊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到了,注意保暖!冬至快樂。11、Dear媽媽:這十幾年來你辛苦了!
  • 冬至起源由來習俗盤點 冬至飲食養生吃什麼...
    羊肉湯冬至吃羊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現山東滕州一帶,這天被稱作數九,節前會給長輩送諸如羊肉等禮品,數九家家都要喝羊肉湯,對個人對長輩對家庭都為圖個好兆頭。
  • 冬至各地的習俗
    「尾牙」這天,各鋪戶商賈皆備牲禮祭福神,以酬謝神靈一年來的佑助。同時,老闆備酒犒勞夥計,向夥計發"年賞"。倘若老闆要辭退某夥計,可能會多發些賞銀給他,並在席上特地斟酒敬他,或席上特意把雞頭朝向他,以示謝意(閩南宴俗,雞頭朝向誰,誰為最尊者)。假如夥計決定明年不再受老闆之僱,也會有所暗示,即散席時將筷子倒置。
  • 廣東各地冬至習俗:冬至吃什麼+為啥說「冬至大過年」?
    冬至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確定的,在廣東有句話叫「冬至大過年」「肥冬瘦年」,可以說冬至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節日。廣東人甚至把冬至看做大於年的節日,那麼冬至習俗吃什麼 ? 廣東冬至習俗是什麼呢?在廣東,人們冬至一般祭祖,還要到墳墓前掛紙,俗稱「掛冬」。有的地方冬至宴客以魚肉腊味蜆菜合煮,眾人環鍋而食,稱之「圍爐」。
  • 2016年冬至節氣養生微信、簡訊祝福語大全
    古人認為自冬至起,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天地陽氣開始興做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送上節日的祝福:1、冬至到,寒意濃,勤加鍛鍊需保重;夜漫長,勞累放,按時睡眠身健康;天歲寒,心轉暖,心要快樂憂愁遠;情誼深,溫馨傳,深深祝福送身邊;祝冬至康健!
  • 【過節】冬至已至,這些習俗你知道嗎?
    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是故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以後人們稱它為餃子,也有的稱它為」扁食「和」燙麵餃「,人們還紛紛傳說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人。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現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 冬至各地習俗,你怎麼過?
    今天豆派小編搜集了一些資料,帶大家了解一下各地的冬至習俗。 老北京的冬至習俗 冬至(陽曆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為進九之始。古人認為到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上升,是個吉日。因此值得慶賀。明、清兩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謂之「冬至郊天。」宮內有百官向皇帝呈遞賀表的儀式,而且還要互相投刺祝賀,就像元旦一樣。
  • 冬至:習俗
    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楊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吃餃子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各大超市商場等餃子賣的都很「俏」。諺云:「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
  • 中國傳統節日—冬至的起源和習俗!
    據記載,冬至這天,日影最長,古人認為,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做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所以周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這一習俗一直沿用到漢朝仍是如此。 西漢時期,冬至被稱為「冬節」。《後漢書》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
  • 看全國各地冬至習俗
    倘若老闆要辭退某夥計,可能會多發些賞銀給他,並在席上特地斟酒敬他,或席上特意把雞頭朝向他,以示謝意(閩南宴俗,雞頭朝向誰,誰為最尊者)。假如夥計決定明年不再受老闆之僱,也會有所暗示,即散席時將筷子倒置。故古時商界有俗諺:"吃頭牙粘嘴須,吃尾牙面憂憂",反映了夥計在"頭牙"和"尾牙"不同心情。山西冬至的「九九消寒」殷周時期,規定冬至前一天為歲終之日。冬至節實質上相當於今天的春節。
  • 閩南人過年的祭拜習俗你還知道幾個?
    過去,閩南一帶鄉村過年習俗與城市完全不同,不僅習俗多,食物多,而且年味也足。傳統習俗裡,「年」是從臘月十六開始,到新年的正月十五才屆尾聲,長達一個月之久。這期間迎來送往,繁忙、喜慶、回顧、憧憬交織一起,構成了閩南農村濃鬱的「年味」。雖然,如今的農村已經逐漸城市化,老的習俗保留下來的越來越少,但是其濃厚的年味依舊是城市裡找尋不到的。
  • 【陽光幼兒園】開展二十四節氣之 「冬至」系列活動
    現山東滕州一帶,節前會給長輩送羊肉等禮品,對個人對長輩對家庭都為圖個好兆頭。,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安徽合肥冬至吃麵的風俗與節氣、氣候、農事有關。冬至過後即是數九寒天,每隔九天數作一九。嚴冬吃一碗熱騰騰的雞蛋掛麵,才算過了一個冬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