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將楊業外號「無敵」,他是怎麼死的?專家:中了自己人激將法

2021-01-09 騰訊網

楊家將的故事可謂是傳頌至今,婦孺皆知。但演義就是演義,虛實參半。家喻戶曉的穆桂英掛帥、十二寡婦西徵均是民間百姓虛構的故事,也是民間百姓的一種美好願景。但今天要講的這位,確實是歷史上實實在在存在的楊家大將——楊業。

楊業

說起楊業,大家都會想到楊業最後是大奸臣潘仁美陷害,被逼上絕路碰死在李陵碑下。但事實真就如此嗎?潘仁美的原型潘美在真實的歷史中真的是大奸臣嗎?楊業之死的最大責任人有應該是誰?楊業又是怎樣死的呢?

楊業,原名重貴,後來被賜名繼業。戲劇中常稱其為楊繼業。出生地不詳,父親為麟州刺史楊弘信。

楊業自小就俠肝義膽,有勇有謀。後來繼承父業,成為北漢的一員大將。當時,五代十國混亂,處處打仗。楊業在當時就駐守於代州,別看別的地方硝煙四起、烽火連天的。楊業這裡卻是一片祥和景象,不是說這地方沒人來,而是沒人敢打。楊業以驍勇善戰成名,屢戰屢勝。一路戰功顯赫,經多次升遷到建雄軍節度使。

楊業也因此有了一個外號——無敵。

楊業

後來宋太宗一統中原,開始北上徵討北漢,劉繼元不敵宋軍猛攻,宋軍一路上高歌猛進,欲要掃平六合,但偏偏遇到了猛將楊業,楊業奮力抗爭,死守不降。一時間與宋軍僵持不下。

宋軍迫於無奈只好請劉繼元勸降楊業楊業,楊業一聽是自家皇上來勸自己投降,心中苦澀、痛哭流涕,只好解甲投降,歸順於北宋。太宗因此也非常高興,十分欣賞楊業的行為,恢復其本姓楊氏,並將其名改為「業」。

宋太宗任命他為左領軍衛大將軍。軍隊回朝以後,任命楊業為鄭州防禦使。宋太宗又考慮到楊業對邊境的戰事很有經驗,又改任他為代州知州,太宗密封錦囊給他,賞賜的財物非常豐厚。作為被降服的將領本應該受到如此的待遇,楊業也因此十分感激宋太宗,欲要報效於他。

後來遼景宗發兵十萬攻打雁門關。當時楊業守著雁門關,這正是楊業大展宏圖的好時候,但是一看遼軍數萬人馬,自己手下只有數千人。幹不過怎麼辦呢,楊業立馬向宋太宗要求增兵,但是兵貴神速,楊業等得了,遼軍可等不了。楊業當即就決定兵行險招,只能冒險,不成功便成仁。

楊業

於是楊業率領數千騎兵從西邊繞到雁門關以北,突襲遼軍,正因為是冒險,遼軍也沒想到後面會冒出來這麼一支軍隊,遼軍當即就被擊散,楊業與潘美前後夾擊,將遼兵擊敗,殺死遼國駙馬侍中蕭咄李,活捉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誨,雁門關大戰的勝利,楊業功不可沒。

因此,楊業在遼軍中也是大名鼎鼎,聲名遠播,讓人聞風喪膽。後來遼軍只要見到楊業的旗號,便立刻遁走。宋太宗這邊對此也是十分的高興,對他非常的信任。此戰引起了不少人的嫉妒,有些人甚至暗中上書誹謗楊業,宋太宗看完後,也從不多問,直接封好奏章交給楊業,以示對其信任。遼軍也因此視楊業為大患,欲將其除之而後快。

後來宋太宗集結30萬大軍,決定北伐遼國,想要一舉將遼國打退,將遼國打消停了。宋軍兵分三路,進攻遼軍。當時西路的大元帥就是潘美,楊業是副統帥。東路和中路配合進攻,假裝直取幽州,因為幽州是當時遼軍最重要的軍事基地,所以也因此吸引大量的遼軍,從而為西路創造進攻條件。

楊業

因此,潘美、楊業的西路大軍一路直上,勢如破竹。短短是四十天時間便攻陷了雲州、應州、寰州、朔州四個州。蕭太后一看這局勢,立即就急了。但是又沒有兵可以調動。一時間竟陷於兩難之地。後來她在遼州城裡找到了一名大將,叫大鵬翼(具體姓名未知)。但是這人也是英勇善戰之輩,人稱大鵬翼。

蕭太后

大鵬翼就臨危受命,奉命前去阻攔潘美、楊業大軍。這大鵬翼帶領的3萬大軍明顯比之前的遼軍要猛,始一交戰,就打了個勝戰。西路大軍只好往後退,這時候,楊業回來籌備軍糧了,說道:這可不行,我要再打回去。

於是,楊業率領幾千人馬就打了回去。遼軍一看到大旗上的「楊」字,便知楊無敵回來了。楊無敵帶頭衝鋒,結果來了個反敗為勝。兵敗如山倒,大兵一敗你怎麼攔也攔不住。正在大鵬翼手忙腳亂之時,楊業一箭就射在了他的肩膀上,當即就被擊下了馬。楊業大軍入內,勢如破竹,活捉了大將大鵬翼。消息一傳回到遼城,楊無敵的大名聞風喪膽,蕭太后這下是真的急了。

就在這時,戰場突然傳來消息,宋軍東路在岐溝關之戰中慘敗,給了遼軍可乘之機,一路反攻。各路軍隊只好撤退回防。在撤退途中,宋太宗下令,要潘、楊大軍將四個州的20萬百姓也平安護送出來,這本就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進攻容易,撤退難啊。於是決策層要商量一個對策,這時候,楊業就說了:我們假裝攻打應州大石路這個地方,吸引遼軍的注意,以此來掩護百姓後撤。這個主意一出,眾人都覺得可行。偏偏這個時候,有個人站了出來,那就是監軍王侁,說道:這可不行啊,世人皆稱大將你為楊無敵,這時候又怎能打假仗,難道是有其他的志向?

一向敢作敢當的楊業視名聲為生命,為了證明自身的清白,他甘願以身犯險,中了這個激將法,於是率領千人去攻打遼軍數萬大軍,結果被俘虜。面對遼軍的勸降,他始終對北宋堅守忠心。最終絕食三天而死。

歐陽修這樣評價他:父子皆名將,其智勇號稱無敵,至今天下之士至於裡兒野豎,皆能道之。

相關焦點

  • 楊家將中的楊業是一個怎樣的人?
    他有一個更為人熟知的稱謂——楊老令公,即楊家將中的抗遼第一人。 楊業,本名楊重貴,原籍麟川新秦,因長期在太原生活,故《宋史》稱他為太原人。楊業乃為將門之後,其父楊信為麟州刺史,臣附於北漢。 楊業少時倜儻任俠,善於騎射,喜好打獵,而收穫往往多於常人。他雖讀書不多,卻也忠烈武勇,甚有智謀。弱冠之年,楊業即跟隨劉崇,為保衛指揮使,以驍勇聞名北漢。
  • 王侁故意激怒楊業,楊家將主將楊業為何選擇上當?為了融入大環境
    楊家將的故事大家一定耳熟能詳,楊家將指的主要是楊業和他的那幫仔們,他也就是我們非常熟悉的楊老令公。不過楊業早年並不是宋朝的將領,他是北漢將領,甚至跟遼國有很深的淵源,因為當時北漢是依靠遼國才建立起來的。宋太祖趙匡胤沒有滅亡北漢,這個任務就落在了宋太宗趙光義身上。趙光義北伐的時候,擊敗了劉繼元,當時楊業力戰不敵,最終選擇歸降宋太宗。
  • 楊業和「楊家將」|代州風情
    楊業和「楊家將」                       文/田雷 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湧現出一個又一個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英雄。在這裡曾經出現過一個家喻戶曉、萬民崇敬的抗遼英雄群體,他們就是以民族英雄楊業為代表的「楊家將」。楊業,本名重貴,他大約出生於公元928年,正值五代後唐時期。楊業從小就擅長騎射,武藝高超,每次打獵,收穫總比別人多一倍。他說:「我將來帶兵打仗,也要像雄鷹抓兔一樣迅疾和勇猛」。
  • 百家爭鳴:義膽英魂—「無敵」楊業與《楊家將》的演繹故事
    楊業從小灑脫有俠氣,善於騎馬射箭,喜歡打獵,所得獵物比別人多好幾倍。曾對隨從說:「我將來當將軍帶兵,也要像用獵鷹、獵狗追逐野雞、野兔一樣。」成年後因驍勇善戰出名,多次立下戰功,每次都能取勝,時人給他起了一個綽號「無敵」。 歸順大宋 公元979年,宋太宗徵討北漢,平時就聽說過楊業的名氣,重金懸賞尋求他。
  • 楊業揚名處,喬峰埋骨地,雁門關那7年,是楊家將最幸福的時光
    而今天我們的主角楊業,號稱楊無敵,而他這個稱號,如同飛將軍李廣一樣,也是在駐守邊關不斷的戰鬥中才得來的名號。飛將軍李廣事跡似乎沒有楊業多,因為後來有了楊家將的故事,導致了楊家將的名氣比宋朝最牛的將軍還要牛,但事實上李廣的故事,司馬遷講的很精彩,但楊業的故事真的很難講。
  • 《水滸傳》與「楊家將」,不僅只是有好漢與楊家將有血緣關係
    《宋史·楊業傳》等載,宋初,太宗徵太原時,北漢的節度使劉繼業降宋,改姓楊,名業,拜代州刺史,英勇善戰,遼國人望見他的旗幟,便紛紛逃去,號稱「楊無敵」。 楊業孤立無援,率部苦鬥,身受數十傷,被俘絕食三日而死。 楊業有七子:長子延昭(本名延朗)、次子延浦、三子延訓,四子延環、五子延貴,六子延彬、七子延玉(有說八子)。 延玉與楊業同時殉難。其餘各人均受武職。延昭在邊關駐守二十年,威鎮遼人,人稱楊六郎。卒於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
  • 楊家將為何僅僅存在了三代人?大勢所趨的結果
    楊業深深地感受到劉家的恩情,楊業並沒有改變對宋朝的看法,而是獻身於保衛北漢政權。後來,北漢戰敗後,楊業仍在城南與宋軍奮戰。宋太宗早就聽說楊業是個勇敢的將軍,於是派北漢皇帝劉繼元去勸他投降。楊業見劉繼元派來的使臣,痛哭流涕,向宋朝投降。宋太宗任命他為衛左統帥,是因為他「老於邊事,洞曉邊情」。
  • 「七子去六子回」,怎樣的一場戰役,使得楊家只剩下一名男丁?
    楊家三代精忠報國,忠名流傳百世,而一場戰役,卻使得楊家僅有一名男丁,單脈傳承,這又是怎麼回事呢?金沙灘戰役,七子去六子回楊業,乃北宋名將,驍勇善戰,多次立下戰功,掛帥北徵,橫掃雁門,威震北國,被冠以「無敵」的稱號,可「無敵」也終有失敗的時候,而這次失敗讓他斷送黃泉,只剩一子存活於世
  • 令人唏噓不已,家喻戶曉的楊家將,真實的歷史是什麼樣子的?
    在對三大外敵的戰爭中,北宋攻打西夏,產生了著名的「種家軍」,抗金,產生了著名的「嶽家軍」,抗遼,產生了著名的「楊家將」。那麼,歷史上真正的楊家怎麼樣?說到楊家將,我們必須從楊業開始。歷史小說《楊家將》中,楊業英勇殺敵,立下許多戰功,被奸臣潘仁美陷害,最後孤軍戰死,悲壯一生,令人唏噓。在正史中,楊業英雄事跡的故事雖然沒有演義那麼強烈,但也有曲折,有起伏,有精彩,有亮點。
  • 歷史上真實的楊家將,與演義中差距很大,但依然讓人讀之淚流滿面
    楊家將其實也是這樣,真實歷史上楊家將只傳了三代,而且也沒有楊家女將,所以到北宋末期的時候,已經沒有楊家將了。不過即便如此,楊家將的故事也足以成為讓人聞之掉淚,而楊家將的開創者楊業及其子孫也足以成為中國忠臣良將的典範。一、北漢時期的楊業,一個讓宋太宗垂涎三尺的人物。
  • 北宋滅亡時楊家將為何沒有出來救國?不是不救,而是無能為力
    實際上楊家將真正有本事的就傳了三代,其他的後人都是名不見經傳,正史中根本都沒有記載,完全符合「富不過三代」這句諺語。楊家將就是歌頌了北宋初年的名將楊業一家滿門忠烈,保家衛國的事跡。而歷史上楊業是確有其人的。楊業少年時就武藝高強,喜歡打獵,騎馬射箭樣樣精通,打的獵物也比別人多。
  • 還原真實的楊家將
    楊業的妻子佘太君,年過百歲仍然領兵出戰,與遼國抗爭到底,這可謂真正的滿門忠烈。然而歷史和演義是有區別的,真實的楊家將,雖然從來不缺乏中原人的骨氣,但是卻遠遠沒有影視劇中那樣的悲壯和精彩。楊業作為降將本來不會被重用,可他負責鎮守的雁門關卻是北宋最重要的邊塞重鎮,遼國人每次來犯,必定要侵擾雁門關,因此鎮守雁門關的人可謂是要優中選優。楊業能被賦予這樣的重任,都是潘美在太宗面前替他說話,把楊業誇得像朵花一樣,太宗這才同意啟用他,而楊業也確實沒讓潘美和太宗失望。
  • 北宋滅亡時,楊家將為何不再出來救國?
    得益於電視劇以及民間小說對楊家將的生動刻畫,我們印象當中的楊家將一直都是一群忠勇衛國、軍事素質過硬的職業軍人。楊門女將、佘太君老年掛帥、穆桂英掛帥等一系列傳奇故事讓我們對楊家將充滿了敬重和好奇。
  • 北宋滅亡時,楊家將去了哪?山西某村莊,全村都是楊家後人
    楊業更是宋代名將,曾獲「楊無敵」的稱號。問題來了,北宋滅亡時楊家將去了哪裡呢?筆者要告訴大家的是,影視作品裡的楊家將和真正的歷史有著很大的差距,或者說影視作品關於楊家將的故事,很多都是沒有事實根據的。筆者在查閱資料後發現,楊家將的輝煌實際上僅僅持續了三代而已。當楊六郎的兒子楊文廣去世之後,楊家已經開始衰落,而且被迫搬出了楊府。北宋都城開封淪陷之後,楊府實際上就是一個空架子。
  • 楊家將抗遼的故事流傳千古,歷史上真實的楊家將是什麼樣的?
    他們的故事在歷史上已經流傳了千百年, 如今在很多電視劇上也可以看到有關於他們的身影,包括在一些文學作品中也會提到他們,楊家將驍勇善戰的形象已經深入人心,民間也對他們都有讚揚,楊家將為了抵抗遼人的侵略,血濺沙場。
  • 「滿門忠烈」的楊家將後人今何在?37代傳人:身懷絕技卻萬般痛苦
    然而,對於楊開華老人來說,他雖然「身懷絕技」,但卻痛苦萬分,只因他自認為愧對楊家的列祖列宗。 昔日楊家的光榮已不再現,楊家槍法便成了楊家後人最大的榮光。他便是繼承了祖宗所留下的這份榮光,但他卻卻無法再將這份榮光傳下去。因為他的兒子楊鵬不願留在這個落後的村子中學習楊家槍法,而是選擇外出打工。
  • 滿門忠烈的楊家將有後代嗎?後人分布在哪裡?
    到了明代,民間又把他們的故事編成《楊家將演義》、《楊家將傳》,用小說評書的形式在社會民間廣泛傳播。但是歷史與演義還是有很大差距的,楊家將的故事源頭肯定要說楊業,楊業,即演義中的楊令公,他是宋初名將,因抗擊契丹英勇善戰,得名「楊無敵」,最後被契丹俘獲,絕食三日而死,壯烈殉國。
  • 【山西風光】楊家祠堂
    楊業,北宋名將,初為北漢軍官,官至建雄軍節度使,因為屢立戰功,人稱「楊無敵」。後投宋,宋太宗因他熟悉邊事,任命他為代州刺史,長駐代州(今代縣)抵抗遼兵。楊業與其子能徵善戰,威震中原,楊家將的故事,一直被後人傳頌。
  • 楊業用刀,為什麼他的八個兒子全都用槍?
    說起宋朝就必然會提到楊家將,從楊業到七郎八虎,從楊宗保到楊文廣,甚至連楊門中的女將也都十分的厲害。他們為大宋朝南徵北戰,立下了赫赫戰功,楊家的家傳槍法也是名揚天下,但是令很多人不解的是,為什麼楊業用的是刀還被封"金刀令公",而他的兒子們卻是全部用槍呢?不說是祖傳的槍法嗎?
  • 楊家將中哪個人最厲害?遼國將領耶律休哥,真是喬峰原型人物嗎?
    楊家將中有很多人物,都是我們熟知和喜歡的。但是,若是說影響力最大的,肯定就是楊業,楊延昭和楊文廣他們三代人了。這個時候就有人說楊宗保、穆桂英等人影響力也很大,但是,不得不說他們都是杜撰出來的人物,在中國歷史上是沒有存在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