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業和「楊家將」|代州風情

2021-02-11 雁門風情

楊業和「楊家將」

                       

文/田雷

 

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湧現出一個又一個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英雄。正是他們,挺起了祖國堅強不屈的脊梁,支撐起我們這個偉大民族的不朽精神;正是他們,拋灑出滾燙的熱血,書寫出我們這個偉大民族的悲壯史詩,使幾千年的文明史生生不息,延續不斷,使幾千年的發展史壯麗多彩,輝煌無比。一千多年前,山西北部的雁門關、寧武關、偏頭關一帶,曾經是北宋時期中原人民反抗北方契丹貴族侵擾的抗遼主戰場。在這裡曾經出現過一個家喻戶曉、萬民崇敬的抗遼英雄群體,他們就是以民族英雄楊業為代表的「楊家將」。楊業,本名重貴,他大約出生於公元928年,正值五代後唐時期。楊業從小就擅長騎射,武藝高超,每次打獵,收穫總比別人多一倍。他說:「我將來帶兵打仗,也要像雄鷹抓兔一樣迅疾和勇猛」。公元936年,楊業9歲的時候,在各個短命王朝走馬燈式的交替變幻中,石敬塘起兵反唐,引狼入室,認賊作父,答應向契丹貴族割讓燕雲十六州,每年貢絹三十萬匹,求得契丹的援兵,建立了後晉王朝,石敬塘當了契丹王朝的兒皇帝。

12年後,契丹軍又藉故滅掉後晉,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率軍打到河南,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使中原大地成了人間地獄,也激起了黃河流域人民的奮起反抗。楊業和他們父親楊信在山西河曲火山組織了武裝起義,聚山保寨,奮起抗遼。楊信自封為「火山軍節度使」,當地民眾也稱他為「火山王」。火山即現在的河曲縣舊縣城。以後,楊信又發展到黃河西岸的陝西麟州,即現在的陝西神木。楊信自封為麟州刺史,不久又屬北漢劉崇統領。當時,楊業大約只有二十多歲,被劉崇賜姓劉,名繼業,委以軍權。在與遼、周、宋錯綜複雜的抗爭中擔當了重任。他忠心耿耿扶保北漢,多次對遼進行防禦戰和進攻戰,屢建奇功,被人們稱為「楊無故」。公元979年,宋太宗趙光義平滅掉北漢後,楊業歸附宋朝,恢復楊姓,名業,也有人稱他為楊繼業。歸宋後,他又一心為宋,赴湯蹈火,萬死不辭。宋太宗命他為左領軍衛大將軍、鄭州防禦使,不久又遷為代州刺史,兼三交駐泊兵馬。楊業到任後,為了防禦遼軍的侵擾,保護人民的安寧,積極備戰,修築了陽武、崞、西陘、茹越、胡谷、大石六寨。宋太平興國五年, 公元980年3月, 楊業以千餘人敵遼兵十餘萬,與遼軍首戰於雁門關。他把數百人埋伏於峽谷,然後率領輕騎數百人繞到側面,通過西陘山的羊腸小道深入敵後,採用「鷹抓兔」戰術,出其平意地襲擊遼兵老巢,使敵軍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大敗而逃。從此,遼軍聞風喪膽,一看見楊業軍隊的旌旗便匆匆逃去。這年12月,宋太宗授楊業以「領雲州觀察使、仍判鄭州、知代州事」,他繼續加強防禦設施,增修了樓板寨、土磴寨、石磚寨三寨,構成了堅固的聯防工事,取得了軍事上的主動權。

宋太平興國七年,公元982年夏,遼主親率大軍,分三路兵馬從河北、山西、陝西北部南下,均遭到宋軍的頑強抵抗,並最終被宋軍擊敗。其中遼兵中路軍抵達雁門關前,被楊業率軍給予迎頭痛擊,殺死遼軍3000餘人,楊業乘勝追擊,攻破城壘36處,一直攻下了朔州、應州等城,俘獲人口萬餘,牛馬5萬多,再一次粉碎了遼軍南下的企圖。就在這年9月,遼景宗病逝,12歲的幼子隆緒即位,國號又改為契丹,其母肖太后攝政,母寡子弱,內憂外患,紛爭不停,動亂頻起。宋雍熙三年,契丹統和四年,公元986年,宋太宗兵分三路,分別從河北雄州、飛狐和山西雁門出發北上。其中雁門一路由雲應朔等州都部署潘美為主,楊業為副。宋軍出動之初,三路軍馬節節勝利,連克契丹守軍。西路軍主帥潘美以楊業為先鋒,出師兩個多月,相繼收復了寰州、朔州、應州、雲州,兵鋒直抵桑乾河。但是不久,東路的曹彬被契丹軍擊敗,損失慘重,中路的田重進也受到了重挫,宋太宗被迫下令潘美與楊業緊急撤軍,退守代州。楊業派軍護送山西西北居民20萬口向內地遷入。當時形勢十分嚴峻,契丹大將耶律斜畛在挫敗宋軍東、中兩路進攻後,率領十萬大軍向西路壓來,首先攻陷寰州、卡住了代州宋軍由雁門北進之路,切斷了應、朔二州之間的聯繫。經驗豐富的楊業向潘仁美提出了一個巧妙而周密的護民南遷計劃,即避開正面寰州之敵,率軍由大石路直趨應州,抄敵之後,待大軍離開代州之後,立即護民南撤,直入石碣谷,並在谷口兩側埋伏1000名弓箭手,另派騎兵從中路牽制敵人。然而這個可使「三州之眾保萬全」的方案卻受到了監軍王銑和劉文裕的詆毀和誣衊,他們反對楊業的正確方案,堅持要楊業直趨雁門北川,進撲寰州,楊業說「如此必敗!」王冼居然說「君素號無敵,今見敵逗撓不戰,得非有他志乎?」迫使楊業冒死出戰,與強敵相拼。出發前,楊業又隨機應變,設計讓主帥潘美在陳家谷口布陣埋伏,等他把契丹兵誘到這裡時,前後夾攻,聚而殲之,這樣,既可以避免全軍覆滅,又能轉敗為勝。楊業上陣後,與契丹軍展開了激烈的戰鬥,從中午殺到晚上,軍力漸漸不支,他果斷地帶軍撤退,把敵人誘到了陳家谷。然而,王冼、潘美等人以為契丹被楊業打敗,為了爭功,早就帶兵離開陳家谷口,沿灰河前進了。楊業見陳家谷口無人把守,契丹軍又緊緊追來,只好率軍返身迎敵,他們以「疲兵再戰,一以當千」的氣概,與契丹軍展開了殊死的搏鬥。最後,部下幾乎全部戰死,他自己身上也受了幾十處傷,仍繼續拼殺,手刃敵軍百、八十人,直到戰馬受了重傷不能走動時,才被敵人俘獲。契丹想招降楊業,派人把他押往大都,然而楊業堅強不屈,視死如歸,絕食三日,死於途中。後來,毛澤東在《宋史》中批上了「楊業戰死」四個字,充分肯定了楊業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氣節。相傳,楊業被困之時,派他兒子楊七郎衝出重圍,到代州帥府向潘仁美求救兵,潘仁美不但不出救兵,反而設計射死七郎,把七郎的頭割下來扔到滹沱河中,不料七郎的頭顱竟逆流而上40裡,漂到楊家家屬留守的代縣東留屬村,被家人看到,埋葬在東留屬村東邊。清乾隆二十年、嘉慶二十三年,曾兩次為楊七郎重修墓葬,並立了碑石。清代繁峙知縣周人甲為之題詩曰:殘碣苔深繡斷文,路旁指點七郎墳,嶽家父子楊兄弟,三百年來共戰勳。楊業死後,北宋王朝受契丹的威脅,再一次陷入困境。但是楊業長子楊延昭繼承父志,前僕後繼,重新高舉起收復失地,抗擊契丹的大旗,繼續與入侵者展開了殊死的戰鬥。 威震敵膽的楊延昭被契丹人視為南鬥星, 因南鬥有六星, 所以又被稱為「楊六郎」。在楊延昭的周圍,有他的母親佘太君,他的幾位兄弟妹妹,他的兒媳穆桂英,他的部將孟良、焦贊,以及他的後代楊宗保、楊文廣等一個個英勇善戰、堅強不屈的英雄。據說,他們盜回了楊業的遺骨和金刀,把楊業遺骨埋葬在五臺山龍泉寺西北的山崗上(龍泉寺令公塔);他們七郎八虎闖幽州、血戰金沙灘、穆掛英掛帥、大破「天門陣」、活捉肖天佑、楊門女將顯神威、十二寡婦徵西、佘太君百歲掛帥等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他們在山西北部長城沿線留下了許許多多的戰鬥遺蹟;雁門關口北面東山上有楊六郎寨、原平陽武峪有楊六郎寨、原平軒崗口南十裡還有一座焦贊寨 、朔縣白草溝西南有六郎寨、平魯井坪西南十二連山頂有六郎寨、繁峙縣下茹越鄉北有六郎寨、繁峙縣砂河鎮義興寨金礦區就建在原來的六郎城舊址上、六郎城對面山頭上有一處古寨遺址,人稱焦贊寨,據繁峙縣誌稱,焦贊字義興,盛產黃金的義興寨正是焦贊寨的別稱、繁峙縣平型關堡東北一裡,也有一座六郎城。此外,繁峙縣還有穆掛英山、現在的木格村據說就是當年穆掛英所在的穆柯寨,這塊山石人稱「插旗石」,相傳當年穆掛英就在這裡聚嘯山林,稱作「大王」,而五臺山上特有的六道木,相傳正是穆掛英大破「天門陣」用的「現代化武器」降龍木……在今天的代縣棗林鎮鹿蹄澗村,有一座聞名遐邇的「楊家祠堂」。元代泰定年間,楊業第14世孫楊友、楊山狩獵時,射中了一隻梅花鹿,梅花鹿跑到一處地方就不見了,楊友同手下人掘地三尺,挖出了一塊巨石,上面有帶箭的梅花鹿圖案和鹿蹄印跡,他們認為這裡有靈氣,便搬遷到此外居住下來。楊家祠堂亦名楊忠武祠,位於代縣城東20公裡處。祠內供奉著楊業、佘太君和他們的八個兒子,以及楊家歷代名將共22尊塑像,收藏有《楊氏族譜》和楊族族史捲軸等珍貴文物資料。旅居海外的楊家後代楊清欽等多次捐款,對楊家祠堂重新進行了修繕。一九九三年,經省委宣傳部批准,楊家祠堂成為全省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巍巍雁門關下,滔滔滹沱河旁,人們一代又一代傳頌著楊家將堅決抗遼、誓死捍邊的愛國主義精神,並在這種精神鼓舞下,與時俱進,開拓進取,把自己的家園裝點得更加美好,更加富強。為忻州市文化和旅遊局非遺中心原主任,現任繁峙縣秧歌劇團團長。

生產隊作糞記(李培根)|代州風情

編委:(按姓氏筆畫為序)

王宏旭  寧文林   田俊明   劉  華   

劉   英  劉效英   劉俊平   李九龍   

李培根  李淙浩   李俊峰   郎眉存   

賀連舟   譚士俊 

 

總編:劉政岐

主編:王斌

執行主編:王晉東

編    輯:劉國平  王宏  甄燁東

誦讀團成員:

詩情   月明星稀   厚德載物  如嫣  小燕子  

燕子    高山   格桑   雨點  張海英

投稿信箱:ymfqdx@126.com

微信號:qi1586672667

聯繫電話:13283509327  13546703246

     雁門金波,有文化的黃酒品牌。  

相關焦點

  • 楊家將中的楊業是一個怎樣的人?
    這座廟便是鼎鼎大名的楊無敵廟,紀念的是北宋名將楊業。他有一個更為人熟知的稱謂——楊老令公,即楊家將中的抗遼第一人。 楊業,本名楊重貴,原籍麟川新秦,因長期在太原生活,故《宋史》稱他為太原人。楊業乃為將門之後,其父楊信為麟州刺史,臣附於北漢。 楊業少時倜儻任俠,善於騎射,喜好打獵,而收穫往往多於常人。
  • 楊業揚名處,喬峰埋骨地,雁門關那7年,是楊家將最幸福的時光
    戰國時,趙將李牧奉命常駐雁門,大破匈奴十餘萬騎。秦時,始皇帝遣大將蒙恬率兵三十萬,出雁門北擊匈奴,西收河套之地,並修築了萬裡長城。漢時,李廣曾在此與匈奴交戰數十次,緊守漢家門戶,被匈奴人稱為「飛將軍」。唐時,薛仁貴為代州都督,鎮守雁門。
  • 【山西風光】楊家祠堂
    宋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北漢主劉繼元降宋,楊業也隨之歸宋。宋遷楊業為代州知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都部署,副潘美以守山西,楊業遂移家於代州。太平興國五年(980)三月二十日,契丹皇帝耶律賢親率騎兵十萬來犯雁門,楊業命部將斷峪谷南口,自率千餘騎北出勾注山西陘。契丹軍於雁門峽谷中陷入腹背受敵的困境,宋軍奮勇衝殺,以少勝多,斃其名將,獲其甲馬。楊業以戰功升雲州觀察使,仍知代州。
  • 楊家將楊業外號「無敵」,他是怎麼死的?專家:中了自己人激將法
    但今天要講的這位,確實是歷史上實實在在存在的楊家大將——楊業。 宋軍迫於無奈只好請劉繼元勸降楊業楊業,楊業一聽是自家皇上來勸自己投降,心中苦澀、痛哭流涕,只好解甲投降,歸順於北宋。太宗因此也非常高興,十分欣賞楊業的行為,恢復其本姓楊氏,並將其名改為「業」。 宋太宗任命他為左領軍衛大將軍。軍隊回朝以後,任命楊業為鄭州防禦使。
  • 令人唏噓不已,家喻戶曉的楊家將,真實的歷史是什麼樣子的?
    在對三大外敵的戰爭中,北宋攻打西夏,產生了著名的「種家軍」,抗金,產生了著名的「嶽家軍」,抗遼,產生了著名的「楊家將」。那麼,歷史上真正的楊家怎麼樣?說到楊家將,我們必須從楊業開始。歷史小說《楊家將》中,楊業英勇殺敵,立下許多戰功,被奸臣潘仁美陷害,最後孤軍戰死,悲壯一生,令人唏噓。在正史中,楊業英雄事跡的故事雖然沒有演義那麼強烈,但也有曲折,有起伏,有精彩,有亮點。
  • 北宋滅亡時,楊家將為何不再出來救國?
    得益於電視劇以及民間小說對楊家將的生動刻畫,我們印象當中的楊家將一直都是一群忠勇衛國、軍事素質過硬的職業軍人。楊門女將、佘太君老年掛帥、穆桂英掛帥等一系列傳奇故事讓我們對楊家將充滿了敬重和好奇。
  • 楊家將為何僅僅存在了三代人?大勢所趨的結果
    楊業知道河東三交口都的三支外交力量的部署。部署在河東三個外交口岸的潘仁美,分擔了山西防禦契丹的責任。事實上,潘仁美只是掛了一個虛職,負擔全在代州前線的楊業身上。楊業不負宋太宗的重託。在契丹軍進進出出的每一個重要關口,都先後建起了陽武寨、崞寨、西陘塞、茹越寨、胡谷寨、大石寨(均在今代縣、繁峙境內)6 個兵寨。
  • 百家爭鳴:義膽英魂—「無敵」楊業與《楊家將》的演繹故事
    以忠武軍節度使潘美為西路軍主將,楊業為副主將,蔚州刺史王侁,順州團練使劉文裕為護軍。 各路大軍接連攻下了雲州、應州、寰州、朔州四個州,恰逢曹彬部隊出師不利,各路軍馬都被撤回,潘美等人回到代州。 不久,朝廷下詔把這四個州的百姓遷徙到內地,命令潘美等人帶領部下的軍隊保護百姓。當時遼國蕭太后和大臣耶律漢寧、南北皮室以及五押惕隱率領軍隊十多萬人,再次攻陷了寰州。
  • 楊家將歷史文化遺址遺蹟概述
    縱觀我國古代的歷史,像楊信、楊業、楊延昭、楊文廣祖孫四代,為保衛中原地區先進的經濟、文化和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英勇奮戰,前僕後繼,做出了巨大貢獻,是極為罕見的。楊家將家族群體表現出的中華民族的英雄品格、民族氣節和愛國主義精神,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形成了積澱深厚的楊家將歷史文化。
  • 王侁故意激怒楊業,楊家將主將楊業為何選擇上當?為了融入大環境
    楊家將的故事大家一定耳熟能詳,楊家將指的主要是楊業和他的那幫仔們,他也就是我們非常熟悉的楊老令公。不過楊業早年並不是宋朝的將領,他是北漢將領,甚至跟遼國有很深的淵源,因為當時北漢是依靠遼國才建立起來的。宋太祖趙匡胤沒有滅亡北漢,這個任務就落在了宋太宗趙光義身上。趙光義北伐的時候,擊敗了劉繼元,當時楊業力戰不敵,最終選擇歸降宋太宗。
  • 楊業,一代戰術奇襲天才的悲情人生
    今天,我們來說說北宋名將楊業的故事。提起楊業,大家一定不陌生,因小說《楊家將演義》的廣泛傳播而使得這一英雄人物變得家喻戶曉,小說中的楊老令公是楊家將的核心靈魂人物,他手使一桿青龍偃月大關刀,有萬夫不當之勇,對北宋朝廷忠心耿耿,在金沙灘一戰,率領自己的兒子「七郎八虎」英勇抗遼,最後由於寡眾懸殊和潘仁美不發救兵,戰死在金沙灘。
  • 銘記楊家將忠烈傳奇的代縣鹿蹄澗楊忠武祠
    歷經歲月長河的洗滌和無數次烽火狼煙的洗禮,在「三邊衝要無雙地,九塞尊崇第一關」的雁門關下,以楊業為代表的「楊家將」書寫了一幕悲壯史詩
  • 《水滸傳》與「楊家將」,不僅只是有好漢與楊家將有血緣關係
    這一年,是楊業死後的八十八年,楊延昭死後的六十年。楊文廣之後,楊家是否還有守邊大將,就不得而知。 楊業一家三代人,經歷了宋代的五個王朝,均為守邊將領,多數以身殉職。可謂一門忠烈。在宋代屢遭契丹(遼國)、西夏入侵犯,割地賠款的時候,楊家父子抗遼的行動,特別為人們所珍重。
  • 楊家將抗遼的故事流傳千古,歷史上真實的楊家將是什麼樣的?
    他們的故事在歷史上已經流傳了千百年, 如今在很多電視劇上也可以看到有關於他們的身影,包括在一些文學作品中也會提到他們,楊家將驍勇善戰的形象已經深入人心,民間也對他們都有讚揚,楊家將為了抵抗遼人的侵略,血濺沙場。
  • 歷史上真實的楊家將,與演義中差距很大,但依然讓人讀之淚流滿面
    楊家將其實也是這樣,真實歷史上楊家將只傳了三代,而且也沒有楊家女將,所以到北宋末期的時候,已經沒有楊家將了。不過即便如此,楊家將的故事也足以成為讓人聞之掉淚,而楊家將的開創者楊業及其子孫也足以成為中國忠臣良將的典範。一、北漢時期的楊業,一個讓宋太宗垂涎三尺的人物。
  • 楊業 (北宋初期名將)
    累遷雲州觀察使、代州刺史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 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在雁門關之戰中大破遼軍,威震契丹。雍熙三年(986年),隨軍北伐,為監軍王侁威逼,毅然帶兵出徵,在陳家谷口力戰而死。追贈太尉、中書令、大同軍節度使。
  • 北宋滅亡時,為何楊家將不出來救國?
    楊家將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家族,作為歷史上知名的人物,人們對楊家將的事跡肯定是非常熟悉的。說起「楊家將」相信小夥伴們都不陌生,楊家將滿門忠烈,是值得後人學習的。楊家將是宋朝時期有名望的武將世家,在當時來說,楊家將不斷的為宋朝建功立業,只不過這樣能徵善戰的家族,仍然沒有改變宋朝走向滅亡的趨勢。很多人會有一個疑問,就是楊家將是宋朝的名將,更是歷史上非常有名望的武將世家,為何宋朝滅亡的時候楊家將不出現呢?宋朝崇尚文治天下,大宋的皇帝根本就不想打仗,朝堂之上也都是文官居多,武官不受待見。
  • 北宋滅亡時,楊家將去了哪?山西某村莊,全村都是楊家後人
    楊業更是宋代名將,曾獲「楊無敵」的稱號。問題來了,北宋滅亡時楊家將去了哪裡呢?筆者要告訴大家的是,影視作品裡的楊家將和真正的歷史有著很大的差距,或者說影視作品關於楊家將的故事,很多都是沒有事實根據的。筆者在查閱資料後發現,楊家將的輝煌實際上僅僅持續了三代而已。當楊六郎的兒子楊文廣去世之後,楊家已經開始衰落,而且被迫搬出了楊府。北宋都城開封淪陷之後,楊府實際上就是一個空架子。
  • 廊坊將建楊家將文化小鎮,就在...
    廊坊楊令公廣場位於香河縣五百戶鎮后土門樓村,是傳誦千年的楊家將靈魂人物楊業的埋骨地。
  • 【楊家將】六郎星—楊延昭
    這個巡察使正是楊延昭,楊業之子。楊延昭本名楊延朗,後因避諱改名。他自幼沉默寡言,卻好軍陣遊戲,顯露出超出同齡人的天賦。成年之後,便開始隨父楊業徵戰沙場。雍熙北伐,楊業率軍攻應、朔等州。時年二十九歲的延昭做為先鋒,血戰朔州城下,流矢穿臂,卻猶自奮戰不休,終於攻下朔州。 楊業死後,朝廷將楊延朗調任保州緣邊都巡檢使。巡檢使並非大官,而是宋朝時初設的一個監察職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