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業和「楊家將」
文/田雷
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湧現出一個又一個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英雄。正是他們,挺起了祖國堅強不屈的脊梁,支撐起我們這個偉大民族的不朽精神;正是他們,拋灑出滾燙的熱血,書寫出我們這個偉大民族的悲壯史詩,使幾千年的文明史生生不息,延續不斷,使幾千年的發展史壯麗多彩,輝煌無比。一千多年前,山西北部的雁門關、寧武關、偏頭關一帶,曾經是北宋時期中原人民反抗北方契丹貴族侵擾的抗遼主戰場。在這裡曾經出現過一個家喻戶曉、萬民崇敬的抗遼英雄群體,他們就是以民族英雄楊業為代表的「楊家將」。楊業,本名重貴,他大約出生於公元928年,正值五代後唐時期。楊業從小就擅長騎射,武藝高超,每次打獵,收穫總比別人多一倍。他說:「我將來帶兵打仗,也要像雄鷹抓兔一樣迅疾和勇猛」。公元936年,楊業9歲的時候,在各個短命王朝走馬燈式的交替變幻中,石敬塘起兵反唐,引狼入室,認賊作父,答應向契丹貴族割讓燕雲十六州,每年貢絹三十萬匹,求得契丹的援兵,建立了後晉王朝,石敬塘當了契丹王朝的兒皇帝。12年後,契丹軍又藉故滅掉後晉,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率軍打到河南,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使中原大地成了人間地獄,也激起了黃河流域人民的奮起反抗。楊業和他們父親楊信在山西河曲火山組織了武裝起義,聚山保寨,奮起抗遼。楊信自封為「火山軍節度使」,當地民眾也稱他為「火山王」。火山即現在的河曲縣舊縣城。以後,楊信又發展到黃河西岸的陝西麟州,即現在的陝西神木。楊信自封為麟州刺史,不久又屬北漢劉崇統領。當時,楊業大約只有二十多歲,被劉崇賜姓劉,名繼業,委以軍權。在與遼、周、宋錯綜複雜的抗爭中擔當了重任。他忠心耿耿扶保北漢,多次對遼進行防禦戰和進攻戰,屢建奇功,被人們稱為「楊無故」。公元979年,宋太宗趙光義平滅掉北漢後,楊業歸附宋朝,恢復楊姓,名業,也有人稱他為楊繼業。歸宋後,他又一心為宋,赴湯蹈火,萬死不辭。宋太宗命他為左領軍衛大將軍、鄭州防禦使,不久又遷為代州刺史,兼三交駐泊兵馬。楊業到任後,為了防禦遼軍的侵擾,保護人民的安寧,積極備戰,修築了陽武、崞、西陘、茹越、胡谷、大石六寨。宋太平興國五年, 公元980年3月, 楊業以千餘人敵遼兵十餘萬,與遼軍首戰於雁門關。他把數百人埋伏於峽谷,然後率領輕騎數百人繞到側面,通過西陘山的羊腸小道深入敵後,採用「鷹抓兔」戰術,出其平意地襲擊遼兵老巢,使敵軍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大敗而逃。從此,遼軍聞風喪膽,一看見楊業軍隊的旌旗便匆匆逃去。這年12月,宋太宗授楊業以「領雲州觀察使、仍判鄭州、知代州事」,他繼續加強防禦設施,增修了樓板寨、土磴寨、石磚寨三寨,構成了堅固的聯防工事,取得了軍事上的主動權。宋太平興國七年,公元982年夏,遼主親率大軍,分三路兵馬從河北、山西、陝西北部南下,均遭到宋軍的頑強抵抗,並最終被宋軍擊敗。其中遼兵中路軍抵達雁門關前,被楊業率軍給予迎頭痛擊,殺死遼軍3000餘人,楊業乘勝追擊,攻破城壘36處,一直攻下了朔州、應州等城,俘獲人口萬餘,牛馬5萬多,再一次粉碎了遼軍南下的企圖。就在這年9月,遼景宗病逝,12歲的幼子隆緒即位,國號又改為契丹,其母肖太后攝政,母寡子弱,內憂外患,紛爭不停,動亂頻起。宋雍熙三年,契丹統和四年,公元986年,宋太宗兵分三路,分別從河北雄州、飛狐和山西雁門出發北上。其中雁門一路由雲應朔等州都部署潘美為主,楊業為副。宋軍出動之初,三路軍馬節節勝利,連克契丹守軍。西路軍主帥潘美以楊業為先鋒,出師兩個多月,相繼收復了寰州、朔州、應州、雲州,兵鋒直抵桑乾河。但是不久,東路的曹彬被契丹軍擊敗,損失慘重,中路的田重進也受到了重挫,宋太宗被迫下令潘美與楊業緊急撤軍,退守代州。楊業派軍護送山西西北居民20萬口向內地遷入。當時形勢十分嚴峻,契丹大將耶律斜畛在挫敗宋軍東、中兩路進攻後,率領十萬大軍向西路壓來,首先攻陷寰州、卡住了代州宋軍由雁門北進之路,切斷了應、朔二州之間的聯繫。經驗豐富的楊業向潘仁美提出了一個巧妙而周密的護民南遷計劃,即避開正面寰州之敵,率軍由大石路直趨應州,抄敵之後,待大軍離開代州之後,立即護民南撤,直入石碣谷,並在谷口兩側埋伏1000名弓箭手,另派騎兵從中路牽制敵人。然而這個可使「三州之眾保萬全」的方案卻受到了監軍王銑和劉文裕的詆毀和誣衊,他們反對楊業的正確方案,堅持要楊業直趨雁門北川,進撲寰州,楊業說「如此必敗!」王冼居然說「君素號無敵,今見敵逗撓不戰,得非有他志乎?」迫使楊業冒死出戰,與強敵相拼。出發前,楊業又隨機應變,設計讓主帥潘美在陳家谷口布陣埋伏,等他把契丹兵誘到這裡時,前後夾攻,聚而殲之,這樣,既可以避免全軍覆滅,又能轉敗為勝。楊業上陣後,與契丹軍展開了激烈的戰鬥,從中午殺到晚上,軍力漸漸不支,他果斷地帶軍撤退,把敵人誘到了陳家谷。然而,王冼、潘美等人以為契丹被楊業打敗,為了爭功,早就帶兵離開陳家谷口,沿灰河前進了。楊業見陳家谷口無人把守,契丹軍又緊緊追來,只好率軍返身迎敵,他們以「疲兵再戰,一以當千」的氣概,與契丹軍展開了殊死的搏鬥。最後,部下幾乎全部戰死,他自己身上也受了幾十處傷,仍繼續拼殺,手刃敵軍百、八十人,直到戰馬受了重傷不能走動時,才被敵人俘獲。契丹想招降楊業,派人把他押往大都,然而楊業堅強不屈,視死如歸,絕食三日,死於途中。後來,毛澤東在《宋史》中批上了「楊業戰死」四個字,充分肯定了楊業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氣節。相傳,楊業被困之時,派他兒子楊七郎衝出重圍,到代州帥府向潘仁美求救兵,潘仁美不但不出救兵,反而設計射死七郎,把七郎的頭割下來扔到滹沱河中,不料七郎的頭顱竟逆流而上40裡,漂到楊家家屬留守的代縣東留屬村,被家人看到,埋葬在東留屬村東邊。清乾隆二十年、嘉慶二十三年,曾兩次為楊七郎重修墓葬,並立了碑石。清代繁峙知縣周人甲為之題詩曰:殘碣苔深繡斷文,路旁指點七郎墳,嶽家父子楊兄弟,三百年來共戰勳。楊業死後,北宋王朝受契丹的威脅,再一次陷入困境。但是楊業長子楊延昭繼承父志,前僕後繼,重新高舉起收復失地,抗擊契丹的大旗,繼續與入侵者展開了殊死的戰鬥。 威震敵膽的楊延昭被契丹人視為南鬥星, 因南鬥有六星, 所以又被稱為「楊六郎」。在楊延昭的周圍,有他的母親佘太君,他的幾位兄弟妹妹,他的兒媳穆桂英,他的部將孟良、焦贊,以及他的後代楊宗保、楊文廣等一個個英勇善戰、堅強不屈的英雄。據說,他們盜回了楊業的遺骨和金刀,把楊業遺骨埋葬在五臺山龍泉寺西北的山崗上(龍泉寺令公塔);他們七郎八虎闖幽州、血戰金沙灘、穆掛英掛帥、大破「天門陣」、活捉肖天佑、楊門女將顯神威、十二寡婦徵西、佘太君百歲掛帥等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他們在山西北部長城沿線留下了許許多多的戰鬥遺蹟;雁門關口北面東山上有楊六郎寨、原平陽武峪有楊六郎寨、原平軒崗口南十裡還有一座焦贊寨 、朔縣白草溝西南有六郎寨、平魯井坪西南十二連山頂有六郎寨、繁峙縣下茹越鄉北有六郎寨、繁峙縣砂河鎮義興寨金礦區就建在原來的六郎城舊址上、六郎城對面山頭上有一處古寨遺址,人稱焦贊寨,據繁峙縣誌稱,焦贊字義興,盛產黃金的義興寨正是焦贊寨的別稱、繁峙縣平型關堡東北一裡,也有一座六郎城。此外,繁峙縣還有穆掛英山、現在的木格村據說就是當年穆掛英所在的穆柯寨,這塊山石人稱「插旗石」,相傳當年穆掛英就在這裡聚嘯山林,稱作「大王」,而五臺山上特有的六道木,相傳正是穆掛英大破「天門陣」用的「現代化武器」降龍木……在今天的代縣棗林鎮鹿蹄澗村,有一座聞名遐邇的「楊家祠堂」。元代泰定年間,楊業第14世孫楊友、楊山狩獵時,射中了一隻梅花鹿,梅花鹿跑到一處地方就不見了,楊友同手下人掘地三尺,挖出了一塊巨石,上面有帶箭的梅花鹿圖案和鹿蹄印跡,他們認為這裡有靈氣,便搬遷到此外居住下來。楊家祠堂亦名楊忠武祠,位於代縣城東20公裡處。祠內供奉著楊業、佘太君和他們的八個兒子,以及楊家歷代名將共22尊塑像,收藏有《楊氏族譜》和楊族族史捲軸等珍貴文物資料。旅居海外的楊家後代楊清欽等多次捐款,對楊家祠堂重新進行了修繕。一九九三年,經省委宣傳部批准,楊家祠堂成為全省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巍巍雁門關下,滔滔滹沱河旁,人們一代又一代傳頌著楊家將堅決抗遼、誓死捍邊的愛國主義精神,並在這種精神鼓舞下,與時俱進,開拓進取,把自己的家園裝點得更加美好,更加富強。為忻州市文化和旅遊局非遺中心原主任,現任繁峙縣秧歌劇團團長。
生產隊作糞記(李培根)|代州風情
編委:(按姓氏筆畫為序)
王宏旭 寧文林 田俊明 劉 華
劉 英 劉效英 劉俊平 李九龍
李培根 李淙浩 李俊峰 郎眉存
賀連舟 譚士俊
總編:劉政岐
主編:王斌
執行主編:王晉東
編 輯:劉國平 王宏 甄燁東
誦讀團成員:
詩情 月明星稀 厚德載物 如嫣 小燕子
燕子 高山 格桑 雨點 張海英
投稿信箱:ymfqdx@126.com
微信號:qi1586672667
聯繫電話:13283509327 13546703246
雁門金波,有文化的黃酒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