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門關是個神奇的地方,小時候看到喬峰在這裡自殺,第一次看電視留下了傷心的眼淚,本以為雁門關只是小說虛構或者誇大的地方。
後來才明白,雁門關的真實故事遠比金庸先生寫得還要精彩,中國歷史上很多 名將,都曾駐守雁門關,守衛著農耕民族的生命線,用鮮血捍衛著自己的榮譽。
雁門關,位於山西省代縣,相傳連南雁北返都沒法飛越山巔,要從山間縫隙之中才能通過,所以謂之「雁門」,是中原漢地自外長城以後最關鍵也是最後的一道屏障,歷代帝王都派出了當世最強的將軍鎮守邊關。
戰國時,趙將李牧奉命常駐雁門,大破匈奴十餘萬騎。秦時,始皇帝遣大將蒙恬率兵三十萬,出雁門北擊匈奴,西收河套之地,並修築了萬裡長城。
漢時,李廣曾在此與匈奴交戰數十次,緊守漢家門戶,被匈奴人稱為「飛將軍」。唐時,薛仁貴為代州都督,鎮守雁門。
而今天我們的主角楊業,號稱楊無敵,而他這個稱號,如同飛將軍李廣一樣,也是在駐守邊關不斷的戰鬥中才得來的名號。
飛將軍李廣事跡似乎沒有楊業多,因為後來有了楊家將的故事,導致了楊家將的名氣比宋朝最牛的將軍還要牛,但事實上李廣的故事,司馬遷講的很精彩,但楊業的故事真的很難講。
因為你聽到的大部分楊家將的故事都是瞎編的,這種看似在頌揚楊家將的行為,實際上抹殺了歷史上真實的楊業。
歷史上真實的楊家將的故事究竟是怎樣的,這個楊業要開口講,還真的是很難。
(1)請記住我的名字
要講某人,首先是名字,但楊業的名字有點特殊,因為他總是改名字,我們經常在電視劇中看到,某個好漢說,老子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我叫某某某你記住了。
但楊業是改過名字的,因為在那個亂世,不管你多強,可能連自己的名字都保不住,楊業曾經叫劉繼業,這是他養父劉崇給起的名字。
劉崇是北漢的皇帝,劉繼業自然是北漢重要的將領,在與宋軍的戰鬥中,這個劉繼業讓宋軍吃了不少苦頭,好幾次差點俘虜這個北漢重要人物,但都被他逃脫了。
後來劉繼業改名叫劉業了,因為劉繼元做了皇帝,從輩分的排字上你可以看出,劉繼業和劉繼元是同輩的人,儘管早就不是劉崇的直系後代了。
北漢後期皇位繼承很混亂,但不管怎麼說,劉繼業肯定不能再叫這個名字了,因為要避皇帝的諱,所以他改了名字叫做劉業。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北漢廣運六年),在最後的太原攻防戰中,劉業最後一次給了宋軍狠狠的打擊,但趙光義鐵了心不計成本的要攻下太原,最終北漢皇帝劉繼元出城投降,從一代猛將就歸了大宋。
歸宋之後,楊業再也不需要姓劉了,因為他本來姓楊,從此世上沒了劉業,多了一個能徵善戰的楊業,很快成了大宋冉冉升起的將星。
不管怎樣,楊業總算有了自己的名字,無論生死,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從此就叫楊業,並馬上開啟他最光輝的時代。
攻下太原後,趙光義企圖一舉收復燕雲十六州,於是強行北伐最後大把,在危機關頭,楊業救了他一名,回朝之後,趙光義考慮他楊業的能力,任代州知州兼任三交駐泊兵馬部署,駐防地點就在雁門關。
一個剛剛投降的將領,趙光義就能委以重任,可見楊業的種種表現足以讓皇帝信任他,而且這可不是一般的信任,守衛雁門關,可是能力加忠臣的雙重信任,邊關將領能力和忠誠缺了任何一樣,皇帝都不會用的,尤其是像雁門關如此重要的關隘。
(02)雁門關大捷
憑藉著多年的邊關經驗,楊業在邊關的防務做得非常好,尤其是在太平興國五年(980年)三月,遼景宗發兵十萬攻雁門,這一戰是對前一年宋朝北伐的報復。
這次宋朝軍隊徹底一雪前恥,就在一年前潰敗逃亡,屍橫遍野的慘劇差點就讓趙匡胤十幾年培養起來的軍心和士氣,徹底垮掉。
這次遼國人氣勢洶洶,他們以為宋軍已經徹底不行了,佔了幽雲十六州之後,他們這一次要徹底拿下中原,就像當年耶律德光所做的那樣。
這次遼國的統帥是,西京節度使蕭多囉與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海,出幽州進犯漢地,進攻地點就選在了代州絕險雁門關,十萬大軍壓境,這是關乎宋朝命運的一戰。
這次的主角是楊業,但是不得不說一說潘美這個人,此時的潘美是楊業的頂頭上司,這種關係一直維繫到七年之後,楊業生命的終點。
沒錯,就是那個在楊家將演義中出現的大奸臣潘仁美,但真實的歷史不是這個樣子,潘美是宋朝第二軍事強人,當然如果純粹按照軍功算的話,潘美應該算第一。
第一之所以給了曹彬,純粹是因為皇帝更喜歡曹彬,原因只有一條,曹彬更聽話,這一點很重要,後來會講到,敢不管潘美是第一還是第二,在整個宋朝這已經是頂級軍事強人了。
從真實歷史來看,正是有了宋朝頂級軍人作為自己的上司,楊業才有了在雁門關大放異彩的機會,這一點很多歷史事實都可以證明。
潘美作為主帥,率領大軍於雁門關下列重兵,到了這個時候真刀真槍幹吧,那個時代的宋軍依然有柴榮和趙匡胤的影子,同時令部下楊業領麾下數百騎西出井陘,由小路迂迴自雁門關北口,埋伏在那裡,伺機而動。
結果潘美和楊業這兩個當世最強的軍人,強強聯合,從北往南突襲遼軍,與潘美前後夾擊,大敗遼兵,殺其領軍元帥節度使、駙馬、侍中蕭多囉,生擒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海,史稱雁門關大捷,本想趁機撈一票的遼國這一次算是狠狠的栽了跟頭,同時也讓楊業徹底揚名塞北。
大捷之後,楊業因此被提升為雲州觀察使,依然兼任鄭州、代州的職務,從此關於雁門關的傳說,接上之前朝代的,在宋朝這裡又有了一段傳說。
那就是楊無敵楊業的傳說,駐守雁門關七年時間,契丹人看到楊家將的旗幟就望風而逃,即刻逃遁,我們民族總是對那些誓死保衛我們平安的人讚譽有加,楊業就是屬於那種保衛這深厚無數中原兒女平安的人。
在這段時間裡,趙光義也是對楊業無條件信任,邊關大將本就容易遭人誹謗,歷史上無數邊關大將不是死在了敵人的刀下,而是死在了自己人手裡。
更何況楊業還是個降將,但宋太宗只要是有詆毀誹謗楊業的奏疏,全部都送到楊業那裡,有了這樣的信任,楊業在雁門關盡情發揮著自己的能力,死死的守護著宋朝的北大門。
在這七年裡,應該是楊業最幸福的時光,也是楊家將最高光的時刻,保家衛國是每個軍人的無上榮耀,楊業做到了。
(03)趙光義的夢想
但幸福的時光總是容易過去,趙光義沒死,潘美依然還是楊業的領導,但為什麼如此美好的事情,不能再繼續了呢,明明是在一起共同殺敵,共創輝煌的好兄弟,潘美和楊業怎麼就變成了後世嚴重不共戴天的仇人呢。
這一切都源自於趙光義的一個夢,趙光義其實沒有夢想,柴榮的夢想是打敗契丹,燕雲十六州根本就不放在眼裡,趙匡胤的夢想是奪回燕雲十六州,至於契丹,實在是有點力不從心,能買回來最好吧,實在買回回來那就用積攢的錢財,打仗收服燕雲十六州。
但趙光義呢,他沒有夢想,他的夢想很簡單,很多人都曾經有這樣的夢想,那就是超越自己的哥哥,趙光義自從坐上皇位之後,超越自己的哥哥,就成了他最大的追去。
滅了北漢,已經可以算超越哥哥了的,但所有人包括趙光義自己都覺得,滅北漢,完全是趙匡胤的餘威,而且北漢遲早被滅,這點功績根本不足以讓他超越哥哥。
趙光義要做的是,北上收服燕雲十六州,這才是真正能超越哥哥的行動,為此他自上次北伐之後,又準備了七年,這七年是楊業最幸福的七年。
這次北伐,不但成了這個宋朝國運的轉折,成了宋朝軍人的噩夢,也讓楊業喪命,更憋屈的是,讓潘美喪名,一個功勳卓著的人,就此暗淡下去。
更意想不到的是,從明朝開始,潘美的形象開始變得負面,完全就是大奸大惡之徒,絲毫沒有了當年大宋開國將軍的威名。
而造成這一切的雍熙北伐,到底是個什麼樣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