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裡的印度元素

2020-12-23 今日中國

  在全球共抗新冠肺炎疫情的關鍵時刻,中國和印度迎來了一個極不平凡的建交70周年紀念日。回顧歷史長河,中印兩國作為世界文明古國,文化與經濟的交往隨著古絲綢之路上的駝鈴聲持續了幾千年。而古老的紫禁城裡,也藏著許多與印度相關的元素。     

2016年9月28日,北京,「梵天東土 並蒂蓮華 公元400-700年印度與中國雕塑藝術大展」在故宮博物院午門展廳對公眾開放

  中印交往源遠流長      

  中國與印度早在1世紀起就有了廣泛而密切的聯繫,伴隨著絲綢之路和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使得中印兩國的歷史文化和經貿交往更加豐富。 

  而提起佛教的傳入,想必大名鼎鼎的「三藏法師」大家耳熟能詳,但其實歷史中的玄奘法師,是一人西行五萬裡,歷經艱辛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取真經的,並沒有《西遊記》中的孫大聖為他保駕護航。 

  不過,玄奘法師可並不是古代中國到印度「留學」的第一人,第一位到印度取經求法的大師是東晉的法顯,早在399年,法顯等從長安出發,經西域至天竺,遊歷20多個國家,收集了大批梵文經典,前後歷時14年,於義熙九年歸國。比玄奘抵達印度的時間要早了兩百多年。 

  而玄奘法師之後,與鳩摩羅什、真諦、玄奘等共稱四大譯經家的義淨亦曾取道海路抵達那爛陀寺勤學十年而返,受到武則天的親自迎接。 

  由此看來,法顯、玄奘和義淨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早、最傑出、最有成就的「留學海歸」高僧,他們不僅對中國的佛教發展有極大推動作用,同時也為中國與印度的交往互通做出了很大貢獻。 

  而除了前往印度取經學習的中國僧人外,許多印度僧人也不遠萬裡來到中國。401年,西域高僧鳩摩羅什到達中國,並將梵文佛經《修多羅》譯成中文;少林寺的創始人佛陀跋陀羅(約464-495年)和5世紀南印度高僧菩提達摩成為禪宗的創辦人少林寺第一位禪師。 

  當然,古代中國與印度的交往不僅限於宗教文化,也有經貿往來。最出名的明朝鄭和七下西洋的前三次,鄭和就訪問了東南亞、印度和錫蘭,他十分尊重當地的宗教與習俗,並在錫蘭豎立起了一座紀念碑(加勒三語銘文),來紀念釋迦牟尼佛,安拉,和毗溼奴。 

  可以說由古至今,中國與印度的友誼源遠流長。   

  笈多藝術與故宮    

  印度作為「一帶一路」上的重要國家,其文化與中國有著悠久和密切的關聯。印度笈多藝術和後笈多藝術是印度歷史上第二個藝術高峰,奠定了印度的藝術和美學標準基礎,被稱為印度的「黃金時代」。其藝術透過陸上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先後輻射到中國西北、中原腹地以及東海沿海地區,對於中世紀的中國藝術、尤其是對藏傳佛教的興起產生過重要且深遠的影響,時間持續長達400年之久。 

  如今北京故宮博物院許多文物藏品,都與此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在藏傳佛教自13世紀傳入內地後,頗受歷朝歷代統治者的重視,清康熙年間,還特設專門管理宮中藏傳佛教事務的機構「中正殿念經處」。到乾隆時期,清宮中藏傳佛教活動到達頂峰,乾隆皇帝師從三世章嘉若必多吉活佛,學習密宗佛法。 

  甚至在故宮之中,專門有中正殿一組建築用於佛教活動,中正殿位於建福宮花園南,以它為中心自南向北分布了10座藏傳佛教建築,縱向布局以昭福門為界分成兩院落,成為紫禁城內最大的藏傳佛教建築區,總稱為中正殿 

  其中的雨花閣是紫禁城中數十座佛堂裡最大的一處,其仿照西藏阿里古格的託林寺壇城殿,供奉西天梵像。雨花閣是目前中國現存最完整的藏密四部神殿,對於研究藏傳佛教具有重要的意義。 

  正因如此,北京故宮博物院分別在2013年和2016年舉辦過「印度宮廷的輝煌—英國國立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珍藏展」、「梵天東土並蒂蓮華:公元400-700年印度與中國雕塑藝術大展 

  尤其是「梵天東土並蒂蓮華:公元400-700年印度與中國雕塑藝術大展,是故宮博物院第一次自主策劃的大規模、綜合性、國際性展覽,第一次由故宮博物院佛教專家、中央美院藝術家、印度藝術史專家共同組建跨博物館界、藝術界的策展團隊,第一次以中印對比方式講述兩大文明的互為影響,通過笈多藝術中的印度教、佛教文物精品和中國藝術中的笈多元素作品之間的對比,展現其對於中國的影響和中印兩國文化交流的源遠流長。 

  時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的單霽翔表示,就像一根蓮莖上的兩朵蓮花,雖然遠隔關山萬裡,但血脈相通的兩國雕塑作品匯聚在故宮午門,可謂是中印文化藝術交流的一次盛舉,是故宮博物院與印度國家博物館二者通力合作的結果。這是中國首次將中印古代同時期雕塑藝術對比展示,也是中印兩國文化交流項目的重要一部分。 

  中印關係站在新起點    

  在古代,梵天與東土,兩大文明古國在同時期都擁有極為多元、區域性極強的文化,如並蒂蓮花,而連結這兩大文明之間的「蒂」就是佛教。 

  在現代,印度與中國,也一直守望相助。抗日戰爭時期,印度給予中國很多支持,1938年印度國會派遣醫療隊支援中國抗戰,其中的隊員柯棣華大夫病逝於中國。新中國成立後,印度成為第一個同中國建交的非社會主義國家。 

  202041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同印度總統科溫德互致賀電,熱烈慶祝兩國建交70周年。 

  回首70年來,中印關係砥礪前行,櫛風沐雨—— 

  兩國高層交往頻繁,習近平主席同印度總理莫迪自2014年以來16次雙邊會面,增進政治互信,妥善管控分歧,拓展務實合作,引領中印關係更好更穩向前發展。 

  兩國經貿往來與日俱增,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中印貿易額由不足30億美元增長到近千億美元,增長了約32倍。2019年中印貿易額為926.8億美元。 

  兩國科技合作眾多,中印已召開6次科技合作聯委會機制會議,加強政策協調和信息共享,推動科學家交流、聯合研究項目等合作。 

  兩國每年人員往來超過百萬人次,其中印度公民來華80餘萬人次(不含印方每年平均約70萬人赴港),中國公民赴印20餘萬人次…… 

  中國與印度兩大文明,走過風雨而歷久彌新,新時代龍象共舞更加精彩可期。從應對新冠肺炎等全球性公共衛生危機,到應對全球變暖和氣候變化挑戰,再到為世界經濟持續提供增長活力,中印兩國作為世界人口最多的兩個國家和新興經濟體中的金磚大國,在新時代都必將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國際社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也期待著中印兩國之間的合作引領效應。 

  正如習近平在賀電中指出,回首70年,中印關係走過了不平凡的發展道路。在雙方共同努力下,兩國建立了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合作夥伴關係,正在努力構建更加緊密的發展夥伴關係。兩國各領域交流合作日益深化,在重大國際地區事務中的協調不斷增強。當前,中印關係站在新起點,迎來新機遇。

 

相關焦點

  • 宮裡的福筒,點亮紫禁城
    你一定曾想像過,去宮裡過年,去體驗紫禁城無與倫比的年味,去親歷一場深宮禁苑之中的新春燈火,把這座傳奇宮城的祥瑞和祝福收下。2021《宮裡上新》福筒將為你重現紫禁城賀歲慶新、迎祥納福的盛大景象,也將和你一起,去實現你曾想像和未曾想像的一切。
  • 紫禁城裡的西式建築——靈沼軒
    實際上,我國有著優秀的傳統文化,而位於北京市中心的紫禁城則為其中的典型代表。作為明清皇宮,紫禁城有著近600年的歷史,不僅擁有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近200萬件的館藏文物及9000餘間的木結構古建築更能體現我國古代優秀傳統文化的特色。然而,紫禁城中有這麼一座建築,無論在建築材料、建築造型,還是建築工藝方面,有著濃厚的西方特色,是中西方建築文化和藝術合璧的體現,它就是靈沼軒(圖1)。
  • 尋找紫禁城裡的「牡丹亭」 章若楠化身「杜麗娘」
    尋找紫禁城裡的「牡丹亭」 章若楠化身「杜麗娘」 2020-12-18 15:15:24 參與互動   國際在線消息:故宮裡名亭眾多,但卻鮮少有人知道還有一座神秘的
  • 2019故宮春節紫禁城裡過大年展覽時間主題
    2019故宮紫禁城裡過大年展覽開幕時間:2019年1月7日  2019故宮紫禁城裡過大年展覽時間:2019年1月6日臘月初一-2019年4月7日(三月初三)  展覽為期三個月,從2019年1月6日向觀眾試開放,1月8日正式展出至4月7日,即陰曆戊戌年臘月初一至陰曆己亥年三月初三
  • 紫禁城裡的 一味「猛藥」
    紫禁城在營建過程中,在基礎、瓦石、彩畫、裱糊等工程中巧妙地摻入了白礬,增強了建築的穩定性和耐久性。紫禁城建立在元代皇宮遺址上,其基礎做法特徵為:原有地基被全部挖去,然後重新由人工回填基礎,即一層三七灰土(生石灰與黃土的質量比為3∶7)、一層碎磚,反覆交替。其中,灰土層主要由灰土、糯米和白礬組成,一般將煮好的糯米汁摻上水和白礬以後,潑灑在打好的灰土上。
  • 如何在紫禁城裡拍出獨一無二的照片?當然是把紫禁城的建築穿在身上...
    小雪節氣過後,越來越多的地區都開始了下雪,紫禁城的初雪今年也如約而至。白雪鑲紅牆,碎碎墜瓊芳,雪景裡的宮牆金瓦、欄杆彩畫,都變得寧靜、詩意,六百年的厚重與悠遠,雍容與神氣,也在皚皚白雪中,再次被打開!如此雅致又壯麗的雪景,難怪每次下雪紫禁城都能火上熱搜!
  • 紫禁城裡的玄武天神與始祖黃帝
    紫禁城裡的玄武天神與黃帝是一種什麼關係呢?二者是否是同一個神呢?據楊向奎先生《大一統與儒家思想》考證:1、司馬遷《史記》記,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始祖,曾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又定都於涿鹿,故黃帝的活動中心在今北京與河北保定一帶,地屬北方。
  • 一個人的紫禁城馬拉松
    悅跑圈這個溫馨的提醒功能,對這次紫禁城馬拉松功不可沒。子玉自製賽事圖Q:那是什麼原因選擇了在紫禁城完成這個馬拉松?A:因為我的詩意棲居咖啡館就在故宮邊上,日常都待在故宮這塊。一圈約4.2公裡的跑步路線,加上每一圈回到咖啡館中進行一下補給,10圈後基本正好就是完成一個全程馬拉松。於是我決定,那就跑一個紫禁城馬拉松吧。
  • 2021宮裡上新,最美的紫禁城日曆
    一座紫禁城,半部中國史。紫禁城,即故宮的前身,建於1420年。至今,時光正好過去六百年。因為紫禁城,我們可以瞬間穿越600年的歷史,去感受歲月更迭,去觸摸文化的經脈。2020年,紫禁城建成六百年,更是湧現出大量深度展現故宮文化的優秀產品,這其中,表現尤為亮眼的當屬為紀念紫禁城建成600年特別呈現的「宮裡」系列。為什麼這樣說呢?接下來給大家掰掰這個系列的特色,看看跟你的心理預期是否一致。
  • 六百年的紫禁城,領略極致之美!
    紫禁城六百年,也不是一天建成的:前五百年,這裡承載著古代中國的一幕幕治國求索故事;在近百年來的風雲激蕩裡,這裡則留下了不少大儒巨匠為保護建築而奔走的事跡。 ▲ 層層的紅牆黃瓦背後突然出現一棟西式建築,這便是紫禁城裡另一處隱秘的角落,因電視劇而火的延禧宮。
  • 《上新了·故宮3》鄧倫魏晨章若楠尋找紫禁城裡「牡丹亭」
    故宮裡名亭眾多,但卻鮮少有人知道還有一座神秘的「牡丹亭」。本周六20:30,由故宮博物院和北京廣播電視臺出品、華傳文化聯合出品、春田影視製作的大型文化季播節目《上新了·故宮》第三季第九期,故宮文創新品開發員鄧倫、魏晨、章若楠,將尋找紫禁城裡的「牡丹亭」,為觀眾帶來精彩的戲曲表演。
  • 紫禁城的顏色
    五行是構成世界的五種元素,又具有相生相剋的作用,金克木而生水,木克土而生火,水克火而生木,土克水而生火。黃帝以土德稱王,土為黃色,黃帝與黃色聯繫在了一起。《禮記·月令》記:「(季夏之月)中央土,其日戊己,其帝黃帝,其神后土。」人間的黃帝又與執掌中央土的神黃帝結合在了一起。
  • 紫禁城裡尋金記(10)金甌無缺
    這樣的鎏金銅缸大缸在紫禁城裡還真不少,都是清朝時候鑄造的。別小瞧了這鎏金銅缸,咱今兒就給您說道說道。它是幹什麼用的,養金魚的?養蓮花的?這個指定不是,這是用來盛水的,用於消防防火用的。這紫禁城是木質建築,最怕的就是火,所以紫禁城的防火意識一直很強,包括金水河在某種意義也是為了防火取水而建。因此這銅缸的都一個作用是為了盛水防火而用。您可能要問了,這北京的冬天也挺冷,這要是盛水冬天豈不是結冰了。
  • 《故宮知時節》:解讀紫禁城裡的節氣與物候
    在閱讀《故宮日曆》時,宋英傑注意到,在清代時,從立夏這一天起,到立秋那天止,紫禁城裡會搭建許多涼棚。皇家也按照民間的節氣來過日子,這種臨時性的建築非常結合實際,會讓人們覺得很親切。在古人設置的立夏三候中,立夏一候螻蟈鳴,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在書中附有介紹,「立夏一候螻蟈鳴」寫為:「螻蟈非一物也,蓋有二:螻蟲名,蟈蛙名。二物顯然矣。
  • 郎世寧:紫禁城裡的傳奇畫家
    1714年,郎世寧在葡萄牙裡斯本登上「聖母希望號」,途徑印度,於1715年7月,抵達澳門。此時是大清康熙五十四年。起初,郎世寧作為天主教教士前來傳教,但當時的大清禁止傳教。所幸康熙皇帝一直對西方科學和藝術很有興趣,雖然不贊成郎世寧所信仰的宗教,卻把他當做一位藝術家看待,甚為禮遇。隨後郎世寧成為宮廷畫師,被朝廷安排在東華門附近居住,還在宮中擁有了一間畫室。
  • 「紫禁城騎馬」
    他把這項殊榮寫進了自己的日記裡:「是日賞紫禁城騎馬,賞克食。」連續三天,他每天都被太后召見,但這項殊榮一直沒敢用。他都是步行進出。問題來了。「紫禁城騎馬」對於大臣來說,是個什麼樣的殊榮呢?能讓曾國藩如此誠惶誠恐?這要從明成祖遷都北京說起。
  • 「紫禁城建成600年紀念卡」發行儀式在故宮博物院舉行
    2020年9月21日,「紫禁城建成600年紀念卡」發行儀式在故宮博物院舉行。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王躍工,中國工商銀行高級業務總監宋建華等出席。「紫禁城建成600年紀念卡」 是故宮博物院與中國工商銀行籤署戰略協議後合作發行的第二套產品。
  • 紫禁城幾乎全是木建築,600年裡卻很少發生大火,靠的是什麼?
    世界一流的紫禁城裡的建築幾乎全部都是木質的,在氣候乾燥、沒有現代消防設備的明清時期,紫禁城是怎麼防火的?紫禁城號稱擁有9999間半的房屋,象徵著皇帝的「九五之尊」,其實並不是9999間房屋,而是一個擁有8707間房屋的龐大宮殿建築群,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宮殿建築群。這個房子有八千多間,幾乎全是純木造的,可以說存在致命的安全隱患,即火災。
  • 紫禁城和故宮到底有什麼區別?
    圖片來源丨故宮博物院官網龍紫禁城是龍的世界,無論遠近、俯仰之間,到處閃耀著龍紋的光輝。剛剛我們知道了,所謂紫禁城就是皇帝的居所,紫禁城裡裝飾最多、氣勢最盛的圖案就是龍紋。帝王借龍神化自己,五爪金龍也就成為紫禁城中佔主宰地位的圖案。紫禁城中的龍,不僅飛騰於崇高莊嚴的殿堂上,在皇家大內的各處生活環境中,自服飾、家具、鐘錶、文房用具、杯盤器皿乃至儀仗兵甲等等各類器物,到處舞動著各式的龍紋。中國古代還有「龍生九子」的傳說。
  • 「紫禁城建成600年紀念券」發行,印著九龍壁上第一條龍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8月18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今天上午,「紫禁城建成600年紀念券」發行儀式在故宮博物院舉行。這是故宮博物院與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籤署戰略協議後合作發行的首款產品。紀念券正面以太和殿為主景,背景輔以紫禁城鳥瞰圖,同時展現其雄偉壯觀與歷史深邃。背面選用九龍壁上的第一條龍為主景圖案。三交六椀菱花窗欞、琉璃磚雕、日晷、龜背紋、江崖海水紋等故宮經典元素分布在紀念券的不同位置。此次紀念券共計四款規格,包含紀念券單張、二連體、四連體、二十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