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才稱號不是給人才貼上"永久牌"標籤

2020-12-23 網易新聞

近日,教育部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的通知。

通知稱,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以及《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要求,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切實扭轉高校「唯帽子」傾向,提升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我部制定了《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各地各部門各校要提高政治站位、強化政治擔當、落實主體責任,切實做好宣傳解讀,幫助廣大人才充分知曉和正確理解《意見》,營造貫徹落實的良好氛圍。堅持問題導向,深入查找當前工作中不符合《意見》要求的地方,形成問題清單、整改清單和責任清單,制定詳細的整改方案,立行立改逐項抓好落實。整改方案應於2020年12月31日前報我部人事司備案。嚴格對照《意見》要求,全面梳理有關制度文件,抓緊修訂完善,建立長效機制。要結合實際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創新開展工作,注重經驗總結,並於2021年6月30日前將《意見》落實情況和經驗做法報我部人事司。有關部門(單位)教育司(局)、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要指導所屬高校按照要求抓好《意見》的貫徹落實。落實過程中有關意見建議,請及時報我部。

《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全文如下: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人才工作的重要論述,堅持新發展理念,踐行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落實《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樹立正確人才觀,推動人才高質量發展,推進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激勵和引導高校人才隊伍堅守初心使命、矢志愛國奉獻、勇於創新創造,現就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提出如下意見。

一、正確理解人才稱號內涵。人才稱號是在人才計劃或項目實施過程中給予人才的入選標識,是對人才階段性學術成就、貢獻和影響力的充分肯定,不是給人才貼上「永久牌」標籤,也不是劃分人才等級的標準,獲得者不享有學術特權。授予和使用人才稱號的目的是賦予人才榮譽、使命和責任,為廣大人才樹立成長標杆,激勵和引導人才強化使命擔當,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二、正確看待人才與人才稱號的關係。人才稱號獲得者是優秀人才的代表,是高校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堅持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理念,尊重人才、愛護人才、平等看待各類人才。要遵循高等教育發展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評價、激勵、監督、流動機制,營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環境。不將高層次人才等同於人才稱號獲得者,不把人才稱號作為評價人才、配置學術資源的唯一依據,不單純以人才稱號獲得者數量評價人才隊伍建設成效,扭轉以「帽子」為牽引建設人才隊伍的不良傾向。

三、正確認識人才稱號獲得者的使命責任。高校人才稱號獲得者第一身份是教師,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堅持正確政治方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恪守師德師風規範,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努力在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優秀拔尖人才中發揮突出作用。要堅持自主創新和自立自強,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實現關鍵核心技術重大突破和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努力在建設科教強國和文化強國中發揮重要作用,為實現高質量發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提供支撐。要強化價值引領,堅守精神追求,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大力弘揚優良學風,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甘為人梯、獎掖後學,努力成為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典範。

(原標題:教育部:人才稱號不是給人才貼上「永久牌」標籤,不享有學術特權 )

(責任編輯:冉蓉蓉_NBJS12526)

相關焦點

  • 教育部扭轉「唯帽子」傾向,人才稱號不是「永久牌」標籤
    記者從教育部官網獲悉,教育部近日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提出,人才稱號是對人才階段性學術成就、貢獻和影響力的充分肯定,不是給人才貼上「永久牌」標籤,也不是劃分人才等級的標準。
  • 教育部:人才稱號獲得者不享有學術特權 不貼上「永久牌」標籤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封面新聞記者粟裕12月16日,封面新聞記者從教育部獲悉,近日教育部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簡稱《意見》),其中明確不將高層次人才等同於人才稱號獲得者,不把人才稱號作為評價人才、配置學術資源的唯一依據。
  • 不給人才貼「永久牌」標籤:教育部發文禁止「唯帽子」行為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北京12月18日電 記者18日從教育部了解到,為推動人才「帽子」、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教育部日前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明令禁止「唯帽子」行為。
  • 不給人才貼「永久牌」標籤
    記者18日從教育部獲悉,為扭轉高校「唯帽子」傾向,推進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教育部日前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下稱《意見》)。  《意見》指出,人才稱號是在人才計劃或項目實施過程中給予人才的入選標識,是對人才階段性學術成就、貢獻和影響力的充分肯定,不是給人才貼上「永久牌」標籤,也不是劃分人才等級的標準,獲得者不享有學術特權。要完善人才稱號退出機制,實現人才計劃「能進能出」。
  • 「評論」撕下「永久牌」標籤 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
    撕下「永久牌」標籤 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教育部日前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扭轉高校「唯帽子」傾向,提出不給人才貼「永久牌」標籤、完善人才稱號退出機制、培養支持各類人才等意見
  • 高校人才稱號不是劃分等級的標準
    近日,教育部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提到,要正確理解人才稱號內涵,人才稱號是在人才計劃或項目實施過程中給予人才的入選標識,不是給人才貼上「永久牌」標籤,也不是劃分人才等級的標準,獲得者不享有學術特權。
  • 扭轉高校「唯帽子」傾向 推進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
    教育部發文,扭轉高校「唯帽子」傾向   推進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   教育部日前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扭轉高校「唯帽子」傾向,提出不給人才貼「永久牌」標籤、完善人才稱號退出機制、培養支持各類人才等意見,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推進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激發各類人才創新創造活力。
  • 高校人才稱號不是劃分等級的標準-光明日報-光明網
    近日,教育部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提到,要正確理解人才稱號內涵,人才稱號是在人才計劃或項目實施過程中給予人才的入選標識,不是給人才貼上「永久牌」標籤,也不是劃分人才等級的標準,獲得者不享有學術特權。
  • 教育部出手規範人才稱號 扭轉高校「唯帽子」傾向
    經濟觀察網 記者 李靜 12月18日,教育部發布《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要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切實扭轉高校「唯帽子《意見》提出,要正確理解人才稱號內涵。並指出,人才稱號是在人才計劃或項目實施過程中給予人才的入選標識,是對人才階段性學術成就、貢獻和影響力的充分肯定,不是給人才貼上「永久牌」標籤,也不是劃分人才等級的標準,獲得者不享有學術特權。
  • 光明時評:入選人才計劃=人才稱號/學術榮譽?
    作者:熊丙奇 近日,教育部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提到,要正確理解人才稱號內涵,人才稱號是在人才計劃或項目實施過程中給予人才的入選標識,是對人才階段性學術成就、貢獻和影響力的充分肯定,不是給人才貼上「永久牌」標籤,也不是劃分人才等級的標準
  • 教育部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
    教育部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扭轉高校人才稱號「唯帽子」傾向為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切實扭轉高校「唯帽子」傾向,提升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近日,教育部印發了《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
  • 教育部:扭轉「唯帽子」建設人才隊伍的不良傾向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2月18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葉雨婷)今天記者從教育部獲悉,教育部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的通知。通知指出,正確理解人才稱號內涵。人才稱號是在人才計劃或項目實施過程中給予人才的入選標識,是對人才階段性學術成就、貢獻和影響力的充分肯定,不是給人才貼上「永久牌」標籤,也不是劃分人才等級的標準,獲得者不享有學術特權。通知強調,正確看待人才與人才稱號的關係。人才稱號獲得者是優秀人才的代表,是高校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堅持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理念,尊重人才、愛護人才、平等看待各類人才。
  • 「唯帽子」問題依存 人才稱號如何回歸榮譽性本質?
    如何正確看待人才稱號,怎樣克服「唯帽子」問題,記者採訪了教育領域相關專家,對此進行深入解析。  不給人才貼「永久牌」標籤  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首先要樹立正確的人才觀,解決「怎麼看」的問題。  對此,《意見》指出,人才稱號是在人才計劃或項目實施過程中給予人才的入選標識,是對人才階段性學術成就、貢獻和影響力的充分肯定,不是給人才貼上「永久牌」標籤,也不是劃分人才等級的標準,獲得者不享有學術特權。
  • 「唯帽子」問題存在 人才稱號如何回歸榮譽性本質?
    如何正確看待人才稱號,怎樣克服「唯帽子」問題,記者採訪了教育領域相關專家,對此進行深入解析。  不給人才貼「永久牌」標籤  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首先要樹立正確的人才觀,解決「怎麼看」的問題。  對此,《意見》指出,人才稱號是在人才計劃或項目實施過程中給予人才的入選標識,是對人才階段性學術成就、貢獻和影響力的充分肯定,不是給人才貼上「永久牌」標籤,也不是劃分人才等級的標準,獲得者不享有學術特權。
  • 教育部:不把人才稱號作為評價人才、配置學術資源的唯一依據
    教育部2020年11月30日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人才工作的重要論述,堅持新發展理念,踐行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落實《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
  • 光明日報刊文:如何讓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
    18日,教育部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要推進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克服「唯帽子」問題,真正做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如何正確看待人才稱號,怎樣克服「唯帽子」問題,記者採訪了教育領域相關專家,對此進行深入解析。
  • 教育部摘學術圈「唯帽子」傾向,禁止對人才「明碼標價」,做得好
    過分的去看重名校畢業生,只盯著高校人才,當社會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大搞「唯帽子論」,不僅僅會埋沒掉真正的人才,還會加劇本就嚴峻的就業形勢,讓畢業生也是對學歷和名校盲目崇拜,引發不必要的社會負面效應。教育部:高校招聘禁對人才稱號「明碼標價」教育部在近日公布的《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中就明確指出,不得把人才稱號作為配置學術資源的唯一依據,招聘時高校不得針對人才稱號「明碼標價」,高校人才隊伍建設「唯帽子」的問題依然存在,亟需通過完善制度予以克服
  • 教育部:不把人才稱號作為配置學術資源唯一依據
    近日,教育部印發了《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意見》著眼於加強黨對人才工作的全面領導,著眼於「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工作方略,抓住人才評價改革的關鍵點,聚焦「唯帽子」問題,引導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人才稱號,提升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 教育部:高校不得將人才稱號與薪酬待遇簡單掛鈎
    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以及《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要求,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切實扭轉高校「唯帽子」傾向,提升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教育部部制定了《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 教育部:扭轉唯帽子傾向,推進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
    近日,教育部印發了《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教育部人事司負責人就有關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1.請簡要介紹《意見》出臺的背景和主要考慮。  答: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人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