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才稱號不是劃分等級的標準-光明日報-光明網

2020-12-23 光明數字報

    近日,教育部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提到,要正確理解人才稱號內涵,人才稱號是在人才計劃或項目實施過程中給予人才的入選標識,不是給人才貼上「永久牌」標籤,也不是劃分人才等級的標準,獲得者不享有學術特權。授予和使用人才稱號的目的是賦予人才榮譽、使命和責任,為廣大人才樹立成長標杆,激勵和引導人才強化使命擔當。

    給人才稱號,但不貼標籤,不將稱號利益化,這是此次發文要解決的問題。這也是破除「唯帽子」論的重要內容,強調不能再以學術頭銜、「帽子」論人才。我國推出各項人才計劃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給入選計劃的學者一定的資助,讓其全身心地投入教育教學和學術研究,以提高教學質量和學術研究水平。對於入選的學者,當然要評價其教育能力和學術能力是否能達到計劃的要求。但是,不能把入選計劃視為學者的榮譽,把學者稱為「某某學者」,授予「學術稱號」。如果在入選計劃和獲得人才稱號之間畫等號,不可避免會引導所有學者關注相關計劃和項目的「入選」。照此,只要入選,還沒有完成計劃規定的任務,就已經獲得相關榮譽,也就功成名就了。這樣就不難理解,當前在人才計劃、科研項目中,所存在的「重入選(立項),輕研究」的普遍性問題了,也就不難理解在入選階段存在的「跑要」「包裝」等弄虛作假問題了。

    將入選計劃作為人才稱號或學術榮譽,非但不能激發學者的榮譽感,還會加劇爭名逐利。顯然,這與設立人才計劃的初衷相背離。相對沒有人才稱號的其他學者,有人才稱號者會得到更好的激勵,不少高校和科研機構把入選計劃、獲得項目作為評職稱的前置條件。在現實的學術評價體系中,僅僅靠「帽子」定薪酬,不僅會影響到其他人才的積極性,而且客觀上,也在引進人才和非引進人才、有稱號人才和其他人才之間人為地製造了不公平。

    按理,人才計劃都是有周期的,即便入選計劃就授予學者人才稱號,但人才計劃到期後,人才稱號也就應中止。可是現實是,只要入選一次人才計劃,人才稱號就終身持有。要做到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首先,必須要明晰設立人才計劃的初心是什麼。那就是,對人才進行資助,重要的不是給學者榮譽,而是促進研究者更好地成長,更專注於教育教學和學術研究。要聚焦人才計劃對入選人才能力的提升,以及對學術創新所起到的推動作用。此外,還應完善人才稱號退出機制,對不能按相關規定或合同約定履行崗位職責的,解約退出並不再提供計劃支持;對有違反師德師風等違法違規行為的,強制退出並撤銷稱號及入選資格,實現人才計劃能進能出。

    有媒體統計,21世紀以來,日本已有19名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科技類獎項,有分析指出,這得益於日本從2001年起提出的50年30個諾貝爾獎計劃。日本的諾貝爾獎計劃,不是給入選計劃的學者「諾貝爾學者」的稱號,而是加強對基礎研究的投入,為所有學者創造更好的學術研究條件。這提示我們,要破除「唯帽子」論,應加快人才稱號回歸學術的本質和「初心」,用紮實的科研成果,不斷提升高校科研水平。

    (作者:熊丙奇,系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

相關焦點

  • 高校人才稱號不是劃分等級的標準
    近日,教育部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提到,要正確理解人才稱號內涵,人才稱號是在人才計劃或項目實施過程中給予人才的入選標識,不是給人才貼上「永久牌」標籤,也不是劃分人才等級的標準,獲得者不享有學術特權。
  • 光明日報刊文:如何讓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
    用好「帽子」,對於高校人才的積極性、創造性會產生正向激勵。新華社發高校對人才「帽子」有多看重?一位不願具名的高校青年教師告訴記者,他回國評上了某個稱號,「要是沒有人才帽子絕不回來」。高校對人才『帽子』的看重程度已然影響到科研評價體系,成為學術領域的頑瘴痼疾。
  • 教育部扭轉「唯帽子」傾向,人才稱號不是「永久牌」標籤
    記者從教育部官網獲悉,教育部近日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提出,人才稱號是對人才階段性學術成就、貢獻和影響力的充分肯定,不是給人才貼上「永久牌」標籤,也不是劃分人才等級的標準。
  • 光明時評:入選人才計劃=人才稱號/學術榮譽?
    作者:熊丙奇 近日,教育部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提到,要正確理解人才稱號內涵,人才稱號是在人才計劃或項目實施過程中給予人才的入選標識,是對人才階段性學術成就、貢獻和影響力的充分肯定,不是給人才貼上「永久牌」標籤,也不是劃分人才等級的標準
  • 教育部:人才稱號不是給人才貼上"永久牌"標籤
    近日,教育部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的通知。通知稱,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以及《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要求,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切實扭轉高校「唯帽子」傾向,提升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我部制定了《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 教育部出手規範人才稱號 扭轉高校「唯帽子」傾向
    《意見》提出,要正確理解人才稱號內涵。並指出,人才稱號是在人才計劃或項目實施過程中給予人才的入選標識,是對人才階段性學術成就、貢獻和影響力的充分肯定,不是給人才貼上「永久牌」標籤,也不是劃分人才等級的標準,獲得者不享有學術特權。
  • 扭轉高校「唯帽子」傾向 推進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
    》,扭轉高校「唯帽子」傾向,提出不給人才貼「永久牌」標籤、完善人才稱號退出機制、培養支持各類人才等意見,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推進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激發各類人才創新創造活力。    不給人才貼「永久牌」標籤   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首先要解決應該「怎麼看」的問題。教育部人事司負責人介紹,人才稱號是對人才階段性學術成就、貢獻和影響力的充分肯定,不是給人才貼上「永久牌」標籤,也不是劃分人才等級的標準,獲得者不享有學術特權。
  • 教育部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
    教育部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扭轉高校人才稱號「唯帽子」傾向為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切實扭轉高校「唯帽子」傾向,提升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近日,教育部印發了《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
  • 2020高校招生服務光明大直播走進復旦大學等7所高校-光明日報-光明網
    【2020高校招生服務光明大直播】      7月24日,「2020高校招生服務光明大直播」全媒體團隊走進復旦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7所高校。復旦大學:「2+X」培養體系    復旦大學招生辦公室主任潘偉傑介紹,復旦大學秉承「國家意識、人文情懷、科學精神、專業素養、國際視野」的人才培養理念,在全面落實「復旦大學2020一流本科提升行動計劃」的過程中,將人才選拔與人才培養緊密銜接——最具特色的「2+X」培養體系,「一生一案」,培養學生核心能力,助力自主發展
  • 教育部:高校不得將人才稱號與薪酬待遇簡單掛鈎
    一、正確理解人才稱號內涵。人才稱號是在人才計劃或項目實施過程中給予人才的入選標識,是對人才階段性學術成就、貢獻和影響力的充分肯定,不是給人才貼上「永久牌」標籤,也不是劃分人才等級的標準,獲得者不享有學術特權。
  • 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看看這些高校的做法
    近日,教育部研究發布《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進一步就落準、落穩、落好《總體方案》改革部署,樹立正確人才觀,推進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提出指導意見和具體舉措。上海財經大學認真學習貫徹落實《總體方案》與《意見》,以深化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為抓手,立足時代、紮根中國,推動人才工作高質量創新發展。
  • 教育部:人才稱號獲得者不享有學術特權 不貼上「永久牌」標籤
    》(簡稱《意見》),其中明確不將高層次人才等同於人才稱號獲得者,不把人才稱號作為評價人才、配置學術資源的唯一依據。《意見》指出,人才稱號是在人才計劃或項目實施過程中給予人才的入選標識,是對人才階段性學術成就、貢獻和影響力的充分肯定,不是給人才貼上「永久牌」標籤,也不是劃分人才等級的標準,獲得者不享有學術特權。教育部。
  • 教育部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 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的...
    教育部2020年11月30日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人才工作的重要論述,堅持新發展理念,踐行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落實《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樹立正確人才觀,推動人才高質量發展,推進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激勵和引導高校人才隊伍堅守初心使命、
  • ——教育部人事司負責人就《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以下簡稱《總體方案》),其中專門對推進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作出規定,為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提供了重要指南。  一是強調人才稱號是對人才階段性學術成就、貢獻和影響力的充分肯定,不是給人才貼上「永久牌」標籤,也不是劃分人才等級的標準,獲得者不享有學術特權。同時,闡明授予和使用人才稱號的目的是賦予人才榮譽、使命和責任,為廣大人才樹立成長標杆,激勵和引導人才強化使命擔當。
  • 教育部發文聚焦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
    近日,教育部印發了《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查看)。《意見》著眼於加強黨對人才工作的全面領導,著眼於「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工作方略,抓住人才評價改革的關鍵點,聚焦「唯帽子」問題,引導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人才稱號,提升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 2020高校招生服務光明大直播走進南開大學、太原理工大學、暨南...
    【2020高校招生服務光明大直播】  光明日報記者劉茜、陳建強、楊珏、李建斌、王忠耀、吳春燕、任鵬、蘇雁、陸健、嚴紅楓  7月28日9時,光明日報全媒體團隊將走進上海電機學院、瀋陽建築大學,9時30分走進安徽中醫藥大學
  • 守護非遺 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光明日報-光明網
    10位年度人物一一揭曉,20位提名人物集體亮相,非遺十大年度事件壓軸發布,由光明日報、光明網舉辦的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推選活動正逐漸成為非遺人的年度盛事。光明日報社總編輯張政表示,傳承和傳播「雙輪驅動」,共同推動非遺保護發展鏗鏘向前:傳承錘鍊的是「內力」,傳播則激活了「外力」;傳承是固本培元,傳播則是枝繁葉茂,讓非遺事業既湧動著內在的生命力,又外化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 教育部發文扭轉高校唯帽子傾向 規範人才招聘和引進工作
    教育部發文扭轉高校唯帽子傾向 規範人才招聘和引進工作時間:2020-12-18 16:39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教育部發文扭轉高校唯帽子傾向 規範人才招聘和引進工作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2月18日電 今天記者從教育部獲悉,教育部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
  • 「唯帽子」問題依存 人才稱號如何回歸榮譽性本質?
    如何讓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  高校對人才「帽子」有多看重?一位不願具名的高校青年教師告訴記者,他回國評上了某個稱號,「要是沒有人才帽子絕不回來」。高校對人才『帽子』的看重程度已然影響到科研評價體系,成為學術領域的頑瘴痼疾。
  • 「唯帽子」問題存在 人才稱號如何回歸榮譽性本質?
    如何讓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  高校對人才「帽子」有多看重?一位不願具名的高校青年教師告訴記者,他回國評上了某個稱號,「要是沒有人才帽子絕不回來」。高校對人才『帽子』的看重程度已然影響到科研評價體系,成為學術領域的頑瘴痼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