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時評:入選人才計劃=人才稱號/學術榮譽?

2020-12-23 騰訊網

作者:熊丙奇

近日,教育部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提到,要正確理解人才稱號內涵,人才稱號是在人才計劃或項目實施過程中給予人才的入選標識,是對人才階段性學術成就、貢獻和影響力的充分肯定,不是給人才貼上「永久牌」標籤,也不是劃分人才等級的標準,獲得者不享有學術特權。授予和使用人才稱號的目的是賦予人才榮譽、使命和責任,為廣大人才樹立成長標杆,激勵和引導人才強化使命擔當。

給人才稱號,但不貼標籤,不將稱號利益化,這是此次發文要解決的問題。這也是破除「唯帽子」論的重要內容,強調不能再以學術頭銜、「帽子」論人才。

但在筆者看來,把入選人才計劃作為學者的「人才稱號」,視為學者的榮譽,才是導致人才稱號異化的根本原因。如果不改變根據入選人才計劃、給學者人才稱號這一做法,學者及其所在機構對待人才計劃、人才稱號,就難以擺脫功利化。

我國推出各項人才計劃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給入選計劃的學者一定的資助,讓其全身心地投入教育教學和學術研究,以提高教學質量和學術研究水平。對於入選的學者,當然要評價其教育能力和學術能力是否能達到計劃的要求。但是,不能把入選計劃視為學者的榮譽,把學者稱為「某某學者」,授予「學術稱號」。

如果在入選計劃和獲得人才稱號之間劃等號,不可避免會將引導所有學者關注相關計劃和項目的「入選」。照此,只要入選,還沒有完成計劃規定的任務,就已經獲得相關榮譽,也就功成名就了。這樣不就不難理解,當前在人才計劃、科研項目中,所存在的「重入選(立項),輕研究」的普遍性問題了,也就不難理解在入選階段存在的「跑要」「包裝」等弄虛作假問題了。

將入選計劃作為人才稱號或學術榮譽,非但不能激發學者的榮譽感,還會加劇爭名逐利。顯然,這與設立計劃的初衷相背離。據統計,我國有幾十項以名山大川命名的人才計劃,值得追問的是,如此多的人才計劃在引導學者認真做學術研究上,究竟發揮了怎樣的作用呢?

相對沒有人才稱號的其他學者,有人才稱號者會得到更高的評價,不少高校和科研機構把入選計劃、獲得項目作為評職稱的前置條件。在現實的學術評價體系中,一個入選計劃、獲得資助的學者,沒有做出什麼有價值的成果,但因有學術稱號,而獲得好評;而一個沒有入選計劃,沒有獲得資助的學者,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創新成果,但因為沒有人才稱號(獲得經費項目),會被考核不合格。相信這並非聳人聽聞。

按理,人才計劃都是有周期的,即便入選計劃就授予學者人才稱號,但人才計劃到期後,人才稱號也就應中止。可是現實是,只要入選一次人才計劃,人才稱號就終身持有,更有甚者,在一些地方,入選人才計劃還與薪酬掛鈎。這不是「推動」將學術研究演變為追逐「人才稱號」的遊戲嗎?

要做到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必須要十分明晰設立人才計劃的初心是什麼。那就是,對人才進行資助,重要的不是給學者榮譽,而是促進研究者更好地成長,更專注進行教育教學和學術研究。要聚焦人才計劃對入選人才能力的提升,以及對學術創新所起到的推動作用。

有媒體統計,21世紀以來,日本已有19名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科技類獎項,有分析指出,這得益於日本從2001年起提出的50年30個諾貝爾獎計劃。日本的諾貝爾獎計劃,不是給入選計劃的學者「諾貝爾學者」的稱號,而是加強對基礎研究的投入,為所有學者創造更好的學術研究。如果,所謂的「諾貝獎計劃」是給入選計劃的學者相應學術稱號和榮譽,那麼,也許會產生成百上千個「諾貝爾學者」,但會有多少個獲得諾貝爾獎呢?這個問題,值得一問。

(作者系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

相關焦點

  • 高校人才稱號不是劃分等級的標準-光明日報-光明網
    授予和使用人才稱號的目的是賦予人才榮譽、使命和責任,為廣大人才樹立成長標杆,激勵和引導人才強化使命擔當。    給人才稱號,但不貼標籤,不將稱號利益化,這是此次發文要解決的問題。這也是破除「唯帽子」論的重要內容,強調不能再以學術頭銜、「帽子」論人才。我國推出各項人才計劃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給入選計劃的學者一定的資助,讓其全身心地投入教育教學和學術研究,以提高教學質量和學術研究水平。
  • 高校人才稱號不是劃分等級的標準
    授予和使用人才稱號的目的是賦予人才榮譽、使命和責任,為廣大人才樹立成長標杆,激勵和引導人才強化使命擔當。給人才稱號,但不貼標籤,不將稱號利益化,這是此次發文要解決的問題。這也是破除「唯帽子」論的重要內容,強調不能再以學術頭銜、「帽子」論人才。
  • 教育部:不把人才稱號作為評價人才、配置學術資源的唯一依據
    一、正確理解人才稱號內涵。人才稱號是在人才計劃或項目實施過程中給予人才的入選標識,是對人才階段性學術成就、貢獻和影響力的充分肯定,不是給人才貼上「永久牌」標籤,也不是劃分人才等級的標準,獲得者不享有學術特權。
  • 光明日報刊文:如何讓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
    「『唯帽子』現象的出現,根源並不在『人才稱號』本身,而是對人才稱號的理解和使用出現了偏差。」周亞明說。對此,《意見》指出,人才稱號是在人才計劃或項目實施過程中給予人才的入選標識,是對人才階段性學術成就、貢獻和影響力的充分肯定,不是給人才貼上「永久牌」標籤,也不是劃分人才等級的標準,獲得者不享有學術特權。
  • 教育部:不把人才稱號作為配置學術資源唯一依據
    1正確理解人才稱號內涵人才稱號是在人才計劃或項目實施過程中給予人才的入選標識,是對人才階段性學術成就、貢獻和影響力的充分肯定,不是給人才貼上「永久牌」標籤,也不是劃分人才等級的標準,獲得者不享有學術特權。
  • 教育部出手規範人才稱號 扭轉高校「唯帽子」傾向
    《意見》提出,要正確理解人才稱號內涵。並指出,人才稱號是在人才計劃或項目實施過程中給予人才的入選標識,是對人才階段性學術成就、貢獻和影響力的充分肯定,不是給人才貼上「永久牌」標籤,也不是劃分人才等級的標準,獲得者不享有學術特權。
  • 教育部扭轉「唯帽子」傾向,人才稱號不是「永久牌」標籤
    記者從教育部官網獲悉,教育部近日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提出,人才稱號是對人才階段性學術成就、貢獻和影響力的充分肯定,不是給人才貼上「永久牌」標籤,也不是劃分人才等級的標準。
  • 教育部:人才稱號不是給人才貼上"永久牌"標籤
    《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全文如下: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人才工作的重要論述,堅持新發展理念,踐行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落實《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樹立正確人才觀,推動人才高質量發展,推進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激勵和引導高校人才隊伍堅守初心使命、矢志愛國奉獻、勇於創新創造,現就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提出如下意見
  • 教育部:人才稱號獲得者不享有學術特權 不貼上「永久牌」標籤
    》(簡稱《意見》),其中明確不將高層次人才等同於人才稱號獲得者,不把人才稱號作為評價人才、配置學術資源的唯一依據。《意見》指出,人才稱號是在人才計劃或項目實施過程中給予人才的入選標識,是對人才階段性學術成就、貢獻和影響力的充分肯定,不是給人才貼上「永久牌」標籤,也不是劃分人才等級的標準,獲得者不享有學術特權。教育部。
  • 重塑人才稱號的價值
    針對高校人才稱號使用過程中出現的人才稱號「帽子」化等不良傾向,《意見》明確了人才稱號的「階段性」非終身化特徵,人才稱號的非等級性、無特權性地位,人才稱號榮譽的美德性,以及人才稱號的重大責任和使命擔當性。  第二,重塑新時代高校人才隊伍建設的育人價值。《意見》指出,「高校人才稱號獲得者第一身份是教師」,這表明,新時代高校人才隊伍建設要加強育人價值和導向。
  • 辰山植物園青年人才列入2019年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開發計劃
    現在,他們又多了一份榮譽——2019年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喜報 日前,市委組織部、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團市委公布了2019年開展的第五批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開發計劃名單,全市共有數十名來自不同學科領域的青年人才列入計劃。
  • 4位鄭州大學教師入選中宣部人才工程項目
    鄭州大學副校長、歷史學院教授張倩紅入選2019年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理論界人才,美術學院院長、教授魏小傑入選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文藝界人才,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教授陳曉偉,教育學院副教授張瑞平入選宣傳思想文化青年英才(理論界)。
  • 中北大學3名教授榮獲山西省學術技術帶頭人榮譽稱號
    近日,山西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發布《關於公布第七批山西省學術技術帶頭人人選的通知》(晉人社廳函[2020]113號)通知,中北大學桂志國、李孟委、祝錫晶3名教授榮獲「山西省學術技術帶頭人」榮譽稱號。至此,中北大學「山西省學術技術帶頭人」共有46名。
  • 入選「太湖人才計劃」
    近日,2020年無錫市「太湖人才計劃」入選名單正式公布,臨港開發區7個項目入選。快來看看都有誰!60次學術引用,參與了英國工程和自然科學研究委員會(EPSRC)資助的重點項目(SEEK)。企業還獲得了無錫2019年度優秀科技創新企業及創業領軍人才稱號。劉劍鋒江陰初旭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劉劍鋒,畢業於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信號與信息處理專業,碩士學位。高級工程師職稱。碩士畢業先後在新加坡摩託羅拉公司、晶門科技工作近11年時間。
  • 教育部:高校不得將人才稱號與薪酬待遇簡單掛鈎
    一、正確理解人才稱號內涵。人才稱號是在人才計劃或項目實施過程中給予人才的入選標識,是對人才階段性學術成就、貢獻和影響力的充分肯定,不是給人才貼上「永久牌」標籤,也不是劃分人才等級的標準,獲得者不享有學術特權。
  • 中北大學校長沈興全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
    張治民教授獲何梁何利科學技術進步獎,劉有智教授獲「侯德榜化工科學技術成就獎」,譚秋林教授入選「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沈興全教授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趙宇宏教授入選全國優秀教師,唐軍教授獲國家優青,王超教授論文入選「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際學術論文」,袁長春教授獲我省唯一一項「香江學者計劃」資助。邵燕靈教授、李瑞琴教授被評為山西省「1331工程」立德樹人「好老師」。
  • 「唯帽子」問題依存 人才稱號如何回歸榮譽性本質?
    如何讓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  高校對人才「帽子」有多看重?一位不願具名的高校青年教師告訴記者,他回國評上了某個稱號,「要是沒有人才帽子絕不回來」。高校對人才『帽子』的看重程度已然影響到科研評價體系,成為學術領域的頑瘴痼疾。
  • 「唯帽子」問題存在 人才稱號如何回歸榮譽性本質?
    如何讓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  高校對人才「帽子」有多看重?一位不願具名的高校青年教師告訴記者,他回國評上了某個稱號,「要是沒有人才帽子絕不回來」。高校對人才『帽子』的看重程度已然影響到科研評價體系,成為學術領域的頑瘴痼疾。
  • 303名青年拔尖人才入選「萬人計劃」
    303名青年拔尖人才入選「萬人計劃」 2020-01-03 22: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看看這些高校的做法
    四、強化崗位管理,實現人才計劃能進能出  人才稱號是人才計劃或項目實施過程中給予人才的入選標識,是對人才階段性學術成就、貢獻和影響力的充分肯定,但不是給人才貼上「永久牌」標籤,獲得者不享有學術特權。為進一步推進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激發人才活力,上海財經大學著力強化人才稱號獲得者崗位管理,實現人才計劃能進能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