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扭轉「唯帽子」傾向,人才稱號不是「永久牌」標籤

2020-12-22 澎湃新聞

記者從教育部官網獲悉,教育部近日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提出,人才稱號是對人才階段性學術成就、貢獻和影響力的充分肯定,不是給人才貼上「永久牌」標籤,也不是劃分人才等級的標準。

教育部官網截圖

《意見》明確,要正確理解人才稱號內涵。人才稱號是在人才計劃或項目實施過程中給予人才的入選標識,是對人才階段性學術成就、貢獻和影響力的充分肯定,不是給人才貼上「永久牌」標籤,也不是劃分人才等級的標準,獲得者不享有學術特權。授予和使用人才稱號的目的是賦予人才榮譽、使命和責任,為廣大人才樹立成長標杆,激勵和引導人才強化使命擔當。

《意見》強調,高校要強化人才稱號獲得者崗位管理。加大對人才「雙聘」「多聘」情況的監管力度。要完善人才稱號退出機制,對不能按相關規定或合同約定履行崗位職責的,解約退出並不再提供計劃支持;對有違反師德師風等違法違規行為的,強制退出並撤銷稱號及入選資格,實現人才計劃能進能出。對支持期已結束的,原則上不再使用相應人才稱號,確需使用的要標註支持期,如未規定支持期需標註入選年度。

在規範人才招聘和引進工作方面,高校要堅持人崗相適原則延攬人才,不將人才稱號作為硬性指標,不針對人才稱號獲得者發布「明碼標價」的招聘廣告。要統籌用好國內外人才資源,不將國(境)外學習或工作經歷作為人才招聘引進的限制性條件。禁止採取「不要人事檔案、不要流動手續」或另建人事檔案的違規做法招攬和引進全職人才。人才成果嚴格按照署名單位認定、不隨人走。發達地區不得片面通過高薪酬高待遇競價搶挖人才,特別是從中西部、東北地區挖人才。

《意見》還指出,要堅持正確的收入分配導向。高校要堅持以崗定薪、按勞取酬、優勞優酬原則,堅持激勵與約束並重、精神和物質激勵結合、崗位職責和收入水平匹配,根據崗位職責、工作業績、實際貢獻等,合理確定收入水平,不將人才稱號與薪酬待遇等物質利益簡單掛鈎。要統籌好不同層次、不同類型人才的收入分配水平,消除引進人才和非引進人才、有稱號人才和其他人才之間不合理的收入差距。

此外,《意見》明確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高校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注重宣傳各類人才取得的業績和貢獻,不得以獲得人才稱號作為宣傳重點,不發布關於人才稱號的各類名單、統計、排行,不引用和宣傳其他機構以人才稱號為主要指標撰寫的報告、編制的排行。不得將科研項目(基地、平臺)負責人、項目評審專家、高被引論文作者、學術組織負責人等作為人才稱號加以使用、宣傳。

來源 | 未來網 作者 | 張冰清




原標題:《教育部扭轉「唯帽子」傾向,人才稱號不是「永久牌」標籤》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教育部出手規範人才稱號 扭轉高校「唯帽子」傾向
    經濟觀察網 記者 李靜 12月18日,教育部發布《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要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切實扭轉高校「唯帽子」傾向,提升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 扭轉高校「唯帽子」傾向 推進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
    教育部發文,扭轉高校「唯帽子」傾向   推進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   教育部日前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扭轉高校「唯帽子」傾向,提出不給人才貼「永久牌」標籤、完善人才稱號退出機制、培養支持各類人才等意見,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推進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激發各類人才創新創造活力。
  • 教育部:人才稱號不是給人才貼上"永久牌"標籤
    近日,教育部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的通知。通知稱,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以及《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要求,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切實扭轉高校「唯帽子」傾向,提升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我部制定了《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 扭轉「唯帽子」傾向,防止簡單以「帽」取人
    教育部日前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扭轉高校「唯帽子」傾向,提出不給人才貼「永久牌」標籤、完善人才稱號退出機制、培養支持各類人才等意見,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推進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激發各類人才創新創造活力。
  • 不給人才貼「永久牌」標籤:教育部發文禁止「唯帽子」行為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北京12月18日電 記者18日從教育部了解到,為推動人才「帽子」、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教育部日前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明令禁止「唯帽子」行為。
  • 教育部:扭轉唯帽子傾向,推進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
    近日,教育部印發了《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教育部人事司負責人就有關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1.請簡要介紹《意見》出臺的背景和主要考慮。  答: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人才工作。
  • 教育部:扭轉「唯帽子」傾向 讓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
    中國網北京12月18日訊(記者 徐虹)近日,針對高校在人才評價機制方面存在的「唯帽子」傾向,教育部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強調,要抓住人才評價改革的關鍵點,通過完善人才招聘引進、學術評估、職稱評審、收入分配等各項制度,從根本上扭轉「唯帽子」傾向,讓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
  • 教育部發文扭轉高校唯帽子傾向 規範人才招聘和引進工作
    教育部發文扭轉高校唯帽子傾向 規範人才招聘和引進工作時間:2020-12-18 16:39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教育部發文扭轉高校唯帽子傾向 規範人才招聘和引進工作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2月18日電 今天記者從教育部獲悉,教育部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
  • 教育部:扭轉「唯帽子」建設人才隊伍的不良傾向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2月18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葉雨婷)今天記者從教育部獲悉,教育部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的通知。通知指出,正確理解人才稱號內涵。人才稱號是在人才計劃或項目實施過程中給予人才的入選標識,是對人才階段性學術成就、貢獻和影響力的充分肯定,不是給人才貼上「永久牌」標籤,也不是劃分人才等級的標準,獲得者不享有學術特權。通知強調,正確看待人才與人才稱號的關係。人才稱號獲得者是優秀人才的代表,是高校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堅持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理念,尊重人才、愛護人才、平等看待各類人才。
  • 「評論」撕下「永久牌」標籤 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
    撕下「永久牌」標籤 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教育部日前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扭轉高校「唯帽子」傾向,提出不給人才貼「永久牌」標籤、完善人才稱號退出機制、培養支持各類人才等意見
  • 不給人才貼「永久牌」標籤
    記者18日從教育部獲悉,為扭轉高校「唯帽子」傾向,推進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教育部日前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下稱《意見》)。  《意見》指出,人才稱號是在人才計劃或項目實施過程中給予人才的入選標識,是對人才階段性學術成就、貢獻和影響力的充分肯定,不是給人才貼上「永久牌」標籤,也不是劃分人才等級的標準,獲得者不享有學術特權。要完善人才稱號退出機制,實現人才計劃「能進能出」。
  • 教育部摘學術圈「唯帽子」傾向,禁止對人才「明碼標價」,做得好
    帽子戴在頭頂上是一種頭銜,也是一種身份的象徵,唯帽子其實就是把人都變成了標籤化,尤其是當下剛畢業的大學生們很容易就會感受到以「帽」取人的負面效應,在各大城市招聘搶人才的時候,就有很多強調高學歷、985、211的重視,對此也引發了一系列的輿論。「唯帽子」傾向指的什麼?
  • 評論員觀察|去除「唯帽子」,為人才「正衣冠」
    日前,教育部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扭轉高校「唯帽子」傾向,提出不給人才貼「永久牌」標籤、完善人才稱號退出機制、培養支持各類人才等意見,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推進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激發各類人才創新創造活力。
  • 扭轉「唯帽子」傾向!教育部發文聚焦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
    近日,教育部印發了《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查看)。《意見》著眼於加強黨對人才工作的全面領導,著眼於「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工作方略,抓住人才評價改革的關鍵點,聚焦「唯帽子」問題,引導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人才稱號,提升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 「唯帽子」問題依存 人才稱號如何回歸榮譽性本質?
    近年來,教育系統以實施人才計劃為牽引,吸引和集聚了大批高層次優秀人才,帶動高校人才隊伍建設取得顯著成效。但「唯帽子」的問題依然存在,亟須通過完善制度予以克服。  18日,教育部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要推進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克服「唯帽子」問題,真正做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 「唯帽子」問題存在 人才稱號如何回歸榮譽性本質?
    近年來,教育系統以實施人才計劃為牽引,吸引和集聚了大批高層次優秀人才,帶動高校人才隊伍建設取得顯著成效。但「唯帽子」的問題依然存在,亟須通過完善制度予以克服。  18日,教育部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要推進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克服「唯帽子」問題,真正做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 教育部:人才稱號獲得者不享有學術特權 不貼上「永久牌」標籤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封面新聞記者粟裕12月16日,封面新聞記者從教育部獲悉,近日教育部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簡稱《意見》),其中明確不將高層次人才等同於人才稱號獲得者,不把人才稱號作為評價人才、配置學術資源的唯一依據。
  • 教育部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
    教育部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扭轉高校人才稱號「唯帽子」傾向為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切實扭轉高校「唯帽子」傾向,提升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近日,教育部印發了《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
  • 教育部發文,明令禁止「唯帽子」行為---三湘都市報數字報刊
    記者12月18日從教育部了解到,為推動人才「帽子」、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教育部日前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明令禁止「唯帽子」行為。
  • 光明日報刊文:如何讓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
    18日,教育部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要推進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克服「唯帽子」問題,真正做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如何正確看待人才稱號,怎樣克服「唯帽子」問題,記者採訪了教育領域相關專家,對此進行深入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