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轉「唯帽子」傾向,防止簡單以「帽」取人

2020-12-26 川觀新聞SCOL

教育部日前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扭轉高校「唯帽子」傾向,提出不給人才貼「永久牌」標籤、完善人才稱號退出機制、培養支持各類人才等意見,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推進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激發各類人才創新創造活力。<br/><br/>  所謂「帽子」者,「人才稱號」是也。扭轉「唯帽子」傾向,是防止和避免簡單以「帽」取人。<br/><br/>  人才稱號,是在人才計劃或項目實施過程中給予人才的入選標誌,是對人才階段性學術成就、貢獻和影響力的充分肯定,不是給人才貼上「永久牌」標籤,也不是劃分人才等級的標準,獲得者不享有學術特權。授予和使用人才稱號的目的是賦予人才榮譽、使命和責任,為廣大人才樹立成長標杆,激勵和引導人才強化使命擔當。<br/><br/>  人才稱號獲得者是優秀人才的代表。然而,不少高校和科研機構經常根據人才「帽子」的分類,確定人才的收入、職稱、項目等等。在這種現實之下,一些高校教師、科研工作者為了爭取「帽子」投機取巧,拉關係、走門路;而一朝拿到「帽子」,有的教學科研人員仿佛獲取了「護身符」「通行證」,有人變得驕傲自滿、不思進取,有人則只想著如何拿著「帽子」去謀取個人利益。簡單以「帽子」論英雄是不合理的,對科研、教學來說貽害無窮。<br/><br/>  評價人才,需不被「帽子」遮望眼。扭轉「唯帽子」傾向,就是不將高層次人才等同於人才稱號獲得者,不把人才稱號作為評價人才、配置學術資源的唯一依據,不單純以人才稱號獲得者數量評價人才隊伍建設成效。扭轉「唯帽子」傾向,對評判者而言,需改變一把尺子衡量一切的「懶政」思維,通過深入廣泛的調研,拿出更科學、更精準、更有針對性的方法,多維切入、多元評價、分類評價,建立更公正合理的評價體系。<br/><br/>  不「唯帽子」,對高校教師而言,需做到求真之心重一分、名利之心輕一分,不跟風、不從眾,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甘於在基礎科研領域開展長期研究,把冷板凳坐熱;敢啃硬骨頭、闖無人區,挑戰最前沿科學問題,在獨創獨有上下功夫;把榮譽珍藏心裡,為祖國貢獻力量。(作者系天府評論特約網評員)

相關焦點

  • 教育部:扭轉「唯帽子」傾向 讓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
    中國網北京12月18日訊(記者 徐虹)近日,針對高校在人才評價機制方面存在的「唯帽子」傾向,教育部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強調,要抓住人才評價改革的關鍵點,通過完善人才招聘引進、學術評估、職稱評審、收入分配等各項制度,從根本上扭轉「唯帽子」傾向,讓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
  • 教育部出手規範人才稱號 扭轉高校「唯帽子」傾向
    經濟觀察網 記者 李靜 12月18日,教育部發布《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要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切實扭轉高校「唯帽子」傾向,提升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 教育部發文扭轉高校唯帽子傾向 規範人才招聘和引進工作
    教育部發文扭轉高校唯帽子傾向 規範人才招聘和引進工作時間:2020-12-18 16:39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教育部發文扭轉高校唯帽子傾向 規範人才招聘和引進工作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2月18日電 今天記者從教育部獲悉,教育部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
  • 扭轉高校「唯帽子」傾向 推進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
    教育部發文,扭轉高校「唯帽子」傾向   推進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   教育部日前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扭轉高校「唯帽子」傾向,提出不給人才貼「永久牌」標籤、完善人才稱號退出機制、培養支持各類人才等意見,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推進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激發各類人才創新創造活力。
  • 教育部摘學術圈「唯帽子」傾向,禁止對人才「明碼標價」,做得好
    古有以貌取人之說,今有以「帽」取人之舉,在當下的社會尤其是教育領域,更是頗為流行這種傾向。帽子戴在頭頂上是一種頭銜,也是一種身份的象徵,唯帽子其實就是把人都變成了標籤化,尤其是當下剛畢業的大學生們很容易就會感受到以「帽」取人的負面效應,在各大城市招聘搶人才的時候,就有很多強調高學歷、985、211的重視,對此也引發了一系列的輿論。「唯帽子」傾向指的什麼?
  • 教育部扭轉「唯帽子」傾向,人才稱號不是「永久牌」標籤
    在規範人才招聘和引進工作方面,高校要堅持人崗相適原則延攬人才,不將人才稱號作為硬性指標,不針對人才稱號獲得者發布「明碼標價」的招聘廣告。要統籌用好國內外人才資源,不將國(境)外學習或工作經歷作為人才招聘引進的限制性條件。禁止採取「不要人事檔案、不要流動手續」或另建人事檔案的違規做法招攬和引進全職人才。人才成果嚴格按照署名單位認定、不隨人走。
  • 教育部:扭轉唯帽子傾向,推進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
    《意見》著眼於加強黨對人才工作的全面領導,著眼於「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工作方略,抓住人才評價改革的關鍵點,聚焦「唯帽子」問題,引導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人才稱號,提升現代教育治理能力。  主要考慮是:一要堅持正本清源,把解決「知」與「行」的問題貫穿始終。針對「唯帽子」問題,既從認識層面強調應該「怎麼看」,又從實踐層面強調應該「怎麼辦」,樹立人才發展的正確導向。
  • 不「唯帽子」激勵優秀人才輩出
    為貫徹落實《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要求,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切實扭轉高校「唯帽子」傾向,教育部近日印發了《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這是對人才稱號正本清源、推進人才計劃改革的綱領性文件,有助於人才稱號回歸本源,有助於去除人才稱號的功利成分
  • 扭轉「唯帽子」傾向!教育部發文聚焦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
    《意見》著眼於加強黨對人才工作的全面領導,著眼於「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工作方略,抓住人才評價改革的關鍵點,聚焦「唯帽子」問題,引導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人才稱號,提升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不將高層次人才等同於人才稱號獲得者,不把人才稱號作為評價人才、配置學術資源的唯一依據,不單純以人才稱號獲得者數量評價人才隊伍建設成效,扭轉以「帽子」為牽引建設人才隊伍的不良傾向。3.正確認識人才稱號獲得者的使命責任。
  • 評論員觀察|去除「唯帽子」,為人才「正衣冠」
    日前,教育部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扭轉高校「唯帽子」傾向,提出不給人才貼「永久牌」標籤、完善人才稱號退出機制、培養支持各類人才等意見,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推進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激發各類人才創新創造活力。
  • 評價人才不以「帽」取人難在觀念轉變
    日前,教育部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扭轉高校「唯帽子」傾向,提出不給人才貼「永久牌」標籤、完善人才稱號退出機制、培養支持各類人才等意見,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推進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激發各類人才創新創造活力。(12月22日 新華網)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 教育部:扭轉「唯帽子」建設人才隊伍的不良傾向
    不將高層次人才等同於人才稱號獲得者,不把人才稱號作為評價人才、配置學術資源的唯一依據,不單純以人才稱號獲得者數量評價人才隊伍建設成效,扭轉以「帽子」為牽引建設人才隊伍的不良傾向。通知指出,要正確認識人才稱號獲得者的使命責任。
  • 扭轉唯「帽子」傾向,別逼科學家們當官
    俗話說得好:術業有專攻,人的才能往往體現在不同的方面。科學家在自己所從事的專業很精通,但從事行政領導工作未必都很內行,出色的科學家不一定是合格的領導者,同樣出色的領導者未必就是一個很好的科學家。如果讓在科學尤其是自然科學領域裡出類拔萃的人才當官,也應當儘可能讓其擔任所在科研單位的領導,或者主管與其研究有緊密聯繫的某個方面的領導,以保證他有一定時間和精力繼續原來的研究工作。
  • 堅決防止耕地「非糧化」傾向
    日前,河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工作方案》(以下簡稱「工作方案」)。工作方案要求,要充分認識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的重要性、緊迫性,把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作為「三農」工作的首要任務,實施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科學管控、激勵引導,分類施策、穩妥處置,處理好發展糧食生產和發揮比較效益的關係,科學合理利用耕地資源,把有限的耕地資源優先用於糧食生產,著力穩政策、穩面積、穩產量,切實防止耕地「非糧化」。
  • 以「帽」取人的我,在春天徵服了所有姑娘
    當然,彎簷帽也並不稀奇,多數人的第一款帽子就是它,最常戴的也是它,只有把它戴好後,才敢去挑戰其它有難度的帽款帽型。從適應性來說,彎簷帽無疑是最安全,最實用,也是最百搭的。關於彎簷帽,我們也時常可以聽到什麼棒球帽,鴨舌帽,網帽之分。
  • 「唯帽子」問題依存 人才稱號如何回歸榮譽性本質?
    但「唯帽子」的問題依然存在,亟須通過完善制度予以克服。  18日,教育部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要推進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克服「唯帽子」問題,真正做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如何正確看待人才稱號,怎樣克服「唯帽子」問題,記者採訪了教育領域相關專家,對此進行深入解析。
  • 「唯帽子」問題存在 人才稱號如何回歸榮譽性本質?
    但「唯帽子」的問題依然存在,亟須通過完善制度予以克服。  18日,教育部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要推進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克服「唯帽子」問題,真正做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如何正確看待人才稱號,怎樣克服「唯帽子」問題,記者採訪了教育領域相關專家,對此進行深入解析。
  • 教育部發文,明令禁止「唯帽子」行為---三湘都市報數字報刊
    記者12月18日從教育部了解到,為推動人才「帽子」、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教育部日前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明令禁止「唯帽子」行為。
  • 不給人才貼「永久牌」標籤:教育部發文禁止「唯帽子」行為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北京12月18日電 記者18日從教育部了解到,為推動人才「帽子」、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教育部日前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明令禁止「唯帽子」行為。
  • 破「唯帽子」靴子落地,然後呢?
    之前《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中,提出破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五唯」,此次教育部關於規範使用人才稱號的意見,被認為是破「唯帽子」的指導性意見。少設帽子,不再「以帽取人」,將帽子與學術資源配置強行脫鉤,方向固然正確,但也要看到,學術資源配置是常態,少了帽子的分配依據,如何讓人才獲得充分發展,如何讓學術資源更公平優化配置,還有大量細活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