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員觀察|去除「唯帽子」,為人才「正衣冠」

2020-12-26 廣州日報

日前,教育部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扭轉高校「唯帽子」傾向,提出不給人才貼「永久牌」標籤、完善人才稱號退出機制、培養支持各類人才等意見,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推進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激發各類人才創新創造活力。

所謂人才「帽子」,也就是人才稱號,是為表彰傑出人才而設立的各類榮譽稱號。圍繞人才稱號而開展的人才項目或人才計劃,旨在吸引和培育優秀人才。然而,在一些地方和高校,人才「帽子」近年來有「頭銜化」的勢頭。不但「帽子」的名目眾多,而且被附加了不當利益,甚至形成利益固化的「永久牌」標籤,脫離了設立人才稱號的初衷,弱化了引才育才的功能。由是觀之,「唯帽子」傾向會引發人才流動失序。擁有「帽子」的人擠佔了人才上升的通道,「帽子」一戴便是終生,青年才俊坐不住也留不下來,創新驅動受到阻礙。

客觀來看,「唯帽子」之所以根深蒂固,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人才評價體制機制的錯位。如果人才評價還在「重短期效應而輕長期效益、重論文數量而輕研究質量」的漩渦裡打轉,「唯帽子」傾向便難以清除。所以,《意見》強調平等看待各類人才,不將高層次人才等同於人才稱號獲得者,不把人才稱號作為評價人才、配置學術資源的唯一依據,不單純以人才稱號獲得者數量評價人才隊伍建設成效,就是從人才評價的體制機制上避免產生「以帽取人」的問題。

「唯帽子」影響愈深,人才愈難得到尊重。當「帽子」成為人才市場上流通的某種等價物,人才競爭不可避免呈現異化的特點,各種人才評估流於形式便在所難免。「拼關係」者有之,「拼導師」者亦有之……慵懶之風日盛,「搶人大戰」會演變為「搶帽大戰」。《意見》要求高校不將人才稱號作為人才招聘和引進崗位的硬性指標,不針對人才稱號獲得者發布「明碼標價」的招聘廣告;強調不將國(境)外學習或工作經歷作為人才招聘引進的限制性條件;明確提出發達地區不得片面通過高薪酬高待遇競價搶挖人才——諸多措施都在強調尊重人才成長和市場運行的規律,共同指向改變人才引進和培育的環境。

古人言:「學如弓弩,才如箭簇。」人才的培育重在基礎,人才的成長需要經年累月的積累。《意見》的印發並非否定人才稱號的價值,而是重在重塑人才觀,推進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當「唯帽子」傾向得到清除,人才競爭回歸正確的價值導向,各類人才的創造力被充分激發出來,勢必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動力。

廣州日報評論員 楊博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楊耀燁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胡俊

相關焦點

  • 教育部:扭轉「唯帽子」傾向 讓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
    中國網北京12月18日訊(記者 徐虹)近日,針對高校在人才評價機制方面存在的「唯帽子」傾向,教育部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強調,要抓住人才評價改革的關鍵點,通過完善人才招聘引進、學術評估、職稱評審、收入分配等各項制度,從根本上扭轉「唯帽子」傾向,讓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
  • 不「唯帽子」激勵優秀人才輩出
    為貫徹落實《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要求,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切實扭轉高校「唯帽子」傾向,教育部近日印發了《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這是對人才稱號正本清源、推進人才計劃改革的綱領性文件,有助於人才稱號回歸本源,有助於去除人才稱號的功利成分
  • 「唯帽子」問題依存 人才稱號如何回歸榮譽性本質?
    近年來,教育系統以實施人才計劃為牽引,吸引和集聚了大批高層次優秀人才,帶動高校人才隊伍建設取得顯著成效。但「唯帽子」的問題依然存在,亟須通過完善制度予以克服。  18日,教育部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要推進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克服「唯帽子」問題,真正做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 「唯帽子」問題存在 人才稱號如何回歸榮譽性本質?
    近年來,教育系統以實施人才計劃為牽引,吸引和集聚了大批高層次優秀人才,帶動高校人才隊伍建設取得顯著成效。但「唯帽子」的問題依然存在,亟須通過完善制度予以克服。  18日,教育部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要推進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克服「唯帽子」問題,真正做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 教育部摘學術圈「唯帽子」傾向,禁止對人才「明碼標價」,做得好
    帽子戴在頭頂上是一種頭銜,也是一種身份的象徵,唯帽子其實就是把人都變成了標籤化,尤其是當下剛畢業的大學生們很容易就會感受到以「帽」取人的負面效應,在各大城市招聘搶人才的時候,就有很多強調高學歷、985、211的重視,對此也引發了一系列的輿論。「唯帽子」傾向指的什麼?
  • 教育部發文扭轉高校唯帽子傾向 規範人才招聘和引進工作
    教育部發文扭轉高校唯帽子傾向 規範人才招聘和引進工作時間:2020-12-18 16:39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教育部發文扭轉高校唯帽子傾向 規範人才招聘和引進工作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2月18日電 今天記者從教育部獲悉,教育部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
  • 教育部出手規範人才稱號 扭轉高校「唯帽子」傾向
    經濟觀察網 記者 李靜 12月18日,教育部發布《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要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切實扭轉高校「唯帽子這一《意見》發布,也被業內人士認為政策層寄希望通過政策引導讓人才稱號回歸本質,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推動高校內形成更有利於創新成果不斷湧現的局面。上海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馬君對經濟觀察網表示,從政策層希望大學回歸立德樹人的本質,未來對人才評價機制,包括學術評價要轉向遵循人才發展的自身規律,對科學探索的自然規律和高等教育的發展規律。
  • 扭轉高校「唯帽子」傾向 推進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
    教育部發文,扭轉高校「唯帽子」傾向   推進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   教育部日前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扭轉高校「唯帽子」傾向,提出不給人才貼「永久牌」標籤、完善人才稱號退出機制、培養支持各類人才等意見,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推進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激發各類人才創新創造活力。
  • 教育部:扭轉唯帽子傾向,推進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
    近年來,教育系統以實施人才計劃為牽引,吸引和集聚了大批高層次優秀人才,帶動高校人才隊伍建設取得顯著成效。但由於人才評價制度還不夠合理,體制機制還不完善,改革舉措落實還不到位,「唯帽子」的問題依然存在,亟需通過完善制度予以克服。
  • 扭轉「唯帽子」傾向,防止簡單以「帽」取人
    教育部日前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扭轉高校「唯帽子」傾向,提出不給人才貼「永久牌」標籤、完善人才稱號退出機制、培養支持各類人才等意見,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推進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激發各類人才創新創造活力。
  • 不給人才貼「永久牌」標籤:教育部發文禁止「唯帽子」行為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北京12月18日電 記者18日從教育部了解到,為推動人才「帽子」、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教育部日前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明令禁止「唯帽子」行為。
  • 教育部扭轉「唯帽子」傾向,人才稱號不是「永久牌」標籤
    記者從教育部官網獲悉,教育部近日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提出,人才稱號是對人才階段性學術成就、貢獻和影響力的充分肯定,不是給人才貼上「永久牌」標籤,也不是劃分人才等級的標準。
  • 破「唯帽子」靴子落地,然後呢?
    教育部近日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的通知,提出一系列改革舉措,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堅持對師資隊伍質量進行綜合評價,不將人才稱號和數量作為評價的直接依據,減少評價結果與學術資源配置直接掛鈎。
  • 扭轉「唯帽子」傾向!教育部發文聚焦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
    近日,教育部印發了《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查看)。《意見》著眼於加強黨對人才工作的全面領導,著眼於「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工作方略,抓住人才評價改革的關鍵點,聚焦「唯帽子」問題,引導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人才稱號,提升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 教育部發文,明令禁止「唯帽子」行為---三湘都市報數字報刊
    記者12月18日從教育部了解到,為推動人才「帽子」、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教育部日前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明令禁止「唯帽子」行為。
  • 以銅為鑑 可正衣冠,以人為鑑 可知得失,以史為鑑 可知興替
    原文:以銅為鑑,可正衣冠;以古為鑑,可知興替;以人為鑑,可明得失。朕嘗保此三鑑,內防己過。今魏徵逝,一鑑亡矣。出自《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一一零·列傳第二十二魏徵》。這句話出自李世民:"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這段話來自於唐太宗李世民與大臣魏徵的故事。唐初,其大臣魏徵,能很直率向唐太宗提意見,經常在朝廷上直抒己見,唐太宗也因為能聽取正確意見,所以在他統治時期,政治清明、社會安定,唐朝出現了經濟繁榮,國力強盛的局面。
  • 破除「五唯」開創人才工作新局面
    在深入貫徹落實《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的大背景下,教育部出臺《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從根本上就破除「唯帽子」問題、構建符合高等教育發展規律和人才發展規律的評價方式、人才隊伍建設方式提出了清晰的思路、明確的舉措和具體的要求。
  • 「社論」推動人才「帽子」回歸學術本位
    近日,教育部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聚焦「唯帽子」問題,引導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人才稱號,提升現代教育治理能力。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人才工作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批示,強調要推動人才「帽子」、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要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一些高校熱衷於搶有學術頭銜、學術「帽子」的人才,長期以來飽受詬病。
  • 不給人才貼「永久牌」標籤
    記者18日從教育部獲悉,為扭轉高校「唯帽子」傾向,推進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教育部日前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下稱《意見》)。  《意見》指出,人才稱號是在人才計劃或項目實施過程中給予人才的入選標識,是對人才階段性學術成就、貢獻和影響力的充分肯定,不是給人才貼上「永久牌」標籤,也不是劃分人才等級的標準,獲得者不享有學術特權。要完善人才稱號退出機制,實現人才計劃「能進能出」。
  • 光明日報刊文:如何讓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
    近年來,教育系統以實施人才計劃為牽引,吸引和集聚了大批高層次優秀人才,帶動高校人才隊伍建設取得顯著成效。但「唯帽子」的問題依然存在,亟須通過完善制度予以克服。18日,教育部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要推進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克服「唯帽子」問題,真正做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如何正確看待人才稱號,怎樣克服「唯帽子」問題,記者採訪了教育領域相關專家,對此進行深入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