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與安生》:人生本來就是這樣,你走哪條路都會辛苦的

2021-01-13 媛媛最愛的爸爸

開始的時候記憶是如此深刻的東西,等到消逝了便認為那只是插曲。手機的提醒一早就響鈴,其實就算沒有任何提醒我仍舊會記得。我曾經有個非常好的朋友,算算時間,應該認識有十幾年了。我從來不是溫柔的女生,因為她是。我就像安生一樣,一直飄著飄著,走很多地方,遇見很多人。

她出生在七月,也很像七月,淡定安然的生活,做令自己欣喜的事情,聽那些CD。安生和七月,真的不會分開吧?我記得這個問題我問過很多人。但是沒有人確定地給過我任何答案。即便是她,也沒有。2016年的時候《七月與安生》被拍成了電影,我很欣慰監製是陳可辛,導演是曾國祥。

看過很多曾國祥打醬油的電影,也看了他所有參與拍過的電影,《拍的不錯》、《戀人絮語》和《醉後一夜》雖然不乏爛片,但是好在他態度認真,對這個行業擁有敬畏之心。慶山·安妮寶貝2014年安妮寶貝宣布把名字改為「慶山」,她把很多曾經的過往和那些爭議全部丟掉,藏進抽屜的深處。

自此之後我好像很難再讀懂她的文字。她把疼痛類文學帶起來,一陣風後,那些會無病呻吟的人走進了社會。殘酷的現實使沒有人再理會心靈的疼痛有多重要,於是大家都變得接地氣起來,包括我。為了這部電影我又重新翻看了原著,翻開書的剎那連同2004年看完再也沒拿出的書籤一起掉落出來,時間也好像回到了17歲。

文章其實很短,細節幾乎一筆帶過,沒有太多心理戰和撕逼。那個年代其實任何感情都是點到為止,不需要費心經營,全憑心靈交互,或許你的一個眼神對方便會理解。如今會不會抬眼時你的眼神只是呆滯?七月,家庭和睦,生活朝著歲月靜好,現世安穩一步步前進,她溫柔又細膩。

安生,她一點也不安生,能鬧能吵能作能造,一切吵鬧都是為了掩蓋原生家庭帶給她的孤獨感,她需要依賴,但是也恐懼別離。如果她們來自一樣的家庭,年少的友情濃烈又真摯,初中畢業後,一個入高中一個入職高,第一次開始生活在不一樣的環境,而後社會和大學又有了千差萬別。

那麼兩個人裡總有那麼一個人是願意一直維繫這段感情的。就如七月所說,她一直是被選擇的那個人。我曾有太多友情在每一次環境改變時丟掉,能夠長久維繫的大多經過時間的洗禮。太多朋友隨著結婚生子逐漸淡漠,不再關注風花雪月人世滄桑,多了勞累,抱怨與世故。反正你們都遵循生命規律做了自己想要的,而我,卻從不想改變。

安生第一次從七月嘴裡聽到蘇家明的名字時她沒有跟七月一樣開心,她愣了片刻心裡滿是酸楚,開始有了危機感,她內心肯定覺得自己種了多年的白菜快要被豬給拱了。如果七月心裡父母排在第一位的話,那麼在安生心裡,七月排在第一位,她對七月的依賴超越了父母。安生獨自一人去找家明,擺明立場,言辭犀利。

剛學會大人講話的她在家明眼裡就是個異類人,她混跡於各種聲色場所,愛自由的心從內而外的散發出來。家明大概從未見過這樣的姑娘,她和七月不一樣,七月像自己,而安生,是自己想要的那種人。其實整部電影裡我最喜歡這一幕,在這一幕之前,一切都是按照完美幸福生活的劇本再走。

這一幕後,就像公主吃了毒蘋果,王子被蒙蔽了雙眼一樣。好朋友為了一個男人撕逼,而男人搖擺不定,最終總要死一個。電影裡的三個結局處理手法我非常喜歡,也很讚揚這樣的處理手法,曾國祥真是理解少女情懷,他把每一個眼神和心理糾結都拍的那麼真實。第一個結局,安生真的安生了,她嫁人過起了安穩日子。

而七月和她交換了之前的人生變得「男兒志在四方」了。其實這是很現實的結局,生命中不乏很多放蕩不羈愛自由的姑娘最終都會選擇這樣一個結局。第二個結局,家明在婚禮上逃跑,七月變成了安生。好在當過好學生的她在一開始漂泊時就沒有過得很悲愴,聰明的人從不輕易外露。

她就是這樣一個聰明人,從她開始砸下消防栓的那一刻,命運就已經被她自己掌控了。第三個結局,《挪威的森林》裡木月死後,渡邊寫到:唯有死者永遠十七歲。可死在27歲的除了Kurt Cobain還有七月,之前所有的結局其實都是編的,只有這一個才是真的結局也是最殘酷的,而七月也真的能夠自由自在又坦蕩的生活下去。

相比原著裡死去的卻是安生,好像安生這樣的女生最後的結局如果不是被自己作死應該也沒有更適合她的生活。安生的媽媽說:七月,你要幫我管住安生。七月的媽媽則說:其實,女孩子不管走哪條路,都是會辛苦的。曾國祥把安妮寶貝的故事拍的更加立體,讓一個活在小說也死在小說裡的安生第一次能夠體會到責任感和擔當。

而七月,他給了她一個打破現實的機會。這樣多好,其實也許她們本來就是一個人。周冬雨大概是下了苦心,之前看過她的《同桌的你》和《宮鎖沉香》後覺得老謀子是不是真的選錯了人,或許她演技沒有提高太多只是碰到了合適的導演和合適的本子,安生更像現實裡的周冬雨。馬思純在《左耳》裡演的黎吧啦倒是更像安生多一些。

其實七月這個角色很難讓人塑造。馬思純的克制和隱忍把那種其實「心裡都明白」演的淋漓盡致,撕逼大戰再次讓她走上演技的新臺階,從臺詞到鏡頭表現再到情緒釋和面部表情,在那一刻我覺得她就是七月。如果說《大宅門》裡她還是那個需要小姨蔣雯麗帶著的小孩兒,那麼現在她可以帶著小姨走紅毯了。

男主角,只能說他真的把渣男塑造的好成功,渣到無話可說,渣到車見車爆胎了。雙女主這幾年火到不行,沒想到金馬一口氣肯定了兩個女主角,這才叫平分秋色,皆大歡喜。看完《七月與安生》後我發現其實身邊的每一個朋友都曾有過這麼一個閨蜜,曾經要好,逐漸分離,直到變成加了微信卻也講不了幾句話的陌生人。

也許我們都長大了,我和那位好友以前都喜歡安生,覺得她風流倜儻,四海為家,如今我們竟都變成了七月,也變得聯繫越來越少。曾經無論是否相愛相殺過,時間久了,她也不過是你身體裡一種疼痛和美好的記憶。人生本來就是這樣,你走哪條路都會辛苦的。

相關焦點

  • 你的人生,我奉陪到底,每個人都是《七月與安生》的矛盾體
    彼此七月對安生說:你的東西都是我給的,除了我,根本沒人愛你。這是一句多麼扎心的話,但安生始終平淡面對。所以在面對安生時,七月心中那僅剩的優越感也蕩然無存,她哭得歇斯底裡,說的這些給安生的話其實也是說給自己聽。
  • 《七月與安生》|三人行裡那些關於友情的秘密
    正好像記憶有三種面孔,你的一面,我的一面,和最真實的一面。也如同這個故事的結局:安生給了七月以她最想要的結局——曾經相互羨慕著對方的二人互換了人生。「那天,七月沒有回頭再看一眼安生,她怕自己會忍不住留下來,也怕安生真的會跟她走。七月心裡很清楚,從那一刻開始,自己和安生註定要過上截然不同的人生。安生仿佛變成了安穩的七月,七月也變成了流浪著的安生。」
  • 《七月與安生》:除了心疼七月和安生,你還體會到什麼?
    我體會到:她們彼此嫌棄,卻又彼此關心在安生察覺到自己也喜歡上家明的時候,她選擇去流浪,以免自己傷害七月。七月其實心裡也都清楚,安生為什麼離開,但當她在火車站送別安生,安生那脖子上掛著的玉佩掉落在七月眼前的時候,七月從不舍到釋然。安生對七月說:「你讓我留下,我就留下」。但七月沒有。
  • 從《七月與安生》到《少年的你》,曾國祥是如何撕掉星二代標籤的
    人生如果有兩條路的話,總有人會選擇看起來布滿荊棘的那條路。其實,曾國祥完全可以選擇更平坦的那條路,那也是條通往成功的路。是的,他確實可以借著父親是曾志偉,姐姐是曾寶儀這樣的家族光環為自己帶來更多的機會,少走許多的彎路。可是,因為他是曾國祥,有自己的追求,希望靠著自己的努力實現自己的電影夢。
  • 《七月與安生》電影版,離開以後我活成了你的樣子
    這裡是木目心上,你的喜歡就是我存在的意義,可以點個關注。七月第一次遇見安生,是十三歲的時候,很久以後,七月對家明說,她和安生的友情,是一次被選擇的結果。安生並不安分,自小就有著痞痞的氣質,十三歲那年帶了松鼠到軍訓的地方,因為松鼠跑了出來,蹦到了七月的懷裡,這樣,七月與安生便認識了。安生調皮而七月是個乖孩子。不安分的安生帶著七月來到下課鈴前面砸下課鈴,而七月則帶安生回家裡。
  • 電影《七月與安生》更像在寫一個人的兩個面,選了哪面都覺得不甘
    安生是她閨蜜,父母離異,內心寂寞叛逆,叫安生卻從不安生,渴望自由,渴望每天都不一樣的人生。家明本來是七月的男朋友,可一直被壞壞的安生吸引。也一直遊移於七月和安生間。七月和安生互相依賴,互相羨慕,又互相嫌棄。一個安守現狀,一個遊戲人生。
  • 《七月與安生》在「搶閨蜜男友」的故事中,竟然看到自我意識成長
    也許很多人早已忘了這本書,甚至不知道作者,但如果說起這本書中的一個故事,你一定會有印象,那就是——《七月與安生》。從那之後,「海藻般的長髮」、「白色棉質連衣裙」、「光腳穿白球鞋」便成了文藝女青年的標配!
  • 《七月與安生》:嶄露頭角
    影片《七月與安生》的「做作」氣質與導演曾國祥無關,與作者安妮寶貝有關。安妮寶貝的做作源於她的文字,矯揉造作,無病呻吟,賣弄文採。於是,基於她的原作改編的電影很好地呈現出安妮寶貝的基本面:賦予哲理有餘,雞皮疙瘩過甚。至少從這點來說,《七月與安生》是合格的。
  • 感情的脆弱在《七月與安生》中暴露無遺
    《七月與安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放蕩不羈愛自由的安生與循規蹈矩的七月愛上了同一個男人家明。在家明不捨得放棄任何一方時,安生與七月的友情好像盛了滾燙開水的玻璃杯,熱烈而脆弱。一、世間的相遇與別離無法預測世間的很多事物。人們並無方法從它寂靜的表象上猜測到暗湧。
  • 《七月與安生》閨蜜情讓人落淚,你走了我替你養娃,男人算什麼
    「七月與安生」是一部中國大陸劇情/愛情電影,導演為曾國祥(曾志偉之子)。這部電影榮獲第53屆臺北金馬電影節2016金馬獎最佳女主角周冬雨/馬思純。電影中兩個男主角都獲獎的情況很少見,足見兩個男主角的演技。這就是這個故事。馬思純扮演的七月是一個「乖乖女」,從小學習成績好,家境好,安生(周冬雨)是一名無人照顧的孩子,成績不好,兩人認識時只有十三歲,安生經常到七月家吃飯。
  • 還記得《七月與安生》裡的小七月嗎?她現在長這樣
    2016年上映的這部《七月與安生》應該給很多人都留下了不小的印象吧,可能不止是因為在金馬獎上的雙影后獎項,還有劇中七月和安生的人物設定、影片中考究的布光和構圖、和最後幾分鐘令人意想不到的反轉,都讓這部電影在一些只知道拼命灑狗血的愛情片中擁有了姓名
  • 七月與安生,永恆的友誼是真實存在的
    踩影子的人和影子的本體交換了人生:安生成了安穩的七月,七月成了流浪著的安生。 還記得七月與安生初見時的情景,兩人明媚的笑容,溫暖著觀眾的心,也喚醒了人們對於珍貴友情的懷念。18歲那年,七月遇上了蘇家明。單純善良的她一時手足無措,找來安生幫她。卻不曾想到二人後來因為他而決裂。沒錯,就是男友愛上女友閨蜜的老套劇情。安生來到七月的學校,找到蘇家明,和他說有個女生看上了他。也許就是這樣,安生的有趣和直爽深深吸引著蘇家明,他想要了解這個女孩子。其實,每個人都是一個矛盾體。人們總會去追求自己身上沒有的東西,想成為另一個自己。
  • 電影《七月與安生》有感
    電影簡介:七月(馬思純 飾)和安生(周冬雨 飾)的第一次相識在十三歲,她們一個是特立獨行飛揚跋扈的「野孩子」,一個是單純溫婉循規蹈矩的「乖乖女」,從那一年開始,七月和安生幾乎形影不離,她是她的光,她是她的影子,直到某一天,一位名為蘇家明(李程彬 飾)的少年出現在了七月的身邊,七月戀愛了
  • 看電影《七月與安生》評分:7.6
    就是那種「每個字我都認識,連起來念卻不知道什麼意思」的feel,也難為他了,哈哈。對於男人來說,這或許是一個簡單的狗血故事,就是兩個女孩為了一個男孩撕叉十幾年。對女性觀眾而言,則完全是青春寫實電影。因為,女生的友誼除了手拉手結伴上廁所,絕少不了猜忌和爭吵。
  • 《七月與安生》:在過去與現實中的彼此傷害中糾纏,還不如放手!
    因為性格不同,七月與安生考上了不同的學校,也開始有了不同的人生!由於環境不同,她們從小到大就過著迥然不同的生活!但恰巧因為這些極端的不同:七月羨慕安生可以按自己的意願,自由自在地活著,去見識不同的人和事!而與單親母親不和的安生,卻又羨慕七月那種在溫暖的家庭中長大,工作穩定,無憂無慮的生活!
  • 《七月與安生》:友情愛情兩難全時,周冬雨馬思純告訴你如何抉擇
    安生掙了錢,終於能夠自己租房子,就把七月帶回家,還把自己家的鑰匙交給她,分明就是告訴她我的,也就是你的!當然是閨蜜,就得雙方都付出,七月對安生的好,安生銘記在心。當七月的男友蘇家明在廟裡和安生漸生情愫,安生本能的甩開他。
  • 四年過去了,你是否真的看懂周冬雨主演的女性電影《七月與安生》
    七月(周冬雨 飾)、安生都是片中女孩的名字;羅伯特、安迪是《天邊外》裡面兩兄弟的名字。青年七月與青年安生羅伯特與安迪兩兄弟出生在美國農民家庭,羅伯特本來嚮往天邊外地闖蕩,安迪原本嚮往安逸的農場生活。人應該出走追求理想還是安居接受現實,這個問題等同於質問家明,更愛七月還是安生?家明給觀眾的答案是,兩個都愛,最愛自己,理想還是現實?他只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那個。
  • 《七月與安生》:狗血劇情披著人性的外衣,才是電影的高級之處
    這可能就是這部電影給我們傳遞的雙人合一的主題思想吧。電影的大概劇情是這樣的,馬思純飾演的女生叫七月,周冬雨飾演的女生叫安生。兩個女生從13歲就認識,是形影不離的好朋友,兩個人也無話不談,心心相惜。本來她們以為這樣的友誼可以一直天長地久。直到有一天,兩個人竟然愛上同樣一個男生。看到這裡,是不是感覺到電影情節有點老套?
  • 在你眼裡《七月與安生》是什麼關係?
    在《七月與安生》中,七月與安生從一塊上小學到以後結婚生子,經歷了各種愛恨情仇,最終七月生命停止在二十七歲,曲終人散。她們倆的關係是髮小,是戀人,是情敵,是知己。正如劇中說的——每當七月回頭的時候,踩著自己影子的人,是那個已經過上幸福生活的安生。
  • 《七月與安生》:白月光和紅玫瑰之間的抉擇
    七月和安生對於蘇家明來說便是這樣。關於這部電影,從各種渠道有非常多的影評,分析劇情的,分析友情的,分析愛情的,但很少有人將眼光放在唯一的一個男主蘇家明身上。《七月與安生》產生了周冬雨馬思純兩位金馬影后,這也使得整部電影的風頭都在雙黃蛋身上。被兩位女主「爭風吃醋」「你爭我搶」的男孩子是怎麼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