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與安生》在「搶閨蜜男友」的故事中,竟然看到自我意識成長

2020-12-23 卦嬸

20年前,身穿婚紗的董潔,第一次被謝霆鋒領到大眾眼前、靦腆的周杰倫終於在多年蟄伏後,發了第一張專輯《Jay》......同年,在文字圈也有一部作品面世,那就是安妮寶貝的《告別薇安》。

也許很多人早已忘了這本書,甚至不知道作者,但如果說起這本書中的一個故事,你一定會有印象,那就是——《七月與安生》。

從那之後,「海藻般的長髮」、「白色棉質連衣裙」、「光腳穿白球鞋」便成了文藝女青年的標配!整整影響了那一代剛興起的網絡文字風格,把一個「兩閨蜜同時愛上一個男生」的俗套故事,寫的肝腸寸斷,也寫進了那一代年輕人的心裡。

16年後,這個故事被搬上銀幕,生生打破了當時大家對青春片嗤之以鼻的局面,也讓人開始重新審視這個十幾年前的「矯情故事」。

在今天,我們細品之後卻發現:當剝去那些「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形容詞和傷感之後,這個故事早已蛻變成了一個討論關於「愛」、關於「靈魂兩面的對抗與和解」、關於「女性自我意識覺醒」的全新的樣子,以至於20年之後,我們依然能從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七月與安生》劇照

七月與安生:一個靈魂兩面的對抗與和解

七月與安生相識於單純美好的13歲,倆人形影不離相伴3年,七月邀請早已喪父又與媽媽關係疏離的安生,來自己家同吃同睡同洗澡,與她分享著自己所有的幸福。

她們一個嫻靜保守,一個叛逆張揚,兩個性格截然相反的女生卻成了無所不談的閨蜜,兩人真正活成了一個靈魂的兩面,即便是在後來為了同一個男人而互相拉扯、彼此指責時,也仍在內心深處被對方吸引不能分開......

在這種行為的背後有著深層的心理因素:因為她們都戴著「人格面具」,內裡其實互為彼此!

「人格面具」是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提出的一個理論,它是個體內在世界與外在世界的分界點,指的是一個人公開展示給別人的一面,這一面存在的意義是為了避免真實的自我受到傷害,而給人格戴上的「保護面具」。如果過分沉溺於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則會受到「人格面具」的支配,違背自己的天性,進而失去真的自我。

戴著「人格面具」的人,對待外界或者討好迎合,或者冷漠排斥,均是用自己的表現,來換取想要的生活方式。

比如七月用自己擅長的「裝乖」來換來所有人的喜歡,倔強的安生為了拒絕別人的了解和同情,於是用「孤僻」讓別人遠離自己。

但她們真實的自己卻並非如此:眾人眼中「乖巧」的七月,有著一顆不安分的心,她想要到的地方是遠方,但因為從小活在媽媽「女孩子就是從一個家庭到另一個家庭」這樣論調下的她,不敢輕易放棄自己眼下無憂的生活去流浪,所以,她才會羨慕著安生的隨心所欲,把她視為替自己「流浪」的分身。

而外表叛逆桀驁不馴的安生,因為童年缺愛的經歷,所以內心深處想要的一直是七月安穩的生活,她羨慕著七月的受歡迎、羨慕著七月能擁有那麼多的愛,所以她要保護她,不允許她被任何人欺負。

安生這樣竭力的付出,其實是在保護自己不能實現的夢想!

她們都被「人格面具」影響,不能更關注自己,把真實的自我深深的壓抑在內心深處,這也間接反映了她們對自己持否定態度,在對待自我價值問題上出現了偏差,最終只能羨慕嫉妒著擁有自己另一面的對方。

但壓抑愈久,爆發時候就會愈加強烈!當七月開始勇敢直面「家明並不愛自己」這個事實時,她選擇了捨棄擁有的一切,踏上流浪的旅程,終於做到了之前想要卻不得的自己。

而一直流浪的安生,在被七月「託孤」之後,選擇了安定下來,守著家明與七月的孩子,過上了有「家」的日子!

在這個仿佛互換人生的過程中,她們都找回了在成長過程中,由對方替自己體驗的那部分人生,終於成為了一個獨立的個體,也在這個過程中完成了對彼此的和解!

這個過程叫做「長大」!

命運中的「費斯汀格法則」:悲劇也許可以避免

七月可以跟安生分享食物、分享床鋪,甚至是分享父母的愛,但當她遇到蘇家明時,這份「分享」終止了。蘇家明的出現,讓這份和諧的友情第一次產生裂痕,並引發出了兩人心底的陰暗面——「嫉妒」!

七月嫉妒安生可以輕易吸引家明的注意;安生嫉妒七月擁有體面的工作、優秀的愛人,兩人的暗中較勁,最終讓三個人的命運都發生了重大改變:

七月為逃避人言而放逐自己,最終魂歸他鄉;安生為躲避與七月的競爭,一直顛沛流離居無定所;蘇家明在兩人中搖擺不定,最終誰都失去......

但這場悲劇,是否可以避免呢?也許可以。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有一個很有名的法則:生活中的10%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的90%則由你對所發生事情的反應所決定。換句話說就是:我們其實可以掌控生活中的90%。

對此他還舉了一個例子:一個男人很生氣兒子不小心摔壞了自己的表,就把兒子和妻子一塊罵了一頓。生氣的他,上班忘了帶公文包,叫妻子回家幫忙開門,結果妻子不小心撞翻了別人的水果攤 ,賠了一筆錢.....結果是他被上司罵,妻子被扣全勤獎,兒子也因為被罵心情不好輸了比賽!

但如果這件事情剛發生時,他換一種方法處理,克制憤怒及時止損的話,那摔壞表之後那90%的損失,就不必承擔!

在他們三人的關係中,每個人都是例子中搞砸了一切的父親:七月與安生在「愛情」與「友情」中左右為難,既不能捨棄彼此,又都放不下蘇家明;家明同樣沒有對七月說不的勇氣,也沒有與安生浪跡天涯的魄力,在兩個女生中遊移不定......

他們的不夠果敢,直接導致了之後一系列悲劇的發生。越不想傷害任何一個,就越會把所有人都傷害的徹底!

如果他們任意誰能在第一時間果斷止損的話,他們三個人也許就是截然不同的結局!就像電影版的監製陳可辛說:

「七月永遠是最安全的選擇,安生卻是心裏面真正喜歡的那一個,這是典型的男人心理。如果是我,從開始未必會選七月,一旦選了,就不會再眷戀安生。」其實決定權一直都在自己手中!

性格決定命運,從這個角度來說,這一切似乎也是早已註定!這個讓人遺憾的故事提醒我們:在事件發生時及時告訴自己「不要因為10%,搞砸了剩下了90%」!

從小說到電影,不同結局展現「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

電影版《七月與安生》雖說在很大程度上忠於原創,但在內核上還是有著極大的不同:那就是關於「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

在小說版中,雖說七月和安生也都曾為愛爭取,但整體價值觀仍受男權影響,比如七月媽媽從小對她的教育「女孩子會需要適應很多不舒服的事情」、「女孩子也沒有什麼地方好去,只是從一個家庭到另外一個家庭」、「女孩子不管選擇走那條路,都會是辛苦的」......

在這種「女性就是原罪」的思想教育下,七月循規蹈矩按照「別人眼中好女人標準」的路往前走,所以,背叛七月繼而又拋棄安生的蘇家明,在浪子回頭之後仍然可以在七月這裡得到一次破鏡重圓的機會,不被倫理譴責。

而被家明拋棄的安生,卻只能被供養的男人拋棄,最終難產而死,結束可憐的一生!

在小說中的女性,無論是傳統的還是叛逆的都逃不過悲劇的命運,屈從於男權社會施加的壓力下,處於被動的「他者」地位。

而在時隔16年之後的電影版中,「蘇家明」這個代表男權的人物,被物化成了一個「誘惑」、一個「符號」,變成了兩個女生溝通的媒介和載體他的出現只是起到了兩個女生重新審視友情,並且努力自我成長的作用:

當七月撞到家明和安生一起回來時,七月的矛頭直指安生,而家明只能被關在門外;安生在操場上與家明的告別,態度決絕,不容家明一點挽留;甚至連最後七月的離開,他都不能獲知真相......

在這個故事中,他一直都是一個「局外人」般的存在,影片探討的重心不再是社會主流觀念中十分重要的「婚姻和愛情」,而是轉向了女性的心理成長和靈魂的自由:

當七月安心窩在家鄉的時候,安生以七月為「圓心」代替七月自由探索世界;當七月追逐安生的生命軌跡,選擇自己出走去實現真正的自由時,安生便停駐下來,成為讓七月踏實的「圓心」!

無論是誰「留守」、誰「出走」,都專注於女性對生命意義的追尋:如何成為真正的自己!

並在這個追尋的過程中,完成了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

《七月與安生》早已不再是講「一對好朋友愛上同一個男人」的俗套故事,在它裡面我們能夠看到關於愛、關於家、關於成長、關於自我認知等等等等,同時也看到了無數個我和你!

之所以這個故事過了20年,仍會讓今天的我們感同身受感慨不已,正是因為它故事內核因時代改變而發生的變遷,連當年的安妮寶貝,現在都把名字改為了穩重老成的「慶山」,可見,大家都在成長!

但可悲的是:許多年過去了,連故事都「成長」了,而我們卻既沒能做到七月的優秀,也做不到安生的灑脫......

參考資料:

《七月與安生》安妮寶貝《女性成長的新境界》陳文遠影片監製陳可辛的採訪資料

相關焦點

  • 《七月與安生》閨蜜情讓人落淚,你走了我替你養娃,男人算什麼
    「七月與安生」是一部中國大陸劇情/愛情電影,導演為曾國祥(曾志偉之子)。這部電影榮獲第53屆臺北金馬電影節2016金馬獎最佳女主角周冬雨/馬思純。電影中兩個男主角都獲獎的情況很少見,足見兩個男主角的演技。這就是這個故事。馬思純扮演的七月是一個「乖乖女」,從小學習成績好,家境好,安生(周冬雨)是一名無人照顧的孩子,成績不好,兩人認識時只有十三歲,安生經常到七月家吃飯。
  • 閨蜜搶男友,撕還是讓?感情的脆弱在《七月與安生》中暴露無遺
    ----《七月與安生》13歲的一天,安生對七月說,咱們去操場轉轉吧。七月說,她和安生的相遇是一個被選擇的結果,她心甘情願。從概率論來計算,在人的一生中,平均會遇到2920萬人,但只會與其中的3000人結交。成為密友的只不過寥寥幾人。這樣的相遇中,往往緣起於一個微笑或者一個眼神。
  • 我本以為《七月與安生》說的是閨蜜的事,結果講的是一個『情』
    林七月和李安生13歲步入校門的那一刻起,故事已經開始了。她們成為了朋友,一個性格如水般恬靜,一個性格如驕陽般豔麗,性格迥異的兩個人卻情深意切、密不可分。她們一起上學、一塊學習、一塊玩耍、一塊洗澡,休息都在一起,如膠似漆。
  • 七月與安生,永恆的友誼是真實存在的
    踩影子的人和影子的本體交換了人生:安生成了安穩的七月,七月成了流浪著的安生。 還記得七月與安生初見時的情景,兩人明媚的笑容,溫暖著觀眾的心,也喚醒了人們對於珍貴友情的懷念。18歲那年,七月遇上了蘇家明。單純善良的她一時手足無措,找來安生幫她。卻不曾想到二人後來因為他而決裂。沒錯,就是男友愛上女友閨蜜的老套劇情。安生來到七月的學校,找到蘇家明,和他說有個女生看上了他。也許就是這樣,安生的有趣和直爽深深吸引著蘇家明,他想要了解這個女孩子。其實,每個人都是一個矛盾體。人們總會去追求自己身上沒有的東西,想成為另一個自己。
  • 看電影《七月與安生》評分:7.6
    無論是鏡頭運用還是剪輯,都流暢不做作,一切故事娓娓道來,懸念鋪陳恰到好處,可以吸引人一直看下去,連老孫這個純直男都說竟然沒睡著很意外。(兩個妹子笑起來的樣子很明媚)在情感方面,老孫這種大老爺們表示,完全get不到在講什麼。
  • 《七月與安生》:友情愛情兩難全時,周冬雨馬思純告訴你如何抉擇
    文/寧靜致遠說01去年,陪閨蜜一起上電影院看了由曾國祥執導,陳可辛監製,周冬雨、馬思純、李程彬主演的電影《七月與安生》。觀影過程中,閨蜜悄悄跟我說:「這個年代真的是要防火防盜,防閨蜜啊!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好朋友之間可以分享所有的東西,連同父母都可,唯獨男友不能分享。這道選擇題就來自於《七月與安生》中,周冬雨飾演的李安生和馬思純飾演的林七月兩個閨蜜之間。李安生和林七月在新學期的軍訓中相識,13歲的他們剛入初中,李安生父親已經去世,母親常年不在家,經常去林七月家蹭飯吃,和她一起洗澡,同床共枕,成了形影不離的好朋友。
  • 《七月與安生》:在過去與現實中的彼此傷害中糾纏,還不如放手!
    《七月與安生》豆瓣8.7分,女主角馬思純與周冬雨同時獲得了金馬獎!這是一部看起來,感情細膩,絲絲入扣,感人至深!女主角演繹出來的關於閨蜜之間的那種可以毫無顧忌地交換一切的坦蕩,那種身體和靈魂都有了寄託的歸屬感、那種將對方刻進靈魂的深情、讓我們能想起,年少時的友情的純真與可貴!
  • 《七月與安生》:陳可辛想表達的,不僅僅是閨蜜互撕那麼簡單
    《七月與安生》如果粗看劇情,你會以為這部影片,講述的不過是一對很要好的閨蜜,原本關係不分彼此的好,但是最後卻因為喜歡上了同一個男生,昔日的好朋友開始有了間隙甚至友盡的俗套劇情,然而影片要傳遞的內容,可遠遠不止那麼淺顯,這也是是導演最為高明的地方。
  • 《七月與安生》:除了心疼七月和安生,你還體會到什麼?
    七月的家庭條件優越,安生則是沒人管的「野孩子」,七月把自己擁有的一切都跟安生分享,包括自己的爸爸媽媽的愛。唯獨是在16歲遇見的家明,她不想分享給任何人,就算那個人是安生也不行,可能這句話說得不對,應該是尤其這個人是安生,是她的閨蜜,因為是她,七月尤其接受不了。
  • 《七月與安生》:狗血劇情披著人性的外衣,才是電影的高級之處
    電影的大概劇情是這樣的,馬思純飾演的女生叫七月,周冬雨飾演的女生叫安生。兩個女生從13歲就認識,是形影不離的好朋友,兩個人也無話不談,心心相惜。本來她們以為這樣的友誼可以一直天長地久。直到有一天,兩個人竟然愛上同樣一個男生。看到這裡,是不是感覺到電影情節有點老套?這樣的劇情很多電視劇都有。
  • 《七月與安生》|三人行裡那些關於友情的秘密
    作為從小一起長大的好閨蜜,七月與安生習慣了分享一切,直到另一個人的出現,直到生命中愛情和友情的天平開始傾斜,曾經連接她們的羈絆漸漸變成一種蹩腳的牽連,如同平靜的海水和躍動火焰的相撞,在命運的捉弄下,她們愛上了同一個男人。但兩個女孩的選擇其實從一開始便已種下。
  • 你的人生,我奉陪到底,每個人都是《七月與安生》的矛盾體
    《七月與安生》是一部獨特的雙女主影片,由周冬雨和馬思純領銜主演,曾國祥導演執導。講述了七月與安生這兩個女孩從相知相識、相愛相殺的成長故事。丟失安生明白自己的所有都是七月給的,所以當她發現七月喜歡上一個男生時,她既惱火又很慌,她覺得自己要失去七月了。
  • 《七月與安生》:嶄露頭角
    陳可辛把著曾國祥,曾國祥擋著陳可辛,擋著可能飛噴的口水,一老一新,不同的三觀交融,交融出前半部分很陳可辛,後半部分很曾國祥的《七月與安生》。說到底,《七月與安生》本質上就是一段三角戀的故事。陳可辛,被譽為「最懂女人心的導演」,這是陳可辛的拿手好戲。因此,前半部分,愛得撕心裂肺,恨得咬牙切齒,所有埋梗的戲劇衝突都為「三角戀」服務,為「渣男劈腿」服務。
  • 《七月與安生》電影版,離開以後我活成了你的樣子
    被選擇的結果電影導演:陳可辛電影簡介:「七月」和「安生」兩個女孩從13歲開始相識相知、相愛相殺的成長故事可是安生卻否認認識這個七月,而眼神中卻帶著難言之隱。若有所思地離開辦公室,卻在公交車上遇到了一個男生,蘇家明。然後落荒而逃,顯然,七月寫小說與安生有關。七月第一次遇見安生,是十三歲的時候,很久以後,七月對家明說,她和安生的友情,是一次被選擇的結果。上映時間
  • 電影《七月與安生》更像在寫一個人的兩個面,選了哪面都覺得不甘
    這次看的是《七月與安生》,看完眼眶有些溼溼的。好久沒有看到這麼觸及靈魂的電影作品了,故事脈絡很俗套。七月是個乖乖女,有溫暖的父母,有順利的人生,像大部分人那樣,按部就班,上學,升學,談戀愛,工作。安生是她閨蜜,父母離異,內心寂寞叛逆,叫安生卻從不安生,渴望自由,渴望每天都不一樣的人生。家明本來是七月的男朋友,可一直被壞壞的安生吸引。也一直遊移於七月和安生間。七月和安生互相依賴,互相羨慕,又互相嫌棄。一個安守現狀,一個遊戲人生。
  • 電影《七月與安生》有感
    電影簡介:七月(馬思純 飾)和安生(周冬雨 飾)的第一次相識在十三歲,她們一個是特立獨行飛揚跋扈的「野孩子」,一個是單純溫婉循規蹈矩的「乖乖女」,從那一年開始,七月和安生幾乎形影不離,她是她的光,她是她的影子,直到某一天,一位名為蘇家明(李程彬 飾)的少年出現在了七月的身邊,七月戀愛了
  • 《七月與安生》:塑料姐妹花相愛相殺,撕出金馬雙影后
    因為主演張藝謀的《山楂樹之戀》而進入娛樂圈的周冬雨(當時24歲),和此前最著名作品竟然是李仁港的《盜墓筆記》的馬思純(當時28歲),在《七月與安生》中扮演了兩個性格相反的朋友。一個來自於一個不幸福的家庭,選擇在世界各地遊蕩,打零工謀生,而另一個則努力學習,找了一份安穩的工作,準備嫁給一個英俊的年輕人,組建一個完美的家庭。
  • 《七月與安生》如果算作青春愛情題材,應該是近些年最好的一部
    曾經我們分不清是誰打破了火鈴,是誰喝了雪梨湯,年輕的時候我們也分不清彼此;後來太清楚了,是誰掛了玉觀音,是誰寫了賀信,是愛情把我們分開了;最後,你和我沒有什麼不同,誰的小女孩古老而陌生,誰的故事讓人悲嘆,他的雙花在七月盛開,我們在鏡子裡互相映照。
  • 但是有人的愛很自私,有人的愛很無私——《七月與安生》
    為了生計奔波的七月,在遇到陸太太的不斷找麻煩後,安生義無反顧的出面,最後幫助契約粉碎了陸太太的陰謀。因此安生和七月兩姐妹在這次困難中,都明白了友誼的真諦。七月雖然怨恨安生的父親李勇害了她爺爺,但是她依然鼓勵安生去和李勇相認,這份友誼,很讓人感動。
  • 《七月與安生》:白月光和紅玫瑰之間的抉擇
    七月和安生對於蘇家明來說便是這樣。關於這部電影,從各種渠道有非常多的影評,分析劇情的,分析友情的,分析愛情的,但很少有人將眼光放在唯一的一個男主蘇家明身上。《七月與安生》產生了周冬雨馬思純兩位金馬影后,這也使得整部電影的風頭都在雙黃蛋身上。被兩位女主「爭風吃醋」「你爭我搶」的男孩子是怎麼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