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與安生》|三人行裡那些關於友情的秘密

2020-12-23 綠廈的籬
周冬雨和馬思純主演的《七月與安生》

女生間的友誼

我常常在想,女孩們之間的友情到底是怎樣的?有沒有可能存在一份自然發生,不需要任何刻意經營,也沒有任何雜質的友誼?在千篇一律的世界面前又是不是有那麼一兩份足夠特別,可以抵擋得住這世上的一切惡意,是否真的存在這樣的友情,擁有它們的又會是怎樣特別的人。

儘管它常常被描述,在太多電影和小說中,可我依然疑惑,依舊找不出答案。《螢火蟲小巷》裡的凱蒂和塔莉,《七月與安生》裡的林七月與李安生,《流金歲月》裡的朱瑣瑣和蔣南孫,《我的天才女友》裡的莉拉和埃萊娜,或者更多。時光裡的完美搭檔,無可比擬的童年摯友,獨一無二的靈魂伴侶。

那些被我們選擇和擁有過的回憶,起初有多溫暖多美好,中途背棄時就有多不堪。它總是很脆弱,卻又偽裝成無堅不摧的樣子,悄然在歲月和欲望裡變了模樣。無論男生女生,私心、妒忌和攀比,都是潛滋暗長在每一段友情裡的毒瘤,最是能孕育出各種形形色色的鬼胎。

作為從小一起長大的好閨蜜,七月與安生習慣了分享一切,直到另一個人的出現,直到生命中愛情和友情的天平開始傾斜,曾經連接她們的羈絆漸漸變成一種蹩腳的牽連,如同平靜的海水和躍動火焰的相撞,在命運的捉弄下,她們愛上了同一個男人。

但兩個女孩的選擇其實從一開始便已種下。這段友情裡,安生比七月更加患得患失,誰能想到看似強勢的安生竟一直都是被動的那一個。七月擁有很多,所以她在意失去,卻不怕失去;安生只有七月,她所有的一切都和七月相關,所以無論何時,她的選擇只會是七月。

安生對七月的愛,就是哪怕恨她也依然愛她,甚至在她離去之後把自己活成她的樣子;七月對安生的愛,就是與她分享自己所擁有的一切,除了家明。安生更愛七月,所以她獨自出走,四處流浪。七月更愛自己,於是她送走了安生,也逼走家明。

她們假裝什麼都沒發生,什麼也不知道,以為如此便可相安無事。可是她們錯了,友情的裂痕就像成長中的暗瘡,不動聲色卻始終存在。在刻意粉飾的太平下、在不同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的衝擊下、在曠日持久的愛情-友情拉鋸戰的消磨下,無論她們怎麼逃遁,兜兜轉轉之後,終還是落得兩敗俱傷的結局。

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帶著無數的面具,需要哪一副,換上就好,可有時面具太多,有一天我們真的會忘了,真實的自己其實是什麼樣子。事實上,我們都愛裝腔作勢,信以為真的期待著假的也能變成真的。可若真的如願了,卻會發現那未必就是我們想要的。

七月與安生便是如此。安生讓出家明,將萬水千山走遍,遲遲不敢歸家;七月守著偷來的幸福,小心翼翼地經營,最終也沒能抓住。這便是人生,多麼不可思議,又多麼理所應當。你以為一眼便能看得到頭的人生其實並不盡然,而她嚮往的流浪漂泊也終會淡去。

這時候她們最想念最牽掛最想要傾訴的還是她,就像凱蒂和塔莉。兩個完全不同教養方法的小女孩,因為某種隱秘的孤獨成為了朋友,攜手走過了幾十年的人生歲月,她們一個擁有幸福的家庭,一個擁有成功的事業。可無論人世如何變遷,她們心中仍有一塊不可侵犯之地,留給對方,留給螢火蟲之巷。

曾經我覺得,友情就是那天我們一起走進一家店,一起試同一件衣服,最後相攜一起離開,帶著思慮後的另一件衣服。可能是我們不夠喜歡,可能是它不夠好,也可能是我們都思慮著相讓。縱然最後它不屬於我們,但任誰也不會有太多遺憾。

直到此刻我依然堅持,友情就是不問緣由的信賴,無需多言的默契,赤誠坦蕩的同行。起初我們因為喜歡同一些東西而成為了朋友,然後走過許許多多一起分享的時刻,最後卻能為了成全彼此間的友情不惜放棄所愛,回頭發現這就是友情。

一個男生愛情

故事裡的家明理所當然地被冠上了渣男的稱號。他不應該同時喜歡上兩個女孩,哪怕她們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因為愛情裡容不下第三個人,三心二意和優柔寡斷到了最後,往往是誰都錯過,誰都辜負。更遑論他還充當了兩個女孩友情破裂的導火索。

然而他的行為又是可以想像的,因為現實是你很難不喜歡七月,但也很難不被安生吸引,在男生那裡,永遠都有一個關於紅白玫瑰的抉擇,溫良平和如七月,炙熱叛逆似安生,或許連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更喜歡哪一個。

一個人可能同時愛上兩個人嗎?為什麼不可能?如果每個人都是不同的,而每個人又都不止期待著一種生活,那麼永遠只愛一個人,不是出於偏執的深情,便是極度戀舊的效果,這樣的機率有多小呢?大概就和你在茫茫人海中邂逅吾生所愛相當。

在我看來,家明到底還是更喜歡安生一些,海報中他雖然抱著七月,眼睛卻看向了別處;電影裡他卻因為安生而夜跑,送出最珍視的吊墜。他對七月的喜歡更多的是循規蹈矩、志同道合,而對安生,卻多了一份好奇、憐惜和某種不知名的情愫。

七月是家明和安生之間的橋梁,因為七月,他們的人生才開始有了交集,他們因共同愛著七月而相愛,所以當七月走向家明,他和安生之間就註定了此生絕無可能,但如歌裡唱的「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

對家明來說,七月無疑是所有選項中最適合他的,他欣賞她,喜歡她,最重要的是這個優秀的女孩也同樣喜歡著自己。但安生的身上帶著這個世界的另一面,那種骨子裡的不安分是他從不曾接觸過的新奇渴望,所以他迷惑、嚮往、渴慕也害怕。

無論是《七月與安生》裡選擇了七月,但心裡卻仍放不下安生的家明;還是《Something Borrowed》裡明明喜歡著Rachel,卻最終和其好友結成男女朋友的dex,都有一種近乎膽怯的溫柔,這種溫柔像一把鋒利的匕首,在兩個在乎他的女孩心上,一道道地劃出淋漓的傷口。

然而世間最明顯最難辨的不過是與非。在男生那裡,他們可能只是犯了一個所有男生都會犯的錯誤,更何況這種行為並沒有鑄下什麼實質性的大錯,所有的一切也都顯示尚可原諒,但對於天生愛情動物的女生來講,這種錯誤幾乎是不可饒恕的。

所以安生說,除非你很愛一個男生,否則男人都是不可忍受的。不僅如此,一旦你愛上一個人,便等同於你親自將這把可以傷害到自己的匕首交付到對方手上。從此以後,你所有的喜怒哀樂都會與之相關,於大多數女生而言,這都更像一場冒險。

一旦摔下疼痛也會很劇烈,但他遇到的是七月,一個看似鄰家,骨子裡卻湧動著極度固執和自我的女孩,不同於安生的裝腔作勢,一戳就破。她把它們藏到常人看不到的地方,但不代表它不存在,所以她不妥協,也不願妥協。

何以琛說「如果世界上曾有那個人出現過,其他人都會變成將就。」只是對於家明,誰是那個人,誰又是將就。愛一個人不等於放棄自尊,很多人愛的盲目而沒有自尊,而七月不是,所以她寧願守在家鄉,所以她最後也不願要他,她有著自己的驕傲。

家明的被逃走是臨時起意,也是蓄謀已久,只是他狼狽的樣子還是太難看。比起七月與安生,他一直以來都是被偏愛的那一個,所以他心安理得的享受著這一切,但世上沒有一種愛經得起揮霍和消磨,與敏感脆弱兩面一體的是決絕堅毅。

只是他明白的太遲,當他在七月與安生之間遊移開始,他毀掉的就不只兩個女孩之間的友誼,還有他終將開花結果的愛情。他不堅定,不成熟,逃跑了,回頭了,遲了。愛情固然不會變成一個男生的全部,但關於愛情裡的甜蜜與苦澀、愛與責任卻是所有男生成長蛻變的必經之課。

記憶三種面孔

人尤其容易被自己的反面吸引,同時也越容易迷戀上比自己更像「自我」的人,所以很多愛情和友情的發生,都並非無跡可尋、沒有緣由。正好像記憶有三種面孔,你的一面,我的一面,和最真實的一面。也如同這個故事的結局:

安生給了七月以她最想要的結局——曾經相互羨慕著對方的二人互換了人生。「那天,七月沒有回頭再看一眼安生,她怕自己會忍不住留下來,也怕安生真的會跟她走。七月心裡很清楚,從那一刻開始,自己和安生註定要過上截然不同的人生。安生仿佛變成了安穩的七月,七月也變成了流浪著的安生。」

給了家明一個他能接受的結局——七月逼走不夠愛她的家明,留下孩子,從此去過自由自在的生活。「七月從不去想,她將走到哪裡,還會走多久,只想自由自在的一直走下去,七月每到一個地方,都會寫下她想要告訴安生的事,這一次,輪到她把生活過成了小說。」

卻把那個最真實卻也最殘酷的結局留給了自己——七月最終在二十七歲死去,安生以七月之名寫下了她們的故事。「她也決定要把十三歲認識安生後的一切寫進小說,故事的開頭是這樣寫的:流浪的七月知道,某一天她回頭的時候,踩著自己影子的人,一定就是那個已經過上幸福生活的安生。」

我曾經試圖為每一個人物去尋找理由,存在的理由,行為的理由,可我發現不是所有事物都有一個確定的理由,也不是所有的理由都能被看見。事實上,世上很多事情都理不出頭緒,許多問題也得不到答案,更會有一些真實其實不那麼重要。

世界上的另一個我

在我喜歡的結局裡,七月最終與安生互換了人生。安穩的七月變成了動蕩的七月,一生不得安生的安生最終選擇了安定,二人因為互換人生,最後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樣子。這樣的結局是無疑最好的,因為它滿足了所有人的願望和期待。

曾經有人說,如果這個世界上真的存在平行世界,如果那個世界裡也有一個「我」,我相信另一個世界的我,一定會實現一些自己曾覺遙不可及的夢,替我走完我曾沒法走完的路,替我把握我曾經錯過的人。

但我卻覺得,這個世界上一定有另一個「我」,在我不知道的地點和時間,選擇了我沒選擇的那條路,過著與我截然不同的生活。或者她就在我身邊,在人生這條孤獨的旅程中,我遇見了她,她不是我,卻像極了這世上的另一個我。

有人說七月與安生其實是各自的影子,是獨立於這個世上的另一個自己,而我看到的七月與安生卻是一個完整的「我」,是住在兩個身體裡的一個靈魂,一個人靈魂的兩幅側寫,這種契合以七月之死為契機,從此一個身體裡住進了兩個靈魂,如同影片末的鏡裡鏡外。

七月與安生的相愛相殺象徵著每一個個體都存在的矛盾掙扎,它預示著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選擇了何種生活,都有另一個「自己」在蠢蠢欲動,所以我們永遠不知道人生的下一站,我們會遇見怎樣的風景,又是以怎樣的姿態置身其中。

就好像《第三十六個故事》裡的那對姐妹花,當初想要存錢的朵兒最終選擇了環遊世界,而最初聲稱要環遊世界的薔兒卻選擇了留下存錢。因此,所有看似陰差陽錯、相距甚遠的結局,實則都殊途同歸,不過都是選擇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那些未曾說出的話

在這個故事裡,我理解七月,理解她全部的選擇,理解家明,理解他的糾結不定,可我還是忍不住地心疼安生,心疼她的遭遇,心疼她的選擇,心疼她背負的命運。若上天所給出的每一分磨難都是另一種形式的祝福,那麼她一定是擁有了太多的祝福,得到了太多偏愛的那一個。

所以他要把七月的那份也一併收回來還給她。可她曾在太長的時間裡因著七月的幸福而幸福,二十七歲是一個結,此後的每一天,都再沒有這麼一個人,看她笑會嘴角輕揚;看她皺眉欲以身代勞。關於那些被他們藏在心裡的話,我想應該是這樣的:

世人常說傻人有傻福,我不信,可事實證明,聰明人到最後總是得不到他們最愛的。不是他們不夠聰明,而是他們習慣了權衡利弊,又太驕傲。然而最珍貴的東西,無法價值,只能以同樣的珍貴才能易得。我曾覺得我比安生幸福多了,我擁有著她沒有的一切,就連我不曾擁有的也因為她在我身邊而變得完整。

可正因如此,我變得更加貪心,我允許把給我的愛讓出去一點給安生,但我絕不允許她擁有的愛比我更多。媽媽因為我而疼惜她,是媽媽對我愛的表現,但家明不是,家明若愛我就不會愛上安生,所以我不能原諒,不能原諒安生,不能原諒家明,可是我更不會原諒我自己。

我其實不那麼喜歡形單影隻的感覺,我也不想要那麼多所謂的自由權限,如果可以,我想生在七月那樣的家庭裡,有人在乎你愛你,我身上所有的不羈都在訴說我有多狼狽,遇到七月,也許是我遇到過的最好的事了。可突然有一天,她不要我了,在給了我那麼多希望與回憶後,就這樣說不要就不要了。

不就是家明嗎?他本來就是七月的,七月想要的我都會給她,可是七月真的就因為他而不要我了,我們這麼多年竟比不上一個剛剛出現的男生,我恨七月,可是我也只有她,我所有的一切都是她帶來的,我所想像的未來裡全都和她相關,可是她選擇了家明。

我羨慕七月與安生的友情,我喜歡七月,可我更喜歡安生,那天,七月向我告白並吻了我,我接受了,我沒有理由拒絕。可是直到我看到安生,我原以為那就是一出惡作劇,沒想到她就是安生。我從沒見過這樣的女孩,她就像七月背後的那一面鏡子,謎一樣地出現在了我的世界。

她帶著些不羈、痞氣、搞怪的有趣,她因為七月對我有莫名的敵意,只是我沒想到她會愛上我,她從來都沒接受過我,而我也從來給不了她什麼,除了那根吊墜。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我的存在變成了一個錯誤,欠了安生的友情,也欠下了七月的愛情。

來自天堂的信件

家明得知這個消息是在七月去世後的第五年。七月走後,家明曾無數次的想起他們之間發生過的一切,想起自己當初的選擇,最初,他恨七月的狠心,恨安生的隱瞞,可是現在,他連恨的資格也失去了。每當他想起那兩個女孩,他都會記起,自己曾經是怎樣的卑劣和怯懦過,痛過和失去過。

安生帶著七月的那一份一直過得很好,擁有了一個幸福的家庭,乖巧的的女兒,還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她想這樣的生活,如果七月在天上看到也會開心的吧。只是每到夜深人靜的時候,她都會有一種感覺,七月並不曾離開,她只是住進了她的心裡。

當七月手術失敗離開自己的身體時,礙於某種強烈的執念,她沒有立刻離去,她想親眼看著安生幸福,然後她就看見哭得最慘一次的安生,看見她參加完自己的葬禮,看她手忙腳亂地照顧新生兒,看她去學習工作,看她組建新的家庭,看她以自己的名字寫下她們的故事,然後她哭了。

七月其實收不到來信,也不可能寄出去信件。可每當她感覺到這些思念的聲音,她都想告訴她們,她也想念她們,可是她更希望她們忘了她。終於在某一天她拿起筆,寫下了這一封封可能永遠也寄不出去的信,她在信裡對愛她的爸爸媽媽說,對不起,雖然如此,來生還想繼續做你們的女兒。

她在信中對安生說,謝謝你安生,因為你我才懂得了愛和友情,一直以來我都太愛自己,你和家明我誰也不願意失去,更害怕同時失去你們兩個,害怕你們拋下我一個人在一起,可是無論我怎樣試圖改變,我終於也都失去了,多麼希望可以再來一次,只有我們兩個,沒有家明,也沒有那麼多的猜忌和分離。

她在信中對家明說,謝謝你參與過我的生命,同時請原諒我的自私,我很早就知道你喜歡安生,我也知道安生一定會把你讓給我,只是我把它們都藏進了心裡。你其實並不了解我是個怎樣的人,我給你們看的都是我想讓你們看到的,我真實的一面只給安生看過,可能我所有的任性只在最愛的人面前展露,可能我並沒有那麼愛你。

很多年後,當安生和家明相繼離開了這個世界,他們卻再一次在天堂的入口相遇了,他們看到七月正坐在天堂入口的臺階上,就好像多年前從佛洞裡出來的那一次,七月站在光亮處微笑著看著她們,向她們招手,可距離她們最後一次站在彼此面前,已經隔了整整一生。

相關焦點

  • 《七月與安生》:友情愛情兩難全時,周冬雨馬思純告訴你如何抉擇
    如果友情和愛情兩難全時,作為原來閨蜜的兩人,到底該如何抉擇呢?一邊是無話不說,能夠同一個浴缸洗澡的兩小無猜的好夥伴,一邊是與你情意綿綿,想要共度餘生的絕世好男人。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好朋友之間可以分享所有的東西,連同父母都可,唯獨男友不能分享。這道選擇題就來自於《七月與安生》中,周冬雨飾演的李安生和馬思純飾演的林七月兩個閨蜜之間。
  • 七月與安生,永恆的友誼是真實存在的
    踩影子的人和影子的本體交換了人生:安生成了安穩的七月,七月成了流浪著的安生。 還記得七月與安生初見時的情景,兩人明媚的笑容,溫暖著觀眾的心,也喚醒了人們對於珍貴友情的懷念。18歲那年,七月遇上了蘇家明。單純善良的她一時手足無措,找來安生幫她。卻不曾想到二人後來因為他而決裂。沒錯,就是男友愛上女友閨蜜的老套劇情。安生來到七月的學校,找到蘇家明,和他說有個女生看上了他。也許就是這樣,安生的有趣和直爽深深吸引著蘇家明,他想要了解這個女孩子。其實,每個人都是一個矛盾體。人們總會去追求自己身上沒有的東西,想成為另一個自己。
  • 《七月與安生》:在過去與現實中的彼此傷害中糾纏,還不如放手!
    《七月與安生》豆瓣8.7分,女主角馬思純與周冬雨同時獲得了金馬獎!這是一部看起來,感情細膩,絲絲入扣,感人至深!女主角演繹出來的關於閨蜜之間的那種可以毫無顧忌地交換一切的坦蕩,那種身體和靈魂都有了寄託的歸屬感、那種將對方刻進靈魂的深情、讓我們能想起,年少時的友情的純真與可貴!
  • 《七月與安生》:白月光和紅玫瑰之間的抉擇
    七月和安生對於蘇家明來說便是這樣。關於這部電影,從各種渠道有非常多的影評,分析劇情的,分析友情的,分析愛情的,但很少有人將眼光放在唯一的一個男主蘇家明身上。《七月與安生》產生了周冬雨馬思純兩位金馬影后,這也使得整部電影的風頭都在雙黃蛋身上。被兩位女主「爭風吃醋」「你爭我搶」的男孩子是怎麼樣的呢。
  • 感情的脆弱在《七月與安生》中暴露無遺
    安生桀驁不馴,七月循規蹈矩。這並不妨礙兩人整天膩在一處。年輕時候的友情,沒有那麼多利害關係,憑著本性互相吸引,單純而真摯。安生的母親拋下她獨自遠走,她孤單而又寂寞,七月給了安生家的溫暖。安生給了七月對外面世界的憧憬,她常常爬上大樹,將看到的遠方講給七月聽。
  • 《七月與安生》在「搶閨蜜男友」的故事中,竟然看到自我意識成長
    在今天,我們細品之後卻發現:當剝去那些「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形容詞和傷感之後,這個故事早已蛻變成了一個討論關於「愛」、關於「靈魂兩面的對抗與和解」、關於「女性自我意識覺醒」的全新的樣子,以至於20年之後,我們依然能從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 看電影《七月與安生》評分:7.6
    其實,這個片子真的跟GL沒有半毛錢關係,頂多一點點百合而已,搶男人更不是主線,講的就是少女之間的友情關係。而且講得很真實,所以會被戳到心裡。小時候,女孩子們常把最好的朋友當作唯一中心點,什麼秘密都跟她分享,但心裡其實會羨慕對方的優點,也會覺得如果我像她一樣該多好,男孩的出現只是友誼起波瀾催化劑。但是,無論經歷怎樣的成長,我們都不會忘記陪伴自己青春的姑娘們。
  • 《七月與安生》:除了心疼七月和安生,你還體會到什麼?
    七月的家庭條件優越,安生則是沒人管的「野孩子」,七月把自己擁有的一切都跟安生分享,包括自己的爸爸媽媽的愛。唯獨是在16歲遇見的家明,她不想分享給任何人,就算那個人是安生也不行,可能這句話說得不對,應該是尤其這個人是安生,是她的閨蜜,因為是她,七月尤其接受不了。
  • 《七月與安生》電影版,離開以後我活成了你的樣子
    七月第一次遇見安生,是十三歲的時候,很久以後,七月對家明說,她和安生的友情,是一次被選擇的結果。可是安生卻否認認識這個七月,而眼神中卻帶著難言之隱。若有所思地離開辦公室,卻在公交車上遇到了一個男生,蘇家明。然後落荒而逃,顯然,七月寫小說與安生有關。七月第一次遇見安生,是十三歲的時候,很久以後,七月對家明說,她和安生的友情,是一次被選擇的結果。上映時間
  • 在你眼裡《七月與安生》是什麼關係?
    在《七月與安生》中,七月與安生從一塊上小學到以後結婚生子,經歷了各種愛恨情仇,最終七月生命停止在二十七歲,曲終人散。她們倆的關係是髮小,是戀人,是情敵,是知己。正如劇中說的——每當七月回頭的時候,踩著自己影子的人,是那個已經過上幸福生活的安生。
  • 《七月與安生》:狗血劇情披著人性的外衣,才是電影的高級之處
    電影中安生與七月的「影子」關係從頭一直貫徹到尾,他們了解對方的真實想法,相知相惜。在現在這個社會,想擁有一份純真的友情真的非常不容易,人與人之間最缺少的就是信任和真誠。所以兩人的友情更顯得難能可貴。電影中多次有兩人互脫衣服的鏡頭,我認為其實這就是一種坦誠相見吧。
  • 《七月與安生》:人生本來就是這樣,你走哪條路都會辛苦的
    我就像安生一樣,一直飄著飄著,走很多地方,遇見很多人。她出生在七月,也很像七月,淡定安然的生活,做令自己欣喜的事情,聽那些CD。安生和七月,真的不會分開吧?我記得這個問題我問過很多人。但是沒有人確定地給過我任何答案。即便是她,也沒有。2016年的時候《七月與安生》被拍成了電影,我很欣慰監製是陳可辛,導演是曾國祥。
  • 但是有人的愛很自私,有人的愛很無私——《七月與安生》
    為了生計奔波的七月,在遇到陸太太的不斷找麻煩後,安生義無反顧的出面,最後幫助契約粉碎了陸太太的陰謀。因此安生和七月兩姐妹在這次困難中,都明白了友誼的真諦。七月雖然怨恨安生的父親李勇害了她爺爺,但是她依然鼓勵安生去和李勇相認,這份友誼,很讓人感動。
  • 《七月與安生》:嶄露頭角
    影片《七月與安生》的「做作」氣質與導演曾國祥無關,與作者安妮寶貝有關。安妮寶貝的做作源於她的文字,矯揉造作,無病呻吟,賣弄文採。於是,基於她的原作改編的電影很好地呈現出安妮寶貝的基本面:賦予哲理有餘,雞皮疙瘩過甚。至少從這點來說,《七月與安生》是合格的。
  • 電影《七月與安生》有感
    電影簡介:七月(馬思純 飾)和安生(周冬雨 飾)的第一次相識在十三歲,她們一個是特立獨行飛揚跋扈的「野孩子」,一個是單純溫婉循規蹈矩的「乖乖女」,從那一年開始,七月和安生幾乎形影不離,她是她的光,她是她的影子,直到某一天,一位名為蘇家明(李程彬 飾)的少年出現在了七月的身邊,七月戀愛了
  • 你的人生,我奉陪到底,每個人都是《七月與安生》的矛盾體
    《七月與安生》是一部獨特的雙女主影片,由周冬雨和馬思純領銜主演,曾國祥導演執導。講述了七月與安生這兩個女孩從相知相識、相愛相殺的成長故事。丟失安生明白自己的所有都是七月給的,所以當她發現七月喜歡上一個男生時,她既惱火又很慌,她覺得自己要失去七月了。
  • 《七月與安生》:陳可辛想表達的,不僅僅是閨蜜互撕那麼簡單
    在我看來,最彌久的友情不過是互補,許多人和朋友之間並沒有什麼相同的志向,甚至是截然不同的,但他們的友情卻能經受住時間的消磨,如久封的陳釀一般,歷久彌香。在這部電影中,導演所構造的整個劇情中,真正具有點睛意味的核心劇情,並不只是講了一對好閨蜜都愛上同一個男人這麼簡單的套路化情節,影片的真正的內核點是在強調安生和七月這一對好朋友在歷經了一系列事情之後,本身性格所發生的變化,曾經活潑外向的安生變得越來越像內向安穩的七月,而以前靦腆的七月卻變得越來越像嚮往自由,不被約束的安生,這一對好朋友都在向著對方的影子發生著潛移默化的改變
  • GOT7樸珍榮將出演韓國版《七月與安生》搭檔金多美 和全素妮
    6月30日,據韓媒報導,GOT7樸珍榮正在商談出演韓國版《七月與安生》電影。該片預計八月底開拍。JYP娛樂相關人士表示:「GOT7樸珍榮確實接到了電影《你好,我的靈魂伴侶》的出演提案,正在積極討論中。」
  • 還記得《七月與安生》裡的小七月嗎?她現在長這樣
    2016年上映的這部《七月與安生》應該給很多人都留下了不小的印象吧,可能不止是因為在金馬獎上的雙影后獎項,還有劇中七月和安生的人物設定、影片中考究的布光和構圖、和最後幾分鐘令人意想不到的反轉,都讓這部電影在一些只知道拼命灑狗血的愛情片中擁有了姓名
  • 還記得《七月與安生》裡的家明嗎?他現在長這樣
    記得當初看《七月與安生》,男主第一幕出場的時候,愣地一看還以為是彭于晏,一把抓過姐妹的手就要尖叫了。就是一直優柔寡斷的,在七月和安生之間猶豫不決。家明在全片的戲份不算太多,印象最深的就是安生的那句「問候家明」,曾經看過一句很浪漫的解讀,問候家明,其實是安生想問問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