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似獸非獸、似鳥非鳥,面相甚至有些醜陋。
在古代文化中也經常會出現蝙蝠的身影。明人馮夢龍在《笑府·蝙蝠騎牆》裡嘲笑道,「鳳凰過生日時,百鳥都來祝賀朝拜,但唯獨蝙蝠不來,蝙蝠的理由是,自己是鳥類而不是四腳獸。等到獸王麒麟過生日,蝙蝠仍然不去參加,它說我有翅膀能飛,因此算鳥不算獸」。這個故事,是借著蝙蝠嘲諷當時的政壇。
實際上,在古人眼中,外表兇惡的蝙蝠是代表中國「福」文化的唯一動物,亦是福氣的代名詞。
北京最大的王府——恭王府其實另有別名,叫做「萬福之地」,也就是「萬蝠之地」,因為恭王府是蝙蝠紋樣在建築應用中的最典型代表。據聞光「萃錦園」就有一萬隻造型各異的蝙蝠,分布在彩畫、窗稜、穿枋和灰塑之上。
距離北京2100公裡之外的廣州,現存規模最大的嶺南祠堂建築陳家祠,有著大量振翅飛翔的蝙蝠,古話有道「看不盡的盧溝橋獅子,數不完的陳家祠蝙蝠」。僅僅是陳家祠屋簷、石圍欄上,就有約上百處的蝙蝠圖案。
蝙蝠紋是漢族傳統寓意紋樣。蝙蝠不是鳥,也不是鼠,而是一種能夠飛翔的哺乳動物,屬動物學中的翼手目。在中國漢族傳統的裝飾藝術中,蝙蝠的形象被當作幸福的象徵,習俗運用「蝠」、「福」字的諧音,並將蝙蝠的飛臨,結合成「進福」的寓意,希望幸福會像蝙蝠那樣自天而降。
蝙蝠紋飾變化相當豐富,有倒掛蝙蝠、雙蝠、四蝠捧福祿壽、五蝠等。一個完整的蝙蝠圖案中,蝙蝠的形象最少的是一隻,最多的是八隻。
其中一隻、二隻、四隻、五隻的較為常見,表現三隻、六隻、八隻的比較少見,七只蝙蝠構成的圖案幾乎沒有。對於數字「七」雖也有吉祥之說,但是比起古人諱「七」的意識就顯的有些薄弱了。
傳統紋飾中將蝙蝠與「壽」字組合,曰「五蝠捧壽」。通常所言的五福分別為:一日壽、二日富、三日康寧、四日修好德、五日考終命。也有將蝙蝠與雲紋組合在一起,名日「宏福齊天」;蝙蝠、壽山石加上如意或靈芝,名日「平安如意」。福壽如意紋,織金「壽」字下部兩個如意雲託,託下是一倒飛的蝙蝠。
作為一種吉祥圖案,除了本身的樣式變化,蝙蝠紋還被廣泛與人物、動物、植物甚至器物巧妙結合。
在很多年畫中,畫鐵面虯髯,濃眉怒目的鐘馗揮舞著斬鬼寶劍,上方飛一隻蝙蝠,喻意將斬盡天下鬼魅,把福帶給人間,寄託了人們祈求免災驅禍、迎福納吉祥的美好願望。
鹿被古人視為長壽的仙獸。傳說千年為蒼鹿,兩千年為玄鹿。鹿音諧「祿」, 在吉祥圖案中鹿表示祿,是福氣和俸祿的象徵,為民間「五福」:福祿、壽、喜、 財中的一種。鹿常與老壽星、蝙蝠組合成 「福祿壽」等。
隨著時代的變遷蝙蝠紋飾的造型也不斷地變化著,時代不同圖案也各異。它們既有繼承和保留、又有發展和創新。從古至今,中國人一直把蝙蝠形象與長壽、幸福聯繫在一起,不是因它具有美麗的外形,而是因為在它的背後蘊藏著更深層的意義。蝙蝠紋飾造型是內在意義的外在方式,是「觀念的外化」。
實際上早在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中就有一尊玉蝙蝠雕塑,樸素大氣,用簡潔的外形勾勒出蝙蝠基本的造型輪廓。而在商代至戰國時期,青銅器上的蝙蝠紋、蝙蝠造型的青銅器也並不罕見,像陝西寶雞就出土過一尊滿蝠紋的青銅尊。
從商代一直到戰國這一時代的蝙蝠造型大都與當時的青銅器的風格相適應,粗獷、裝飾性強。蝙蝠形紋飾造型呈現出明顯的青銅紋飾的特徵,紋飾的幾何形比較明顯。主要特徵是以鼻梁為中軸線左右對稱展開,碩大的雙眼,眼上方有眉紋,嘴略凸,在軀幹兩側有幾何狀的雙翼,整個紋飾帶有無以言表的神秘氣氛。
在我國出土的西漢蝙蝠形柿蒂座連弧紋鏡,其柿蒂構成蝙蝠形,旁有鐫刻的銘文「長相思,毋相忘,常富貴,樂未央」。顯然,這裡的「蝙蝠」是富貴之「富」的諧音與形象化。這一時期的蝙蝠形紋飾造型基本把握了對象的基本特徵,具有直觀性的特點,用剪影式、單純化的形象來表現生命的姿態。紋樣既寫實又誇張,單純洗鍊、粗放古樸,不視細節修飾,也沒有個性表達 ,表現的是異常簡潔的粗輪廓粗線條的整體形象,呈現出中華本土的藝術審美傳統。
唐朝之際,出現了一些蝙蝠相關的詩歌及寓言故事,元稹《景中秋》:「廉斷螢火入,窗明蝙蝠飛」。而蝙蝠紋在宋朝徹底迎來了轉折,皇帝熱衷於祥瑞促使吉祥文化走向興盛,平民文化的繁榮又讓蝙蝠紋飾獲得生命力直至在民間發揚光大。
至明清,蝙蝠紋飾的發展迎來了全盛期。這一時期的蝙蝠紋飾造型極為豐富,無論是抽象造型還是具象造型都表現出華麗而生動的特點,如意雲紋在蝙蝠造型上被大量應用,蝙蝠兩翼的「鉤」形表現 成為此時期蝙蝠造型的特點之一,並一直影響至今。
此外,蝙蝠紋飾被廣泛的應用於衣食住行的各個方面,上至皇帝龍袍的底紋、下至南粵祠堂的雕梁。
蝙蝠紋飾不再孤獨寂寞,開始與大量的花卉、動物、文字相組合,而在文人畫中,像《福壽雙全》這類題材開始大量出現,蝙蝠成為文人們的心頭好,呈現出華麗、繁複、與多種主題如祥雲、植物共同搭配的傾向,造型特點大都是滿地、散點、幾何、適合形式的構圖,結構組織上比前代更緊湊、靈活,整體呈現出奢侈、華麗、繁冗的風格。
蝙蝠紋在清代官窯瓷器上尤為多見,常與其他紋飾組合成吉祥圖案,如五福捧壽、五福、洪福齊天、福壽雙全、多福多壽等等。蝠紋作為裝飾紋樣,在瓷器上所起的作用有所不同,有的是器物的主體紋飾,有的在組合中只是起到畫龍點睛的示「福」和點綴作用。
蝙蝠紋飾在我國普遍存在於廣大的民間,具有文化的象徵意義和社會功能。無論其中所表現的各種紋樣,還是所應用的一切載體(建築、衣服、陶瓷、飾品等等),都傳遞著人們祈福求祥的信息,構成了蝙蝠吉祥圖案的象徵符號系統。
蝙蝠紋飾造型藝術的主要內容是由人物、動物、植物、器物、文字、幾何形等紋飾組成的,其表現的文化象徵符號—吉祥物,是以一種非語言的信息傳遞方式,通過象徵意義反映人們的祈福觀念和心理願望。
在民間版畫中,如「福壽如意」、「福自天來」、「納福迎祥」等。這些題材大多反映勞動人民嚮往美好,追求幸福自由的願望和理想。
在民間剪紙中蝙蝠紋飾主要應用於窗花、牆花、頂棚花、燈花、喜花特別是作為美化居室的窗花圖案更為豐富多彩。如「五福捧壽」「天官賜福」等流傳於全國各地,至今仍在節日、婚慶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民間陶瓷中,蝙蝠紋飾出現在餐具、茶具、香爐等器物之上,陶瓷上的蝙蝠造型主要通過筆繪、刀刻等形式裝飾上去,其形象生動有力,活潑自然。在民間雕塑中,有石雕、磚雕、木雕、泥雕等,其上的紋樣裝飾蝙蝠造型佔有很大的比重,尤其吉慶祥瑞的題材較多,如「五福捧壽」「雙福如意」等。
蝙蝠紋飾作為我國傳統吉祥圖案之一,是與我國的吉祥文化分不開的。蝙蝠紋飾在造型以及組合上處處體現了中國吉祥觀念,反映了中國人祈福納祥的心理,並在長期的運用中成為「福」文化的代表。
蝙蝠紋飾經過上千年發展、演變,最終形成了豐富多彩、又蘊含民族特色的精神載體,這無疑是中國傳統文化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
參考文獻↓
吉祥文化下的蝙蝠圖案研究及符號化解讀_陳濤
從蝙蝠形紋飾初探中國傳統吉祥文化的特徵_裴東瑛
清朝蝠紋與福語的淺探和活化設計_宋詩一
此內容為一期一會生活美學原創,著作權歸一期一會生活美學所有。
主筆/所謂牧之
編輯/ 南橘
圖片 /寶華堂
策劃/寶華堂主
出品/寶華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