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熱議的蝙蝠,其實是古人「福」文化的象徵

2020-12-22 一期一會生活美學

蝙蝠,似獸非獸、似鳥非鳥,面相甚至有些醜陋。

在古代文化中也經常會出現蝙蝠的身影。明人馮夢龍在《笑府·蝙蝠騎牆》裡嘲笑道,「鳳凰過生日時,百鳥都來祝賀朝拜,但唯獨蝙蝠不來,蝙蝠的理由是,自己是鳥類而不是四腳獸。等到獸王麒麟過生日,蝙蝠仍然不去參加,它說我有翅膀能飛,因此算鳥不算獸」。這個故事,是借著蝙蝠嘲諷當時的政壇。

實際上,在古人眼中,外表兇惡的蝙蝠是代表中國文化的唯一動物,亦是福氣的代名詞。

北京最大的王府——恭王府其實另有別名,叫做「萬福之地」,也就是「萬蝠之地」,因為恭王府是蝙蝠紋樣在建築應用中的最典型代表。據聞光「萃錦園」就有一萬隻造型各異的蝙蝠,分布在彩畫、窗稜、穿枋和灰塑之上。

距離北京2100公裡之外的廣州,現存規模最大的嶺南祠堂建築陳家祠,有著大量振翅飛翔的蝙蝠,古話有道看不盡的盧溝橋獅子,數不完的陳家祠蝙蝠。僅僅是陳家祠屋簷、石圍欄上,就有約上百處的蝙蝠圖案。

蝙蝠紋是漢族傳統寓意紋樣。蝙蝠不是鳥,也不是鼠,而是一種能夠飛翔的哺乳動物,屬動物學中的翼手目。在中國漢族傳統的裝飾藝術中,蝙蝠的形象被當作幸福的象徵,習俗運用「蝠」、「福」字的諧音,並將蝙蝠的飛臨,結合成「進福」的寓意,希望幸福會像蝙蝠那樣自天而降。

蝙蝠紋飾變化相當豐富,有倒掛蝙蝠、雙蝠、四蝠捧福祿壽、五蝠等。一個完整的蝙蝠圖案中,蝙蝠的形象最少的是一隻,最多的是八隻

其中一隻、二隻、四隻、五隻的較為常見,表現三隻、六隻、八隻的比較少見,只蝙蝠構成的圖案幾乎沒有。對於數字「七」雖也有吉祥之說,但是比起古人諱「七」的意識就顯的有些薄弱了。

傳統紋飾中將蝙蝠與「壽」字組合,曰「五蝠捧壽」。通常所言的五福分別為:一日壽、二日富、三日康寧、四日修好德、五日考終命。也有將蝙蝠與雲紋組合在一起,名日「宏福齊天」;蝙蝠、壽山石加上如意或靈芝,名日「平安如意」。福壽如意紋,織金「壽」字下部兩個如意雲託,託下是一倒飛的蝙蝠。

作為一種吉祥圖案,除了本身的樣式變化,蝙蝠紋還被廣泛與人物、動物、植物甚至器物巧妙結合。

在很多年畫中,畫鐵面虯髯,濃眉怒目的鐘馗揮舞著斬鬼寶劍,上方飛一隻蝙蝠,喻意將斬盡天下鬼魅,把福帶給人間,寄託了人們祈求免災驅禍、迎福納吉祥的美好願望。

鹿被古人視為長壽的仙獸。傳說千年為蒼鹿,兩千年為玄鹿。鹿音諧「祿」, 在吉祥圖案中鹿表示祿,是福氣和俸祿的象徵,為民間「五福」:福祿、壽、喜、 財中的一種。鹿常與老壽星、蝙蝠組合成 「福祿壽」等。

隨著時代的變遷蝙蝠紋飾的造型也不斷地變化著,時代不同圖案也各異。它們既有繼承和保留、又有發展和創新。從古至今,中國人一直把蝙蝠形象與長壽、幸福聯繫在一起,不是因它具有美麗的外形,而是因為在它的背後蘊藏著更深層的意義。蝙蝠紋飾造型是內在意義的外在方式,是「觀念的外化」。

實際上早在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中就有一尊玉蝙蝠雕塑,樸素大氣,用簡潔的外形勾勒出蝙蝠基本的造型輪廓。而在商代至戰國時期,青銅器上的蝙蝠紋、蝙蝠造型的青銅器也並不罕見,像陝西寶雞就出土過一尊滿蝠紋的青銅尊。

從商代一直到戰國這一時代的蝙蝠造型大都與當時的青銅器的風格相適應,粗獷、裝飾性強。蝙蝠形紋飾造型呈現出明顯的青銅紋飾的特徵,紋飾的幾何形比較明顯。主要特徵是以鼻梁為中軸線左右對稱展開,碩大的雙眼,眼上方有眉紋,嘴略凸,在軀幹兩側有幾何狀的雙翼,整個紋飾帶有無以言表的神秘氣氛。

在我國出土的西漢蝙蝠形柿蒂座連弧紋鏡,其柿蒂構成蝙蝠形,旁有鐫刻的銘文「長相思,毋相忘,常富貴,樂未央」。顯然,這裡的「蝙蝠」是富貴之「富」的諧音與形象化。這一時期的蝙蝠形紋飾造型基本把握了對象的基本特徵,具有直觀性的特點,用剪影式、單純化的形象來表現生命的姿態。紋樣既寫實又誇張,單純洗鍊、粗放古樸,不視細節修飾,也沒有個性表達 ,表現的是異常簡潔的粗輪廓粗線條的整體形象,呈現出中華本土的藝術審美傳統。

唐朝之際,出現了一些蝙蝠相關的詩歌及寓言故事,元稹《景中秋》:「廉斷螢火入,窗明蝙蝠飛」。而蝙蝠紋在宋朝徹底迎來了轉折,皇帝熱衷於祥瑞促使吉祥文化走向興盛,平民文化的繁榮又讓蝙蝠紋飾獲得生命力直至在民間發揚光大。

至明清,蝙蝠紋飾的發展迎來了全盛期。這一時期的蝙蝠紋飾造型極為豐富,無論是抽象造型還是具象造型都表現出華麗而生動的特點,如意雲紋在蝙蝠造型上被大量應用,蝙蝠兩翼的「鉤」形表現 成為此時期蝙蝠造型的特點之一,並一直影響至今。

此外,蝙蝠紋飾被廣泛的應用於衣食住行的各個方面,上至皇帝龍袍的底紋、下至南粵祠堂的雕梁。

蝙蝠紋飾不再孤獨寂寞,開始與大量的花卉、動物、文字相組合,而在文人畫中,像《福壽雙全》這類題材開始大量出現,蝙蝠成為文人們的心頭好,呈現出華麗、繁複、與多種主題如祥雲、植物共同搭配的傾向,造型特點大都是滿地、散點、幾何、適合形式的構圖,結構組織上比前代更緊湊、靈活,整體呈現出奢侈、華麗、繁冗的風格。

蝙蝠紋在清代官窯瓷器上尤為多見,常與其他紋飾組合成吉祥圖案,如五福捧壽、五福、洪福齊天、福壽雙全、多福多壽等等。蝠紋作為裝飾紋樣,在瓷器上所起的作用有所不同,有的是器物的主體紋飾,有的在組合中只是起到畫龍點睛的示「福」和點綴作用。

蝙蝠紋飾在我國普遍存在於廣大的民間,具有文化的象徵意義和社會功能。無論其中所表現的各種紋樣,還是所應用的一切載體(建築、衣服、陶瓷、飾品等等),都傳遞著人們祈福求祥的信息,構成了蝙蝠吉祥圖案的象徵符號系統。

蝙蝠紋飾造型藝術的主要內容是由人物、動物、植物、器物、文字、幾何形等紋飾組成的,其表現的文化象徵符號—吉祥物,是以一種非語言的信息傳遞方式,通過象徵意義反映人們的祈福觀念和心理願望。

在民間版畫中,如福壽如意福自天來納福迎祥等。這些題材大多反映勞動人民嚮往美好,追求幸福自由的願望和理想。

在民間剪紙中蝙蝠紋飾主要應用於窗花、牆花、頂棚花、燈花、喜花特別是作為美化居室的窗花圖案更為豐富多彩。如五福捧壽」「天官賜福等流傳於全國各地,至今仍在節日、婚慶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民間陶瓷中,蝙蝠紋飾出現在餐具、茶具、香爐等器物之上,陶瓷上的蝙蝠造型主要通過筆繪、刀刻等形式裝飾上去,其形象生動有力,活潑自然。在民間雕塑中,有石雕、磚雕、木雕、泥雕等,其上的紋樣裝飾蝙蝠造型佔有很大的比重,尤其吉慶祥瑞的題材較多,如五福捧壽」「雙福如意等。

蝙蝠紋飾作為我國傳統吉祥圖案之一,是與我國的吉祥文化分不開的。蝙蝠紋飾在造型以及組合上處處體現了中國吉祥觀念,反映了中國人祈福納祥的心理,並在長期的運用中成為文化的代表。

蝙蝠紋飾經過上千年發展、演變,最終形成了豐富多彩、又蘊含民族特色的精神載體,這無疑是中國傳統文化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

參考文獻↓

吉祥文化下的蝙蝠圖案研究及符號化解讀_陳濤

從蝙蝠形紋飾初探中國傳統吉祥文化的特徵_裴東瑛

清朝蝠紋與福語的淺探和活化設計_宋詩一

此內容為一期一會生活美學原創,著作權歸一期一會生活美學所有。

主筆/所謂牧之

編輯/ 南橘

圖片 /寶華堂

策劃/寶華堂主

出品/寶華堂

相關焦點

  • 馬未都:蝙蝠象徵著福氣,古人記載千年白色蝙蝠,能讓人活萬歲
    馬未都:蝙蝠象徵著福氣,古人記載千年白色蝙蝠,能讓人活萬歲蝙蝠在現代人們的心目中的形象大多都是邪惡的象徵,無論是影視劇還是小人書,基本上蝙蝠形象都不怎麼好。好萊塢大片《蝙蝠俠》的出現改觀了人們對於蝙蝠的印象,原來蝙蝠腦門上的光環也可以這麼耀人啊!饒是如此,大多數情況下的蝙蝠依舊是不怎麼招人待見。現代人歸現代人,蝙蝠在古代人的心目中倒是香餑餑般的待遇。馬未都曾解析蝙蝠,著重強調蝙蝠是福氣的象徵。古人更是記載,千年白蝙蝠,吃了能讓人活萬歲。馬未都是著名文化學者,他對蝙蝠的解析,也可以從側面回答為何有人喜歡吃蝙蝠。
  • 幾隻蝙蝠才算「福」?中國古代蝙蝠圖騰文化告訴您
    接下來,就讓我們回歸古代民間傳統文化,看看不同數目蝙蝠構成的圖騰,究竟包含著怎樣的吉祥意蘊?一隻蝙蝠: 「福在眼前」「一」,對於中國人而言,這個數字具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單只蝙蝠的形象圖騰就有這樣的含義。兩隻蝙蝠:「雙福捧壽」「二」,在古人眼裡,也是一個吉祥的數字。
  • 「福」字與蝙蝠圖文
    每當我 們觀看傳統年畫和刺繡作品時,總會發現這樣的畫畫:一隻梅花鹿身邊,翩翩飛著幾隻蝙蝠;幾隻蝙蝠繞著一隻金桂花振翅起舞。每當我們參加古建築時,也會發現那些雕梁畫棟,飛簷翹角上,或雕或畫著蝙蝠的圖紋。錢鍾書在他的《管錐編》中,曾引用了唐人孟浩然的話:「蟲之屬最可厭莫如蝙蝠,而今織繡、圖畫皆用之,以福同音也。」所以,鹿與蝙蝠象徵「福」與「祿」;蝙蝠與桂花象徵「福生貴子」。而在春節中,千家萬戶的門楣上,會倒貼著一個「福」字,「倒」與「到」諧音,表示「福到了」的美好祝願。「福」,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是一個吉祥字。
  • 為什麼蝙蝠在西方文化中是惡魔的象徵?
    東方和西方,不同的土地孕育了不同的人民,同樣也孕育了不同的文化。以蝙蝠為例,這種生物在古代東西方人民眼中的形象,可謂是大相逕庭。雖然這次可怕的疫情的源頭可能是來自蝙蝠,使得其在我們心目中的形象一落千丈。但不可否認的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蝙蝠主要是以吉祥的形象出現的。
  • 蝙蝠:蝠者,福也
    蝙蝠是一種能夠飛翔的哺乳動物,其相貌可謂醜陋,其行動習於黑暗,《伊索寓言》裡是兩面三刀、像牆頭草一般的形象,最終沒有好下場。可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卻象徵幸福、如意或幸福延綿無邊。這是為啥呢?蝙蝠不是鳥,也不是鼠,而是一種能夠飛翔的哺乳動物,屬動物學中的翼手目。《伊索寓言》裡有這樣一則關於蝙蝠的故事:很久以前,在鳥類和獸類之間爆發了一場戰爭。
  • 「毒王」蝙蝠其實是藝術圈的吉祥物
    自然界中的蝙蝠,因攜帶多種病毒,堪稱「毒王」。然而在藝術圈,蝙蝠卻寓意著吉祥。「蝙蝠」諧音「遍福」,即「遍地是福」。古人對其形象的最早記錄可追溯至新石器時期紅山文化的玉蝙蝠。此後,在商代、漢代、魏晉南北朝時期,都可見到帶有蝙蝠紋飾的器物。
  • 古錢上的蝙蝠文化
    福文化是中國傳統民俗吉祥文化的主要內容,已經融入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成為老百姓日常生活須臾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錢幣與人們生活關係最為緊密,因此錢幣自然成為承載表現福文化的一種重要載體。從古至今,蘊含福文化內涵的錢幣層出不窮,種類繁多,在人們生活當中隨處可見。
  • 被喊打喊殺的蝙蝠,在古人眼中盡然是「香餑餑」
    一直不受待見的蝙蝠,在2020年新冠肺炎以來,處境更是雪上加霜。這隻相貌醜陋,晝伏夜行的動物在古代可不是如今的待遇。「蝠」諧音「福」,寄託了人們的美好願景,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種吉祥符號。走入北京恭王府,也就是曾經和珅的宅邸,你會看到有一座蝠廳,因形似展翅飛翔的蝙蝠而命名,這就是取自其諧音。蝙蝠還是好運和幸福的象徵。我們知道有一個詞是「五福臨門」,它的圖案就是由五隻蝙蝠組成,這「五福」代表了5個吉祥的祝福:壽比南山、恭喜發財、健康安寧、品德高尚、善始善終。
  • 東西方文化中的蝙蝠象徵意義為何不同,病毒宿主的它為何沒有滅絕
    自從東西方文化交流以來,很多動物的象徵意義在人們的觀念中都被改變。這其中有農業文明與工業文明的觀念差異,也有海洋文明有陸地文明的差異,更有農耕與農牧業之間的差異。比如龍、羊、菊、桃、百合、荷蓮等文化符號,在東西方的寓意就相差很遠。
  • 蝙蝠在中國古代是福氣的象徵,為何在西方人眼裡,卻是惡魔的代表
    蝙蝠是一種長有翅膀,善於飛翔的哺乳動物,它的形狀像鼠,因此也被人們稱之為飛鼠或仙鼠。蝙蝠的最大特點是晝伏夜出,捕食蚊子等昆蟲。唐代詩人元稹曾這樣描寫蝙蝠:「簾斷螢火入,窗明蝙蝠飛。」蝙蝠在中國是一種瑞獸,因為它的名字裡有一個「蝠」字,和「福」字諧音,符合人們的一種美好的心理預期和暗示,總是希望幸福降臨在自己身上。
  • 由「蝙蝠進屋」說起
    清縣一農民家裡飛來一隻蝙蝠,他立即上報政府。消防員在柜子上捉住它,並將它放飛山林。蝙蝠不是鳥,也不是鼠。它屬於翼手目科,也就是飛行的時候不是靠翅膀,而是靠前肢演化出來的手飛翔。是哺乳動物中唯一能真正飛翔的獸類。在中國古代文化中,因「蝠」與「福」諧音,所以,蝙蝠飛臨則寓意「進福」。
  • 憤怒的蝙蝠與微笑的蝙蝠,啥意思?帶你走進中國古代蝙蝠圖騰文化
    01蝙蝠因「蝠」字諧音「福」字,成為中國民間的最佳「福氣吉祥物」追求吉祥安康幸福,是每個人都夢寐以求的。在「憤怒的蝙蝠」圖騰造型中,在眼睛上,有的是兩隻眼睛圓瞪瞪的鼓出來,象徵著對「災禍」的怒目而視,用眼神來表達出對「災禍」的無比憤怒與厭惡。在鼻子上,有的是鼻子碩大上翹,象徵對對「災禍」的嗤之以鼻,用鼻息就想消滅所有的「災禍」。
  • 蝙蝠不能吃「新冠狀病毒肺炎」是因為吃了蝙蝠引發出來的
    蝙蝠,我們方言叫鹽老鼠,父母告誡,它是好動物,不能傷害。於是,在天麻麻黑的院子裡,蝙蝠盤旋低飛的時候,我和小夥伴就坐在板凳上一起唱兒歌。一大群蝙蝠就在頭頂上一直盤旋,盤旋,直到我們回屋吃飯,它們才漸漸隱入夜空,不知去向。
  • 蝙蝠的諧音是福,那它是瑞獸還是毒王?
    在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裡,蝙蝠跟福諧音,所以我們中國人把它當作一種富貴吉祥的象徵。在很多磚雕木雕或者瓷器裡,都能找到蝙蝠的身影。但是蝙蝠其實是超級毒王,科學研究發現,它身上有170多種病毒,其中很多都是可以傳染給我們人的,那麼蝙蝠為什麼會成為超級毒王呢?
  • 蝙蝠在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代表著吉祥如意,而且還可以驅邪捉鬼
    而據現代考古以及現存文玩雜物來看,早在商代就已經出現抽象的蝙蝠紋,諸如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有一件商代早期的玉蝙蝠,正面為帶冠獸面,以陰線刻畫形象,突吻、細眉、圓眼、立耳、懸垂狀大鼻,兩側為向後波浪狀伸展的翅膀。先秦時期如何看待蝙蝠,目前尚不明確,不過可以看出是古人崇拜的動物之一。
  • 在中國古代文化中,蝙蝠代表了福氣,並不代表災禍
    蝙蝠經常棲息在洞穴、廢礦井和樹洞中,有的棲息在房簷下、尖閣和鐘樓裡。在2020年初,大家說到蝙蝠就臉上變色,好像蝙蝠給人帶來了災禍一樣。可是在中國古代文化中,蝙蝠代表了福氣,是吉祥的象徵,蝙蝠寓為「遍福」之意。。古代中國人認為,蝙蝠代表著幸福、如意或幸福延綿無邊。 由於「蝠」字與「福」字同音,以蝠表示福氣,寓祥瑞之氣。
  • 中西文化差異,讓我們認識不一樣的蝙蝠,今年它卻影響了全世界
    不管其他獸類是多麼的羨慕蝙蝠能飛,但記住,上帝給你打開一扇窗,必將為你關掉一扇門,所以給你一張醜臉,看你怎麼去嘚瑟。不過蝙蝠雖醜,但是卻是古人的吉祥物,我們現在看到很多建築和器具上都刻著有蝙蝠的紋樣,而且在老一輩的眼裡,千萬不能傷害它,這又是為什麼呢?
  • 古人為什麼說「桑松柏梨槐,不進府王宅」,還將蝙蝠看成是瑞獸?
    在上千年的文化積澱中,誕生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文化精髓。有傳唱已久的詩歌文化,有流傳至今的小說故事,更多的還是那些朗朗上口的俗語文化。雖然隨著時代的進步,有一些傳統的俗語並不能夠帶給我們啟迪,相反,他們此刻已經不適宜於當代社會的生活和文化觀念,甚至,在我們看來,會有一些牽強附會的感覺。這也是文化發展的必然,有些適應社會的變化,就會源遠流長,有些與社會變化南轅北轍,則會逐漸被人們所拋棄、淡忘。就像古人會說「桑松柏梨槐,不進府王宅」,老祖宗會認為家裡有桑、松、柏、梨、槐是一種不好象徵。
  • 蝙蝠:由瑞獸到瘟神
    例如,西方人認為蝙蝠是魔鬼、女巫和吸血鬼的化身,他們對蝙蝠非常反感,而中國人認為蝙蝠是「幸福」的象徵,被稱為「天蝙蝠」、「仙鼠」和「福鼠」,他們非常喜歡蝙蝠。不同的好惡造就了不同的蝙蝠形象。西方的蝙蝠強調寫實、醜陋和兇猛,而中國人則用抽象的手法來描繪蝙蝠,把醜陋變成美麗。
  • 魯迅《談蝙蝠》:蝙蝠活在這世上,真的很無辜
    魯迅的作品《談蝙蝠》,便是最具代表性的文章。起初,大家看到這個題目,肯定會以為這僅僅是為了描述蝙蝠這一生物。但是,魯迅只是用蝙蝠來形容社會上所謂的第三種人,從中進行思想的糾正。而第三種人,指的就是當時社會當中的「自由人」,殊不知,這只是古人見識短淺的一個誤區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