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我 們觀看傳統年畫和刺繡作品時,總會發現這樣的畫畫:一隻梅花鹿身邊,翩翩飛著幾隻蝙蝠;幾隻蝙蝠繞著一隻金桂花振翅起舞。每當我們參加古建築時,也會發現那些雕梁畫棟,飛簷翹角上,或雕或畫著蝙蝠的圖紋。
錢鍾書在他的《管錐編》中,曾引用了唐人孟浩然的話:「蟲之屬最可厭莫如蝙蝠,而今織繡、圖畫皆用之,以福同音也。」所以,鹿與蝙蝠象徵「福」與「祿」;蝙蝠與桂花象徵「福生貴子」。
而在春節中,千家萬戶的門楣上,會倒貼著一個「福」字,「倒」與「到」諧音,表示「福到了」的美好祝願。
「福」,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是一個吉祥字。古人對「福」字的字形,有著種種吉祥的解釋:有的說,「福」是會意字,甲骨文的「福」字是雙手捧酒的樣子,有酒即有福;有的說,「福」的右邊是「一口田」,一個人有田有地,吃穿不愁,豈不是有福?還有人解釋為「人皆有其田」,福蔭廣大。而《說文》,則謂其「從示畐聲」,「示」,說明與鬼神與祈禱有關,即祈求遠避災禍、降臨幸福。
對於「福」字的含義,也有種種註解。
「福是祐是佑」;「福是盈」;福是「富」;福是「備」,段玉裁說:「備者,百順之名也,無所不順謂之備」。
中國人常說「五福俱備」,何謂「五福」呢?「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好德,五曰善終」。一般的老百姓說得更具體,「福」就是:太平盛世;小康人家;妻賢子孝。其實,對「福」的種種解釋,因各人的生存境遇、人格素養不同,而存在著差異。韓非子說:「仁者,謂其心中欣然愛人也,其喜人之有福,惡人之禍也」。而清人張潮,寫過一本有名的語錄體書《幽夢影》,他說:「有功夫讀書謂之福,有學問著述謂之福,無是非到耳謂之福,有多聞直諒之友謂之福。」
最讓人敬仰的是那些為了建立新中國,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的先烈,他們以天下為己任,為了勞苦大眾的幸福,慨然犧牲自己的一切。在《革命烈士詩抄續編》中,有多少撼人心魄的鏗鏘詩句啊!「莫教桑麻困後人,浮雲富貴不如貧。男兒志在安天下,破舊山河再造新」;「犧牲換人群幸福,革命是吾儕之家。且將點滴血和淚,灑滿天下自由花」;「革命何須問生死,將身許國倍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