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今天介紹一位對藝術抱有真摯的熱愛,不斷追求創新的藝術家。他就是巴洛克時期的大畫家,荷蘭的繪畫大師倫勃朗。《夜巡》的作者。
巴洛克這個詞,是「不規則的珍珠」的意思,咱們說珍珠,總是說正圓珍珠就貴,不規則的珍珠就便宜些。巴洛克這個詞,一開始也是帶著貶義的。在巴洛克時期之前,繪畫的風格一直講究「平衡主義」。比如你看《蒙娜麗莎》就靜靜坐在那裡,露出神秘的微笑,整個畫面很平衡。巴洛克主義就是不喜歡這種有點「端著」的均衡。那巴洛克是什麼風格呢?三個要點:奢華爆棚,複雜爆棚,戲劇性爆棚。
這個時期的代表畫家,有卡拉瓦喬、魯本斯和倫勃朗。我們也說了這巴洛克本身是一種破壞均衡的風格,這三個人在打破均衡這件事上,也各有建樹。倫勃朗的特點是:一心追求藝術,明暗兩重天。
一心追求藝術好懂,這「明暗兩重天」是什麼意思呢?實際上也可以用我們「畫什麼和怎麼畫」來解釋。一層意思是說倫勃朗的繪畫手法,他是美術史上最著名光影大師之一。另一層意思是說倫勃朗的對繪畫題材的選擇,經歷了巨大變化。實際上,這兩點都和《夜巡》這幅「名畫中的名畫」有著緊密的關係。
具體是什麼關係呢?我們得從訂單說起了。畫家一般都是先有訂單再生產,訂單多了繪畫藝術才能蓬勃發展。所以說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決定了美術發展水平的高低。這就是恩格斯說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美術到底是屬於「上層建築」的範疇,沒有經濟基礎就無從談起。從這一點上來說,美術和經濟其實是相互關聯的。
那麼歷史到了倫勃朗這個時期,隨著經濟的發展,繪畫藝術也更加繁榮起來了。在達·文西那個時代,訂單一般都是教會和王公貴族為主,大量作品都是宗教題材和貴族畫像。等到了倫勃朗這個時期,隨著普通民眾的收入逐漸增加,畫家也會開始收到一些老百姓的訂單了。
不過,普通人的財力終究還是比較有限,所以這個時候他們會定製一些「團體肖像畫」,就是大家集體出資,「眾籌」一幅畫,價錢平攤,人人都能在畫上露臉。這有點像我們現在的「集體合影」的意思。實際上這種團體肖像畫一般畫出來也跟我們現在的什麼會議合影、畢業合影差不多一回事,每個人都穿戴差不多一樣,表情差不多一樣,排排站好或者坐好,可以說畫面十分乏味。
一心追求藝術的倫勃朗可不願意用這種乏味的方式作畫,他總是想辦法把他們畫到一個場景裡去,讓畫面具有一定故事性。每個人都在畫面中有自己獨特的動作、表情,有自己的故事。
名畫《夜巡》實際上就是這樣一幅「團體肖像畫」。這幅畫的客戶是一個民兵連的十幾個火槍手,但畫出來卻一點集體照的感覺都沒有,完全是民兵連在維護城市治安,在巡邏的動態場面。民兵連長前面指揮,鼓手敲鼓,火槍手們有的在擦槍,有的在裝填火藥,有的在吹槍上的灰塵,有的給槍上膛,男孩在奔跑,狗在叫。畫中的人表情、姿勢、動作,都各具姿態,呈現的效果就像是巡邏場景被倫勃朗用畫筆定了格。
在《夜巡》這幅畫裡,倫勃朗也把他光與影的處理功夫發揮得淋漓盡致。倫勃朗對繪畫技巧有一大創新,是他對光影的處理。大家看之前的畫作,比如《蒙娜麗莎》,我們會感覺整個畫面沒有太多明暗的對比。這是讓光線正面平照在畫中人臉上產生的效果。我們在拍「證件照」的時候一般就是這種用光方法。倫勃朗則是改變了畫面光源的布置方法,讓光源從側面上方照向畫面中的人,這樣畫中人的臉就自然分出了「明與暗」「光與影」的區域,一下子就立體生動起來了,證件照就變成了藝術照。
倫勃朗這種布置光源的打光技巧,後來被人們稱為「倫勃朗光」,到現在都還是重要的技巧,在繪畫、攝像和攝影領域廣泛應用。所以說《夜巡》這幅畫在題材上代表了倫勃朗對藝術的的進取心,技巧上也展示了運用光影的高超技巧。
《夜巡》這幅畫,也是倫勃朗人生「明暗兩重天」的交界線。在這幅畫之前,是倫勃朗的少年得志,在這幅畫之後是倫勃朗逐漸走向潦倒。差不多就是從《夜巡》這幅作品以後,倫勃朗繪畫的題材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我們剛才也說了,團體肖像畫,是客戶眾籌的訂單。像倫勃朗這樣把大家畫在一個場景、一個故事裡固然很藝術,但結果就會有的人突出,有的人就不那麼起眼了。再加上倫勃朗為了讓畫面更生動,更「帶感」,運用了光影對比的手法,畫中人物自然有明有暗。那些在不起眼位置的的,幾乎完全在陰影裡的客戶就不幹了。花一樣的錢,我為什麼只露了半個臉,這麼沒有存在感。面對客戶的不滿,一心追求藝術的倫勃朗,卻堅持不認錯,這就大大影響了他未來的訂單情況。而且禍不單行,在畫《夜巡》的這段時間裡,倫勃朗的夫人病逝了,他所在的荷蘭又爆發了經濟危機,經濟不好就更沒人找他畫畫了。
遭遇了家庭變故和訂單萎縮的雙重打擊後,倫勃朗越來越潦倒,《夜巡》也成了他人生和事業「明暗兩重天」的轉折點。
雖然生活越來越難,但倫勃朗對藝術的炙熱追求卻沒有被磨滅。因為沒錢請模特兒,他也不再受到訂單的對題材的約束,倫勃朗就開始畫平民、畫老人、畫小孩、畫他自己。倫勃朗給自己的自畫像,統計下來超過一百幅,是畫自畫像畫得最多的畫家。不同於那些「商品」性質根據訂單畫的畫作,這些自畫像是完全意義上的「作品」,純粹屬於倫勃朗自主創作的畫。
這段時間,倫勃朗的繪畫技巧更加純熟,作品對人物的感情和內心世界的刻畫越來越豐富,越來越有深度。跌入了人生的谷底反而讓倫勃朗脫胎換骨,變成了真正的藝術家。他不再是接受私人定製的工匠,是通過作品表現自己對藝術的理解和追求。從這一點上可以說倫勃朗已經是超越時代、跨越時代的藝術家了。
倫勃朗最後一幅自畫像,叫做《扮作宙克西斯的自畫像》。這個宙克西斯,是古希臘的畫家,相傳宙克西斯的畫逼真至極。有一次他在畫一個很醜很滑稽的老女人時,忽然覺得那個老女人那麼醜他還照實畫出來,這實在太好笑了,然後就把自己給笑死了。倫勃朗人生最後的階段,要畫一個這麼一個《扮作宙克西斯的自畫像》,可能是覺得自己落魄到這個份兒上還沒法放棄畫畫也挺可笑的。
倫勃朗這種雖然說不清楚為什麼要畫下去,但就是停不下來的精神,我們現在有一個專門的說法,叫做「有強烈的自我表達欲」,而這正是藝術家精神的重要成分。
倫勃朗的光影繪畫技巧是「明暗兩重天」,人生也是「明暗兩重天」,但是他一心追求藝術這一點卻從來沒有改變過。可以說他引領了那個時代,更超越了那個時代。後來美術史的發展,也越來越注重畫家的自我表達,注重作品的深度和藝術性。
喜歡我的文章就大大方方關注我吧,我都不怕你害羞個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