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孟子,如何在亂世中求存?

2020-12-14 讀經論道

孟子曰:

「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賢役大賢。天下無道,小役大,弱役強,斯二者,天也。」

此段尋常的解釋是天下政治清明的時候,品德差一些的人會被品德較高尚的人驅使,而到了亂世,便成為弱者被強者驅使了。

此種解釋完全是字面解釋,雖然沒錯,但完全沒有讀出文字的內涵。

什麼是賢德?

孟子之前曾跟公孫丑講:「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在孟子的年代,位和職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位不一定擁有實權,也不參與具體事務的執行,其主要特點是擁有較強的影響力。

比如明代早期的內閣大學士,官位不過五品,也沒有實際行政權力,但他們卻是皇帝的私人智囊,他們的言論能夠對皇帝的決策產生影響。

再如當代社會一些媒體大V、公知等等,雖然沒有正式職務,但其言論對社會能產生較大的影響,這就是位。

而職則是職務,是具體負責執行事務的。

孟子認為應當「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對於影響力較大的位,唯有有真學問、大智慧的人才能夠勝任,而負責執行具體事務的職務,則應當讓有能力、有辦法的能者去擔任。

而由此可知,上文所提及的德與賢,強調的是位,而不是職。

在天下政治清明的時候,學問修養稍差一些的人聽命於學問修養高的人。

當然所謂「小德」或是「大德」並不是真正給每個人進行了界定,而是強調人們都心甘情願接受有德行、有學問的人的領導,這是一種崇德的觀念,是很不錯的社會風氣。

而到了天下無道的時候,社會就不再是「小德役大德」的崇德,而成為了「小役大,弱役強」的「崇武」、「崇錢」了。

儘管孟子總是在推崇德行、仁道,但他絕不是個迂腐的老夫子,亂世強權勝公理的事實他是完全承認的,他認為「斯二者,天也」,且「順天者存,逆天者亡」

之後他舉例說明:

「齊景公曰:『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是絕物也。』涕出而女於吳。」

齊國歷史上有兩位有名的國君,一位是名相晏嬰輔佐的齊景公,而另一位則是名相管仲輔佐的齊桓公。

齊景公時期,南方闔閭當政的吳國崛起,成為一個當時足以匹敵齊國的強國。

面對吳國的威脅,齊景公感嘆既不能命令吳王,又不願接受別人的命令,這是絕路啊。最終齊景公沒辦法,只得含淚把自己女兒嫁到了吳國。

這就是亂世中順天者存的道理。

而之後孟子又說:

「今也,小國師大國,而恥受命焉,是猶弟子而恥受命於先師也。」

那麼在這個亂世中,弱小一些的國家該如何謀求生存呢?孟子一步一步在為自己的最終結論做鋪墊。

他說如今弱小的國家想要效法強大的國家,但卻又不願聽命於強大的國家,這就如同弟子拜師學藝,但又不願聽老師的話。如此一來如何能夠學得學問呢?

不過不願聽命也沒事,我孟老給你們支個招:

「如恥之,莫若師文王。師文王,大國五年,小國七年,必為政於天下矣。」

如果不願聽命於大國,那麼你們就效法周文王吧,如果效法文王實施仁政,那麼大國只需五年,小國也不過七年則必定天下歸之。

「周文王百裡而興之」,周文王當時不過只擁有百裡之地,甚至還沒有孟子時代的滕國大,是很弱小的。

且當時雖商紂王昏庸,但商朝能臣亦有很多,但最終文武二王還是滅掉了商朝,而商朝人民盡數歸順了周。

周文王之所以能夠做到如此,正是因為他實施仁政。

正如孔子所言:「仁不可為眾也。」在仁道面前,再多的敵對勢力都是沒有用的。

這裡孟子搬出周文王的歷史事實以及孔子的言論來告誡君王們實施仁政才是天下歸之的正道。

最後孟子做了結論:

「夫國君好仁,天下無敵。今也欲無敵於天下,而不以仁,是猶執熱而不以濯也。」

只要國君能夠推行仁道,那麼則天下無敵。

但現在天下大亂,各國紛爭不斷,每個國君都想無敵於天下,但卻沒有一個國君願意實施仁政,這就如同燙了手卻不懂得用涼水衝洗。

從孟子的言語中我們能深切感受到孟子對終結亂世的迫切渴望,且孟子一步步循序漸進的引導又飽含說服君王調整政治主張的良苦用心,此番情懷讓人肅然起敬,不由感慨孟子的偉大。

那麼孟子的主張到底管用嗎?

歷史並沒有給與我們答案,但或許沒有答案也正是最為真實的答案。

因為淺薄來看戰國亂世誕生的原因,我們可以說是因為鐵器牛耕的發明,生產力的發展,導致了我們古老農業文明社會結構發生了變革。

也可以說是當時禮崩樂壞,各個當權者只顧滿足瘋狂膨脹的私慾,爭權奪勢,壓迫百姓,以致攪亂了天下。

可不管是什麼原因,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這個時代絕不是一個孟子可以左右的。

因為孟子的仁政並非是一個簡單的政治主張,仁政與否的背後,其實是君權和民權的鬥爭。

而這場鬥爭一直在後世拉扯式的延續著,它成為推動整個封建時代前進和發展的最核心動力,它鑄就了你死我活的中國古代史。

所以孟子的仁政在當時如果得以實施是絕對有效的,因為它代表了百姓的利益,可也正因如此,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它絕對無法得到實施。

這一點孟子直到晚年或許方才明白,所以他最終選擇退隱著書,將滿腔情懷和抱負寄於文字之中,託付給了後世。

所以讀《孟子》一書最重要的便是結合歷史去感受孟子的情懷,如此才能讀出味道來,否則很多地方我們絕對會覺得莫名其妙,甚至還容易誤解孟子是一個迂腐的老夫子。

這也是一些讀書心得,供君參考。

相關焦點

  • 【品讀孟子】告子上(1—4)
    【品讀】告子說的杞柳之性,是生之為性,無善無惡,是本性,即便是木匠,也要順著杞柳的本性,才能做出杯盤,杞柳能做出杯盤是杞柳的實然性,木匠遵從杞柳的實然,杞柳被動接受木匠的本性成為杯盤,木匠屬於技術層面,活在自己的經驗之中。而孟子強調人之為性是向善的,人是主動地與環境互動,有一顆自由心和自由意志,但作為老師和家長,應該跳出經驗,在人的應然層面上去超越。
  • 孟子的「事業心」,你真的懂嗎?
    今天我們繼續品《孟子》。孟子說:「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這是孟子自認最擅長的兩個功夫修養。前面我們聊過了「浩然之氣」,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知言」。公孫丑問孟子:「何謂知言?」什麼是知言呢?以及「九依話術」,即與智者、博者、辯者、貴者、富者、貧者、賤者、勇者、愚者等等不同特點的人該如何去運用話術。這些言辭話術真真假假、虛虛實實,其中心思術法更是絕妙,所以雖然理論上通過別人的言辭可以探查到對方真實想法,但實際運用起來也絕對沒有孟子所說的那麼簡單。
  • 孟子教你如何交友
    原文:孟子謂萬章曰:「一鄉之善士斯友一鄉之善士,一國之善士斯友一國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為未足,又尚論古之人。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譯文:孟子對萬章說:「一個鄉的善士結交一個鄉的善士,一個國家的善士結交一個國家的善士,天下的善士結交天下的善士。認為同天下的善士結交還不夠,便又追溯古代的人物。吟誦他們的詩歌,研讀他們的著作,卻不了解他們是什麼樣的人,可以嗎?是要探討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的。這才是追溯歷史和古人交友。」
  • 如何才能成為聖人?看孔子和孟子怎麼說!
    如何才能成為聖人呢? 聖人者,必定通達天地之正理,必能廣布恩澤以教化大眾。《說文解字》認為:"聖者,通也。"《》:"母氏聖善。傳云:聖、叡也。"《》:"或聖或不。傳云:人有通聖者。有不能者。"《》:"六德敎萬民。智仁聖義忠和。"《》曰:"睿作聖。凡一事精通、亦得謂之聖。按:耳順之謂聖。彼教所言耳根圓通亦此意。"
  • 《孟子》是一本什麼書
    孟子曰:「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客觀的講,戰國時期的國君,幾乎人人心中想著這三宗寶,只是與孟子有所差別:「爭土地,搶人口,奪政權。」孟子的仁政看上去很美,國君們面對滔滔雄辯的孟子,個個畢恭畢敬,但是,他們內心的想法極其一致:誰認真誰就會輸得很慘。
  • 孟子,中國士人的第一標杆,他與孔子,是中國文化獨特的符號
    孟子,中國士人的第一標杆,他與孔子,是中國文化,中國哲學的獨特符號。南師的孟子七講,讀來令人心思躍然,氣色浩然,遺憾讀孟子讀的晚了。與愛人談到孟子的時候,我說,後悔讀孟子遲了,上大學就應該審讀孟子思想。孟子最適合男人讀,孟子也最適合處於艱難困苦的人去讀。
  • 《孟子讀法》
    大思想家孟子和他的傳世之作《孟子》到底是個怎樣的存在?文學評論家張定浩用新書《孟子讀法》(譯林出版社2020年5月出版),對孟子及其重要思想,進行了新穎別致的解讀,為我們理解和把握這部宏闊巨著,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孟子約出生於周安王十七年(公元前385年)前後,早年喪父,家境衰落,由母親撫養成人。
  • 一抹亂世芳華,一朵傾城的亂世之花,如何守衛自己的錦繡良緣?
    一抹亂世芳華,一朵傾城的亂世之花,如何守衛自己的錦繡良緣?喜歡的小夥伴點個關注收藏吧!《民國異夢》作者:春姐簡介: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小菊,她的人生在她三十歲那年拐了一個彎,這個彎拐得有點大,竟然把她拐到了一九四十年,而且還是河南,家裡窮得叮噹響,極品親戚一大堆,讓她更頭痛的是,再過二年可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河南大旱災,這可讓小菊很有壓力。
  • 斬義元滅武田 織田信長是如何成為日本亂世頭號梟雄的?
    月半叔帶你品三國,玩遊戲,你們的月半叔又來了~ "織田信長"這個名字,對於許多熟悉日本戰國文化的朋友來說是再熟悉不過的,作為日本戰國時期末期最著名的梟雄,他性格冷酷,殘忍,野心勃勃,為人特立獨行,殺伐果斷,他一舉終結了長達兩百年的日本亂世,稱得上是戰國亂世裡的頭號梟雄。
  • 這個時代,我們不妨重新讀一讀《孟子》
    《孟子·梁惠王上》一章雖為《孟子》七章中的一小部分。但其中卻包含孟子「仁政」的核心思想,以及孟子遊說、施教的一些思路和技巧,值得我們仔細研讀和思考。《梁惠王上》一章中記載了孟子與三位君王的對話,按照先後順序分別是魏國的梁惠王、梁襄王,以及齊國的齊宣王。
  • 孟子的「知人論世」與「以意逆志」
    孟子 (約前372一前 289),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東南)人。戰國初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傳受業於孔子之孫子思(一說子思的門人)。歷遊齊、宋、滕、魏等國,終不得志,退而與其徒萬章等整理、傳授《詩經》《尚書》等經籍,闡述孔子的學說,作《孟子》七篇。
  • 墨子是如何貶斥孔子的,孟子又是如何評價墨子?
    墨家儒家學說之「新」,在春秋戰國時代來看,既是其一方面迎合了諸侯國君們期圖以禮制來約束日益膨脹的卿大夫和地方權力,另一方面又是在亂世中能夠苟且生存的重要法則,因為儒家大抵還是以「尊尊親親」為原則的,就是要絕對服從於周天子
  • 孟子義、李治廷新劇《十國千嬌》將播,陣容都是高顏值演員
    孟子義、李治廷新劇《十國千嬌》將播,陣容都是高顏值演員文/聽歌打娛新生代女演員孟子義,一直都飽受爭議,不過這並不影響她在演藝圈立足。孟子義的資源不得不說是真的挺好,多次與小鮮肉男神合作,還多次出演女主角。這不她的新劇《十國千嬌》中,孟子義穩穩地坐住了女主角的位置,而這次與她合作的是男神李治廷。《十國千嬌》是根據同名小說改編拍攝的,講述的是男女主人公在亂世中成長,因共同的理想和目標而相聚,最終一同完成目標還收穫愛情的故事。
  • 儒家的反擊——孟子「闢墨」,孟子對墨家思想的批判與超越!
    社會秩序和舊有的政治體制瓦解,在如何對待周禮的問題上,孔墨提出了不同的學說主張。孔子認為周禮借鑑了夏禮和殷禮,在文化上已達到很高的程度,是符合道德生活要求的。而春秋時期天下失序,在孔子看來恢復和弘揚周禮就顯得尤為重要。孔子通過對周禮進行一些損益,提出仁愛的學說,是為了幫助人們了解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為政者也能從中找到長治久安之道。
  • 如何理解孟子說的「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這句話見於《孟子·盡心下》,完整的原文是「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孟子的這句話沒有上下文聯繫,很突兀,這就給人們的理解帶來不便。斷章之文,歷來見仁見智,容易產生分歧,但就這句話,大家的見解卻高度一致,都認同目前傳統的解釋,傳統解釋就是:賢能的人先自己弄明白了,然後才去教別人明白;而今人們自己都不明白,卻想讓其他人明白。
  • 孟子:「緣木求魚」,人生最珍貴的品質是自知之明
    本文由【墨書國學】原創,品讀《儒學》智慧,學習古人文化。很多時候,在一個人生過程中產生災禍和問題的根源,就是一個人不懂得認清和審視自己。孟子和齊宣王兩個人之中有這樣一番對話,其中所涵蓋的智慧就是一個人需要時刻審視自我,避免好高騖遠的欲望,給自己帶來問題的道理。有一天孟子問齊宣王:「大王所要達到的目標,能不能說給我聽聽?」齊宣王笑了一下,沒有回答。
  • 《孟子》10句至理名言,字字珠璣,道出人生真諦!
    《孟子》作為儒家學派的經典作品,記錄了孟子及其弟子關於政治、倫理、教育等的言行和思想觀點,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和為人處世之道,而以下從中精選的這10句至理名言,更是字字珠璣,精闢有深意,值得我們反覆品讀!1.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孟子」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這句經典出自古代四書之一的《孟子》。我們知道孔子是儒學創始人,但力挽狂瀾讓儒學走出歷史低谷的卻是孟子,孟子也被後世尊為「亞聖」,與孔子合稱為「孔孟」。《孟子》這部書的語言暢快流利,比較具有雄辯氣勢,書中不少篇章就是講的孟子與別人辯論,比如這句氣勢磅礴的「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
  • 學藝不學德,能「帶資進組」又如何?耍大牌的孟子義該醒醒了!
    導讀:學藝不學德,能「帶資進組」又如何?耍大牌的孟子義該醒醒了! 在最新一期的《演員請就位2》中,關於孟子義到底該不該擅自改動妝發的事情引起了熱議,視頻中郭敬明大批孟子義就是網紅臉,不該擅自改動造型,不少人稱郭敬明說話太狠了。
  • 夜讀經典 | 孟子是怎麼做老師的?
    在孟子看來,他認為的好教育是什麼樣子呢?今天,我們一起走進孟子的教育思想,看看他是如何做老師的。作為思想家,孟子具有民本思想、天下情懷和居仁由義的理想追求。作為學者,孟子學問博大精深,與人對話辯論能力很強,是一位卓越的老師,「大師」的稱號當之無愧。孟子曰:「人之患在好為人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