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
「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賢役大賢。天下無道,小役大,弱役強,斯二者,天也。」
此段尋常的解釋是天下政治清明的時候,品德差一些的人會被品德較高尚的人驅使,而到了亂世,便成為弱者被強者驅使了。
此種解釋完全是字面解釋,雖然沒錯,但完全沒有讀出文字的內涵。
什麼是賢德?
孟子之前曾跟公孫丑講:「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在孟子的年代,位和職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位不一定擁有實權,也不參與具體事務的執行,其主要特點是擁有較強的影響力。
比如明代早期的內閣大學士,官位不過五品,也沒有實際行政權力,但他們卻是皇帝的私人智囊,他們的言論能夠對皇帝的決策產生影響。
再如當代社會一些媒體大V、公知等等,雖然沒有正式職務,但其言論對社會能產生較大的影響,這就是位。
而職則是職務,是具體負責執行事務的。
孟子認為應當「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對於影響力較大的位,唯有有真學問、大智慧的人才能夠勝任,而負責執行具體事務的職務,則應當讓有能力、有辦法的能者去擔任。
而由此可知,上文所提及的德與賢,強調的是位,而不是職。
在天下政治清明的時候,學問修養稍差一些的人聽命於學問修養高的人。
當然所謂「小德」或是「大德」並不是真正給每個人進行了界定,而是強調人們都心甘情願接受有德行、有學問的人的領導,這是一種崇德的觀念,是很不錯的社會風氣。
而到了天下無道的時候,社會就不再是「小德役大德」的崇德,而成為了「小役大,弱役強」的「崇武」、「崇錢」了。
儘管孟子總是在推崇德行、仁道,但他絕不是個迂腐的老夫子,亂世強權勝公理的事實他是完全承認的,他認為「斯二者,天也」,且「順天者存,逆天者亡」。
之後他舉例說明:
「齊景公曰:『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是絕物也。』涕出而女於吳。」
齊國歷史上有兩位有名的國君,一位是名相晏嬰輔佐的齊景公,而另一位則是名相管仲輔佐的齊桓公。
齊景公時期,南方闔閭當政的吳國崛起,成為一個當時足以匹敵齊國的強國。
面對吳國的威脅,齊景公感嘆既不能命令吳王,又不願接受別人的命令,這是絕路啊。最終齊景公沒辦法,只得含淚把自己女兒嫁到了吳國。
這就是亂世中順天者存的道理。
而之後孟子又說:
「今也,小國師大國,而恥受命焉,是猶弟子而恥受命於先師也。」
那麼在這個亂世中,弱小一些的國家該如何謀求生存呢?孟子一步一步在為自己的最終結論做鋪墊。
他說如今弱小的國家想要效法強大的國家,但卻又不願聽命於強大的國家,這就如同弟子拜師學藝,但又不願聽老師的話。如此一來如何能夠學得學問呢?
不過不願聽命也沒事,我孟老給你們支個招:
「如恥之,莫若師文王。師文王,大國五年,小國七年,必為政於天下矣。」
如果不願聽命於大國,那麼你們就效法周文王吧,如果效法文王實施仁政,那麼大國只需五年,小國也不過七年則必定天下歸之。
「周文王百裡而興之」,周文王當時不過只擁有百裡之地,甚至還沒有孟子時代的滕國大,是很弱小的。
且當時雖商紂王昏庸,但商朝能臣亦有很多,但最終文武二王還是滅掉了商朝,而商朝人民盡數歸順了周。
周文王之所以能夠做到如此,正是因為他實施仁政。
正如孔子所言:「仁不可為眾也。」在仁道面前,再多的敵對勢力都是沒有用的。
這裡孟子搬出周文王的歷史事實以及孔子的言論來告誡君王們實施仁政才是天下歸之的正道。
最後孟子做了結論:
「夫國君好仁,天下無敵。今也欲無敵於天下,而不以仁,是猶執熱而不以濯也。」
只要國君能夠推行仁道,那麼則天下無敵。
但現在天下大亂,各國紛爭不斷,每個國君都想無敵於天下,但卻沒有一個國君願意實施仁政,這就如同燙了手卻不懂得用涼水衝洗。
從孟子的言語中我們能深切感受到孟子對終結亂世的迫切渴望,且孟子一步步循序漸進的引導又飽含說服君王調整政治主張的良苦用心,此番情懷讓人肅然起敬,不由感慨孟子的偉大。
那麼孟子的主張到底管用嗎?
歷史並沒有給與我們答案,但或許沒有答案也正是最為真實的答案。
因為淺薄來看戰國亂世誕生的原因,我們可以說是因為鐵器牛耕的發明,生產力的發展,導致了我們古老農業文明社會結構發生了變革。
也可以說是當時禮崩樂壞,各個當權者只顧滿足瘋狂膨脹的私慾,爭權奪勢,壓迫百姓,以致攪亂了天下。
可不管是什麼原因,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這個時代絕不是一個孟子可以左右的。
因為孟子的仁政並非是一個簡單的政治主張,仁政與否的背後,其實是君權和民權的鬥爭。
而這場鬥爭一直在後世拉扯式的延續著,它成為推動整個封建時代前進和發展的最核心動力,它鑄就了你死我活的中國古代史。
所以孟子的仁政在當時如果得以實施是絕對有效的,因為它代表了百姓的利益,可也正因如此,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它絕對無法得到實施。
這一點孟子直到晚年或許方才明白,所以他最終選擇退隱著書,將滿腔情懷和抱負寄於文字之中,託付給了後世。
所以讀《孟子》一書最重要的便是結合歷史去感受孟子的情懷,如此才能讀出味道來,否則很多地方我們絕對會覺得莫名其妙,甚至還容易誤解孟子是一個迂腐的老夫子。
這也是一些讀書心得,供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