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埃航空難的事大家都知道吧?
朋友圈傳的沸沸揚揚的
各大媒體渲染鼓動大家的恐慌情緒
還有什麼陰謀論都出來了。。。
搞得大家人心惶惶
大呼再也不敢坐飛機啦!
飛機真的那麼危險嗎?
一直以來
每次飛機出點什麼事
就會被鋪天蓋地的報導
我家門口兩輛車撞飛了
隔天倒是什麼新聞都沒看見
這次小編就跟大家聊聊坐飛機到底安不安全
以及那些「騙」了我們很久的謠言
飛機到底安不安全?
噹噹當!先說結論:飛機仍舊是當前最安全的出行方式!
據美國全國安委會對1993~1995年間所發生的傷亡事故的比較研究,坐飛機比坐汽車要安全22倍。
飛機重大事故發生,造成多人傷亡的事故率約為三百萬分之一。
下面我們再來看看6大最常見的飛機謠言
和真相到底是怎樣的
下次不要被騙啦!
謠言1:
飛機越大越安全
因為發動機引擎系統更好
相信很多人都對此深信不疑。每次我定出去玩的機票,我那個死摳的媽媽總是念叨著讓我一定不要省錢,要坐大飛機,說大飛機安全。
▼▼▼真相▼▼▼
對於同類的民航客機,相比較小的機型來說,大型客機的巡航高度往往更高。
這意味著乘坐大型客機遭遇氣流顛簸的概率更低,也會提高乘坐的舒適性。
但平均巡航高度與飛機的事故率之間並沒有必然的聯繫。
因此飛機大小所影響的主要是舒適性,而非安全性。
謠言2:
飛機上後排座位更安全
據說,有那麼一個大眾機械師雜誌統計了1970年~2007年發生在美國的空難生還率,發現後排座位比頭等/商務艙和飛機中前部經濟艙座位有更高的安全係數。哎呀?那看來窮還是有好處的?
▼▼▼真相▼▼▼
這個統計的樣本數過少,缺乏說服力。
飛機上並不存在一定比其他座位更安全的位置。
相比於執著於座位玄學,繫緊安全帶,仔細閱讀安全須知卡其實更實在!
謠言3:
飛機起飛和降落階段較安全
飛得越高風險越大
很多人想當然覺得剛起飛或者降落的時候離地面近,應該會比較安全。飛到萬米高空後,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就只能坐以待斃了。
▼▼▼真相▼▼▼
根據統計,飛機起飛和著陸其實是事故發生率最高的兩個階段,絕大多數空難都發生在起飛階段的3分鐘和著陸階段的7分鐘,因此有「黑色10分鐘」之說。比如這次埃航就是起飛後6分鐘出的事故,並不是大家所認為的飛到一半了才掉下來。
謠言4:
飛機上只有一副降落傘,是給機長用的
飛機上只給機長和機組人員配備了降落傘,出事故後他們可以跳傘逃生,而乘客們只能絕望地祈禱著奇蹟降臨。
▼▼▼真相▼▼▼
這是最不用擔心的一條了。
放心,機長的首要職責就是保障航班的安全,不可能裝備讓機長獨自逃生的設備。《民用航空運輸機長職責》的第十一條明確規定了,機長應該是最後一個離開航空器的人。(突然腦海裡出現鐵達尼號的場景。。。)
謠言5:
飛機上的高空輻射致癌
有磚家稱:人們在高空受到的輻射,要比地面上高出100倍至300倍。一個月內兩次長途飛行,就會吸收4.5mSv的輻射,比X光醫師還多。聽得我嚇死了,每次坐飛機都擔心自己是不是要基因突變了。。
▼▼▼真相▼▼▼
然鵝,這只是謠言~ 高空的輻射確實強於地面,但長途飛行增加的輻射接觸很低,即便是每年飛行數千小時的空乘人員,由於飛行每年增加的輻射劑量也不過2mSv左右!
然後也沒有因為商業飛行中的電離輻射給從業人員帶來某種癌症發病率提高的流行病學證據。
謠言6:
隆胸不能乘飛機,矽膠假體會爆炸
很多愛美給自己身材「加了點料」的仙女聽到這個是不是嚇得都不敢坐飛機了。吶!這年頭造謠是不要錢是吧!
▼▼▼真相▼▼▼
正常飛行時客艙內的壓力會維持在海拔約3000米的水平,這時矽膠假體在飛行過程中會輕微膨脹,而即便飛機在最高巡航高度機艙破裂失壓(12000米左右)的環境下,假體體積會膨脹到原來的兩倍,但仍不會爆炸。仙女們可以大大方方安心坐飛機,不要覺得有什麼心理負擔!
30年前
重大事故的發生率為每飛行一億四千萬英裡一次
如今是14億英裡才發生一起重大事故
安全性提高了十倍
航空業事故發生機率非常低
即便是一個人天天坐飛機
也要一萬四千年才有可能遇上一個航空事故
與其擔心飛機安全惶惶不可終日
還不如小心路上不長眼的汽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