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徵軍中的將領,一個撤回國內損失慘重,一個撤到印度保存建制

2020-12-22 知古社

提到中國的遠徵軍,可能有人知道,也有人不知道。這支部隊就是在1942年至1945年之間,由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派遣的一支9個師10萬餘人的部隊,這支部隊作戰任務就是走出國門前往緬甸與英國軍隊合作打擊日本鬼子。所以這支部隊又稱之為:中國赴緬遠徵軍」。

1941年,太平洋戰爭打響後,戰火很快就燒遍了整個東南亞,隨後日軍調準方向,矛頭直指緬甸。此時的英國也在緬甸設置了一些防務力量。誰知1942年初,日本調集軍隊大約6萬餘人,突然向緬甸發起進攻。

此次日軍調集的兵力遠遠超過英國在緬甸的軍隊。隨後日軍一路橫掃,很快在3月8日就佔領了緬甸的首都仰光,接著日軍為了切斷滇緬公路,又在隨後就開始進攻重鎮曼德勒。

滇緬公路是國民政府於1938年修築的一條連接中國雲南和緬甸的一條公路,建這條公路的原因就是國民政府為了儘快將一些購買和別人援助的戰略物資運進國內。

但是1940年6月,英國在歐洲戰場上一直處於困境之中,於是此時的日本趁機威脅英國,要求英國立即關閉滇緬公路緬甸段,英國被迫與日本籤訂了封路協議。隨後日軍又侵佔了法屬印度支那北部,進一步切斷了中越國際通道。由此中國的抗戰之路變得更加困難。

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爆發,隨後英國為了保衛它在遠東地區為它輸出資源最多的殖民地印度,希望中國派遣部隊支援它在遠東地區的殖民地,特別是印度和緬甸。隨後英國於1940年10月,重新開啟了滇緬公路。

1942年,應英國要求,國民政府下令由遠徵軍第一路副司令長官杜聿明率領部隊10萬餘人入緬甸支援英軍作戰。

然而,這第一次的入緬作戰,卻以失敗而告終。最終遠徵軍選擇了撤退。在撤退時,有兩個方向,一個是當時美國派到中國的遠徵軍總參謀長的史迪威將軍的命令要求所有部隊撤到印度英帕爾;另一個是蔣介石給杜隸明的命令要求杜聿明撤回國內。第五軍軍長杜聿明謹遵蔣介石的命令,要求所有參戰人員全部撤到雲南,而此時緬甸和雲南之間的唯一的安全撤退的路已經被日軍封死,只剩下一條——野人山。

杜聿明二話不說,立即率部進入野人山。最終損失慘重,第200師師長戴安瀾壯烈犧牲。

而此時的第五軍新38師師長孫立人則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選擇脫離了第五軍,遵從史迪威的命令,往西前往印度,最終新38師基本沒有什麼重大損失,依然保持著完整的建制,安全的抵達率英帕爾。

那為什麼杜聿明明知撤回國內要遭受很大的損失,還仍然要遵守老蔣的命令,而沒有像孫立人那樣撤到印度英帕爾呢?

第一:史迪威將軍擔任遠徵軍中國戰區參謀長時,杜聿明在某些問題和作戰思想上於史迪威有矛盾。對此,在後來蔣介石慰問緬甸的部隊時,要求杜聿明極其部隊歸史迪威指揮,於是私下裡杜聿明就問蔣介石:如果史迪威的命令和蔣介石的命令有衝突,不符合蔣介石的決策時,那他杜聿明該聽誰的,對此蔣介石只說了一句話:你可以發電報給我請示了再說。所以這就導致了杜聿明最終撤退時選擇了向國境撤退。

第二:印度的英帕爾是英國的殖民地,而經過第一次入緬作戰經歷的杜聿明,對英國人是絕對的不信任的。1942年4月18日,杜聿明認為東枝這個地方要加強防守,因為這個地方關係到遠徵軍的後路的問題,所以杜聿明建議此地應該快速的派兵增援,當時已經準備有第五軍下轄的新22師和200師組成聯合增援部隊,前去增援東枝。

不料此時史迪威突然收到英軍的一個求援的電文,上面說有一支3000人的日軍部隊,正在進攻他們的駐地喬巴當,同時以想讓他們在這裡繼續作戰為由,要求史迪威能夠速派部隊前去增援。當時的史迪威為了得到英軍的幫助,於是就命令新22師和200師前往喬巴當支援英軍。

對此杜聿明肯定不會同意,然後還和史迪威吵了一架,最終命令200師即刻趕喬巴當。沒想到的是當200師趕到喬巴當時,並沒有發現英軍所謂的3000日軍,他們見到的只是一群忙著匆匆撤退的英軍,於是200師立即匯報給長官部。杜聿明立即命令200師折返前去支援東枝。

可是為時已晚,東枝已經被日軍佔領。

第三:所有部隊撤出時都是向東,如果遵從史迪威的命令掉頭往印度的話是需要一定的時間的。而此時的史迪威在下達了這樣一個命令後,人竟然不見了蹤跡,失聯了。所以導致杜聿明只得請示蔣介石,然後蔣介石命令他們經密支那、葡萄、騰衝撤回國內。

這一撤,直接就導致了第五軍非戰鬥性減員14300多人。

那大家都知道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對於撤往印度的孫立人而言,蔣介石也是他的統領,他這麼做不是違抗軍令嗎,不怕受處罰嗎?

首先先說這個新38師,它之前可是專門負責全國緝私任務的財政部稅警總團,受命於財務部部長宋子文,就算是蔣介石也不能隨便動這支隊伍,雖然後來被國民革命軍整編為新編第38師,但是師長的孫立人還是財政部體現出身,不受蔣介石管轄;再加上孫立人一直以來受的是美式的教育,是個典型的美式軍人,恃才傲物、為人清高,所以能做出這種事情也是意料之中的。

相關焦點

  • 中印戰爭,中國打到印度什麼地方?印度的損失到底有多慘重?
    我國向來都是崇尚和平的禮儀之邦,主張與其他國家和平共處,共同發展,但總有一些宵小之輩趁亂挑釁,比如日本,比如印度。日本挑釁我國的下場大家都知道了,我們迎來了一場全民族的抗戰勝利,而印度呢?他們更慘,他們的一再挑釁惹怒了我國,我國發起了對印自衛反擊戰,而當年我國打到了印度什麼地方?印度方面損失有多麼慘重呢?
  • 穿越萬年禁地:3萬中國遠徵軍葬身野人山,十萬精銳損失大半
    儘管傷亡慘重,但200師仍然抵禦敵人進攻十多天。 東線方面,第6軍於1942年4月24日被迫放棄雷列姆之後,且打且退,1942年5月12日,推到薩爾溫江東面,隨後撤回國內。
  • 血祭遠徵——唯一走出野人谷的女人
    這場悲壯的中國第一次遠徵,僅有一名女兵走出野人山。1942年,印度蘭姆伽基地,一位名叫劉桂英的中國女兵轟動了整個基地,人們都佩服地稱她為女英雄,而她卻說:我不是什麼英雄,我只是個普通的士兵。這位普通的士兵到底有著怎樣的經歷,一個女兵如何能在異國他鄉轟動世界的?1938年,中國在滇西地區動員二十餘萬人,以巨大的犧牲為代價修築而成。
  • 抗日戰爭騰衝反擊戰,日軍兵力嚴重不足,國軍為何卻傷亡慘重?
    騰衝是日軍在西南地區最重要的據點之一,但是此時日本緬甸方面軍因為遭受夾擊而損失慘重,駐守各地的兵力也早已捉襟見肘。山區作戰的日軍霍揆章勃然大怒,其麾下將領均唯唯諾諾,當霍揆章詢問是否有把握髮起第二次總攻時,第二十集團軍將領紛紛表示日軍堡壘太過于堅固,輕易之間難以突破。
  • 1938年臺兒莊血戰,中日雙方傷亡有多慘重,戰死的最高將領是誰?
    導語:1938年臺兒莊血戰,中日雙方傷亡有多慘重,戰死的最高將領是誰?臺兒莊戰役在我們抗日戰爭中佔有重要地位,因為這是第一次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上對日軍的大型戰役勝利,此戰擊打了日軍的囂張氣焰,迫使日軍兩大王牌師團暫緩南下,為徐州會戰的部署贏得了時間,而參戰的中國軍隊英勇頑強,以自身較大傷亡消滅日軍一部,創造了正面戰場成建制包圍並消滅大部日軍兵力的第一場戰術勝利。
  • 世界最富有的國家派55人參加韓戰,卻成為損失最慘重的國家
    而在美國此次組成的聯合國軍中有一個現在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派出44人的一個排參戰犧牲15人卻成了此次戰爭損失最慘重的國家。這個出兵44個人的國家便是歐洲的盧森堡。盧森堡是歐洲大陸上唯一一個君主立憲制的大公國,也是如今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盧森堡國土面積2500多平方千米,人口50多萬,毗鄰法、德、比利時三個國家。
  • 登巴戶外國內首發·徒步緬北原始森林——野人山
    6月20日AA徒步緬甸北部原始森林,預計共15天行程,無嚮導無背夫無補給,全程重裝(55斤到65斤),起點雲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獨龍江鄉,終點緬甸北部克欽邦葡萄縣(如有需要,可從緬北進入印度),此線路為國內首發,五到六人成行…歡迎有高海拔或長線原始森林徒步經驗的強驢報名(有做飯,攝影
  • 3萬人突襲日軍騎兵旅團,大獲全勝,敵兩個騎兵聯隊損失慘重
    其實從熱兵器逐漸成為戰場主流以後,騎兵在世界各國軍隊中就陸續的退出了歷史舞臺,但比較特別的是在中國,騎兵仍然還有很高的受眾,包括當時中央軍在內的軍閥部隊,都有騎兵的建制,比如西北二馬的騎兵部隊,曾給人留下很深的印象,除了曾給我軍造成重大傷亡以外,在抗戰時期也曾出了不少的力,比較有名的如愛國將領馬彪率領的騎八師。
  • 抗戰名將孫立人,率一個軍殲滅日軍10萬人,活埋數千日軍俘虜
    財政部長宋子文派其弟宋子安將其護送到香港治療,武漢會戰時,還沒有痊癒的孫立人就又率部參加了保衛武漢的戰鬥。戰後,孫立人升任稅警總團總團長,將稅警總團被打殘的三個團擴充到六個團的規模。1941年,稅警總團的三個團被裁撤,剩下的三個團被改編為新編38師,出於交換條件,財政部可以派孫立人擔任新38師少將師長。
  • 此人率王牌軍成功撤到臺灣,不料卻遭殺身之禍,50年後真相大白
    當然,還是有幾支戰鬥力不錯又建制完好的部隊能成功撤出大陸,比如52軍劉玉章,先是在遼瀋戰役中帶軍直和25師僥倖從營口逃脫,運到上海後碰到上海戰役,該軍死守月浦,損失慘重,又趕上了最後幾艘軍艦,成功逃往舟山,然後從舟山轉到臺灣,全軍只剩下一萬多人。
  • 艦載飛機墜毀編隊司令死亡,印度軍方抱怨損失慘重,呼籲升級戰機
    值得一提的是,印軍對這款MiG-29K艦載機似乎情有獨鍾,居然一下子購買了45架,設置使用去向顯然是為將來的印度國產航母而準備。問題的關鍵是,印度的國產航母最早也要在2021年底到2022年初才能服役,然而為其準備的艦載機卻在一年內已經墜毀了3架,真可謂是還未開門已經是厄運重重。
  • 夷陵之戰中,劉備陣營損失有多大?看犧牲的將領數量就明白了!
    那麼,蜀漢在這場戰鬥中損失有多重?在《三國演義》中,黃忠死於夷陵之戰,其死原因是為了保護劉備。殺死他的人是吳國將軍叫馬忠,他也是一位箭術大師。一支箭射中黃忠的胳膊,導致黃忠失血過多而死。除黃忠外,蜀中還有六位將軍犧牲。這六個人是張南、馮習、馬良、沙摩柯、傅彤、程畿。傅彤是蜀國的先鋒隊。
  • 淞滬會戰中十三發彈片的孫立人,到緬甸打的日軍十八師團四處逃竄
    在抗日戰爭期間,中國戰場上就出現過不少立下過赫赫戰功的將領,孫立人就是其中比較典型的一位。這位被譽為「東方隆美爾」的將軍在緬甸戰場,讓日軍看到了什麼才是真正的中國軍人。孫立人出生於安徽廬江,後來考入清華大學。清華大學畢業之後,孫立人又以優異的成績取得了公費留學的資格,直接進入美國普渡大學三年級加修土木工程系,僅用一年就畢業了。
  • 印度這次損失慘重,巴基斯坦新戰略聲東擊西,多座印軍哨所被摧毀
    前幾天,印度還偷偷摸摸派了無人機去偵查,結果被巴方無情擊落。最近一次衝突,巴基斯坦取得了上風,他們似乎應用了新的戰略。在這次的衝突中,印度損失慘重,巴基斯坦新戰略聲東擊西,多座印軍哨所被摧毀。巴基斯坦運用新戰略這次印巴雙方又在克什米爾交手了。巴基斯坦似乎對印度前幾天的挑釁行為非常惱火,所以這次主動出擊,回應印度的挑釁。
  • 凌晨突襲,巴鐵無人機火力全開,印度損失慘重,數十座哨所被摧毀
    前段時間持續了一段時間的納卡戰爭讓人們看到了無人機在戰場上的巨大優勢,也讓很多國家受到了啟發,其中就包括印度和巴基斯坦。無人機作戰,這一新戰術也被巴基斯坦所採用。據印度媒體報導,目前,在邊境地區的印軍遭到無人機全天候的監控,所有軍事部署和調動甚至日常訓練都被對手監視,幾乎毫無秘密可言。
  • 古代戰爭史上最強大的部隊,戰鬥力太強了,可以直接秒殺一個村莊
    這一年,馬其頓王亞歷山大遠徵印度,印度的波魯斯統帥率領強大的象軍出擊。這時的戰象背上沒有象輿,也不是獨立的作戰部隊,只由兩個戰士騎著作戰。亞歷山大為了紀念這次特殊的戰鬥,發行了鑄幣和獎章,上面刻有騎著戰馬的亞歷山大和乘坐戰象的波魯斯作戰的圖案。 據史料記載,印度孔雀王朝的陸軍包括步兵、騎兵、戰車兵和象軍,其中象軍是作戰時的突擊力量。
  • 損失巨大!中國一個決定,讓數國損失百億,希望中國能撤回決定
    這次我們國家還向外界宣布了一項重大決定,這也使許多國家付出了數百億美元的代價,他們都要求我國撤回這一決定。眾所周知,我國已經向上發展了許多年,許多國家不願向我們提供技術援助,許多領域的突破都是基於我國自己的研究。造船業就是這種情況。儘管我國起步較晚,技術被壟斷,但面對這種情況,我國也在通過學習來改進其技術。過去,為了學習,我們只能通過從其他國家進口廢棄的船隻進行拆卸和研究。
  • 西夏都城堅不可摧,成吉思汗想到一妙計,結果讓蒙古騎兵損失慘重
    慶幸的是,成吉思汗這個計謀不僅未對中興府造成任何傷害,還讓他的蒙古騎兵損失慘重。不過,在攻打中興府的過程中,我們也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成吉思汗確實是一個軍事天才,只要有他出現的地方,無論戰事對自己如何不利,他都總能想出很多絕妙的主意,將敵人置於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