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中國的遠徵軍,可能有人知道,也有人不知道。這支部隊就是在1942年至1945年之間,由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派遣的一支9個師10萬餘人的部隊,這支部隊作戰任務就是走出國門前往緬甸與英國軍隊合作打擊日本鬼子。所以這支部隊又稱之為:中國赴緬遠徵軍」。
1941年,太平洋戰爭打響後,戰火很快就燒遍了整個東南亞,隨後日軍調準方向,矛頭直指緬甸。此時的英國也在緬甸設置了一些防務力量。誰知1942年初,日本調集軍隊大約6萬餘人,突然向緬甸發起進攻。
此次日軍調集的兵力遠遠超過英國在緬甸的軍隊。隨後日軍一路橫掃,很快在3月8日就佔領了緬甸的首都仰光,接著日軍為了切斷滇緬公路,又在隨後就開始進攻重鎮曼德勒。
滇緬公路是國民政府於1938年修築的一條連接中國雲南和緬甸的一條公路,建這條公路的原因就是國民政府為了儘快將一些購買和別人援助的戰略物資運進國內。
但是1940年6月,英國在歐洲戰場上一直處於困境之中,於是此時的日本趁機威脅英國,要求英國立即關閉滇緬公路緬甸段,英國被迫與日本籤訂了封路協議。隨後日軍又侵佔了法屬印度支那北部,進一步切斷了中越國際通道。由此中國的抗戰之路變得更加困難。
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爆發,隨後英國為了保衛它在遠東地區為它輸出資源最多的殖民地印度,希望中國派遣部隊支援它在遠東地區的殖民地,特別是印度和緬甸。隨後英國於1940年10月,重新開啟了滇緬公路。
1942年,應英國要求,國民政府下令由遠徵軍第一路副司令長官杜聿明率領部隊10萬餘人入緬甸支援英軍作戰。
然而,這第一次的入緬作戰,卻以失敗而告終。最終遠徵軍選擇了撤退。在撤退時,有兩個方向,一個是當時美國派到中國的遠徵軍總參謀長的史迪威將軍的命令要求所有部隊撤到印度英帕爾;另一個是蔣介石給杜隸明的命令要求杜聿明撤回國內。第五軍軍長杜聿明謹遵蔣介石的命令,要求所有參戰人員全部撤到雲南,而此時緬甸和雲南之間的唯一的安全撤退的路已經被日軍封死,只剩下一條——野人山。
杜聿明二話不說,立即率部進入野人山。最終損失慘重,第200師師長戴安瀾壯烈犧牲。
而此時的第五軍新38師師長孫立人則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選擇脫離了第五軍,遵從史迪威的命令,往西前往印度,最終新38師基本沒有什麼重大損失,依然保持著完整的建制,安全的抵達率英帕爾。
那為什麼杜聿明明知撤回國內要遭受很大的損失,還仍然要遵守老蔣的命令,而沒有像孫立人那樣撤到印度英帕爾呢?
第一:史迪威將軍擔任遠徵軍中國戰區參謀長時,杜聿明在某些問題和作戰思想上於史迪威有矛盾。對此,在後來蔣介石慰問緬甸的部隊時,要求杜聿明極其部隊歸史迪威指揮,於是私下裡杜聿明就問蔣介石:如果史迪威的命令和蔣介石的命令有衝突,不符合蔣介石的決策時,那他杜聿明該聽誰的,對此蔣介石只說了一句話:你可以發電報給我請示了再說。所以這就導致了杜聿明最終撤退時選擇了向國境撤退。
第二:印度的英帕爾是英國的殖民地,而經過第一次入緬作戰經歷的杜聿明,對英國人是絕對的不信任的。1942年4月18日,杜聿明認為東枝這個地方要加強防守,因為這個地方關係到遠徵軍的後路的問題,所以杜聿明建議此地應該快速的派兵增援,當時已經準備有第五軍下轄的新22師和200師組成聯合增援部隊,前去增援東枝。
不料此時史迪威突然收到英軍的一個求援的電文,上面說有一支3000人的日軍部隊,正在進攻他們的駐地喬巴當,同時以想讓他們在這裡繼續作戰為由,要求史迪威能夠速派部隊前去增援。當時的史迪威為了得到英軍的幫助,於是就命令新22師和200師前往喬巴當支援英軍。
對此杜聿明肯定不會同意,然後還和史迪威吵了一架,最終命令200師即刻趕喬巴當。沒想到的是當200師趕到喬巴當時,並沒有發現英軍所謂的3000日軍,他們見到的只是一群忙著匆匆撤退的英軍,於是200師立即匯報給長官部。杜聿明立即命令200師折返前去支援東枝。
可是為時已晚,東枝已經被日軍佔領。
第三:所有部隊撤出時都是向東,如果遵從史迪威的命令掉頭往印度的話是需要一定的時間的。而此時的史迪威在下達了這樣一個命令後,人竟然不見了蹤跡,失聯了。所以導致杜聿明只得請示蔣介石,然後蔣介石命令他們經密支那、葡萄、騰衝撤回國內。
這一撤,直接就導致了第五軍非戰鬥性減員14300多人。
那大家都知道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對於撤往印度的孫立人而言,蔣介石也是他的統領,他這麼做不是違抗軍令嗎,不怕受處罰嗎?
首先先說這個新38師,它之前可是專門負責全國緝私任務的財政部稅警總團,受命於財務部部長宋子文,就算是蔣介石也不能隨便動這支隊伍,雖然後來被國民革命軍整編為新編第38師,但是師長的孫立人還是財政部體現出身,不受蔣介石管轄;再加上孫立人一直以來受的是美式的教育,是個典型的美式軍人,恃才傲物、為人清高,所以能做出這種事情也是意料之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