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萬年禁地:3萬中國遠徵軍葬身野人山,十萬精銳損失大半

2020-12-14 騰訊網

1941年6月,日軍佔領越南,滇越鐵路被切斷;同月,蘇德戰爭爆發,蘇聯援華運輸中斷;12月,香港陷落,其通往內地的物資補給被切斷。至此,西方援華物資只能從緬甸仰光,經過惟一一條中國國際運輸通道—滇緬公路輾轉運到昆明。

此時,日軍矛頭也直指緬甸仰光,意欲切斷滇緬公路入口,從後方威脅中國。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派出了最精銳的部隊約10萬人赴緬甸作戰,配合盟軍在滇緬的對日作戰。組成了抗戰歷史上著名的「中國遠徵軍」。

1942年,作為先頭部隊,第5軍200師在師長戴安瀾的率領下率先到達緬甸北部城市臘戌。此時的緬甸,仰光陷落,英軍迅速撤退繞同古城而過,往曼德勒方向逃去。日軍前鋒已經距離同古城不到20英裡,企圖一舉圍殲英緬軍主力。1942年3月29日,在仰光以北260公裡的同古(現東籲),日軍第55師團23000多人與重裝備還遠在臘戌的戴安瀾200師8000餘人展開了戰鬥。儘管傷亡慘重,但200師仍然抵禦敵人進攻十多天。

由於擔任右翼掩護的英軍無故倉皇撤離,導致200師腹背受敵,此時的戴安瀾宣布:「各團營進入陣地,準備戰鬥。本師長立遺囑在先:如果師長戰死,以副師長代之,副師長戰死,參謀長代之,團長戰死,營長代之……以此類推,各級皆然」,準備與同古城共存亡。直到新22師趕到救援才幫200師突出重圍,歷時12天的同古大戰終於宣告結束。只是此時200師這支最精銳的中國部隊已經傷亡過半,元氣大傷。

1942年4月3日,日機首次空襲曼德勒,炸死數百平民。12日,日軍第33師團一個步兵連隊穿過英印軍布下的三重防線,直直插入仁安羌油田西北的濱河大橋,堵住了英緬大軍的退路。孫立人率領的新38師趕赴救援。

由於有7000英軍被日軍圍困在仁安羌,美國總指揮史迪威要求孫立人前往救援。「4月18日天還沒亮,遠徵軍的部隊就在仁安羌附近的陣地埋伏好了,隨著戰鬥第一聲槍響 到戰鬥結束,一直打了三天兩夜,日軍部分陣地被攻克,死裡逃生的英軍和記者、華僑等人安全脫險,向北撤退,部隊成功完成了解救7000英軍的任務後撤離戰場。

仁安羌之戰是中國遠徵軍入緬後第一個勝仗,在關鍵時刻拯救了英軍主力免遭覆滅。孫立人因此獲得英國皇室勳章一枚。

由於前期英國阻撓遠徵軍入緬作戰,遠徵軍在路上走走停停,打了四年仗的遠徵軍長途跋涉到達緬甸仰光的小鎮同古,迎面撞上了追趕英軍的日軍兵團。正當遠徵軍第五軍準備和日軍在中路和日軍決戰時,東西兩線頻頻告急,首先連招呼都不打就逃跑的英軍在半路又被日軍包圍在油田仁安羌,呼喊救護。隨後日軍的裝甲車隊衝散了把手東部要地棠吉的暫55師和新28師。遠徵軍還沒擺開陣勢就被已被打亂方寸,甚至回國的退路也被截斷。遠徵軍開始匆忙撤退。

滇緬與我國本土的自然環境大不相同,醫療條件也不好,這給中國遠徵軍作戰帶來極大的麻煩和不必要的傷亡。僅在野人山一帶,就有數萬軍人犧牲。

野人山是密支那以北一片未被開發的原始森林,位於緬甸最北方,再北是冰雪皚皚的喜馬拉雅山,由於山大林密,瘴癘橫行,據說原來曾有野人出沒,因此當地人將這片方圓數百裡的無人區統稱為「野人山」。這條長達幾百公裡的山間原始叢林從來沒有被開發過,被當地人稱為「魔鬼居住的地方」。戰鬥中受傷的戴安瀾將軍就是在這裡傷重不治而犧牲,幾萬大軍由於找不到嚮導在大森林中迷失方向,又陷入糧食斷絕的地步。

被困於緬北的遠徵軍總司令部及下屬第5軍及第6軍第30師於5月7日突出日軍合圍後,新22師、新30師在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中將和羅卓英的率領下,先後退入印度,長官部於5月24日抵達印度英帕爾地區。東線方面,第6軍於1942年4月24日被迫放棄雷列姆之後,且打且退,1942年5月12日,推到薩爾溫江東面,隨後撤回國內。

中線方面,第5軍軍部和所屬的新22師、第96師主力於1942年4月26日黃昏由皎克西乘汽車、火車向曼德勒轉移,杜聿明按蔣中正7日的命令向國內撤退。而新38師、新22師主力至少需要一天半才可以從前線撤下,杜聿明認為日軍有可能從南北包圍將遠徵軍殲滅,從而下令第93師在右翼掩護,並且在孟拱附近佔領掩護陣地,同時命令各部隊分路回國,自尋生路。5月13日,部隊在曼西破壞了所有重裝備,徒步進入原始森林。新38師師長孫立人沒有聽從杜聿明的命令,向西撤往了印度英帕爾。新38師是第一次遠徵結束之後唯一一支保存建制的部隊。

杜聿明率領第5軍直屬部隊和新22師,離開密瓦公路改道向西北方向追去,翻越了沒有人煙的「熱帶雨林野人山」地區,部隊缺醫少藥,斷糧達8天之久,一度迷失方向,歷盡艱難困苦,很多人因為飢餓、疾病死去,還有一些人因為忍受不了折磨而自殺。後來,一架美國飛機在野人山上空發現了這支軍隊,盟軍隨後空投了電臺、糧食、藥品,輾轉達兩個月之久,使得這支軍隊終於走出了野人山,由於預定回國路線所經的中緬國境已有大量日軍把守,這隻部隊最後還是改道去了印度。杜聿明所部最終於7月25日抵達印度雷多(亦翻譯成列多),沿途因飢餓和疾病死亡2000餘人。

第200師結束東枝(也翻譯成「棠吉」)戰鬥後,奉命向八莫、南坎方向轉移。5月10日在途中與軍補訓處會合,並收容了第6軍、第66軍各一部失散人員。以後沿途突破敵人的封鎖線,經南盤江、梅苗、南坎以西回國。1942年5月18日,第200師分兵兩路通過細(胞)抹(谷)公路,前衛部隊突然遭到伏擊。激戰一天,第二百師傷亡過半,才從東面山坡撕開一條缺口,殘餘官兵得以死裡逃生。戴安瀾在突圍時被兩顆機槍子彈擊中胸部和腹部。1942年5月26日,戴安瀾將軍犧牲。同時在這次戰鬥中,師參謀主任董幹、第599團團長劉樹人、第600團團長劉吉漢均失蹤。部隊由鄭庭笈率領,經千辛萬苦,於6月17日抵達騰衝附近,全師出國時是一個擁有1萬餘人的加強師,最終回到國內時僅剩2600餘人,傷亡達75%以上。

第6軍和第66軍(欠新38師)在戰鬥中大部潰散,陸續分散回國。第96師及炮工兵各一部經孟拱、孟關、葡萄、高黎貢山,於8月17日抵達雲南劍川。據戰後統計,穿越野人山的部隊有3萬到4萬人葬身原始森林,其中第5軍新編第22師野戰醫院的護士劉桂英更是作為唯一健在的、走出野人山的5名女兵之一而聞名。

遠徵軍第一次入緬作戰,出動103000人,傷亡56480人。英軍投入兵力4萬人,撤到印度只有約13000餘人。日軍則傷亡約4500人。日本既封鎖了國際援華運輸線,又打開了西攻印度的大門。原有的作戰物資轉而通過駝峰航線與中印公路輸送。

1942年6月,宋希濂在雲南保山召開緬甸戰役檢討會議,將臘戍失守,入緬遠徵的第5、6軍後路被截斷導致全軍崩潰的原因,歸咎於第66軍的不戰而潰,第66軍和29師的番號被撤消,軍長張軫、第28師、29師長被撤職查辦。

但隨後的1943年中國組織第二批遠徵軍反攻緬甸,先後發動了緬北戰役:胡康河谷戰役、孟拱河谷戰役、密支那戰役。滇西戰役

:松山戰役、龍陵戰役、騰衝戰役等。1945年1月中國遠徵軍和中國駐印軍在芒友勝利會師。3月與英軍在會師。中國遠徵軍和駐印軍任務完成。1945年4月撤銷。

相關焦點

  • 中國入緬遠徵軍慘狀:穿越野人山3萬人剩3000,女兵更是僅存一位
    當時,雖然中國軍隊的人數高於入侵緬甸的日本軍隊,但是作戰經驗和軍用設備都大大不如。特別是不熟悉當地環境這一點,讓遠徵軍吃了大虧。 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中國入緬遠徵軍的慘狀。
  • 野人山比日軍可怕,4萬餘人進山剩下不足1萬,遠徵軍屍骨堆滿山洞
    ▲中國入緬軍翻越「野人山」其實日本的狼子野心早就昭然若揭,謀劃著把中國吞入自己國家,由此,日本妄想切斷海上運輸線,斷絕我國與他國的物資運輸。▲中國入緬軍翻越「野人山」但恰恰是因為日寇,我們的軍隊被逼入一個荒無人煙,野獸出沒的禁地。
  • 遠徵軍首次出國作戰,10萬精銳折損大半,戰敗影響有多大?
    而中國軍隊出動了當時裝備最好的第5軍南下,意在與英軍聯手擊敗日軍,保住這最後一條海外通道。可英國人當時並不這麼想,其只是希望中國軍隊能拖住日軍進攻的速度,以使得英軍能夠安然撤到印度。但英國人這個想法卻從沒有跟中國軍隊透露,結果就是每當中國遠徵軍試圖組織一場會戰時,就會因英國人的自私而流產。因此以第5軍為首的中國遠徵軍10萬精銳南下作戰,幾乎一場像樣的會戰都沒有打成功。
  • 血祭遠徵——唯一走出野人谷的女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中印緬交界處一片原始森林裡,發生了世界軍事史上極其悲慘的一幕,3萬多名中國遠徵軍戰士慘死在這片「綠色魔窟」裡。這場悲壯的中國第一次遠徵,僅有一名女兵走出野人山。1942年,印度蘭姆伽基地,一位名叫劉桂英的中國女兵轟動了整個基地,人們都佩服地稱她為女英雄,而她卻說:我不是什麼英雄,我只是個普通的士兵。
  • 赴緬的中國遠徵軍有多慘?三萬人進野人山只剩3000,女兵更是僅存一位
    察覺到日軍的意圖之後,我國迅速與英國籤訂了《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並在1942年3月從國內抽調了10萬名精兵奔赴緬甸戰場,這就是著名的中國遠徵軍。那麼赴緬的中國遠徵軍有多慘呢? 然而,日軍為了將中國遠徵軍全部留在緬甸境內竟然斷絕了遠徵軍的歸途。於是時任遠徵軍第一路副司令長官杜聿明,只得帶領僅存的3萬將士繞道進入野人山,試圖穿越野人山回到國境。
  • 翻越野人山時,中國遠徵軍曾遭遇過哪些恐怖的事?李明華是個亮點
    這就使得日軍很輕鬆地切斷了中國遠徵軍的先頭部隊200師的退路和補給線。 萬般無奈之下,杜聿明只得下令,第5軍軍部和新編第22師殘部,共約3萬多人,穿越野人山,向西北方向撤退至雲南境內。
  • 整座山被炸得光禿禿,2萬遠徵軍傷亡7000多人
    整座山被炸得光禿禿,2萬遠徵軍傷亡7000多人!大家都知道,在中國的8年抗戰中,日軍一共從3個不同的方向入侵我國。最開始是從東北向關內打。佔領華北之後,日本海軍又在上海登陸,佔領華東和華中。之後兩軍匯合攻打湖南、湖北。最後,日軍因為調整軍事部署等原因,入侵了東南亞,從緬甸攻打我國雲南。
  • 中國軍人最慘烈一仗:七千多入緬遠徵軍將士陣亡,日軍無人生還
    1942年,中國軍隊首次入緬作戰,戴安瀾率領的200師,孫立人率領的新38師都立下了赫赫戰功,但是由於英國軍隊的倉皇后撤,致使中國軍隊處於被動的狀態,最後各部隊奉命回國,中國當時最精銳的第五軍在野人山幾乎全軍覆沒。
  • 抗戰中國遠徵軍敗走野人山,到底損失了多少人?
    但還有一個令人心痛的噩夢,那就是杜聿明和中國遠徵軍第五軍撤退野人山。為此,他和他的第五軍主力選擇了第五條撤退路線——經過緬北的胡康河谷再繞道回國。胡康河谷在緬甸語中的意思是魔鬼居住的地方,相傳只有野人才能在那裡居住,因此這一帶的原始森林也被人們稱之為「野人山」。
  • 登巴戶外國內首發·徒步緬北原始森林——野人山
    根據資料記載,抗日戰爭時期,中國第五軍5萬人越過野人山而抵達印度的,只剩下三四千人,零頭都不到;隨軍撤退的40多名婦女,生還的只有4人;而整個中國遠徵軍入緬參戰的10萬總兵力當中,當時為戰鬥而犧牲的中國軍人約1萬多人,卻有5萬人死在了野人山約在北緯26度東經97度附近,此地為大片的叢林區及沼澤地,夏日。
  • 野人山|青山埋忠骨,清茗敬往昔.
    野人山這個名字,好似生來便帶著野性與神秘,令人不敢靠近半步。但是同時也帶著無盡的吸引力,讓後人止不住去探知,數年前中國遠徵軍迷失在這秘境叢林中的苦難往事。野人山,位於緬甸最北方,是密支那以北一片未被開發的原始森林,再北是喜馬拉雅山。
  • 中國女兵遭野人土著斬首,頭蓋骨用來當水瓢。後人跪哭:對不起
    中國赴緬遠徵軍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部隊加入到緬甸來對抗日本部隊的。可是在赴緬遠徵軍中有很多我國的英雄並沒有榮歸故裡,而是永遠的沉睡在了異國他鄉。段生馗先生為了尋找先輩們的遺物,來到了曾經的緬甸抗日主戰場野人山。但是沒想到他看到了讓人驚訝的一幕。
  • 杜聿明入緬作戰失利敗走野人山,士兵們殺戰馬充飢,女兵情況最慘
    1942年初,日軍第十五軍飯田祥二郎率四個師團分兩路向緬甸進攻。中國派出遠徵軍,杜聿明為第一路副司令長官。杜聿明中國和英國軍隊集結後,制定作戰計劃,分三路南下迎擊日軍。杜聿明第五軍為中路軍,於3月9日接替英緬軍在同古的防務。1942年4月13日開始,遠徵軍走上了慘敗境地。
  • 國民抗日總動員:「抓壯丁」還是「十萬青年十萬軍「 國曆獨家
    「一寸河山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這是抗戰時期廣為人知的一句徵兵語。號召一經提出,大後方校園裡的學子們紛紛投筆從戎,僅西南聯大就有800多人從軍,其中包括校長梅貽琦的兒子梅祖彥,教務長張奚若的侄子等。在西南聯大的舊址上,至今仍有一塊800學子從軍紀念碑。
  • 中國遠徵軍女兵被野人抓走後,頭骨被當作水瓢,後輩:帶您回家
    ▲中國遠徵軍遠徵軍回國難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前,一直處於戰爭狀態,由於戰爭數量多,導致中國的經濟、社會、人力都出現不小的損失。但是這隻遠徵軍卻在這樣的情況下組織起來,可看出中國軍人的素質。在抗日戰爭時期,日本發布宣言稱,將在3個月內滅掉中國。當時的中國政府並不軟弱,蔣介石以前跟隨孫中山走革命路線,因此他絕不會將中國拱手讓人。
  • 遠徵軍中的將領,一個撤回國內損失慘重,一個撤到印度保存建制
    提到中國的遠徵軍,可能有人知道,也有人不知道。這支部隊就是在1942年至1945年之間,由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派遣的一支9個師10萬餘人的部隊,這支部隊作戰任務就是走出國門前往緬甸與英國軍隊合作打擊日本鬼子。所以這支部隊又稱之為:中國赴緬遠徵軍」。
  • 這個中國將軍把10萬大軍丟在了日本,日本人拿他和項羽比
    文/快哉風日本長崎縣松浦市的海灣口有一座16平方公裡的小島,叫鷹島,這裡的海底沉沒著大批元軍戰艦,島上則有遺骨成山,被日本人稱為「元寇終焉之地」。圖:鷹島以「元寇遺蹟」聞名700多年前,數萬遠徵日本的中國軍隊,被一個漢族將軍在此地拋棄,全軍覆亡。一、公元1281年年初,忽必烈下令第二次遠徵日本。
  • 3萬人進山,出來僅3000人,野人山到底多恐怖?一位老兵曾這樣說
    在我國抗日戰場上,多少偉大的中華兒女為了保衛國家而付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在臺兒莊戰役、長沙戰役,淞滬戰場這些大規模戰役背後,無數的軍人前赴後繼,然而我們同樣也不能忘記在外作戰的那支部隊:中國遠徵軍,他們的艱辛,也一點都不比在國內的環境差,對於不少老兵來說,野人山,更是成為了無比可怕的存在。
  • 中國遠徵軍悲壯史:十萬人僅餘四萬,中華兒女埋骨異域
    2011年11月攝於湖南株洲十萬將士赴沙場忠骨漫山幾人歸追訪中國遠徵軍倖存者「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徵戰幾人回。」70多年前,也就是1942年的3月,為保護中國與盟國最後陸上國際交通運輸線滇緬公路,由第5軍、第6軍、第66軍組成的中國遠徵軍第一路入緬援英抗日這是自甲午戰爭以來,中國軍隊首次到國境外作戰。經此一役,尤其是之後的大撤退,中國軍人傷亡慘重。
  • 杜聿明第五軍部下中有3名師長,戴安瀾犧牲,只有他結局最好
    我們都知道在中國近代史上最艱難的抗日戰爭,也是中華民族遭受最危險的一次,而在這場戰爭中,曾湧現出無數英雄事跡也頗讓我們感動,要說起來在國民黨軍之中,一向有五大主力之稱,其中新一軍、新六軍都是經過緬甸蘭姆伽訓練的精銳美械部隊,而這兩支部隊其實都是脫胎於第五軍之中的新編第22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