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聿明第五軍部下中有3名師長,戴安瀾犧牲,只有他結局最好

2021-01-11 歷史秘讀

我們都知道在中國近代史上最艱難的抗日戰爭,也是中華民族遭受最危險的一次,而在這場戰爭中,曾湧現出無數英雄事跡也頗讓我們感動,要說起來在國民黨軍之中,一向有五大主力之稱,其中新一軍、新六軍都是經過緬甸蘭姆伽訓練的精銳美械部隊,而這兩支部隊其實都是脫胎於第五軍之中的新編第22師。

而且師長鄭洞國、廖耀湘也都是出身於第五軍之中,由此可見第五軍的輝煌,不過作為五大主力之一,第五軍本身就是中國第一支機械化部隊,是在抗戰早期德械裝備師損失殆盡以後組建的部隊,1939年改編為第五軍以後,杜聿明任代理軍長,當時第五軍下轄3個師,分別是第200師師長戴安瀾,新編第22師,師長邱清泉,後來廖耀湘也擔任過師長,榮譽第一師師長鄭洞國。

不過第五軍之中人事關係也幾經變動,其中鄭洞國和廖耀湘後來分別擔任了新一軍和新六軍的軍長,鄭洞國在遼瀋戰役中脫離國民黨軍,建國後曾任職參與國家建設,而廖耀湘兵團更是被全殲,其本人也被俘,1968年因心臟病去世,而犧牲最壯烈的莫過於戴安瀾,在穿越野人山的過程中犧牲,讓人甚為惋惜。

不過在第五軍之中還有一位高級將領曾擔任師長職務,但是卻並不如以上幾位出名,而他就是第五軍副軍長、96師師長餘韶,事實上我們說起來第五軍之中並不太熟悉96師,要知道餘韶本身作為將領,在國民黨之中的資歷算是比較老的,這一點連杜聿明也比不上,餘韶本人出生於1891年,在清末時期就曾投身軍旅。

後來還參加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是一員功勳赫赫的戰將,不過餘韶本人任職經歷多半都是在湘軍之中,因此作為地方部隊,餘韶基本上不受老蔣重視,而且縱觀餘韶這一生的任職經歷,也基本上都是在雜牌部隊,因此96師的成分可想而知,那麼就是這樣一支部隊,為何劃入到了第五軍之中呢,原來就在1939年96師奉命參加崑崙關戰役,與第五軍一同抵抗敵軍第五師團。

也因此在戰鬥結束以後,96師被劃入到第五軍下轄中,但這樣做實際上是釜底抽薪,因為老蔣想要收走餘韶的兵權,因此提升他為第五軍副軍長,又很快被免職,失去部隊的餘韶只能以訓練新兵為生,不過因為常年軍旅作戰,所以常年在長沙老家養傷,後來跟隨程潛、陳明仁參加湖南起義,建國後擔任湖南省政協委員,1962年去世。

相關焦點

  • 「民族英雄」戴安瀾犧牲後,他的王牌師200師最終是什麼結局?
    1942年5月,民族英雄戴安瀾在指揮200師突圍時被日軍機槍掃中,身受重傷、壯烈殉國。電視劇《遠徵軍》中有一個片段,蔣介石得知戴安瀾犧牲後深情地說了一句:「海鷗永遠飛走了」。戴安瀾將軍的故事是悲壯的,他在異域打出了國威,也因為他在抗日戰爭中做出的貢獻,戴安瀾將軍犧牲後被認定為民族英雄。
  • 「遠徵軍」杜聿明軍長手下有三個師長,他們都是什麼結局?
    中國遠徵軍第一次遠徵時共有三個軍,分別是杜聿明的第五軍、甘麗初的第六軍以及張軫的第66軍。第一次遠徵失敗後,杜聿明率領第五軍分三路從緬甸撤退。這三路分別是杜聿明本人親率的新編22師、戴安瀾負責斷後的200師以及餘韶統領的96師。杜聿明的第五軍下轄三個師,分別是:第200師師長戴安瀾、新編22師師長廖耀湘、第96師師長餘韶。
  • 戴安瀾為什麼把部隊交給他,他的人生結局如何?
    不幸的是,戴安瀾將軍在同古保衛戰中身負重傷,在帶領第200師撤回祖國途中不治身亡。臨終前,年僅38歲的戴安瀾師長留下遺言:「由步兵指揮官鄭庭笈將部隊帶回祖國!」幾年前,有一家媒體曾經採訪過健在的一位第200師老兵,他曾經是戴師長的通訊兵。
  • 戴安瀾將軍犧牲後,羅斯福為他追授勳章,周總理贈八字輓聯
    在長達八年的全面抗日戰爭中,湧現出了很多的抗日名將,他們在戰場上拋頭顱灑熱血,為民族的自由與解放而戰鬥,其中有不少人都犧牲在了戰場上,甚至有人率軍打出國門,成為了「立功異域揚大漢聲威的第一人」。
  • 國軍中最牛的一個軍,麾下三位師長,日後都成為王牌軍的軍長
    因為在第五軍成立時,麾下三位師長分別是戴安瀾(200師),鄭洞國(榮譽一師),邱清泉與廖耀湘都擔任過新編22師的師長,除了在抗戰中犧牲的戴安瀾之外,其餘三位,日後都成為國軍五大王牌軍的軍長。第18軍有羅卓英,黃維,胡璉,高魁元等將領。而第五軍擁有的王牌悍將,有杜聿明,戴安瀾,邱清泉,鄭洞國,廖耀湘等將領。這些人都是國軍中的驍勇善戰之將,但是日後發展最好的,並且成為國軍王牌軍的軍長是第五軍走出來的將領。
  • 200師師長戴安瀾在緬甸犧牲後,他手下的三個團長結局如何?
    可惜的是,遠徵軍第一次入緬作戰並不如計劃般順利,最終以失敗告終,很多民族英雄都犧牲在了戰場上,比如戴安瀾。 戴安瀾屬於200師,在作戰失敗的時候,全軍準備撤退,不過,日軍卻決定乘勝追擊,圍剿200師,200師瞬間被逼上了絕境。面對日軍的包圍,戴安瀾主動站出來和日軍抗衡,可惜的是,在作戰中,戴安瀾不幸中槍身亡犧牲。
  • 200師師長戴安瀾,在異國他鄉犧牲後手下的三個團長結局如何?
    1942年,中國遠徵軍第五軍200師師長戴安瀾在撤退的途中壯烈殉國,在離家僅僅咫尺之遙時永遠閉上了眼睛,犧牲在異國他鄉緬甸茅邦。戴安瀾的犧牲無疑是令人們悲痛的,他的200師作為國民黨軍中唯一公開的機械化師,擁有的武器可以說是全軍最精良的,而負責領導這支部隊的戴安瀾更是蔣介石的心腹。200師總共由三個團組成,這三個團分別是598團、599團與600團。那麼,在戴安瀾犧牲在異國他鄉後,這三個團何去何從?三個團的團長都去哪裡了呢?讓我們一起看下200師的三個團長在戴安瀾犧牲後的結局。
  • 全國公認的十位抗日名將,為何只有三位黃埔生,有資格入選
    全國公認的十大抗日名將,有國軍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國軍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第5軍軍長杜聿明,新38師師長孫立人,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嶽,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衛立煌,第八戰區副司令長官傅作義,第五軍200師師長戴安瀾,第74軍軍長王耀武,西北軍將領趙登禹。
  • 「民族英雄」戴安瀾,38歲在異國他鄉犧牲,留下的後代結局如何?
    中英盟軍潰敗後戴安瀾帶領200師向國內返回,他們邊打邊退。不過日本卻得勢不饒人,想在緬甸把遠徵軍的先頭部隊圍殲。戴安瀾被包圍後組織200師突圍,突圍過程中,戴安瀾被機槍掃中,身受重傷,他的部下拼死救回了他,用擔架輪流抬著他朝祖國行進。1942年5月,戴安瀾在距離祖國100多裡的異國他鄉緬甸茅邦犧牲,終年38歲。
  • 安徽出了五個抗日名將,一人犧牲,一人留在大陸,三人逃到臺灣
    抗日戰爭中湧現出很多捨生忘死的抗日名將,其中安徽出了五位知名的抗日名將,這五位抗日名將分別是200師師長戴安瀾、虎將衛立煌、新一軍軍長孫立人、裝甲兵之父徐庭瑤與第十軍軍長方先覺。他們五人中,一人犧牲,一人留在大陸,三人跟隨蔣介石逃到了臺灣,那麼,這五人各自的結局怎麼樣呢?
  • 國軍十位抗日名將,為何只有三位黃埔生,有資格入選
    國軍抗日十大名將,有國軍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國軍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第5軍軍長杜聿明,新38師師長孫立人,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嶽,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衛立煌,第八戰區副司令長官傅作義,第五軍200師師長戴安瀾,第74軍軍長王耀武,第132師師長趙登禹。
  • 國民黨最強的機械化部隊第五軍為何會淪落為二流部隊
    1938年10月,第五軍在湖南省湘潭縣成立,全軍下轄3個師共54000人,它是國民黨政府組建最早的一支現代化的裝甲部隊。杜聿明軍長 杜聿明 ,副軍長 鄭洞國,參謀長 :黃翔,副參謀長:羅又倫軍直屬:裝甲部隊:戰車第1團:團長胡獻群,戰車第2團:團長郭增棟,坦克方面裝備84輛(T-26
  • 戴安瀾將軍有什麼功勳?壯烈殉國後,毛主席親自為他寫詩
    【二】少將師長,傲視群倫1939年1月,戴安瀾升任第5軍200師少將師長,請注意,第200師是當時中國唯一一個機械化師,足見蔣介石對他的器重。戴安瀾深知,自己指揮的是國軍精銳中的精銳,榮耀自不必說,但責任也很沉重。
  • 粟裕逢五不戰並非迷信,完爆日寇鋼軍的國民黨第五軍到底有多強?
    這支部隊就是:國民革命軍第五軍他是國民黨政府組建最早的一支現代化的裝甲部隊,曾被譽為"鐵馬雄師"的國民革命軍第五軍!曾在崑崙關戰役中完爆自詡為"天下無敵"的有著「鋼軍」之稱的日軍王牌第五師團第二十一旅團。
  • 穿越萬年禁地:3萬中國遠徵軍葬身野人山,十萬精銳損失大半
    1942年,作為先頭部隊,第5軍200師在師長戴安瀾的率領下率先到達緬甸北部城市臘戌。此時的緬甸,仰光陷落,英軍迅速撤退繞同古城而過,往曼德勒方向逃去。日軍前鋒已經距離同古城不到20英裡,企圖一舉圍殲英緬軍主力。1942年3月29日,在仰光以北260公裡的同古(現東籲),日軍第55師團23000多人與重裝備還遠在臘戌的戴安瀾200師8000餘人展開了戰鬥。
  • 三大戰役殲敵154萬,蔣軍4大將領結局如何?只有他當了俘虜
    那麼這三大戰役中蔣軍主要指揮官都有誰?兵敗之後,他們各自結局如何? 01 遼瀋戰役 遼瀋戰役中蔣軍主要指揮官有衛立煌、鄭洞國。 然而他手下的官兵卻不願和他一條道走到黑,10月21日凌晨,部下以突圍為名挾持鄭洞國放下武器,長春最終獲得了解放。 投誠後的鄭洞國心如死灰,只想做一個老百姓,希望「不廣播、不登報,不出席公開宴會」。對於敗軍之將,解放軍展現出了寬宏大量,答應了他的要求。
  • 戴安瀾:滇緬抗戰第一英雄,二戰中第一位獲得美國勳章的中國軍人
    他是滇緬抗戰的第一英雄,也是「當代之標準青年青年將領」,更是二戰中第一位獲得美國勳章的中國軍人。他死後有周恩來總理為他獻上輓詞,有毛澤東主席為他寫詩,有國民黨領袖蔣介石為他舉行萬人參與的葬禮,更有二十萬百姓跪接英靈。他就是立功異域,發揚中國軍人無畏精神的安徽三傑之一——將軍戴安瀾。
  • 抗戰名將戴安瀾,38歲入緬作戰不幸犧牲,留下4子女皆國家棟梁
    但勝利背後的犧牲也是慘烈的,入緬作戰的中國軍隊一開始因為對戰場環境不熟悉,軍事將領各自為政等諸方面原因遭遇了慘烈犧牲。 關鍵時刻戴安瀾將軍在同古抵禦住追擊的日軍,最終保住英軍部隊及國軍第200師順利撤退。但在自己卻在撤回國境的途中因傷重不治犧牲,時年3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