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嘉和生物藥業有限公司(下稱「嘉和生物」,06998.HK)正式登陸港交所,上市首日,嘉和生物高開21.67%,報29.20港元。
嘉和生物是一家正在進入商業化階段的生物製藥公司,主要聚焦在腫瘤及自身免疫抗體藥研發。公司成立於2007年,原是沃森生物(300142.SZ)的子公司,2018年,沃森生物將嘉和生物的大部分股權出售給了高瓴資本和康恩貝(600572.SH)。
嘉和生物執行董事兼執行長郭峰表示,和其他生物科技公司相比,嘉和生物在市場差異化、產品研發管線和股東支持等方面具有優勢。
以大股東高瓴資本為例,可謂全程押注,從公司A輪到B輪,甚至IPO融資,均有其身影,也印證了高瓴資本在生命科學領域的長線布局。
上市前,高瓴資本旗下的HHJH and HM Healthcare持有35.49%的股份,為公司控股股東,上市後,高瓴資本不再是公司控股股東,持有26.6%的股權,計入高瓴資本的基石投資,最高會持有29.38%股權,仍是單一最大股東。
「在中國的產業版圖中,醫藥醫療行業一定會佔據非常重要的位置。而對醫療瓴域的投資,核心在於以患者為中心,發現真正能夠為醫療生態帶來創新活力的長期要素。」高瓴資本創始人兼執行長張磊在其《價值》一書中如此表示。
產品管線優勢顯著
根據介紹,目前嘉和生物擁有15種候選藥物,其中進度靠前的靶點包括:PD-1、CD20、VEGF、HER2、TNF-α。與此同時,嘉和生物已經挑選出6款在治療腫瘤、自身免疫等慢性疾病適應證方面具有潛力的藥物,正在亞洲進行18項臨床試驗,預計在未來12-18個月內分別向國家藥監局及FDA提交三樣新藥上市申請以及多項臨床研究用新藥上市申請。
郭峰介紹,嘉和生物此次赴港上市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加速推動三款核心腫瘤藥物和一款自身免疫藥物的商業化步伐,具體包括被市場寄予厚望的一款差異化口服CDK4/6抑制劑GB491(Lerociclib)和新型PD-1單抗候選藥物GB226,以及一款新型HER2單克隆抗體候選藥物GB221。此外,還有一款幹擾素基因刺激蛋白激動劑(GB492)預期將聯合GB226發揮協同效應。
有趣的是,嘉和生物在CDK4/6和HER2的布局均顯示了其聚焦乳腺癌治療的企圖心。其從美國G1 Therapettics獨家引進的CDK4/6抑制劑GB491(Lerociclib)已經顯示出了優於同類產品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而靶向單抗藥物HER2(GB221)也並非「單槍作戰」,在其候選研發管線中,還有另一個靶向HER2的在研單抗GB235。郭峰表示,GB235雖然也是靶向HER2,但是與HER2胞外域的結合位點不同於GB221,與GB221聯用時顯示出了更強的抗腫瘤效果,而且未產生單一療法導致的耐藥性。
此外,嘉和生物還開發了靶向HER2的ADC藥物GB251,進一步充實了針對HER2+腫瘤的武器庫。「排名前三的企業才能獲得市場,未來公司希望通過赫賽汀的商業化實現在本土企業中突圍,成為乳腺癌治療領域的領頭企業。」郭峰並不掩飾其對乳腺癌治療市場的野心,「60億元是存量市場,未來還有增量。」
而其布局的PD-1(GB226),郭峰介紹到公司未來布局其與目前市場上其他PD-1的差異性策略。首先是在產品的差異化競爭。嘉和生物以外周T細胞淋巴瘤為突破口。因其是國內第一個治療外周T細胞淋巴瘤的PD-1單抗,也從而獲得了國家藥監局的優先審評審批。
據了解,復發或難治性外周T細胞淋巴瘤患者預後差,在全球範圍內都存在極大的未滿足臨床需求。無論在中國還是美國,都尚未有PD-1單抗被批准用於該疾病的治療。在其他適應證上,GB226圍繞罕見淋巴瘤、宮頸癌及不可切除的復發轉移性腺泡狀軟組織肉瘤臨床研究也正在進行中,這些適應證都儘可能避開已經相對擁擠的市場。
其次,嘉和生物緊跟國際大藥廠的策略,其在大癌腫適應證的布局以探索更為廣泛的聯合治療為主,從而爭取獲得更優的臨床效果。2018年10月,嘉和生物就已經與和記黃埔醫藥達成合作協議,共同探索GB226與呋喹替尼的聯合治療。此外,GB226也正在探索與嘉和生物旗下另一款VEGF單抗GB222連用。
未來盈利潛力可期
郭峰形容:「中國有巨大未被滿足的醫療需求。未來公司將以成為創新療法發現、研究、開發、生產及商業化領域的生物製藥引擎,造福中國乃至全球患者為使命,致力在行業中突圍而出,擴大市場份額,為股東爭取最大的價值。」
他指出,正式登陸港交所意味著公司從生物科技公司向生物製藥公司轉型。其中,成熟的商業化團隊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公司目前正在組建內部商業化團隊,以支持前兩至三款獲國家藥監局批准的藥物資產(包括GB226)的上市。短期內,公司還計劃招聘管理人才,分别致力於PD-1及乳腺癌產品的商業化。
「核心市場會以自建的商業化團隊為主,相對遙遠一些的五六線城市則是會交由其他企業一起做。預計到2021年底,將會建立150~300人的商業化團隊以支持GB226的初始發售,並計劃參加公家醫保目錄談判。」 郭峰說,未來公司還將進一步拓展商業化團隊,以滿足2022年推出更多產品的需求,包括GB221和GB242。
據了解,當前該公司已經在中國設立了上海張江、雲南玉溪和北京辦公室等辦事處及產業基地,在美國舊金山市建立了研究中心,不過,近400名員工中有近80%為科研和臨床開發人員。
在生產體系方面,位於上海張江及雲南玉溪的生產設施均具有產能。其中,玉溪工廠佔地面積8000平方米,預計能夠滿足未來三年到五年的商業化生產需求,包括GB226、GB221及GB242等產品。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於創新藥,嘉和生物在生物類似藥的步伐相對較快,例如CD20和TNF-α,嘉和生物為加速商業化進程則多是以全球試驗為主。目前其曲妥珠單抗目前處於III期臨床。
業內分析認為,嘉和生物未來關鍵的看點或許在雙抗藥物和它的獨家平臺上。據悉,嘉和生物通過收購ABT獲得了一個雙抗開發平臺,主要用於ADC和雙抗藥物的研發。雙抗ADC已成為細胞免疫治療領域的熱門靶點,未來有望出現潛力較大的藥物。
縱觀國內創新藥企業,大部分都是依靠license-in模式或CRO,擁有獨家開發技術平臺的企業相當少。依託平臺優勢,嘉和生物將更容易開展全球臨床試驗。郭峰多次強調,得益於公司計算輔助抗體設計(CAAD)功能的差異化雙特異性單抗抗體平臺,嘉和生物還擁有尖端雙特異性抗體候選藥物組合目前處於臨床前階段。
豐富且具遠見的候選管線布局疊加「卡位」在商業化窗口期的候選產品足以窺見嘉和生物盈利潛力,也讓其從眾多生物科技公司中脫穎而出,轉軌進入生物製藥公司的行列。
郭峰表示,中國的生物創新藥企正遇到一個百年難遇的好時期。之所為這樣認為是因為當前的中國醫藥產業生態,監管日益完備,市場日益有序,資本更願意進入,同時在國家醫保機制下,尤其是將腫瘤藥納入醫保等因素,均對企業創新注入了極大的活力。
(文章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責任編輯:DF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