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組織,一事無成。
這麼說吧,沒有職業球員工會,不僅福特等人解禁遙遙無期,限薪和轉會制度的改革也無從談起。勞資糾紛最早出現在英國,英國是世界工人運動的發源地。
馬克思寫《資本論》,提出「剩餘價值」,是出於對當時產業工人悲慘境地的同情。他認為資本家拿走剩餘價值【也就是利潤】的大部分不公平。「剩餘價值」更多的是政治理論,而不是經濟學理論。
受工潮推動,1833年英國推出《工廠法》,紡織工人,尤其是童工,每天工作不超過10小時。這個立法逐年完善,大大改善了工人的生存狀況,也為職業足球提供了最寶貴的發展資源:球迷。
如果沒有《工廠法》允許工人周六隻上半天班,他們如何進場看球?彼時沒有夜場照明,更沒有電視直播,俱樂部的生存發展,繫於足夠多的「客戶」。
職業球員算不算工人?球員憑「腳藝」謀生,計時支薪,很多人還另有營生,當然算。既算工人,誰來代表他們的利益?足總成立30多年後,職業球員意識到:儘管自己收入比普通工人高得多,待遇卻相對而言更差。
怎麼講?1901年,普通工人平均周薪【44小時】在一鎊上下,有一技之長可掙兩鎊半。球員周薪上限4英鎊,但續約一年一籤,毫無保障。俱樂部不續約,又不讓轉會,你就廢了。成立職業球員工會,勢在必行。
球員工會最早成立於1898年,叫「協會足球球員聯盟【AFU】」。足總和足球聯盟均不承認,三年後散夥。10年後,曼徹斯特的球員再次合謀舉事,領頭的是曼聯邊鋒梅瑞狄斯。對這人沒概念?不妨想像曼聯的拉什福德,曼城的斯特林為同行代言。
比利·梅瑞狄斯
在梅瑞狄斯推動下,1907年12月,西北、東北和中部地區的眾多俱樂部派代表與會,成立「職業球員暨教練聯盟協會」【AFTU】。足總發現工會的宗旨還是挑戰最高周薪和轉會制度,再次拒絕承認。工會威脅罷工,足總立刻宣布對部分工會成員禁賽。
工會骨幹多為曼聯球員,拒不屈服,輿論稱其為「叛逆者聯隊」。足球聯盟惱羞成怒,差點取消曼聯當季的賽程。另一位大神,埃弗頓球星科爾曼力挺工會,主動加入,迫使足總於1909年妥協,承認工會。工會也讓一步,接受最高周薪,但要求贏球和打平有賞。這一狀態維持了40年,最高周薪逐步提高到12英鎊。
蒂姆·科爾曼
戰後經濟復甦,球迷人數激增,球員工會於1955年加入「全國工會理事會」,再次向限薪發起挑戰。職業足球的萌芽期,限薪有一定的積極意義。時間一長,足球發展成觸及多個領域的產業,供求關係隨即建立,再限制俱樂部高薪納賢就不合適了。
美國的職業運動採用工資帽,俱樂部內部自行調節,比足球聯盟強制大鍋飯,操作起來更合理。一個行業總有人出類拔萃。薪水一刀切,傷害的是他們。足球職業化,必然帶來待遇的問題。1885年7月足總批准職業化,受制於當時的形勢,並不情願。
一邊職業化,一邊又想方設法限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俱樂部會在工資之外,另給球員一份「工作」,工資高得離譜。一個看更的,拿到高於行業平均幾倍的工錢。擺明是補貼「看更的」周末踢球。
繼足總批准限薪,足球聯盟於1901年也推出限薪令,距職業化誕生已經15年。這15年裡,尖子球員【比如梅西】一周掙10英鎊,是頂級球員【比如格列茲曼】平均周薪的兩倍。利物浦奪得20世紀第一個英甲冠軍,恰好在限薪政策出臺之前。全隊平均周薪7鎊。限薪令一出,利物浦球員立刻少拿一半。
足球聯盟之外,另有一個聯賽——「南方聯盟」,基本由倫敦和南部地區的俱樂部組成,不受足球聯盟管轄。他們用高薪誘惑球員離開足球聯盟,籤字費開到100英鎊!不少足球聯盟旗俱樂部的球員紛紛叛逃。南方聯盟在1920年被足球聯盟收編吞併,成為後者旗下的丙級聯賽。
英格蘭隊史有一位奇人,名叫湯姆·芬尼【於1998年獲女王冊封爵士】,司職右邊鋒或中鋒,地位相當於魯尼。
湯姆·芬尼爵士
他在1953年隨國家隊出訪義大利,遇到帕勒莫招降:七千英鎊籤字費;月薪130英鎊外加獎金;一幢房子;一輛專車,旅遊費用俱樂部看帳。芬尼當時30歲,效力普雷斯頓,周薪14英鎊。
為什麼義大利青睞芬尼?二戰時,芬尼是一名坦克兵,隸屬蒙哥馬利的第八集團軍,參加轉戰埃及和義大利。休假時,他代表陸軍和當地球隊聯誼,其中一隊的陣中,有大名鼎鼎的奧馬爾沙裡夫【《日瓦戈醫生》的主角】。
回國後,芬尼把帕勒莫的條件拿給俱樂部看:轉會費3萬英鎊。普雷斯頓二話不說,拒絕了。芬尼沒鬧轉會,因為鬧也沒用。本來可以成為百萬富翁,芬尼卻因為轉會制度和薪資政策,退役後還要幹活。他是持牌管子工,接過了家族的管道工程業務。那麼,50年代,一名英格蘭主力國腳能掙多少?滿打滿算一年能掙多少?不到1700鎊:
-744鎊工資,
-400鎊國際賽出場費,
-72鎊聯賽出場獎金,
-45鎊足球聯盟傑出人才獎,
-50鎊足總杯傑出人才獎,
-60鎊歐冠獎金,
-150鎊累積福利等等。
如果他轉會意甲俱樂部,能掙多少?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