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轉會史話系列「二十」:白菜價的蘇聯球員

2020-09-05 鋒言鋒語

蘇聯球員出國,落腳點五花八門。

混得好的去意甲,西甲,差一點的去英、法、德,但你料不到大部分人去的是北歐三國,光是芬蘭就去了16人,佔了一成以上。蘇聯國腳中不少人有猶太背景,以色列成了淘金的下一站,有八九個。

比較出名的,達薩耶夫轉會塞維亞:

達薩耶夫加盟塞維亞

別拉諾夫去了門興:

別拉諾夫加盟門興格拉德巴赫

扎瓦羅夫和阿列尼科夫接踵投奔意甲老婦:

扎瓦羅夫和阿列尼科夫加盟尤文圖斯

米海利琴科加盟桑普多利亞

米海利琴科加盟桑普多利亞

利託夫琴科和普羅塔索夫攜手去了奧林匹亞科斯:

利託夫琴科和普羅塔索夫加盟奧林匹亞科斯

去英國的5人中,東家最好的是坎切爾斯基,1991年加盟曼聯。

坎切爾斯基加盟曼聯

其次是庫茲涅佐夫,落腳點是蘇格蘭,格拉斯哥流浪:

庫茲涅佐夫加盟格拉斯哥流浪

最匪夷所思的去處是哪裡?

你會猜非洲。真有人去,還是倆。提卡楚克和塔蘭去了摩洛哥。

最不可思議的轉會是:噹噹噹噹……,日沃特尼科夫同志,請出列!他去的是亞洲。即使是亞洲,你也可能猜是海灣地區或東南亞。這兩個地方金主蠻多的。

託住你的下巴!日沃特尼科夫同志加盟的是「伊斯蘭教體育會」,孟加拉首都達卡的一家俱樂部,還不是這家俱樂部唯一的蘇聯球員,一年之後,兩位老戰友,庫茲涅佐夫【不是去蘇格蘭那位】和諾維科夫也來了,三人合力,為俱樂部奪得1993年孟加拉職業聯賽冠軍。此時,蘇聯已解體兩年;一度威震歐洲足壇的那支勁旅,煙消雲散。

那個時期,蘇聯運動員,不僅是足球,還有籃球、冰球、網球甚至田徑選手,能在1980年代末走出鐵幕,得益於當時的政治氣候。戈巴契夫推動改革開放,不料各加盟共和國民族主義情緒極度高漲,最終宏觀失控,導致聯盟解體。

多年的高壓閥一旦撤去,就再也沒有回頭路。官府上上下下,大家都在為將來打算,也就沒人認真阻撓運動員留洋。戈氏改開自上而下,文體界最早獲益。上篇講到沙弗洛加盟維也納快速,這筆買賣就是蘇聯球員留洋的發令槍。

從1988年夏天開始,一眾蘇聯國腳如過江之鯽,頭也不回地奔向西方。那裡是「好日子」所在。之後三年多,蘇聯足壇流失近150人【夠得上一個加強連了】,都是該國足球的菁華。蘇聯足球人才流失,是另一種形式的「國有資產流失」——蘇聯私有化的必然結果。切爾西的後台老板阿布,就是通過把國有企業私有化暴富的。

切爾西老闆 阿布拉希莫維奇

社會主義國家,尤其是蘇聯,由國家出錢培養運動員,耗資巨大,但作為政治任務,多少錢都要砸。運動員便成了「國有財產」,叛逃一個,不僅是資產損失,更是政治汙點。帶隊的人要受處分,甚至坐牢。

西方一直不承認社會主義國家有「職業球員」,但認同球員是俱樂部的「資產」。有個段子,利物浦傳奇主教練香克利妙語連珠。

比爾·香克利:「足球高於生死」

聽說某位球員抱怨大腿有傷,他當即呵斥:「什麼叫你的腿有傷?那是利物浦俱樂部的腿!」蘇聯球員散落在西方聯賽,蘇聯國內【以及解體後,俄羅斯及其前加盟共和國】的聯賽水平一落千丈,球隊一進歐戰就被當頭痛擊,打回原形。目睹蘇聯球員「勝利大逃亡」,老前輩們不禁悲從中來。

大留洋只肥了個人,對蘇聯以及各加盟共和國的足球發展,沒有幫助只有打擊。只有寥寥幾位賣出了高價,大部分人你都查不到他們究竟身價幾何。各華約成員國以及南斯拉夫球員留洋大同小異。沙弗洛出國後不到一年,1988年3月,布洛欣也去了奧地利,身價就是幾錢碎銀。他當時卅五歲,相當於去國外開開洋葷,給自己掙筆退休金。他的離開,對蘇聯足球並不造成損失;卻是標誌性的。布洛欣是僅次於雅辛的蘇聯巨星【這兩人都是金球獎得主】,換在改革開放之前,門兒都沒有。

列夫·雅辛


又過了幾個月,歐洲杯打完,國家隊中場大將扎瓦羅夫也走了,加盟尤文圖斯,是第一位投身意甲的蘇聯國腳。二十多年前有部喜劇電影——《義大利人俄羅斯奇遇記》,看了你就能明白,義大利足壇為何對蘇聯球員有好感。

扎瓦羅夫是1986年的蘇聯足球先生,他開了頭,一連串的蘇聯足球先生也跟著走了。扎瓦羅夫創下蘇聯——也是華約國家以及南斯拉夫球員——的身價紀錄,75億裡拉【合600萬美元】。蘇聯足壇以前不知道「賣人」能創匯,一看扎瓦羅夫賣了好價錢,趕緊吆喝搞批發。算算一個連的球員留洋,能給原來效力的俱樂部掙多少?

扎瓦羅夫和布洛欣不同,後者是年邁的偶像,前者卻是大腕,正值盛年。同年11月,門將達薩耶夫加盟塞維亞。不到一年,蘇聯足球失去三位偶像。1989年,金球獎得主別拉諾夫,中場球員阿列尼科夫和奧運金牌得主博羅久克也走了。阿列尼科夫的轉會費雖不及扎瓦羅夫,但也不低,有個200萬美元。

西方俱樂部吃準了東歐生活水準低,球員待遇差,紛紛以高薪邀請。蘇聯球員一看待遇,那叫一個又驚又怒:自己在國內掙的那仨瓜倆棗,還不如西方國家一個修水管的多!別以為出了國,就告別了過去。他們往往成為蘇聯以及後來的俄羅斯俱樂部,甚至黑幫繼續創匯的工具。坎切爾斯基在曼聯好好的,卻突然轉會去了埃弗頓。

第一位身價過百萬英鎊的東歐球員,還不是來自蘇聯,而是波蘭。博涅克在1982世界盃成名,幫助波蘭打進半決賽,被義大利淘汰。這是經過大賽「驗過」的,尤文圖斯馬上出手,以23億裡拉將他帶回都靈。尤文圖斯為什麼高價吃進扎瓦羅夫?蘇聯在88歐洲杯淘汰了義大利!

相關焦點

  • 足球轉會史話系列「十九」:衝破鐵幕
    津申科能去奧地利踢球,要感激兩件事:維也納快速和奧地利共產黨關係很好;一位名叫庫爾特冾斯特卡的奧地利記者是共產黨員,他代快速俱樂部向蘇聯「老大哥」提出借人。蘇聯國家體委再三斟酌,俯允了兄弟黨的要求。蘇聯球員本質上是「業餘運動員」,沒有轉會費也不奇怪。社會主義國家的專業運動員,按西方的定義,是「受國家資助」的專業人士,和服務的機構之間沒有勞資合同,不能算「職業球員」。
  • 足球轉會史話系列「十七」:東歐球員去哪兒了?
    三次從西班牙「抓人」,賣家都是巴薩。破紀錄的球員中,小一半是義大利人【8人】,既有羅西、巴喬這樣的巨星,也有倫蒂尼、阿納斯塔西和薩沃爾迪等人曇花一現。十名外援一半來自南美,阿根廷人最多:西沃裡、馬拉度納和克雷斯波,巴西和烏拉圭各一。
  • 足球轉會史話系列「廿三」:遷徙的渠道
    相比1936年後的蘇聯,華約更接近邦聯,儘管實際上仍是蘇聯掌握最大話語權,畢竟成員國沒有交出主權,它只是一個由盟約綁在一起的軍事組織。波蘭、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的球員在華約內部有一定程度的轉會。蘇聯的很多資深運動健將在編制上掛靠蘇軍各軍兵種【相當於在足協註冊】,派駐華約各國,名義上「加盟」,實際上是「指導工作」,以便進一步控制各國的文體事業。
  • 足球轉會史話系列「十一」:球員工會
    這麼說吧,沒有職業球員工會,不僅福特等人解禁遙遙無期,限薪和轉會制度的改革也無從談起。勞資糾紛最早出現在英國,英國是世界工人運動的發源地。馬克思寫《資本論》,提出「剩餘價值」,是出於對當時產業工人悲慘境地的同情。他認為資本家拿走剩餘價值【也就是利潤】的大部分不公平。「剩餘價值」更多的是政治理論,而不是經濟學理論。
  • 足球轉會史話系列「廿一」:誰是德古茲曼?
    扎瓦羅夫在1988歐洲杯表現十分突出,是蘇聯半決賽完勝義大利的功臣。那場半決賽的首發,在1990世界盃之前,已經走了6人。88歐洲杯前夕,蘇聯全隊無一人效力國外俱樂部;決賽兩年後,全隊成了「僱傭兵」,不再是「國家幹部」。蘇聯將球員以「幹部」的形式掛靠各國人事局,踢球只是「副業」。中文語境裡,這些運動員被冠以「專業」的稱號,西方媒體並不買帳,管這個叫「政府資助」。
  • 足球轉會史話系列「十四」:「打」出來的轉會制度
    後者面臨失去吃職業足球這碗飯的機會,一怒之下罷工,不踢了。折騰了幾個月,紐卡終於放行。但這事沒完。1963年10月,職業球員工會說服他狀告紐卡,藉此廢除轉會制度中扣留球員註冊資格的條款。這場官司對於轉會影響深遠。聽說過「博斯曼法案」吧?該法案裁定球員約滿可自由轉會。
  • 足球轉會史話系列「十五」:義大利人真有錢
    大英在轉會市場上的統治地位,一去不復返。英國的家底比義大利厚實多了。戰後20年,英格蘭仍是足壇強國。儘管在1950世界盃鬧過被美國淘汰的笑話,又在隨後3屆世界盃不進四強,分別被烏拉圭、蘇聯和巴西淘汰。國際足壇對英格蘭仍保持足夠的敬意。英國的好球員也多的是。由於限薪,英國的好手受到意甲俱樂部的誘惑,紛紛跳槽。有的還跑到哥倫比亞淘金。
  • 足球轉會史話系列「廿五」:經紀人
    隨著球員跳槽身價暴漲,經紀人逐漸由幕後走向前臺。二十多年前球員轉會,我們只知道他轉會費大約多少,去了哪家俱樂部,卻極少知道是誰操辦的。那個年代,普通球迷壓根兒不會去打聽球星轉會的細節,都是什麼人在運作。現在?哪個球員可能轉會,球迷基本知道是誰在幫他們打點。咋個打點?登「尋人啟事」嗎?你還別笑,一百多年前,引援就是玩的。直到本世紀初,這招依然管用。
  • 足球轉會史話系列「十三」:「轉會」繼續,「續籤」沒了
    由於薪水誘人,青少年不必埋沒在毫無前途的行業【挖煤、修水管或銷售】,可以投身職業足球,實現自我。解除限薪五年後,英格蘭靠一批年輕球員奪得世界盃。中場球員穆勒瑞也不滿海因斯比自己高那麼多,把合約擲回給秦德爾:「去你*的,老子不籤!」秦德爾在合約上寫了一句話又順著會議桌扔了回來:「你不滿意就給老子滾!」穆勒瑞想了想,籤了。
  • 足球轉會史話系列「十六」:匯率決定了轉會紀錄
    球員來自五湖四海,義大利俱樂部和這些國家的俱樂部打交道,以什麼貨幣結算就很有講究,而用什麼貨幣衡量他們的排名,同樣重要。轉會源自英國,在意甲崛起之前用英鎊為球員標價理所應當。兩次大戰,南美均倖免戰火塗炭,足球發展穩定持續。
  • 足球轉會史話系列「九」:萬惡的限薪
    ,俗稱「工資帽」。上期說到福特,他名垂青史,並不是因為破轉會費紀錄,而是違反薪資規定,引起職業足球一場革命。說限薪前,歪個樓,展開說一下前文提到的「走穴」。大家對娛樂界明星走穴有概念。改革開放之前,體制內的文藝工作者藉業餘時間,應第三方邀請,以個人名義外出表演,收入袋袋平安。 走穴,是舊中國相聲界的行話。清末民初,說相聲的將自己的場地稱為「穴口」,離開自己的地盤,上別處表演,叫「走穴」。
  • 足球轉會史話系列「十二」:希爾廢止限薪
    敵對球迷給他取了很多綽號,比較出名的有「卡斯楚【古巴領袖,以絡腮鬍子著稱】」,「拉比【猶太教教士】」。當時已經有歐冠,球員的國際賽收入也頗可觀,但增幅遠遠落後於整體周薪的漲幅。希爾踢球天賦不高,但聰明,博學,對足球方方面面思考深刻,堪稱「哲學家」。這一品質得益於他球員時代幹過多項兼職——保險公司和證券公司做文員,賣過燈泡,掃過煙囪,參過軍。希爾在1957年就任球員工會主席,立刻遇到桑德蘭違規關餉的難題。
  • 足球轉會史話系列「八」:為什麼桑德蘭被稱為英格蘭銀行
    桑德蘭足球俱樂部 成立於1879年 綽號「黑貓」此後半個多世紀,「白金」鋒線又出現六次:國際米蘭和皇馬各兩次,米蘭和尤文圖斯各一次。家家是豪門。進入1950年代,意甲漸成轉會市場的第一買家,尤文圖斯和國際米蘭力度最猛。1967年,丹麥人尼爾森助博洛尼亞奪得意甲,以五億裡拉【合30萬英鎊】跳到國際,與西班牙人,金球得主蘇亞雷斯搭檔。
  • 足球轉會史話系列「廿二」:什麼是全球化?
    足壇的「海歸」一詞,就是形容祖父輩移民南美的義大利後裔,已為出生國參加過國際賽事,卻在轉會意甲俱樂部後又代表義大利。曾有人質疑「海龜們」的忠誠,義大利功勳主帥波佐不以為然:「如果他們能為義大利去死,那就一定能為義大利比賽!」他帶領義大利蟬聯世界盃,陣中海龜比比皆是。
  • 足球轉會史話系列「十」:桑德蘭被抓了現行
    英國人管這個叫「cook the book」。每個經濟實體,都必須有流水帳,俗稱「簿記」。流水帳記錄因交易而產生的成本和虧損,資產的增減。最早的簿記出現在古巴比倫時期,義大利數學家盧卡帕奇奧裡在15世紀釐定簿記的規則,被尊為現代「會計學之父」。至20世紀中葉,歐洲的簿記已經規範成熟。看一家機構是否存在違規違法,通行的辦法是讓審計署的人查驗該機構的往來帳目。
  • 蘇聯的足球政治:熱血人民和冰冷機器的亂鬥史
    當時的蘇聯官方其實對足球或多或少抱有介心,始終動輒吸引幾千人聚集的球賽對國家體制來說是一件頗危險的事;但同時,國家也樂於透過推廣體育來鼓勵市民做運動,強身健體。二十年代,Starostin所屬的球隊Krasnaia Presnia雖然得到當地的蘇聯共青團支持,但球員的生計始終是一個問題,Starostin和他的足球員弟弟也需身兼副業來養家。
  • 「足球」歐冠百場俱樂部系列之八:帕特裡斯·埃弗拉
    同時他的體能、頭球能力和戰術敏銳性也使他成為歐洲最好的防守球員之一。他是如何在歐冠聯賽中出場100次的埃弗拉的職業生涯開始於義大利,但是他的上升期實際上是在尼斯的兩個賽季開始的。尤其是在2001/02賽季幫助尼斯升入法甲聯賽。隨後他轉會到了摩納哥,迪迪埃·德尚堅持讓埃弗拉改踢邊後衛的位置,而不是他之前踢的邊前衛或邊鋒。
  • 歐洲足球:「全民戰疫」進行時
    甚至要求,今年6月30日和俱樂部合同到期的球員,也儘可能踢完該國當賽季聯賽後,再考慮個人轉會事宜。可以肯定的是,今年的夏季轉會窗口將會有很大的彈性,轉會的數量和金額也將有大幅度的縮水,帶著喧囂泡沫的金元足球,恐將就此進入縮水時代。降薪:大勢所趨與公司運營一樣,面對疫情重重,這些俱樂部開源節流的第一招,便是「減薪」。
  • 「偽球迷」如何快速了解足球?不如從這些遊戲開始
    既然是扮演一名足球經理(也擔任主教練的職責),比賽進行時自然是無法操控球員的,不過可以在教練席上運籌帷幄,調整戰術與球員,在另一個角度上欣賞足球的策略之美。作為大廠科樂美旗下的遊戲,《PES Club Manager》自然繼承了《實況足球》系列的授權,在真實球員名稱和建模的加持之下,玩家能夠更為沉浸其中。
  • 「偽球迷」如何快速了解足球?不如從這些遊戲開始 | A Rank
    標題帶有「Manager」字樣的足球遊戲往往強調俱樂部運營,本作自然不例外,玩家需要事無巨細地處理好俱樂部的名稱、主場、人事、比賽、戰術、設施、贊助商、球員組成等種種事務,讓自己的俱樂部向著冠軍和更高級的聯賽進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