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轉會史話系列「廿三」:遷徙的渠道

2020-09-07 鋒言鋒語

鐵幕內部也有轉會。

蘇聯【以及波、捷、匈、羅等國】球員困在鐵幕之內,淪為華約各國傾力冷戰、拒絕往來的犧牲品。但在華約內部,也存在一個類全球化的生態。華約是比歐盟更早的超級邦聯。蘇聯1922年成立時也是邦聯,但在1936年修改憲法,變成由俄羅斯領銜的聯邦政體,和美利堅合眾國相似。什麼是聯邦?什麼是邦聯?

不妨通過美國內戰了解這兩個概念:聯邦【UNION】:由中央政府統轄,掌握軍事和外交權,內部各邦有較高自治;邦聯【CONFEDERACY】:由若干主權國家締約組成的鬆散聯盟,沒有中央政府,各邦因共同利益和目標結盟【美國南部諸州為保護蓄奴制,相攜退出合眾國】,不放棄主權,協議行事。

相比1936年後的蘇聯,華約更接近邦聯,儘管實際上仍是蘇聯掌握最大話語權,畢竟成員國沒有交出主權,它只是一個由盟約綁在一起的軍事組織。

波蘭、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的球員在華約內部有一定程度的轉會。蘇聯的很多資深運動健將在編制上掛靠蘇軍各軍兵種【相當於在足協註冊】,派駐華約各國,名義上「加盟」,實際上是「指導工作」,以便進一步控制各國的文體事業。之前提到的140多位蘇聯球員留洋,不少人在沙弗洛去奧地利之前,已經在東德、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廠礦球隊蹲點。

1954年 中國男足赴匈牙利學習深造

我國建國之初,派了幾撥國腳前往匈牙利和蘇聯取經,那時學來的專業術語,到今天仍在使用。

另一條遷徙渠道和殖民地有關。從大航海時代起,英、法、比、西、葡紛紛在新大陸瓜分殖民地。留意非洲各國疆界。你會發現,很多國家的邊境整齊得有如一刀切,那就是列強圈定勢力範圍的記號。他們才不管這一刀切下去,有血海深仇的族群落在一國之內。

英國是製造分裂,挖坑埋雷的老手。二戰後承認印度獨立,卻在撤離時將印度一分為三,中間仍是印度,東西兩側都是巴基斯坦。東巴去西巴,還要辦理過境。東巴獨立,成了現在的孟加拉。

大英帝國在香港回歸後正式宣告瓦解,但這個帝國實際上於1960年代就已經不存在了。美國最早叛離帝國,隨後加拿大、澳洲和紐西蘭升格自治,二戰後非洲殖民地紛紛獨立。失去了中央王國之外的領地,也就沒有了帝國。但絕大部分前殖民地仍尊英王為國家元首,於是有了名為「英聯杯」,其實比邦聯還鬆散的政治組織【COMMONWEALTH】。

帝國尚未解體前,大英在殖民地拉夫抽丁參加對外戰爭;戰後,亞非拉殖民地大批移民湧入英國。法、比、荷等國亦然。

有的人因在英法部隊中服役獲公民資格,有的人因殖民地獨立,追隨撤離的白人赴歐定居。西、葡是拉美各國的宗主國,兩國和亞非拉多國「書同文,車同軌」,殖民地的人去西葡宛如回「家」省親。因為這些歷史遺留問題,亞非拉球員得以在歐洲俱樂部立足謀生。

自1954年斯基亞菲諾加盟米蘭,到馬拉度納1984年破紀錄轉會那不勒斯,足壇全球化,體現在拉美各國的義大利後裔「海歸」,以及歐洲內部人才流動。此後35年,則是衝破疆界的全球大遷徙。有的球員帶著世界紀錄赴歐,有的人到了歐洲之後身價暴漲。

大浪淘沙,是金子你總會發光。首先得有浪讓你上岸不是?

徹底拆除西歐各國轉會藩籬的人,是個小人物。渺小到你不知道他是誰,知道了也記不住。這個小人物叫讓-馬克·博斯曼,一名三流比利時球員。

比利時球員 讓-馬克·博斯曼

博斯曼踐行「逆天改命」,永垂史冊。轉會史上的「博斯曼法案」以他的姓氏命名。博斯曼對推動轉會有什麼影響?先來看看背景。

轉會史上,有過三次裡程碑。

第一次是職業化,推出「續籤轉會制」,從此將職業球員從自由人變成「奴隸」。這不是我編的,是前任國際足聯主席布拉特說的。布老當年為總裁鬧轉會站臺,以「職業球員活得像奴隸」為由,希望曼聯放他一馬,玉成他加盟皇馬。

第一個裡程碑,以大衛·傑克的一萬英鎊身價為標誌;第二次,是職業球員工會以罷工相挾,迫使足球聯盟取消最高周薪,讓球員在實現自身價值的道路上,邁出了一大步。轉會費世界紀錄隨即突破十萬英鎊。第三次,就是博斯曼裁決。

這個裁決如開閘洩洪,將原本被轉會制鎖死的人才洪流釋放出來,為「奴隸們」恢復了自由身,致歐洲足壇秩序一地雞毛。轉會費以千萬歐元為單位激增。轉會的成本中,球員工資佔了大頭。

博斯曼要不鋌而走險,和包括東家皇家列日、比利時皇家足協和歐洲足聯在內的多家機構對抗,沒人會知道比利時的一個犄角旮旯,藏著這麼一號「妖孽」。從俱樂部的角度,博斯曼不僅是妖孽,更是洪水猛獸。博斯曼將上述三家告上法庭,最終勝訴。從此,歐盟成員國範圍內,球員合約到期就可以自主選擇下家。世界又回到了1893年之前。

俗話說:蔫人出豹子,兔急也咬人。你不把「妖孽」逼得走投無路,他們不會出來禍害社會。朱重八要是還有口飯吃,大元的國祚還能延續;維也納藝專收了元首,世界會太平多年,千萬聖靈免遭塗炭;如果慕尼黑1860的哥兒們沒給貝肯鮑爾一耳光,拜仁不會橫行德甲幾十年。博斯曼狗急跳牆,真是被逼無奈。

相關焦點

  • 足球轉會史話系列「十四」:「打」出來的轉會制度
    後者面臨失去吃職業足球這碗飯的機會,一怒之下罷工,不踢了。折騰了幾個月,紐卡終於放行。但這事沒完。1963年10月,職業球員工會說服他狀告紐卡,藉此廢除轉會制度中扣留球員註冊資格的條款。這場官司對於轉會影響深遠。聽說過「博斯曼法案」吧?該法案裁定球員約滿可自由轉會。
  • 足球轉會史話系列「廿二」:什麼是全球化?
    足壇的「海歸」一詞,就是形容祖父輩移民南美的義大利後裔,已為出生國參加過國際賽事,卻在轉會意甲俱樂部後又代表義大利。曾有人質疑「海龜們」的忠誠,義大利功勳主帥波佐不以為然:「如果他們能為義大利去死,那就一定能為義大利比賽!」他帶領義大利蟬聯世界盃,陣中海龜比比皆是。
  • 足球轉會史話系列「廿一」:誰是德古茲曼?
    88歐洲杯前夕,蘇聯全隊無一人效力國外俱樂部;決賽兩年後,全隊成了「僱傭兵」,不再是「國家幹部」。蘇聯將球員以「幹部」的形式掛靠各國人事局,踢球只是「副業」。中文語境裡,這些運動員被冠以「專業」的稱號,西方媒體並不買帳,管這個叫「政府資助」。當他們再次於國際賽場集合,蘇聯已成了獨立國協。參加1992歐洲杯的獨立國協,20人的陣容11人在國外俱樂部踢球。
  • 足球轉會史話系列「十一」:球員工會
    這麼說吧,沒有職業球員工會,不僅福特等人解禁遙遙無期,限薪和轉會制度的改革也無從談起。勞資糾紛最早出現在英國,英國是世界工人運動的發源地。馬克思寫《資本論》,提出「剩餘價值」,是出於對當時產業工人悲慘境地的同情。他認為資本家拿走剩餘價值【也就是利潤】的大部分不公平。「剩餘價值」更多的是政治理論,而不是經濟學理論。
  • 足球轉會史話系列「十九」:衝破鐵幕
    哈奇帕納基斯在1975年加盟希臘球隊伊拉克裡斯——綽號「老人家」,是希臘的老字號俱樂部;津申科加盟奧地利豪門維也納快速是1980年,比布洛欣早了8年。哈奇帕納基斯又領先5年。說是轉會,兩人都不牽涉轉會費。哈奇帕納基斯好歹籤了正經合同,津申科沒有。
  • 足球轉會史話系列「十三」:「轉會」繼續,「續籤」沒了
    秦德爾說:「海因斯比你強太多了!」庫克回敬:「**的他能比我強到哪裡去?」中場球員穆勒瑞也不滿海因斯比自己高那麼多,把合約擲回給秦德爾:「去你*的,老子不籤!」秦德爾在合約上寫了一句話又順著會議桌扔了回來:「你不滿意就給老子滾!」穆勒瑞想了想,籤了。
  • 足球轉會史話系列「二十」:白菜價的蘇聯球員
    那裡是「好日子」所在。之後三年多,蘇聯足壇流失近150人【夠得上一個加強連了】,都是該國足球的菁華。蘇聯足球人才流失,是另一種形式的「國有資產流失」——蘇聯私有化的必然結果。切爾西的後台老板阿布,就是通過把國有企業私有化暴富的。
  • 足球轉會史話系列「十六」:匯率決定了轉會紀錄
    轉會源自英國,在意甲崛起之前用英鎊為球員標價理所應當。兩次大戰,南美均倖免戰火塗炭,足球發展穩定持續。意大、德、法、荷、比等國紛紛經濟復甦,這些國家之間的足球交流,包括球員轉會,基本建立在美元為基礎的貨幣體系上。倒不是球員轉會使用美元,而是這些國家的經濟基本靠美援主導和推動。美國國力空前強大,歐洲各國的貨幣和美元掛鈎才能保持穩定。這就是著名的「布雷頓森林協議」。
  • 足球轉會史話系列「九」:萬惡的限薪
    ,俗稱「工資帽」。上期說到福特,他名垂青史,並不是因為破轉會費紀錄,而是違反薪資規定,引起職業足球一場革命。說限薪前,歪個樓,展開說一下前文提到的「走穴」。大家對娛樂界明星走穴有概念。改革開放之前,體制內的文藝工作者藉業餘時間,應第三方邀請,以個人名義外出表演,收入袋袋平安。 走穴,是舊中國相聲界的行話。清末民初,說相聲的將自己的場地稱為「穴口」,離開自己的地盤,上別處表演,叫「走穴」。
  • 足球轉會史話系列「廿五」:經紀人
    二十多年前球員轉會,我們只知道他轉會費大約多少,去了哪家俱樂部,卻極少知道是誰操辦的。那個年代,普通球迷壓根兒不會去打聽球星轉會的細節,都是什麼人在運作。現在?哪個球員可能轉會,球迷基本知道是誰在幫他們打點。咋個打點?登「尋人啟事」嗎?你還別笑,一百多年前,引援就是玩的。直到本世紀初,這招依然管用。世紀之交,萊斯特城在足總杯八強抽到韋康比。
  • 足球轉會史話系列「十五」:義大利人真有錢
    耶普松是轉會史上的重要標誌。哈塞·耶普松他從亞特蘭大加盟那不勒斯,標誌著「意甲時代」揭幕。查爾斯在意甲非常成功,為「老婦」拿了3屆意甲,兩次捧起義大利杯,並在1958年以28球穿走意甲金靴。查爾斯在尤文5年,155場比賽破門108次,在那個年頭是個驚人的紀錄。查爾斯和鋒線搭檔西沃裡、博尼佩爾蒂【後擔任尤文主席多年】合作無間,被譽為「神聖三叉戟」。
  • 足球轉會史話系列「十七」:東歐球員去哪兒了?
    三次從西班牙「抓人」,賣家都是巴薩。破紀錄的球員中,小一半是義大利人【8人】,既有羅西、巴喬這樣的巨星,也有倫蒂尼、阿納斯塔西和薩沃爾迪等人曇花一現。十名外援一半來自南美,阿根廷人最多:西沃裡、馬拉度納和克雷斯波,巴西和烏拉圭各一。
  • 足球轉會史話系列「十二」:希爾廢止限薪
    1952年,瑞典人葉普松以5.2萬英鎊從亞特蘭大加盟那不勒斯,到2000年克雷斯波5500萬歐元從帕爾馬轉會拉齊奧,23筆破紀錄轉會,意甲佔了18。葉普松之後20年,意甲專職刷紀錄。敵對球迷給他取了很多綽號,比較出名的有「卡斯楚【古巴領袖,以絡腮鬍子著稱】」,「拉比【猶太教教士】」。
  • 足球轉會史話系列「八」:為什麼桑德蘭被稱為英格蘭銀行
    桑德蘭足球俱樂部 成立於1879年 綽號「黑貓」桑德蘭接過「英格蘭銀行」的頭銜,砸錢比阿森納還狠。不是一次,而是兩次,每次還砸兩把大的。此後半個多世紀,「白金」鋒線又出現六次:國際米蘭和皇馬各兩次,米蘭和尤文圖斯各一次。家家是豪門。進入1950年代,意甲漸成轉會市場的第一買家,尤文圖斯和國際米蘭力度最猛。1967年,丹麥人尼爾森助博洛尼亞奪得意甲,以五億裡拉【合30萬英鎊】跳到國際,與西班牙人,金球得主蘇亞雷斯搭檔。
  • 足球轉會史話系列「十」:桑德蘭被抓了現行
    英國人管這個叫「cook the book」。每個經濟實體,都必須有流水帳,俗稱「簿記」。流水帳記錄因交易而產生的成本和虧損,資產的增減。最早的簿記出現在古巴比倫時期,義大利數學家盧卡帕奇奧裡在15世紀釐定簿記的規則,被尊為現代「會計學之父」。至20世紀中葉,歐洲的簿記已經規範成熟。看一家機構是否存在違規違法,通行的辦法是讓審計署的人查驗該機構的往來帳目。
  • 曹宏威:廿三條速立法免「中門大開」
    曾任基本法諮詢委員會委員、前港區人大代表,一直從事生化科研的學者曹宏威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坦言,香港基本法第廿三條的條文其實已是「先寬後緊」,容許香港自行立法,但回歸至今香港已經歷了多次明顯的外部勢力幹預事件,因此強烈希望廿三條能盡快立法,以免「中門大開」。
  • 穆裡尼奧興衰史「廿三」:支持
    後來穆裡尼奧和博格巴勢成水火,「鵝毛」們說博格巴是「內鬼」,非他所需,三德子硬塞的。翻看當時各家媒體報導,別說找不到絲毫證據,顯示三德子給穆裡尼奧下套,買個內鬼就為給他上眼藥,就連穆對這筆買賣「有保留」的文字也沒有。媒體記載穆裡尼奧對博格巴加盟的態度一致:「博格巴是世界最佳中場,對爭冠有極大幫助,我特意把六號球衣留給了他。」3500百萬歐元【除非列明,下同】的雷納託·桑謝斯沒買到,破紀錄買個高配的博格巴,是害你?
  • 「足球」歐冠百場俱樂部系列之八:帕特裡斯·埃弗拉
    隨後他轉會到了摩納哥,迪迪埃·德尚堅持讓埃弗拉改踢邊後衛的位置,而不是他之前踢的邊前衛或邊鋒。事實證明,埃弗拉在新位置上表現非常出色,幫助摩納哥在2004年打進歐冠決賽。系列相關文章:「足球」歐冠百場俱樂部系列之七:安德烈亞·皮爾洛「足球」歐冠百場俱樂部系列之六:大衛·貝克漢姆「足球」歐冠百場俱樂部系列之五:弗蘭克·蘭帕德「足球」歐冠百場俱樂部系列之四:路易斯·菲戈「足球」歐冠百場俱樂部系列之三:安德烈·舍甫琴科「足球」歐冠百場俱樂部系列之二:奧利弗·卡恩
  • Nike、adidas、Converse「牛年」限定系列球鞋盤點!
    隨著2021農曆新年「牛年」即將到來,各家運動品牌如Nike、adidas、Converse、UA、Vans均紛紛推出新年CNY系列限定球鞋,在鞋款中注入濃厚東方新年韻味,並結合許多牛年元素,打造年節最潮鞋履。過年買新鞋還沒想法?那就考慮以下這幾雙吧!
  • 「那個冒牌足球經紀人,差點毀了我的職業生涯」
    可事情仍然往最糟糕的方向發展,失業的布雷特,成為了一個冰冷且殘酷的騙局受害者——專家警告說,在疫情大流行期間,「冒牌經紀人」成為了一個社交媒體時代的「全球性問題」。而這些「李鬼」的目標,就是那些急於成為職業球員的足球運動員。他們用虛假的合同和試訓機會引誘那些追逐足球夢的小青年,並騙取他們的現金,然後他們就「失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