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轉會史話系列「十九」:衝破鐵幕

2020-09-03 鋒言鋒語

許多官方紀錄顯示,阿納託利·津申科是第一位加盟國外俱樂部的蘇聯球員。

阿納託利·津申科

實情並非如此。第一位蘇聯球員應該是……,【深呼吸再念】瓦西裡斯·哈奇帕納基斯。

瓦西裡斯·哈奇帕納基斯 「希臘馬拉度納」

究竟誰對?有趣的拐點也就在這。

哈奇帕納基斯在1975年加盟希臘球隊伊拉克裡斯——綽號「老人家」,是希臘的老字號俱樂部;津申科加盟奧地利豪門維也納快速是1980年,比布洛欣早了8年。哈奇帕納基斯又領先5年。說是轉會,兩人都不牽涉轉會費。哈奇帕納基斯好歹籤了正經合同,津申科沒有。

津申科能去奧地利踢球,要感激兩件事:維也納快速和奧地利共產黨關係很好;一位名叫庫爾特冾斯特卡的奧地利記者是共產黨員,他代快速俱樂部向蘇聯「老大哥」提出借人。蘇聯國家體委再三斟酌,俯允了兄弟黨的要求。

蘇聯球員本質上是「業餘運動員」,沒有轉會費也不奇怪。社會主義國家的專業運動員,按西方的定義,是「受國家資助」的專業人士,和服務的機構之間沒有勞資合同,不能算「職業球員」。

津申科去奧地利踢球的方式有點非主流——以蘇聯駐奧使館電器工程師的身份抵達維也納,給人的感覺就是:「閒著也是閒著」,於是撥冗為「快速」踢球。既然是業餘玩票,拿薪水就不合適了。快速給津申科的工資,一分不少,統統落在蘇聯使館手裡。使館無端端成了創匯單位。

創匯?幾十年前的很多社會主義國家,外匯不能作為通貨,也不得掌握在私人手裡。企業或事業單位為國家帶來外匯收入,都叫創匯。國家把外匯收了,再按牌價兌給你。

津申科原擬在維也納只待一年。因為功夫太好,為快速拿了奧甲,又拿了奧杯,主人家一再挽留,盛情難卻。他又多待了兩年。哈奇帕納基斯不一樣。他生在希臘政治難民家庭,在烏茲別克加盟共和國的塔什幹地區長大。名字「瓦西裡斯」,就是普通俄國教名「瓦西裡」的希臘語拼法。因為天賦異稟,被當地球探發現,吸收進當地俱樂部「塔什幹棉農」。棉農打進蘇聯頂級聯賽,按照法律,小哈必須申請入籍才能在繼續上場。

哈奇帕納基斯於是入籍,還代表蘇聯兩級青年隊上場,參加了1976年的奧運預選賽,被視為布洛欣的衣缽傳人。1974年,希臘的軍人獨裁結束,流亡在外的希臘難民陸續回國。哈家也不例外。小哈又隨家人返回祖籍塞薩洛尼基,加盟當地俱樂部伊拉克裡斯,效力該隊16年。

伊拉克裡斯足球俱樂部

該隊的上座率,全靠瓦西裡斯撐著。希臘一看這孩子好強,立刻召他進國家隊,和波蘭打了一場友誼賽。國際足聯馬上出面制止:他為蘇聯上過場!

蘇聯其實不在乎,國內人才多的是,何必留難一個孩子?希臘足協不敢得罪國際足聯,沒有讓蘇聯出面協調幫忙。此事不了了之。如果希臘有此人助陣,不必等上20年才打進世界盃。嚴格來講,哈奇帕納基斯和津申科也不算先驅。之前已經有人在國外踢球。

1970年代中,有不下三人在東德和波蘭的俱樂部踢球。都不算轉會。多爾戈夫、卡裡莫夫和伊萬諾夫分別是蘇聯在東德和波蘭駐軍的球隊成員,他們為當地的廠礦企業球隊踢球,多以教練兼球員的身份,屬於老大哥下基礎傳幫帶。

蘇聯體委沒拿哈奇帕納基斯當自己人,純粹的俄羅斯人還用不完呢,少個把外族歸化球員有啥影響?蘇聯球員,特別是國腳,出國踢球的起點始自謝爾蓋沙弗洛。

謝爾蓋·沙弗洛

沙弗洛是烏克蘭人,在拉脫維亞加盟共和國成名,因表現傑出,天資不錯,被「調」到莫斯科效力斯巴達克【既然是專業運動員,也就不存在「轉會」】。這是當時的慣常做法:領導覺得誰該為哪個隊踢球,只需一紙調令。一個子兒都不用掏。

斯巴達克主教練貝斯科夫同時又是蘇聯國家隊主帥。這又是國情——所謂「國內練兵,一致對外」。沙弗洛為斯巴達克奪得1979年全蘇錦標賽【蘇聯頂級聯賽】,參加了莫斯科奧運,半決賽輸給東德,只得銅牌。著名國腳達薩耶夫、希迪亞圖林、巴爾塔沙和沙弗洛是隊友。

達薩耶夫、希迪亞圖林、巴爾塔沙

1986年,沙弗洛加盟莫斯科魚雷【蘇聯海軍的球隊】,已經30歲了。這個年齡在蘇聯和當時的大部分社會主義國家,運動員的競技生涯就算到頭了。退役去地方足協或體委帶梯隊,是很多人的出路。

時來運轉,奧地利人又找上門來。

有招聘津申科的經驗,維也納快速「快速」籤下沙弗洛。1987年,沙弗洛轉會維也納快速時,已經是31歲「高齡」。和津申科一樣,沙弗洛也立刻為快速奪得奧甲。職業生涯暮年,還有機會實現人生價值,不錯了。普斯卡什加盟皇馬時,不也這個年紀?

沙弗洛出國,推動蘇聯國腳像滾雪球一樣競相留洋。中國改開十年後,戈巴契夫也開啟蘇聯的體制改革和經濟開放。蘇聯球員終於迎來實現自身價值的契機。

蘇聯體委對運動員出國有限制:須為國家贏得過榮譽,30歲以上。我國的類似政策略為寬鬆,足球運動員28歲以上就符合部分條件。得益於蘇聯在1986世界盃和1988歐洲杯上的突出表現,那兩屆國腳中的大部分被「批發」到西歐。1990世界盃之前,共有30多名蘇聯球員走出「鐵幕」,至蘇聯解體【1991年12月別洛韋日條約】,留洋的蘇聯球員接近150人,去向五湖四海,有些地方你做夢都想不到。

相關焦點

  • 足球轉會史話系列「廿三」:遷徙的渠道
    鐵幕內部也有轉會。蘇聯【以及波、捷、匈、羅等國】球員困在鐵幕之內,淪為華約各國傾力冷戰、拒絕往來的犧牲品。但在華約內部,也存在一個類全球化的生態。華約是比歐盟更早的超級邦聯。蘇聯1922年成立時也是邦聯,但在1936年修改憲法,變成由俄羅斯領銜的聯邦政體,和美利堅合眾國相似。什麼是聯邦?什麼是邦聯?
  • 足球轉會史話系列「二十」:白菜價的蘇聯球員
    那裡是「好日子」所在。之後三年多,蘇聯足壇流失近150人【夠得上一個加強連了】,都是該國足球的菁華。蘇聯足球人才流失,是另一種形式的「國有資產流失」——蘇聯私有化的必然結果。切爾西的後台老板阿布,就是通過把國有企業私有化暴富的。
  • 足球轉會史話系列「十四」:「打」出來的轉會制度
    後者面臨失去吃職業足球這碗飯的機會,一怒之下罷工,不踢了。折騰了幾個月,紐卡終於放行。但這事沒完。1963年10月,職業球員工會說服他狀告紐卡,藉此廢除轉會制度中扣留球員註冊資格的條款。這場官司對於轉會影響深遠。聽說過「博斯曼法案」吧?該法案裁定球員約滿可自由轉會。
  • 足球轉會史話系列「十六」:匯率決定了轉會紀錄
    轉會源自英國,在意甲崛起之前用英鎊為球員標價理所應當。兩次大戰,南美均倖免戰火塗炭,足球發展穩定持續。意大、德、法、荷、比等國紛紛經濟復甦,這些國家之間的足球交流,包括球員轉會,基本建立在美元為基礎的貨幣體系上。倒不是球員轉會使用美元,而是這些國家的經濟基本靠美援主導和推動。美國國力空前強大,歐洲各國的貨幣和美元掛鈎才能保持穩定。這就是著名的「布雷頓森林協議」。
  • 足球轉會史話系列「十七」:東歐球員去哪兒了?
    三次從西班牙「抓人」,賣家都是巴薩。破紀錄的球員中,小一半是義大利人【8人】,既有羅西、巴喬這樣的巨星,也有倫蒂尼、阿納斯塔西和薩沃爾迪等人曇花一現。十名外援一半來自南美,阿根廷人最多:西沃裡、馬拉度納和克雷斯波,巴西和烏拉圭各一。
  • 足球轉會史話系列「十一」:球員工會
    這麼說吧,沒有職業球員工會,不僅福特等人解禁遙遙無期,限薪和轉會制度的改革也無從談起。勞資糾紛最早出現在英國,英國是世界工人運動的發源地。馬克思寫《資本論》,提出「剩餘價值」,是出於對當時產業工人悲慘境地的同情。他認為資本家拿走剩餘價值【也就是利潤】的大部分不公平。「剩餘價值」更多的是政治理論,而不是經濟學理論。
  • 足球轉會史話系列「十三」:「轉會」繼續,「續籤」沒了
    秦德爾說:「海因斯比你強太多了!」庫克回敬:「**的他能比我強到哪裡去?」中場球員穆勒瑞也不滿海因斯比自己高那麼多,把合約擲回給秦德爾:「去你*的,老子不籤!」秦德爾在合約上寫了一句話又順著會議桌扔了回來:「你不滿意就給老子滾!」穆勒瑞想了想,籤了。
  • 足球轉會史話系列「九」:萬惡的限薪
    ,俗稱「工資帽」。上期說到福特,他名垂青史,並不是因為破轉會費紀錄,而是違反薪資規定,引起職業足球一場革命。說限薪前,歪個樓,展開說一下前文提到的「走穴」。大家對娛樂界明星走穴有概念。改革開放之前,體制內的文藝工作者藉業餘時間,應第三方邀請,以個人名義外出表演,收入袋袋平安。 走穴,是舊中國相聲界的行話。清末民初,說相聲的將自己的場地稱為「穴口」,離開自己的地盤,上別處表演,叫「走穴」。
  • 足球轉會史話系列「廿一」:誰是德古茲曼?
    88歐洲杯前夕,蘇聯全隊無一人效力國外俱樂部;決賽兩年後,全隊成了「僱傭兵」,不再是「國家幹部」。蘇聯將球員以「幹部」的形式掛靠各國人事局,踢球只是「副業」。中文語境裡,這些運動員被冠以「專業」的稱號,西方媒體並不買帳,管這個叫「政府資助」。當他們再次於國際賽場集合,蘇聯已成了獨立國協。參加1992歐洲杯的獨立國協,20人的陣容11人在國外俱樂部踢球。
  • 足球轉會史話系列「廿五」:經紀人
    二十多年前球員轉會,我們只知道他轉會費大約多少,去了哪家俱樂部,卻極少知道是誰操辦的。那個年代,普通球迷壓根兒不會去打聽球星轉會的細節,都是什麼人在運作。現在?哪個球員可能轉會,球迷基本知道是誰在幫他們打點。咋個打點?登「尋人啟事」嗎?你還別笑,一百多年前,引援就是玩的。直到本世紀初,這招依然管用。世紀之交,萊斯特城在足總杯八強抽到韋康比。
  • 足球轉會史話系列「十五」:義大利人真有錢
    耶普松是轉會史上的重要標誌。哈塞·耶普松他從亞特蘭大加盟那不勒斯,標誌著「意甲時代」揭幕。查爾斯在意甲非常成功,為「老婦」拿了3屆意甲,兩次捧起義大利杯,並在1958年以28球穿走意甲金靴。查爾斯在尤文5年,155場比賽破門108次,在那個年頭是個驚人的紀錄。查爾斯和鋒線搭檔西沃裡、博尼佩爾蒂【後擔任尤文主席多年】合作無間,被譽為「神聖三叉戟」。
  • 足球轉會史話系列「十二」:希爾廢止限薪
    1952年,瑞典人葉普松以5.2萬英鎊從亞特蘭大加盟那不勒斯,到2000年克雷斯波5500萬歐元從帕爾馬轉會拉齊奧,23筆破紀錄轉會,意甲佔了18。葉普松之後20年,意甲專職刷紀錄。敵對球迷給他取了很多綽號,比較出名的有「卡斯楚【古巴領袖,以絡腮鬍子著稱】」,「拉比【猶太教教士】」。
  • 足球轉會史話系列「八」:為什麼桑德蘭被稱為英格蘭銀行
    桑德蘭足球俱樂部 成立於1879年 綽號「黑貓」桑德蘭接過「英格蘭銀行」的頭銜,砸錢比阿森納還狠。不是一次,而是兩次,每次還砸兩把大的。此後半個多世紀,「白金」鋒線又出現六次:國際米蘭和皇馬各兩次,米蘭和尤文圖斯各一次。家家是豪門。進入1950年代,意甲漸成轉會市場的第一買家,尤文圖斯和國際米蘭力度最猛。1967年,丹麥人尼爾森助博洛尼亞奪得意甲,以五億裡拉【合30萬英鎊】跳到國際,與西班牙人,金球得主蘇亞雷斯搭檔。
  • 足球轉會史話系列「廿二」:什麼是全球化?
    足壇的「海歸」一詞,就是形容祖父輩移民南美的義大利後裔,已為出生國參加過國際賽事,卻在轉會意甲俱樂部後又代表義大利。曾有人質疑「海龜們」的忠誠,義大利功勳主帥波佐不以為然:「如果他們能為義大利去死,那就一定能為義大利比賽!」他帶領義大利蟬聯世界盃,陣中海龜比比皆是。
  • 足球轉會史話系列「十」:桑德蘭被抓了現行
    英國人管這個叫「cook the book」。每個經濟實體,都必須有流水帳,俗稱「簿記」。流水帳記錄因交易而產生的成本和虧損,資產的增減。最早的簿記出現在古巴比倫時期,義大利數學家盧卡帕奇奧裡在15世紀釐定簿記的規則,被尊為現代「會計學之父」。至20世紀中葉,歐洲的簿記已經規範成熟。看一家機構是否存在違規違法,通行的辦法是讓審計署的人查驗該機構的往來帳目。
  • 「足球」歐冠百場俱樂部系列之八:帕特裡斯·埃弗拉
    隨後他轉會到了摩納哥,迪迪埃·德尚堅持讓埃弗拉改踢邊後衛的位置,而不是他之前踢的邊前衛或邊鋒。事實證明,埃弗拉在新位置上表現非常出色,幫助摩納哥在2004年打進歐冠決賽。系列相關文章:「足球」歐冠百場俱樂部系列之七:安德烈亞·皮爾洛「足球」歐冠百場俱樂部系列之六:大衛·貝克漢姆「足球」歐冠百場俱樂部系列之五:弗蘭克·蘭帕德「足球」歐冠百場俱樂部系列之四:路易斯·菲戈「足球」歐冠百場俱樂部系列之三:安德烈·舍甫琴科「足球」歐冠百場俱樂部系列之二:奧利弗·卡恩
  • 歐洲足球:「全民戰疫」進行時
    此外,根據一家名為「Vysyble」的英國金融分析公司的研究,英超大部分俱樂部的財政狀況其實都不樂觀,沒有任何應對惡劣經濟事件的「緊急備用計劃」。這也是英超官方緊急給各隊撥款的重要原因。可以肯定的是,今年的夏季轉會窗口將會有很大的彈性,轉會的數量和金額也將有大幅度的縮水,帶著喧囂泡沫的金元足球,恐將就此進入縮水時代。降薪:大勢所趨與公司運營一樣,面對疫情重重,這些俱樂部開源節流的第一招,便是「減薪」。
  • 「偽球迷」如何快速了解足球?不如從這些遊戲開始
    那些「蹭熱度」的主流遊戲《絕地求生:刺激戰場》作為時下最為流行的「吃雞」遊戲,《絕地求生:刺激戰場》上線了相關的日常活動。在任意模式中累計淘汰 3 人、5 人、10 人、15 人以及每天登錄都可以完成相應任務領取「足球」道具;同樣地,參與 1 局、2 局、3 局經典模式比賽也能夠領取足球。足球可以用於兌換遊戲內時裝。
  • 那一道鐵幕,究竟給德國足球帶來了怎樣的改變?
    隨著德國的分裂,鐵幕兩側也出現了兩個不同的足球體系。東德的足球發展最初處於領先,1949年民主德國建政之後,就成立了「德國足球高級聯賽(DDR-Oberliga)」,第一屆賽事包括14支球隊。之後又逐漸發展,建立了四級的聯賽體系。柏林迪納摩是當年東德聯賽的霸主,曾經在1978-1989年完成10連冠。
  • 20 年,這是屬於你我的「實況」時代
    事實上,「we」和「pes」系列同時存在於 Play Station 和 PC 兩個平臺,二者分別是「World Soccer Winning Eleven」(國內音譯「勝利十一人」)和「Pro Evolution Soccer」的縮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