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畫賞析】米開朗基羅《創世紀》(下)

2021-03-01 新文藝文化藝術體驗館

和我們一起分享世界文明

《創造亞當》

        

有些史學家們難以相信整個《創世紀》的構思來自米開朗基羅自己;認為他可能求助於教廷神學家;也有學者相信藝術家自己的構思。不論如何,信仰虔誠如米開朗基羅者,他的一切創作泉源必定還是來自於神的啟發(注58)。西斯汀禮拜堂原本就是依照《列王紀》所描述的所羅門王聖殿的比例(60:20:30)所建,羅馬教廷藉此強調自身在宗教承繼上的正統性。而米開朗基羅繪製的《創世紀》,從神的開天闢地,神與人之間的誓約到人類的墮落與未來救贖,可說更為宏觀的註譯了宗教的意涵,並將與三十多年後完成的《最後的審判》結合,共同組成一首偉大的宇宙史詩。

在結構上,米開朗基羅採用象徵三位一體的數字「三」來劃分天頂為左中右三行,中央《創世紀》故事部分又分為大小輪替的九個畫面,每三個圖為一個組,分別描繪《神創世》、《造人與原罪》、《諾亞的故事》(注59)。

第一部分的《創世》﹕

《創世》過程被簡化成三個場景﹕「創造光」、「創造日月與植物」、「分開陸地和海洋」。創世主,這宇宙最古老的生命是什麼形像呢?米開朗基羅將祂化身為一個白髮長鬚的老人;相貌威嚴,身形魁梧,揮手間帶著無比威勢。

第一個畫面描述的是「混沌之初,神說要有光,於是有了光。」這裡的「光」顯然不是來源於日月星辰,而是來自主神的一念。在柏拉圖理論中,「光」代表著最高的智慧與真理。『神覺得光很美好,就把光和黑暗分開』。也就是說,神給人造的世界是二元的,有了光明與黑暗,在表現上就有了晝、夜;但在另一層意義上也有了陰、陽,正、負,既對比又互補的「相生相剋」的特性。

《創造日月》 

第二個畫面中,《神創造了日月》。既然已有了光明與黑暗,為什麼還需要日月呢?因為天體規律運行產生的周期,可以給人時間的概念,作為人類生活作息的依據,進而在其中看到萬物消長、成住壞滅的循環。畫面中造物主出現兩次,先以萬鈞的氣勢在從右邊向我們迎面而來,一手指向前,一手指向後,威嚴的指揮著日月的形成和歸位;然後向左轉身離去,似乎急於下一步驟。這一來一往之間交待了時、空的差距與行動的連帶關係。而這創造日月的一幕已足以代表米開朗基羅作品的典型風格﹕從構圖動勢到人物的外形、神態都流露出一種堅強意志與威嚴的震懾力量,當時人稱為「terribilità」。

接下來的《分開陸地與海洋》相對較為平靜﹕主神漂浮於遼闊的海面上,慈悲俯察著自己的剛剛完成的傑作。鼓脹的鬥篷和擁簇的天使能增加視覺上的份量。

第二部分《人類的創造與墮落》

《創造亞當》

這部分包括《創造亞當》、《創造夏娃》與《人類的墮落(失樂園)》是《創世紀》故事的核心,也正好位於整個壁畫的中央位置,特別是背景空曠明亮的《創造亞當》最為顯眼。

《創造亞當》是一幅表現了神與人之間神聖關係的經典畫面。米開朗基羅描繪的不是造人的過程,而是一個已經形成的完美人體斜倚在土坡上,這個剛剛得到靈魂和自我意識的男人—亞當,正在接受創世主所賜予的人生命應該具備的一切。米開朗基羅沒有採用舊約記載的「上帝對亞當鼻孔吹了一口氣」的情節,而是採用更符合視覺美感的、更具有象徵內涵的構圖。畫面中神與人各自佔了份量相當的左右兩塊面積﹕一邊是位置較高、具有強大意志與積極力量,但威嚴與慈悲同在的主神;一邊是初生而略顯無力,但對神的賜予充滿期待的神之子—人。米開朗基羅保留了中間的空曠地帶,用以突顯兩者以手臂相連的戲劇性時刻,而且就停留在食指幾乎互相碰觸的前一瞬間。咫尺的距離,卻給予人無窮的想像。這個連結又好似臍帶關係﹕人來自於神。但是神為什麼按照自己的形像造人?人為何如此特殊?神給了人什麼?人有什麼使命?這或許要等到《最後的審判》到來,一切真相大白時,世人才會驚覺悔悟。其實《創世紀》不只是描述人與世界的來源,也隱含了主神與人立下誓約以完成救贖的歷史。

有個值得注意的小細節﹕造物主巨大的鬥篷中除了許多小天使,還多了一位女性,這女人正是下一幕要出現的夏娃。這也符合了柏拉圖主義的觀點﹕人間有的,在上界早已先天存在。一切都在主神的計劃中。

在《創造夏娃》中,神幾乎佔了畫面的三分之一,祂抬起厚實的手臂將女人從沉睡的亞當體中喚出。謙卑順從的女人貌似祈求,神像慈父般的給予教導。

到了《亞當、夏娃受誘惑與墮落》情節時,米開朗基羅以一棵智慧之樹將故事的前後因果作了分割。左邊是受蛇誘惑正在摘取禁果的亞當夫婦;右邊是被發現違反禁令而遭天使驅逐的二人。神造的世界中,由於正負因素同時存在,所以也有不善的變異生命,如撒旦或蛇之類。畫中的女身蛇纏繞在樹上誘惑夏娃,然而與舊約敘述不同的是,亞當是自己主動摘取果實,而夏娃反而被動的轉身接過蛇遞給她的禁果。其實,神造人的時候,也給了人自由意志。所以人的為與不為。是人自己的選擇,因此也要自己承受後果。

《墮落與失樂園》 

違反禁令被逐出伊甸園的亞當、夏娃變得醜陋。

偷吃了禁果的亞當夏娃有了性意識,發現自己赤身露體很難為情。由於思想不再純淨,也不能在伊甸園待了(神的境界沒有七情六慾)。天使將他們驅逐至園外的蠻荒的世界,生存面臨困難。按上帝的懲罰,男人必需付出血汗勞力才能換得溫飽,女人必需忍受懷孕生產的痛苦才能繁衍後代。更重要的是,他們「來自塵土,必需歸於塵土」,也就是必需面對死亡(注60),後世子孫代代如此。這也是人類「原罪」的由來。米開朗基羅將二人犯罪後的相貌表情變得衰老而醜陋,也是其理念《容貌是美德的表徵》的再次表現。

第三個部分《諾亞的故事》


這個主題包括了《諾亞的獻祭》、《大洪水》和《諾亞酒醉》,也是整個壁畫中最早完成的部分。其中主畫面《大洪水》中人物有60多人,藝術家表現了人們被洪水衝散並奮力求生的情景。他把人群有條理的分成遠近不同的區塊,每一個部分以簡扼高效的方式表現了悲愴性,強調多是災難中人與人之間的友愛和互助(如前景的互相扶持和右邊老者救人上岸),也有少部分描寫了為求生不擇手段的人性之惡(如中央小船上的打鬥)。左邊一個年輕人正努力爬上一棵光禿禿又傾斜的樹幹,然而在暴漲的水勢中顯得如此脆弱;觀眾可以想像,即使他們獲得暫時的安全,最終仍是難逃滅頂的命運。只有遠處正平穩駛離的方舟,和以及舟上窗口那隻將會回報佳音的白鴿,象徵了善人獲救的希望。

《創世紀》《諾亞的故事》中的大洪水。

《諾亞獻祭》和《諾亞酒醉》都在洪水退去之後發生的事,由於《大洪水》需要較大的畫幅,米開朗基羅把它們安排在《大洪水》前後兩個小的畫面中,而不是按照故事的順序。《獻祭》描寫諾亞一家人獲救後殺牛宰羊準備向神獻祭的情景;《諾亞酒醉》則表現了諾亞在葡萄園醉酒失態時三個兒子的不同態度。米開朗基羅在此仿中世紀的敘事畫法畫出兩個諾亞,一個勤奮工作,一個行為失當;意指即使正直如諾亞著,若不注意也可能落入罪惡。而三個兒子對於父親的狼狽處境,有迕慢不敬的,也有體諒維護的;而諾亞憤怒下詛咒了迕慢的子孫。故事的教訓應是﹕即使人類在遭到毀滅性災難後倖存、繼續繁衍,若不知敬天修德,仍會帶著罪惡因子走向敗壞,在「成住壞滅」規律中面臨下一次的淘汰。

《先知與女巫》


圍繞在中央《創世紀》四周的三角穹隅間有十二個古代的預言家,包括七位希伯來先知和五位異教女祭司,他們都預見並記載了耶穌降世與未來的救贖。米開朗基羅選擇了《舊約》《大先知書》的四位作者—以賽亞、耶瑞米、以西結和但以理,及《小先知書》中的約珥、撒迦利亞、約拿三位。

先知以西結 

先知約珥

並根據拉克坦提烏斯的著作《Institution Divines》中挑選了最著名的五位異教女祭司﹕德爾菲、厄利垂亞、庫瑪、波斯和利比亞的女祭司。這些巨大的預言家尺寸甚至超過《創世紀》圖象中的人物,形貌莊嚴生動,卻又各不相同,男、女、老、少、美、醜都有;正面、側面、背面、仰首,低頭,回首的各種角度俱全。除了約拿和耶瑞米之外,每個人都伴有卷冊,或展卷閱讀,或振筆疾書,或掩冊稍息,或翻頁查尋,或轉身放置…,有專注於著述的,的也有分神和身後天使互動的。雖然都是坐姿,米開朗基羅卻能他們的動勢達到最豐富變化,變化時又能自然而不造作。

德爾菲女巫

厄利垂亞女巫

庫瑪女巫

利比亞女巫

沒有書卷的兩位先知中,除了耶瑞米(可能是米氏的自我投射)自顧低頭沉思之外,以約拿的位置和表現手法最為獨特。他被安排在祭壇的正上方,這是一個從中央鬥拱上方向前彎曲連結到天頂的凹弧壁面,繪製的圖象很難不受曲面影響而變形。而天才如米開朗基羅者,卻能以「前縮法」將約拿的身體畫成向後仰、兩腿向前突出的姿態,正好和向前彎的壁面在視覺上互相抵消,反而更為立體生動。

約拿在眾多的先知中地位並不突出。他一直逃避上帝給他的使命,以致被大魚吞入腹內三天。當他悟到天命終不可違,便前往去尼尼微城警告當地人悔過向善,否則將遭毀滅。當尼城君王百姓都真心悔過,上帝將災難免除時,約拿又埋怨上帝讓他沒面子(因為災難沒有發生)。上帝最後用一棵小樹來點化人心太重的約拿﹕『你對一顆小樹尚且吝惜,何況尼尼微這座大城裡面有十二萬無辜的孩童和眾多牲畜呢,我能不憐惜嗎?』

米開朗基羅者以「前縮法」將約拿的身體畫成向後出的姿態,正好和向前彎的壁面在視覺上互相抵消,不僅自然而且更為立體生動。約拿向後仰頭,仿佛正在和神討價還價。

米開朗基羅把先知約拿畫的尤為巨大,他向後仰頭仿佛正在和神討價還價,身邊陪襯的不是書籍,而是故事中的大魚和小樹。米開朗基羅把約拿安排在壁畫的底端中央位置,或許純粹為解決視覺的問題,或許讓他的故事提醒我們,在信仰或修煉的過程中,人心是難免的,但要信賴你的主,奉行神的旨意,完成約定的使命,因為神的旨意必然是善的,垂憐眾生的。@

注58:「…好的畫──米開朗基羅說,…迫近神而和而結合……它只是神的完美的鈔本,神的畫筆的陰影,神的音樂,神的旋律……因此,一個畫家成為偉大的巧妙的大師還是不夠。我想他的生活應當是純潔的,神聖的,使神明的精神得以統治他的思想……」羅曼.羅蘭著《米開朗基羅傳》。p.126

注59:順序的安排是和禮拜堂本身的功能也關的,如創世的部分安排在教皇舉行儀式的祭壇上方;以其接近神的緣故;而人間的故事則放在群眾席的另一端。

《來自塵土,必歸於塵土》比照東方說法,就蘊涵了「在三界中輪迴轉世之苦」的內涵。 雖然西方宗教不提輪迴轉世,但是輪迴轉世的說法也被越來越多的現代西方人所研究和接受。

 

好文推薦(點擊進入)

👉中國首家西方藝術體驗館

👉藝術欣賞——人類最偉大的百科全書

👉藝術聖殿 | 巴黎羅浮宮

👉藝術聖殿 |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版權聲明

本文圖文來源:網絡,我們注重分享,版權歸原作者

相關焦點

  • 世界美術之米開朗基羅《創世紀》
    《創世紀》的問世,使當世最偉大的雕塑家米開朗基羅成為與達文西並峙的最偉大的畫家。在37歲時,他被世人尊為「神聖的米開朗基羅」。創作緣由:    作為雕刻家的米開朗基羅,全身心地投入朱理二世陵墓的雕刻,創造史無前例的雕刻藝術之宮,這使教皇的總建築師勃拉曼特深感不安,如此下去必將奪去他在教廷的地位。
  • 米開朗基羅作品
    大衛像 義大利 米開朗基羅 雕塑 佛羅倫斯美術學院藝廊《大衛》,雲石雕像,像高2.5米,連基座高5.5米,是在一塊被人損壞過,而沒有雕刻家再敢於動手的,閒置了近半個世紀的巨大大理石上雕刻而成的。米開朗基羅創作於公元1501-1504年,現收藏於佛羅倫斯美術學院。
  • 米開朗基羅作品全集(經典)
    大衛像 義大利 米開朗基羅 雕塑 佛羅倫斯美術學院藝廊《大衛》,雲石雕像,像高2.5米,連基座高5.5米,是在一塊被人損壞過,而沒有雕刻家再敢於動手的,閒置了近半個世紀的巨大大理石上雕刻而成的。米開朗基羅創作於公元1501-1504年,現收藏於佛羅倫斯美術學院。
  • Michelangelo 米開朗基羅經典作品全集
    大衛像 義大利 米開朗基羅 雕塑 佛羅倫斯美術學院藝廊《大衛》,雲石雕像,像高2.5米,連基座高5.5米,是在一塊被人損壞過,而沒有雕刻家再敢於動手的,閒置了近半個世紀的巨大大理石上雕刻而成的。米開朗基羅創作於公元1501-1504年,現收藏於佛羅倫斯美術學院。
  • 米開朗基羅作品全集【子吟】
    大衛像 義大利 米開朗基羅 雕塑 佛羅倫斯美術學院藝廊《大衛》,雲石雕像,像高2.5米,連基座高5.5米,是在一塊被人損壞過,而沒有雕刻家再敢於動手的,閒置了近半個世紀的巨大大理石上雕刻而成的。米開朗基羅創作於公元1501-1504年,現收藏於佛羅倫斯美術學院。
  • 文藝復興三傑-米開朗基羅
    他於 1564 年在羅馬去世,他的風格影響了幾乎三個世紀的藝術家。小行星 3001 以他的名字命名來表達後人對他的尊敬。羅曼·羅蘭寫過《米開朗琪羅傳》,歸入《名人傳》中。米開朗基羅是《大衛》,《創世紀》的作者。
  • 躺著畫畫的米開朗基羅
    當時,年輕的米開朗基羅已因創作了《哀悼基督》(1501年)和《大衛》(1504年)等大理石雕像而名聲大振。米開朗基羅自幼學畫,雕塑繪畫皆出類拔萃。但他更喜愛和擅長雕塑,因而對畫壁畫本不想從命。然而,教皇的意志是不可違抗的。米開朗基羅不得已只好勉強從命。
  • 米開朗基羅雕塑作品賞析 摩西雕像作品賞析
  • 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天才——米開朗基羅
    西斯廷教堂天頂畫與壁畫繪畫上,我們熟知的西斯廷教堂天頂壁畫《創世紀》是米開朗基羅耗費四年多所完成的曠世巨作,而後又耗時六年於西斯廷教堂住祭壇後面牆壁繪製了《最後的審判》,它們成為了他最重要的繪畫成就《創世紀》整部作品分為了天頂中央與左右三個部分,和多個內容組成,人物多達300多人,《創造亞當》《逐出伊甸園》《諾亞方舟》是最精彩的三個內容。《創造亞當》是其中最精彩的部分,描繪了上帝創造自己模樣創造人類的故事,在寫實的基礎上,米開朗基羅做了理想化的加工,畫面中的亞當是一個體態健壯,氣魄雄偉,具有強烈意志力的青年男性,這是一個理想化的人物形象。
  • 米開朗基羅作品欣賞
    他在梵蒂岡西斯廷教堂800 方米的天花板上,連續工作4 年,獨力完成了《創世紀》﹝Genesis﹞的巨型天頂畫。他在梵蒂岡西斯廷教堂800 方米的天花板上,連續工作4 年,獨力完成了《創世紀》﹝Genesis﹞的巨型天頂畫。 晚年所作梅迪西陵墓雕像《晨》﹝Night﹞、《暮》﹝Twilight﹞、《晝》﹝Dawn﹞、《夜》﹝Night﹞等。
  • 熱愛創新的藝術巨匠米開朗基羅
    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1475-1564)以《大衛》《創世紀》等一系列藝術史上的璀璨作品而聞名於世,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雕塑家、畫家、建築師和詩人,他的雕塑作品被譽為文藝復興時期雕塑藝術的最高峰,與達·文西和拉斐爾並稱文藝復興時期的「美術三傑」。
  • 看見藝術:孤獨的苦行者,不擅長繪畫的米開朗基羅
    不過,在500年前,就有一位藝術家說過類似的話,那就是不擅長繪畫的米開朗基羅。這位不願意承認自己是位畫家,口口聲聲說自己不擅長繪畫的米開朗基羅,用一幅《創世紀》讓後代人頂禮膜拜。米開朗基羅原名為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出生於1475年3月6日,於1564年2月18日去世,是文藝復興時期雕塑藝術最高峰的代表,對於米開朗基羅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他一生追求藝術的完美,堅持自己的藝術思路。他於 1564 年在羅馬去世,他的風格影響了幾乎三個世紀的藝術家。
  • 米開朗基羅雕塑作品集(高清大圖)
    他,就是與達文西和拉斐爾並稱文藝復興「三傑」的米開朗基羅。他的才智是如此傑出,以至於在他活著的時候,人們就尊稱他為「神」。  米開朗基羅代表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雕塑藝術的最高峰,他的大量作品顯示了寫實基礎上非同尋常的理想加工,成為整個時代的典型象徵。
  • 世界歷史:米開朗基羅不僅是位藝術家,還是一位愛國志士
    世界歷史:米開朗基羅不僅是位藝術家,還是一位愛國志士 他的作品《大衛》直到今天還是每一個學畫的人必須臨摹的教材。 他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畫家、雕塑家和建築師。
  • 《領地人生》米開朗基羅草稿背後的戰役
    說起米開朗基羅相信都不陌生,從眾所周知的大衛雕像和摩西雕塑,到梵蒂岡西斯廷教堂的《創世紀》和《最後的審判》,件件都是傳世之作。不過有一件作品一直沒有完稿,那就是《卡辛那之戰》這幅畫,從嚴謹的角度來說它只是一幅草稿。
  • 一個不開朗的米開朗基羅
    而當你問起他,他是誰的時候,他卻會說:「我不是雕塑家米開朗基羅,我是米開朗基羅· 博納羅蒂。」事實上,米開朗基羅宏偉的作品其實是充滿了浪漫與悲劇性的,那是理想與現實碰撞後的結果。米開朗基羅對於完美的追求是偏執而極端的,他在持續不斷的興奮中活著,而興奮的來源,就是幾乎晝夜不停歇的創作。
  • 米開朗基羅《創造亞當》的小故事
    米開朗基羅文藝復興時期的巨匠和傑出的通才,不僅僅是雕塑家米開朗基羅,他還是畫家、建築師和詩人米開朗基羅。《創造亞當》這幅畫是他經歷了四年才完成的。在這期間米開朗基羅不要任何助手。一個人躺在18米高的天花板下的架子上,終日仰頭作畫。
  • 文藝復興三傑展: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的作品來到南博
    此次展覽南京博物院聯合了義大利梅塔莫弗斯文化基金會牽頭的都靈皇家圖書館、米開朗基羅故居博物館、佛羅倫斯烏菲齊美術館、聖文森佐修道院等4家機構,其中也包括部分私人收藏。此次展覽共展出「文藝復興藝術三傑」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及其追隨者的68件作品,其中27件是「文藝復興藝術三傑」本人的作品,41件是追隨者的作品。
  • 《崩壞3》米開朗基羅套裝選擇攻略 米開朗基羅套裝選擇推薦
    導 讀 崩壞3米開朗基羅套裝怎麼樣。米開朗基羅套裝攻略。米開朗基羅是遊戲裡的一套聖痕,那麼這個聖痕屬性如何?要怎麼使用?
  • 米開朗基羅雕塑作品之摩西雕像
    坐著的《摩西》雕像(存於今羅馬溫科利的聖彼得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