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子夫:第一位有獨立諡號的皇后,為何漢宣帝定其諡號為「思」?

2020-12-14 那樣的歷史挺有趣

在看一些古裝劇時,特別是宮廷劇,每當重要的人物去世時,比如說皇帝、皇后等,都會有一個稱號,常見的有孝文、孝武、惠等,這個稱號叫做"諡號",字數長短沒有特定的規定,一般是後人按照逝者生平事跡功績等所擬定的,有褒獎的,也有貶低的。

一般認為"諡號"開始於西周,而且早期的皇帝用得比較多,比如說漢代的漢武帝、漢文帝等,"文""武"皆是諡號,隨著朝代的推進,皇帝的稱呼一般會跟著廟號以及年號,如唐高祖、宋太宗,這些就是廟號,又比如清朝時期,我們熟知的康熙、雍正、乾隆,都屬於年號,可能是因為清朝皇帝的諡號都太長了,動不動就是十幾二十個字。

不僅皇帝有諡號,諸侯、大臣們死後也會被追諡,但是女性一般死後能獲得諡號都很難,而且剛開始是沒有女性死後有諡號的,這是因為在古代女性的社會地位一般沒有男性高,古代社會尊崇男尊女卑的思想。那誰開闢了這個先河,歷史上第一個獲得獨立諡號的皇后是誰呢?

這位皇后就是漢代明後衛子夫。她是漢武帝的皇后,對於漢武帝這兩位皇后可能大家都比較熟悉,第一位也就是"金屋藏嬌"的女主角,因為自己的刁蠻任性丟掉了後位。而衛子夫能夠登上後位也實屬不易。

衛子夫的出身並不高,原本只是長公主府上的歌女,一次偶然的機會被武帝發現,結果一眼便看上了她,因此納入後宮,但開始並不受寵。她在沒有親人陪伴、寂寞寒冷的後宮度過了一年的時間,一年之後一次偶然的機會改變了她的命運,她也因此受到皇帝憐愛,因為她懷孕了,在此之前皇帝多年無子,所以此後數十年她獨享專寵,後來生了皇子被封為皇后。

歌女身份進宮受盡白眼,受到皇上寵愛又被無數人嫉妒,皇后之路她走得本就不易,但死後封諡號也經歷了一番波折,歷經四朝,到她的曾孫漢宣帝即位後,才追諡為思皇后。在古代一般女性的諡號都會是"孝""德"等,"思"這個字一般是很少見的,而且"思"帶著思考、思過的意思,作為一國之君的皇帝自然不會不知道,那為什麼還要用"思"這個字呢?

這點我們要說到衛子夫的死因,她是因為兒子劉據陷入巫蠱之禍無法自證清白,於是選擇了自盡,所以身為母后的她自然也受到了牽連,選擇同兒子一起去了。多年之後皇帝查明了真相,還了劉據清白,後漢宣帝追諡其為"戾太子"。

關於"戾"這個字有很多種解釋,可能第一想法覺得這個字不太好,有不悔思過的意思,畢竟在巫蠱之禍這件事中劉據也有做得不對的地方,同時這個字還有蒙冤受屈之意,漢武帝在晚年回顧自己一生,做了很多錯事,傷害了很多人,讓無數人蒙受了不白之冤,為此他特地寫下了罪己詔,懺悔自己的罪過,對於兒子這件事他也十分後悔,還修建了"思子宮"來思念孩子。

說回諡號"思",衛子夫在後人眼裡是一代賢后,幾乎沒有記載什麼過錯,而這個字反而更像是給漢武帝的,真正需要思考的人是他。

漢宣帝是劉據的孫子,因為當年天遭橫禍,那時候一人犯罪全家連坐的情況很常見,所以他家幾乎無一倖免皆遇害,而漢宣帝是唯一的倖存者,一直流落民間沒有被皇室察覺,後來即位之後,為了宣傳自己皇位繼承的合法性,一直在推崇漢武帝所做出的功績,所以,即使對自己的祖父和曾祖母的遭遇深感不幸,也無法過度地宣揚,只能隱晦地在諡號上下功夫吧。

相關焦點

  • 漢宣帝劉詢簡介 漢宣帝劉詢的皇后及兒子介紹——劉氏文化之劉姓帝王故事
    西漢第十位皇帝:漢宣帝劉詢(公元前91年4月7日—公元前48年1月10日),本名劉病已,字次卿,西漢第十位皇帝。漢武帝的曾孫,戾太子劉據的長孫,史皇孫劉進的長子,生母為王翁須。漢昭帝元平元年(前74年),漢昭帝駕崩,由於無嗣,大司馬霍光擁立的昌邑王劉賀在即位的27天就被權臣霍光提請其外孫女上官皇太后廢掉。在確立繼任人選時,時任光祿大夫的邴吉此時向霍光推薦劉病已,昭帝元平元年秋七月庚申,劉病已入宮見上官太后,被封為陽武侯,同日登基為皇帝,承嗣漢昭帝,隔年改元本始。
  • 漢末三國時期有哪些人諡號為「哀」?
    本篇就來看看漢末三國時期那些諡號為「哀」的人物。漢末三國時期諡號為「哀」的人物共計11人,列個名單:劉胤yìn、曹殷、夏侯衡、曹炳bǐng、曹衝、曹贊、曹玉、曹協、曹禮、曹儼,再加上敬哀皇后張氏。其中大部分都是曹魏陣營的人物,也得益於其記載較多。案《諡法解》,「哀」的釋義有兩種,「蚤孤短折」與「恭仁短折」,都是強調人物過早地逝去。
  • 劉據自殺漢武帝後悔了,衛子夫自殺劉徹後悔了嗎?
    「詔遣宗正劉長樂、執金吾劉敢奉策收皇后璽綬,自殺。」——《漢書·外戚傳上》一個薄情寡恩的人怎會有情有愛,一個冷酷無情的人怎會為失去一個利用工具而後悔?對衛子夫是這樣,對他的第一個皇后陳阿嬌、對他看似深愛的李夫人和鉤弋夫人,他何嘗不是這樣呢?
  • 諡號、廟號、年號有何不同,為何稱呼皇帝有時用諡號,有時用廟號
    諡號:唐朝以後諡號失去原本作用,相似度極高、字數極多的諡號稱呼困難 所謂諡號,主要是指君王去世之後,後人根據其生前功過而給予評價的稱號,具有對君王蓋棺定論的作用
  • 古代的諡號是怎麼來的?為何楊廣會被評為「煬」這個諡號
    「成」有安民的意思。楚成王這才滿意地閉上了眼睛。一、諡號的來源關於諡號的來源,據史書記載,諡號為周公所定。帝王將相的諡號在西周時已經出現,傳統說法諡號出現在西周早期,大概可以從《逸周書·諡法解》中周公制諡推測出來。
  • 皇帝的尊號、諡號、廟號、年號都是什麼意思?
    活著的第一位「太上皇」是劉邦的父親劉太公。劉邦稱帝後,仍舊按照禮數回家拜見父親。沒想到,劉太公竟抱著掃帚,在大門前且 迎且退,怎麼也不肯接受參拜。老爺子惶恐地說:「我的僕人和我說,天無二日,國無二君。皇帝是我的兒子,可我也是皇帝的臣民。皇帝向臣民下拜,豈不亂了秩序?」劉邦連連稱善,下詔尊劉太公為「太上皇。"劉太公也成了「皇」,父子之情就無礙君臣秩序了。
  • 中國封建皇帝的年號 諡號 廟號
    要想了解這些問題,就需要了解中國封建皇帝的年號、諡號、廟號,今天我們就這個問題一起來總結歸納下~先做名詞解釋,年號是中國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一般由君主發起。先秦至漢初無年號,至西漢武帝即位,在年數之前加上有紀念意義的名號,是為中國古代年號之始。據考證,年號紀年是在漢武帝十九年首創的,年號為"建元"(前140年-前135年),此後形成制度。
  • 廟號、諡號、尊號、年號的區別
    最後一個廟號是清末光緒定的「德宗」。廟號以「祖」為最尊,「宗」次之。自漢代起統一王朝的開國皇帝稱「祖」,第二代以後的多稱「宗」。前者如漢高祖劉邦,唐高祖李淵,後者如唐太宗,明仁宗等。       諡號是古代帝王、貴族、大臣等死後,依其生前事跡定的稱號,諡號起自周朝,秦統一後中斷,從漢至清則從未斷絕,根據諡法:帝王之諡,由禮官議上;臣下之諡,由朝廷贈予。
  • 看看漢朝的諡號制度,堪稱古代的「民主」
    比如說唐太宗李世民,我們現如今稱其為唐太宗,實為其人的廟號,按照諡號來稱,其實應該叫他「唐文帝」,可過了幾代,唐太宗的後世子孫覺得一個「文」字,已經無法再概括祖爺爺的神聖功績,遂加諡為「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 諡號、廟號、年號、陵號、尊號、國號的區別
    早在西周時期就出現了諡號。諡號是死後的蓋棺定論,一般由下一任皇帝命名或者下一個朝代追認,諡號的每個字都有規定的含義,要根據生前的表現,參考《諡法解》而定。《逸周書·諡法解》說諡,是行為的記錄;號,是功勞的標誌。
  • 廟號和諡號,各是什麼意思,它們有何區別
    開國皇帝或王朝奠基人,會被稱為祖,如唐高祖李淵、宋太祖趙匡胤、明太祖朱元璋、漢高祖劉邦、漢世祖劉秀和元世祖忽必烈。後面的建國皇帝,有卓越才能和重大功績的,才會被稱為宗,如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趙匡義、唐玄宗李隆基。
  • 她才是唯一的烏拉那拉皇后,守護雍正四十年,諡號令人羨慕!
    清朝初年,攝政王多爾袞執政時期,曾追封自己的生母阿巴亥(烏拉那拉氏)為孝烈武皇后,但是僅過了半年,親政的順治帝便開始清算多爾袞,不僅將多爾袞掘墓鞭屍,還將他和母親阿巴亥的所有榮譽全部給剝奪了,也就是說,阿巴亥的皇后名分從順治親政後便沒有了。
  • 廟號、年號、諡號
    廟號:廟指的是家廟帝王的家廟稱太廟,廟號是帝王死了之後在太廟放的牌位上給他的標記,比如漢高祖、唐太宗、明仁宗等開國皇帝稱「祖」,承嗣皇帝稱
  • 皇帝諡號都喜歡用哪個字?武字用的最多,最後一個字你想不到
    從西周開始,皇帝死了以後,都會有個諡號,這個諡號大多數是根據他生前的功績來定。短諡號就說一兩個字,長諡號可就說不定了,但是一般也不會超過十個字。這些諡號有讚美的,有中姓的,還有貶義的。歷史上皇帝的諡號用得最多的是哪個字?我們來盤點一下。有讚美意思的有:武、文、孝、明、宣、襄等。
  • 漢平帝之死,歷史的一樁懸案,西漢王朝到此時已經完全衰敗
    漢成帝在駕崩之前預感到自己可能終身不會有孩子了,再加上朝中大臣對皇后趙飛燕的不滿和對江山社稷繼承人的擔憂,提前選定了定陶(今山東定陶)恭王劉康的兒子劉欣為太子,是為漢哀帝。漢平帝的母親衛姬可是漢朝有名的大家族,最初可以追溯到漢武帝皇后衛子夫的時代,衛子夫育有一男三女,兒子就是漢武帝的第一個兒子太子劉據,時年29歲的漢武帝欣喜異常,詔令枚皋和東方朔作《皇太子生賦》和《立皇子禖祝》,又修建婚育之神高禖之神(句芒)以祭之,元朔元年春,武帝立衛子夫為皇后,並大赦天下,開了立皇后要大赦天下的先河,此後,也成為了漢朝的一項制度,足可見武帝對衛子夫的喜愛
  • 如 何給美國總統上諡號廟號?
    諡號與廟號中國歷史上對帝王往往有約定俗稱的簡便稱呼:夏、商君主多稱名,如禹、湯、桀、紂等;周、秦帝王多稱諡號、尊號,如周顯王、秦始皇;漢、隋皇帝多稱諡號,如漢武帝、隋煬帝;唐、宋至元,由於諡號字數太多,便稱廟號,如唐高宗、宋太祖;及至明、清,人們習慣用年號稱呼,如萬曆皇帝、乾隆皇帝。
  • 【知識】中國皇帝的年號、諡號、廟號知識詳解
    有時候,不做皇帝的,死後給尊為皇帝,如曹操、司馬懿父子,還有一個是多爾袞,他手握大權,死後被福臨尊為成宗義皇帝,但那是權宜之計,不大一個月,福臨囚禁了多爾袞的兄弟阿濟格等人,然後宣布多爾袞有篡逆之心抄了他的家,成宗義皇帝的稱呼自然也沒了諡號是對死去的帝王、大臣、貴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進行評定後,給予或褒或貶或同情的稱號,始於西周。
  • 關於古代皇帝的諡號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兒,不光有講究還能看人品
    儘管如此,宋仁宗還是對她呵護有加,連她死後都滿足她的心願追封為皇后,諡號溫成皇后。其實一開始她並不叫這個名字,因為之前的名號和她的為人不匹配,所以才被改成了溫成。說到這裡大家或許會想,不就是一個名稱嗎?有什麼關係呢?其實古代諡號相當於一種榮譽,一種來自大眾的認可。除了皇帝、皇后以及大臣等在社會上地位相對高的人物才能擁有,一般人不是想擁有就能擁有的。
  • 皇帝的稱呼諡號你能分清楚嗎?
    1、諡號諡號是人死之後,後人給予評價的文字,是對一個人一生功績的高度概括總結。在我國古代,一般只有皇帝、皇后和諸侯大臣等這種有較高社會地位的人,死後才會由後人根據生前功績,給予一個總結性的諡號。根據諡法,分為「美諡」、「平諡」和「惡諡」,美諡如:經天緯地曰文;平諡如:在國遭憂曰愍;惡諡如:好內遠禮曰煬。
  • 女子當如衛子夫
    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衛子夫由於懷了漢武帝劉徹的骨肉而被封為夫人(夫人是僅次於皇后的嬪妃)。元朔元年(前128年)衛子夫生下皇長子劉據,由是被立為皇后。元狩元年(前122年)皇長子劉據被立為太子。徵和二年(前91年),奸人江充、宦官蘇文等刻意製造巫蠱案陷害太子劉據,太子被迫起兵反抗,兵敗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