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寂寞的紅酒
美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參戰國。在二戰中,美國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美國的參戰使得勝利的天平迅速向盟國傾斜,盟國以壓倒性優勢擊敗了德國為首的軸心國集團。很多人認為,如果美國人沒有參戰,一直苦苦支撐的英國和蘇聯必敗,德國、日本以及義大利將會贏得戰爭的勝利。實際上,真是如此嗎?二戰時如果美國保持中立,英國和蘇聯還能不能擋住德國?
其實這個問題真不好回答,因為兩國能不能打贏德國,主要取決於英國人的態度,就看英國人會不會拼死援助蘇聯。我們先來分析下戰爭局勢。蘇德戰爭前,一直是英國人單獨對抗德國和義大利。英國領著一群大英國協小弟,和德國從法國打到希臘,從希臘打到北非。雖然英國處於劣勢,但德國和義大利聯手也無法徹底擊敗英國。不列顛戰役後,英國人奪回了制空權,不斷對德國本土進行瘋狂地轟炸。英國海軍把德國海軍和義大利海軍堵在了家裡。在北非,英國把義大利軍隊差點趕到海裡。可以說,不列顛空戰後,英國人已經開始奪回戰爭的主動權,完全不像戰爭初期被德國人壓著打。
從整體上看,德國和義大利雖然強勢,但英國人衰而不敗。實際上,在戰略態勢上還是英國人佔有優勢。英國把德國和義大利困在歐洲大陸,不僅切斷了德國和義大利的海上航線及與海外的聯繫,而且還能進行報復性的反轟炸。靠著雄厚的家底和遼闊的海外殖民地,英國人仍然能夠和德國繼續對抗。當然,英國人想要反攻也是不可能,因為英國沒有強大的陸軍,英國唯一的策略就是拖,依靠豐富的資源和遼闊的殖民地耗死德國。但這對於英國人而言,必然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即使贏了自己也不會好到哪裡去,即使不會和德國同歸於盡,也必然元氣大傷,大英帝國解體也不稀奇。但對於英國人而言,除了和德國耗下去沒有其他更好的方式,所以英國一直千方百計地想拉美國人下水。為了獲得美國的支持和同情,英國人甚至不惜用島嶼換驅逐艦,希望把美國綁到自己的戰車上。
由於英國人就是不和德國妥協,德國又沒有足夠的資源和國力與英國耗下去,所以德國只能鋌而走險去打蘇聯,希望獲得蘇聯的資源和財富來和英國以及支持他的美國耗下去。就這樣蘇德戰爭爆發了,蘇德戰爭的爆發給了英國人意外的驚喜,因為德國人又增加了一個強大的對手。蘇聯的加入大大減輕了英國人的壓力。不過當時來講,德國已經控制了大半個歐洲,發展勢頭很猛,實力暴增,蘇聯人根本不是德國人的對手。蘇德戰爭初期一邊倒的形勢就說明了這個問題。
但英國人不能讓他倒下,如果蘇聯倒下,英國人的壓力會更大。一旦德國幹掉蘇聯,消化了佔領區,到時候德國必然更加強大,英國人的處境就危險了,即使美英聯手也未必能打贏他。所以蘇德戰爭爆發後,英國人對蘇聯進行了瘋狂地援助,從武器裝備、食品藥品到原材料,英國向蘇聯提供了巨額的援助(其中包括大量的貸款)。當時美國援助沒有到達,所以蘇德戰爭初期一直是英國人在為蘇聯人續命。如果沒有英國人的援助,蘇聯人早就被德國人幹掉了,餓也把蘇聯人餓死了。是英國人的援助幫助蘇聯人撐過了最艱難的1941年。實際上,即使後來美國提供了大量的物資,仍然需要英國人進行運輸。因此,英國和蘇聯能不能擋住德國,能不能擊敗德國,就要看英國人援助的力度了。
當然,英國人和蘇聯人唇齒相依,英國人不會坐視蘇聯人倒下,所以如果美國人中立,英國人必然會不遺餘力的援助蘇聯。事實上,英國人也是那麼做的。在英國的援助和配合下,蘇聯人利用頑強的戰鬥精神和寒冷的天氣在莫斯科會戰中擋住了德國的進攻,穩住了局勢。1942年1月莫斯科會戰勝利後,德國和蘇聯以及英國實際上已經進入了戰略相持狀態中。只要英國人和蘇聯人密切配合,不遺餘力的援助蘇聯,最後必然拖死德國。所以戰爭的勝敗取決於英國的態度。因此英國的作用不應被低估。當然,如果蘇聯人破罐子破摔,和德國人妥協講和,英國人也不會好過。等到德國消耗了佔領區的資源,打造出強大的海軍,英國女王恐怕就要流亡加拿大了。所以,當時來講,英國和蘇聯唇齒相依,缺一不可,兩國聯手是必然的。只要兩國聯手密切合作,還是能打敗德國的,只是可能需要的時間更長,付出的代價更大而已。
參考資料:《二戰史》、《蘇德戰爭》、《二戰中的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