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村第一書記不簡單,一旦駐村,猶如淬火歷練,既要帶得好班子、寫得了材料、跑得到項目,又要經得起考驗、受得了委屈、扛得住事兒……從2016年4月起,我市先後選派近400名優秀幹部到省、市定貧困村和軟弱渙散村、集體經濟試點村等擔任第一書記,他們竭盡全力為群眾做實事、辦好事、解難事,不辜負組織的信任和期望。對他們而言,這項工作既是考驗,也是磨礪,更是擔當。
目前,全市有在崗第一書記194名,今天我們講述3位市派第一書記的故事。
一座連心橋 解決村民出行大難題
惠東縣多祝鎮八維村白石光村民小組是一個僅有30多戶人家的小山村。過去,受地理位置限制,一座十餘米長、兩米餘寬的「漫水橋」成了村民出行交通要道,可一到雨季,出行難、上學難、運輸難,「漫水橋」便成了「攔路虎」,村民苦不堪言。
「多虧了志達書記,解決了出行大難題。」現在,說起漫水危橋改造,白石光村民小組村民交口稱讚。
志達姓廖,是市交通運輸局派出的,任八維村黨總支第一書記快五年了。
2016年夏,一場大雨過後,剛上任的廖志達手機不斷收到信息:300多畝農田被淹,春耕白忙活了;水太大,上學的孩子回不了家;老人想上醫院看病,卻出不了門……
廖志達悄悄來到岸邊時,眼前已是一片汪洋,白石光村民小組已成「孤島」。他急忙往村黨群服務中心趕,心裡想著,「再苦再難也要趕緊把橋修起來!」
村「兩委」幹部議論開來:不是村裡不想修橋,實在是沒能力修。打過報告,但都石沉大海。「漫水橋」經過多次維修,但無法解決根本問題。綜合村「兩委」班子意見,廖志達說:「修!」
聽說要修橋,村民們心裡直犯嘀咕:數十年來都沒修好的橋,一個毛頭小夥能辦成?待兩年就走了,真能為群眾辦實事?錢從哪來,難不成要集資?
廖志達務實又執著,說幹就幹,連夜寫好報告,頻頻跑市裡和縣裡。請來有關部門現場辦公,50餘萬元專項資金終於到位。
2017年5月,新橋落成通行,比原位置增高近3米,兩邊增加了護欄,河道也疏通清淤。竣工不久,颱風「苗柏」就來「驗收」,惠東普降大雨,河水暴漲,多地受災,白石光村民小組卻毫髮無損。村民紛紛來到橋頭,看著洪水平穩通過,一片歡呼。「這橋,修得好!」村黨總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黃偉明感慨萬千。
橋通了,民心也通了。廖志達趁熱打鐵,爭取行業專項補助資金,推進村道硬底化、危房改造等項目,並引進特色農產品,發動村民種植沃柑、火龍果及中藥材,外出務工的村民陸續回鄉,村裡人氣旺了,產業有了起色,村民增收致富,全村57戶貧困戶也全部達到脫貧標準。
過了新的白石光橋,是一片200餘畝的火龍果園,眼下收穫期接近尾聲,卻依然枝條翠綠。「廖書記好,嘗嘗今年的火龍果,可香甜了!」正在忙碌的村民鍾統生遠遠就跟他打招呼。廖志達順著聲音望去,人影未見,卻已果香撲鼻,心甜如飴,這片農田再也不用擔心被淹了。
一臺收割機圓了貧困戶致富夢
眼下,秋收秋種已收尾,陳劍華把收割機停進院子,打量著這個「寶貝疙瘩」,不禁喜上心頭。這「疙瘩」很給力,讓他夏收掙了2.5萬元,秋收又掙了3萬元,還有工錢抵扣購機款3萬元。
「扶貧貸款也可提前還了,多虧黃書記借我一個『膽』。」陳劍華衝黃明彪咧了咧嘴,示意進屋喝茶。黃明彪是市城管執法局幹部,去年6月開始擔任龍門縣龍城街道陳村村黨支部第一書記。
家裡人口多負擔重,陳劍華不得不拼命攬活幹,過去,跑三輪車載客,開拖拉機幫人犁地,儘管閒不下來,但收入依然沒保障,按他的話說,「掙的錢總是不夠用」。
「你會開拖拉機,要不買臺收割機,幫人收稻穀咋樣?」今年初,黃明彪來到院子,瞅了瞅破舊的小三輪,和陳劍華商量致富的門道。為讓陳劍華一家儘快脫貧,他想了好幾天,最終想出這個好辦法。
「沒錢,機器總不能白給我吧。」陳劍華眼睛一眯,雙手一攤。「能拿出多少?」黃明彪急忙問。「一分也拿不出。」陳劍華回答十分乾脆。黃明彪撂下一句「再等幾天」,走出院子。
「扶貧貸款5萬元,政策減免一部分,剩下3萬元開工賺了錢再給,願不願幹?」一個星期後,黃明彪再次來到院子,又是這個話題。「萬一找不到活,虧了咋辦?」這次陳劍華雙手抱懷,滿臉擔憂,前兩年養雞虧了,他現在還後怕。
黃明彪叫來農機合作社牽頭人陳力文給陳劍華打氣:「加入合作社,活有的是,龍門水稻種植面積廣,又有絲苗米產業園,就怕你忙不過來。」
帳算明白了,活也找好了,陳劍華鬥志重燃,眼裡閃動著火苗子,「好,我幹,什麼時候去看機器?」
今年3月,收割機買回來了。經合作社培訓,陳劍華很快上手,夏收秋收期間,卯足了勁頭的他,忙得不亦樂乎。年底一盤算,機器創收,加上其他七七八八,今年全家收入超10萬元,陳劍華一高興,立刻置辦了新的茶桌茶具。
「感謝黃書記的鼓勵和幫助,不然我還在天天撓頭呢。」陳劍華一邊說,一邊遞給黃明彪一杯茶。
黃明彪這茶喝得也開心。陳劍華的例子證明,他的工作思路是對的:就業創業幫扶,貧困戶才能「扶起來又能立得住」。
如今的陳村村,46戶貧困戶190人全部脫貧達標。有勞動能力的75人中,有67人通過就業創業,實現高質量脫貧。
一條便民路實現村民多年期盼
落日餘暉中,一輛長鼻子校車駛入博羅湖鎮鎮三水村,穿過一條150餘米的村道,進入廖塘村民小組,孩子們下了車,走在寬敞整潔的村道上,一路歡聲笑語。如此平常的場景,卻讓駐村第一書記李觀賜感慨良多。
以前,廖塘村民小組村道寬不足3米,會車即堵車,大車更是進不來,孩子上學也要步行至大路口,多有不便。2017年7月,市工信局幹部李觀賜來到三水村駐村擔任第一書記,調研發現廖塘村民小組村道過窄,拓寬這段150餘米的村道成了廖塘村民多年的期盼。
修路,首先得有資金,李觀賜帶領村「兩委」班子,積極協調,努力爭取恆大集團幫扶,解決了資金難題。但修路佔地涉及10多戶村民,有的並非廖塘村民小組的,意見難以統一,有的甚至提出要補貼。好事多磨,修路碰到了新的難題。
李觀賜思忖:有錢修不好路,豈不尷尬?如何破解這個難題,看來得從「攻心」開始。他帶領村「兩委」幹部,入戶了解群眾想法,幫助解決實際困難,利用市工信局幫扶資金,建光伏發電站,完成村村通自來水建設,實施「智力扶貧」工程、危房改造工程,但就是隻字不提修路的事。
2017年底,全村貧困戶住上了安全樓房,79歲的貧困老人陳相泉,家裡添了新家電,兒子也找了份賣二手車的工作。為民辦實事辦好事的駐村第一書記,越來越得民心。
一天午後,李觀賜又來看望陳相泉老人,聊起了家常,老人動情地說:「小李書記,你來村裡工作,真心實意幫助我們,我沒理由不支持你的工作,修路是千百年的好事,雖然我不是廖塘人,但我願意讓地,我那裡有5分地,儘管用。」
這一句話,聽得李觀賜心裡暖暖的。那一刻,他真切感受到:只要真心為民,人民也會真心待你。
陳相泉主動讓地修路的消息一傳出,其他村民有的臉紅、有的心熱,紛紛同意讓地。2018年10月,廖塘村民小組村道拓寬了近2米,會車不再是難題,校車也可順暢開進來。
紮根基層,把老百姓放心上,為民辦實事,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就沒有辦不成的事。現在三水村的變化可大了:建起了休閒廣場,新修了一條7米寬的主村道,村集體年收入從不足3000元增長到現在的30餘萬元,14戶貧困戶共48人全部達到脫貧標準……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歐陽成 香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