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3位駐村第一書記用實際行動詮釋責任擔當

2020-12-17 騰訊網

駐村第一書記不簡單,一旦駐村,猶如淬火歷練,既要帶得好班子、寫得了材料、跑得到項目,又要經得起考驗、受得了委屈、扛得住事兒……從2016年4月起,我市先後選派近400名優秀幹部到省、市定貧困村和軟弱渙散村、集體經濟試點村等擔任第一書記,他們竭盡全力為群眾做實事、辦好事、解難事,不辜負組織的信任和期望。對他們而言,這項工作既是考驗,也是磨礪,更是擔當。

目前,全市有在崗第一書記194名,今天我們講述3位市派第一書記的故事。

一座連心橋 解決村民出行大難題

惠東縣多祝鎮八維村白石光村民小組是一個僅有30多戶人家的小山村。過去,受地理位置限制,一座十餘米長、兩米餘寬的「漫水橋」成了村民出行交通要道,可一到雨季,出行難、上學難、運輸難,「漫水橋」便成了「攔路虎」,村民苦不堪言。

「多虧了志達書記,解決了出行大難題。」現在,說起漫水危橋改造,白石光村民小組村民交口稱讚。

志達姓廖,是市交通運輸局派出的,任八維村黨總支第一書記快五年了。

2016年夏,一場大雨過後,剛上任的廖志達手機不斷收到信息:300多畝農田被淹,春耕白忙活了;水太大,上學的孩子回不了家;老人想上醫院看病,卻出不了門……

廖志達悄悄來到岸邊時,眼前已是一片汪洋,白石光村民小組已成「孤島」。他急忙往村黨群服務中心趕,心裡想著,「再苦再難也要趕緊把橋修起來!」

村「兩委」幹部議論開來:不是村裡不想修橋,實在是沒能力修。打過報告,但都石沉大海。「漫水橋」經過多次維修,但無法解決根本問題。綜合村「兩委」班子意見,廖志達說:「修!」

聽說要修橋,村民們心裡直犯嘀咕:數十年來都沒修好的橋,一個毛頭小夥能辦成?待兩年就走了,真能為群眾辦實事?錢從哪來,難不成要集資?

廖志達務實又執著,說幹就幹,連夜寫好報告,頻頻跑市裡和縣裡。請來有關部門現場辦公,50餘萬元專項資金終於到位。

2017年5月,新橋落成通行,比原位置增高近3米,兩邊增加了護欄,河道也疏通清淤。竣工不久,颱風「苗柏」就來「驗收」,惠東普降大雨,河水暴漲,多地受災,白石光村民小組卻毫髮無損。村民紛紛來到橋頭,看著洪水平穩通過,一片歡呼。「這橋,修得好!」村黨總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黃偉明感慨萬千。

橋通了,民心也通了。廖志達趁熱打鐵,爭取行業專項補助資金,推進村道硬底化、危房改造等項目,並引進特色農產品,發動村民種植沃柑、火龍果及中藥材,外出務工的村民陸續回鄉,村裡人氣旺了,產業有了起色,村民增收致富,全村57戶貧困戶也全部達到脫貧標準。

過了新的白石光橋,是一片200餘畝的火龍果園,眼下收穫期接近尾聲,卻依然枝條翠綠。「廖書記好,嘗嘗今年的火龍果,可香甜了!」正在忙碌的村民鍾統生遠遠就跟他打招呼。廖志達順著聲音望去,人影未見,卻已果香撲鼻,心甜如飴,這片農田再也不用擔心被淹了。

一臺收割機圓了貧困戶致富夢

眼下,秋收秋種已收尾,陳劍華把收割機停進院子,打量著這個「寶貝疙瘩」,不禁喜上心頭。這「疙瘩」很給力,讓他夏收掙了2.5萬元,秋收又掙了3萬元,還有工錢抵扣購機款3萬元。

「扶貧貸款也可提前還了,多虧黃書記借我一個『膽』。」陳劍華衝黃明彪咧了咧嘴,示意進屋喝茶。黃明彪是市城管執法局幹部,去年6月開始擔任龍門縣龍城街道陳村村黨支部第一書記。

家裡人口多負擔重,陳劍華不得不拼命攬活幹,過去,跑三輪車載客,開拖拉機幫人犁地,儘管閒不下來,但收入依然沒保障,按他的話說,「掙的錢總是不夠用」。

「你會開拖拉機,要不買臺收割機,幫人收稻穀咋樣?」今年初,黃明彪來到院子,瞅了瞅破舊的小三輪,和陳劍華商量致富的門道。為讓陳劍華一家儘快脫貧,他想了好幾天,最終想出這個好辦法。

「沒錢,機器總不能白給我吧。」陳劍華眼睛一眯,雙手一攤。「能拿出多少?」黃明彪急忙問。「一分也拿不出。」陳劍華回答十分乾脆。黃明彪撂下一句「再等幾天」,走出院子。

「扶貧貸款5萬元,政策減免一部分,剩下3萬元開工賺了錢再給,願不願幹?」一個星期後,黃明彪再次來到院子,又是這個話題。「萬一找不到活,虧了咋辦?」這次陳劍華雙手抱懷,滿臉擔憂,前兩年養雞虧了,他現在還後怕。

黃明彪叫來農機合作社牽頭人陳力文給陳劍華打氣:「加入合作社,活有的是,龍門水稻種植面積廣,又有絲苗米產業園,就怕你忙不過來。」

帳算明白了,活也找好了,陳劍華鬥志重燃,眼裡閃動著火苗子,「好,我幹,什麼時候去看機器?」

今年3月,收割機買回來了。經合作社培訓,陳劍華很快上手,夏收秋收期間,卯足了勁頭的他,忙得不亦樂乎。年底一盤算,機器創收,加上其他七七八八,今年全家收入超10萬元,陳劍華一高興,立刻置辦了新的茶桌茶具。

「感謝黃書記的鼓勵和幫助,不然我還在天天撓頭呢。」陳劍華一邊說,一邊遞給黃明彪一杯茶。

黃明彪這茶喝得也開心。陳劍華的例子證明,他的工作思路是對的:就業創業幫扶,貧困戶才能「扶起來又能立得住」。

如今的陳村村,46戶貧困戶190人全部脫貧達標。有勞動能力的75人中,有67人通過就業創業,實現高質量脫貧。

一條便民路實現村民多年期盼

落日餘暉中,一輛長鼻子校車駛入博羅湖鎮鎮三水村,穿過一條150餘米的村道,進入廖塘村民小組,孩子們下了車,走在寬敞整潔的村道上,一路歡聲笑語。如此平常的場景,卻讓駐村第一書記李觀賜感慨良多。

以前,廖塘村民小組村道寬不足3米,會車即堵車,大車更是進不來,孩子上學也要步行至大路口,多有不便。2017年7月,市工信局幹部李觀賜來到三水村駐村擔任第一書記,調研發現廖塘村民小組村道過窄,拓寬這段150餘米的村道成了廖塘村民多年的期盼。

修路,首先得有資金,李觀賜帶領村「兩委」班子,積極協調,努力爭取恆大集團幫扶,解決了資金難題。但修路佔地涉及10多戶村民,有的並非廖塘村民小組的,意見難以統一,有的甚至提出要補貼。好事多磨,修路碰到了新的難題。

李觀賜思忖:有錢修不好路,豈不尷尬?如何破解這個難題,看來得從「攻心」開始。他帶領村「兩委」幹部,入戶了解群眾想法,幫助解決實際困難,利用市工信局幫扶資金,建光伏發電站,完成村村通自來水建設,實施「智力扶貧」工程、危房改造工程,但就是隻字不提修路的事。

2017年底,全村貧困戶住上了安全樓房,79歲的貧困老人陳相泉,家裡添了新家電,兒子也找了份賣二手車的工作。為民辦實事辦好事的駐村第一書記,越來越得民心。

一天午後,李觀賜又來看望陳相泉老人,聊起了家常,老人動情地說:「小李書記,你來村裡工作,真心實意幫助我們,我沒理由不支持你的工作,修路是千百年的好事,雖然我不是廖塘人,但我願意讓地,我那裡有5分地,儘管用。」

這一句話,聽得李觀賜心裡暖暖的。那一刻,他真切感受到:只要真心為民,人民也會真心待你。

陳相泉主動讓地修路的消息一傳出,其他村民有的臉紅、有的心熱,紛紛同意讓地。2018年10月,廖塘村民小組村道拓寬了近2米,會車不再是難題,校車也可順暢開進來。

紮根基層,把老百姓放心上,為民辦實事,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就沒有辦不成的事。現在三水村的變化可大了:建起了休閒廣場,新修了一條7米寬的主村道,村集體年收入從不足3000元增長到現在的30餘萬元,14戶貧困戶共48人全部達到脫貧標準……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歐陽成 香金群

相關焦點

  • ...新建區獻忠村駐村第一書記熊奕用行動贏得村民的交口稱讚
    在新建區大塘坪鄉獻忠村,駐村第一書記熊奕冒著雨雪走訪村裡家庭困難的殘疾村民,了解村民關於殘疾器具的需求,並積極上報溝通聯繫。  自2019年11月成為獻忠村駐村第一書記以來,經過一年的時間,熊奕從南昌市應急管理局的普通幹部成功轉變成為村民心中的好書記。
  • 普安縣雲莊村第一書記姜舟:在扶貧一線詮釋「帶頭人」的責任與擔當
    這是姜舟給人的第一印象。姜舟,是2016年4月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集團派駐普安縣九峰街道雲莊村的駐村第一書記,來到雲莊村開展工作的第一天,他就向全村父老立下「軍令狀」:「既然組織上派我到這裡,我就要儘自己的力量給村裡爭取些項目,真正給老百姓辦一點實事,做不到我就捲鋪蓋走人。」
  • 銅川駐村第一書記:在疫情防控第一線 踐行初心使命
    面對疫情嚴肅考驗和重大風險,銅川駐村第一書記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按照中省市關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安排部署,把疫情防控作為當前壓倒一切的重大政治任務,作為踐行初心使命的大戰場、大考場,作為維護群眾生命財產安全、身體健康和社會穩定的重大事項來抓,萬眾一心、全力以赴,衝在一線、幹在實處,為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了堅強的政治保證和組織保證。
  • 潤物無聲 扶貧有色——黔南中院駐村第一書記孫兵
    作為一名法院人,他時刻牢記司法為民的宗旨;作為一名司法警察,他展現了人民警察的責任與擔當;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他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共產黨員在關鍵時刻的先鋒模範作用;他就是黔南州中級人民法院派駐羅甸縣木引鎮宜龍村的第一書記孫兵。
  • ...實際行動是最好的回答丨鎮遠縣江古鎮鳳灣村駐村第一書記邵傳智
    我叫邵傳智,2017年10月起被派駐到貴州省黔東南州江古鎮鳳灣村任駐村第一書記。我知道群眾最痛恨的不是上面沒有惠民舉措,而是政策始終「走在路上」,服務始終「停在嘴上」,實惠沒有真正「落在身上」。在我來到鳳灣村任第一書記時,鳳灣村是沒有村集體經濟收入的一個空殼村,為了能讓村級集體經濟有收入,群眾能脫貧致富,只有發展產業。發展什麼產業?產業如何發展?這是值得我去思考和要去做的事。面對這個問題,我深入群眾了解群眾發展意願,多次請鎮、縣農業部門專家到村指導,並帶領導村兩委外出考察和研討,最終決定種植油茶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
  • 駐村第一書記羅孝明:駐村不走過場 實幹贏得民心
    三五成群的村民聚在一起嘮嗑,聊起村裡的變化,大家都說,他們村裡有福氣,省裡派來了一位好書記。鄉親們口中的這位好書記是省農科院園藝研究所派駐到石阡縣國榮鄉登坪村第一書記羅孝明。「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他就是大家的貼心人。」提起羅孝明,村裡人紛紛豎起大拇指。羅孝明(中)到龍井鄉克麻場村指導村民修剪桃樹。
  • 【寧縣家風故事館】吉紅芳:用責任擔當和實際行動詮釋「家和萬事興...
    【寧縣家風故事館】吉紅芳:用責任擔當和實際行動詮釋「家和萬事興」!吉紅芳就是這樣用自己的樸實無華、優秀品質影響和感染著家裡的每一個人,丈夫經常感慨地說道:「多虧了紅芳這個賢內助,我們家才能其樂融融。」
  • 夏志明:一位扶貧隊長的責任與擔當
    他就是中石化銅陵石油分公司駐樅陽縣湯溝鎮勤儉村扶貧工作隊隊長、村第一書記夏志明,他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個共產黨員、扶貧隊長的責任與擔當。    臨危受命,義無反顧    2020年2月初,因工作需要,經公司黨委會研究,並按照規定的程序,報銅陵市扶貧開發局等機構批覆同意,夏志明同志擔任樅陽縣湯溝鎮勤儉村黨組織第一書記、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
  • 巴中市婦幼保健院駐村第一書記:風雨扶貧路,忠孝難兩全
    王清瑛主管護師,中共黨員,現任巴中市婦幼保健院婦幼信息科長、巴州區大和鄉方壩村駐村第一書記,四川省婦幼衛生信息專委會委員。獲得巴中市巴州區2017年——2019年兩年任期期滿優秀第一書記榮譽稱號、2019年度優秀第一書記榮譽稱號。
  • 臨危不懼衝在前 主動作為勇擔當一一記南召縣駐村第一書記宋濤
    臨危不懼衝在前 主動作為勇擔當一一記南召縣委宣傳部派駐白土崗鎮大莊村第一書記宋濤宋濤,中共黨員,南召縣網信辦副主任,派駐南召縣白土崗鎮大莊村第一書記。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在疫情發生後,第一時間進駐所住村開展工作,組織村兩委班子,制定詳細的村級疫情防控方案及卡點值班制度,落細落實疫情監控、排查、預警、防控各項措施,帶領工作隊全體成員,積極參與白土崗鎮口子門卡點值班,並利用疫情防控流動宣傳車,走組串戶進行疫情防控知識宣傳,連續20餘天堅守疫情防控工作最前沿。主動作為勇擔當。
  • 守初心紮實駐村幫扶 爭當脫貧攻堅先鋒隊——廣西梧州市萬秀區駐村...
    近年來,萬秀區紮實開展「一幫一聯」活動,組織116個幫扶單位、70名駐村工作隊員、1017名幫扶幹部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他們工用實際行動詮釋著黨員幹部的忠誠擔當,把辛勤和汗水鐫刻在萬秀區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廣袤大地上。
  • ...的第一書記——記房縣教育局駐龍駒山村工作隊第一書記徐澤勇
    徐澤勇,中共黨員,房縣中壩鄉人,房縣教育局駐中壩鄉龍駒山村第一書記。面對此次疫情,他一直堅守崗位,穿梭在全村每一個角落,用實際行動詮釋著一名共產黨員的赤誠初心,用超強的智慧和執行力守護著家鄉父老的安寧,踐行著一位普通基層幹部對人民群眾的莊嚴承諾與神聖使命。
  • 如何做好駐村「第一書記」?這位吸引了北京汽車的援疆幹部作出了表率
    真心實意為老百姓做實事的駐村「第一書記」邵祥理被北京汽車授予「品牌種子」稱號近日,「北京汽車·紅動中國」團隊來到新疆阿圖什市克青孜村,見到了駐村「第一書記」邵祥理,授予他「品牌種子」的稱號,並與該村籤訂了修建黨建工作室和其他扶貧項目的協議
  • 惠州志願者們用實際行動詮釋奉獻精神
    5日,我市一些志願服務組織紛紛開展志願服務活動,用實際行動詮釋志願者精神。巡河護河志願服務。5日,惠州市義家人志願服務隊志願者來到東江沙公園河段、下角青年河段,以清潔河岸的方式度過自己的節日。志願者們身穿紅馬甲,一手垃圾夾,一手垃圾袋,在草叢裡、河岸邊認真拾撿市民及垂釣愛好者遺留下來的垃圾。
  • 金弘安:用實際行動踐行使命擔當
    不管是特殊時刻的抗疫擔當,還是為扶貧攻堅注入社會力量,或是潤物細無聲的持續慈善事業,服務大局、服務城市、服務民生,滁州金弘安米業有限公司以先行示範的責任使命,履行好社會責任,堅守糧食安全戰線,用實際行動踐行糧食企業使命擔當,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向追求。
  • 愛心播撒扶貧路 ——記莽張鎮蔡店村駐村第一書記許金柱
    莽張鎮蔡店村駐村第一書記許金柱任職以來,緊緊圍繞「以高質量黨建促進高質量脫貧攻堅」這一主線,狠抓基層組織建設,團結帶領全村廣大黨員和群眾,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推動全村各項工作邁上新臺階。    2017年11月,雞公山管理區辦公室主任許金柱來到莽張鎮蔡店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在經過充分了解村情和入戶走訪後提出,建強基層組織,為脫貧提供堅強保障。
  • 記遼寧省阜蒙縣新民鎮平安地村「第一書記」單洪明
    這是他紮根鄉村的一顆心;「帶著親情駐村、帶著熱情解難、帶著真情幫扶,為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智慧和力量!」這是他脫貧攻堅的滿腔情。他叫單洪明,生於農村,對農民有著難捨的親情。駐村兩年多來,他牢記全面脫貧攻堅的初心,踐行帶領群眾共同致富的使命,心繫农民、深耕土地,用行動詮釋了擔當和責任,得到村裡百姓的一致好評,被親切地稱為「老單」。
  • ——記省軍區駐桑植縣紅軍村幫扶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楊凱
    2個鄉鎮3個貧困村 , 317戶1129人脫貧致富 。 在桑植這片紅色大地上 , 省軍區駐桑植縣紅軍村幫扶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楊凱如一名不知疲倦的「鐵甲戰士」 , 與時間賽跑 , 和貧困搏鬥 。
  • 駐村第一書記張躍傑:與貧苦戶心貼心
    2018年2月,偃師市郵儲銀行華夏支行長張躍傑到寺溝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他的心中時刻裝著寺溝村貧困戶,真正撲下身子,以村為家,全力以赴為貧困戶辦實事,解難事,彰顯了一名駐村第一書記的「真、善、美」。  2018年2月,偃師市郵儲銀行華夏支行長張躍傑到寺溝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他的心中時刻裝著寺溝村貧困戶,真正撲下身子,以村為家,全力以赴為貧困戶辦實事,解難事,彰顯了一名駐村第一書記的「真、善、美」。
  • 駐村第一書記拿出電腦幫忙開微店
    對於駐村第一書記來說,如何在日常工作的開展中,推動精準扶貧? 「生活更有奔頭了。」16日,豐都三建鄉蔡森壩村,31歲的村民倪天鳳發完貨,看著貨品遠去,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去年,她成立起微店,自己有了工作和營收不說,還帶動了周邊貧困戶。這一切,得益於駐村第一書記羅軍和村兩委的幫扶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