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有一把會飛的掃帚,而戴宗有一雙會飛的腿。
提到戴宗,人們總會不由自主想到他那日行八百的神行大法。兩條腿上栓束四個甲馬,就能行走如飛,一日腳不點地能跑八百裡之遠。正因為這項亦神亦巫的特殊技能,戴宗被人稱為「神行太保」。
那麼,問題來了。這個綽號中,「神行」是指戴宗跑得比博爾特還快,那「太保」,指的又是什麼呢?
說到「太保」,人們第一時間想到的,肯定是那個位列三公的官職名。
據《周禮》記載:「立太師、太傅、太保。茲唯三公,論道經邦,燮理陰陽。」可見,早在周朝,「太保」這個官職就已經出現,主要職責是幫助天子治理國家。
唐宋時,朝廷沿用前制,仍設「太保」。不過,這時的太保已經成為一種虛銜,榮譽很高,卻無實權。到了唐朝末年,五代紛爭,曾經無比顯赫的「太保」,可以說滿大街都是。最著名的就是後唐太祖李克用,曾封自己的一個兒子、十二個義子為「太保」。這就是鼎鼎大名的「十三太保」。
對比戴宗,當時還只是江州牢城營裡的一個小小節級,距離高高在上的「太保」還有十萬八千裡之遙。顯然,戴宗的「太保」之名並非官職。
到了元代,戲曲雜劇盛行。「太保」在戲劇中又慢慢衍生為對綠林好漢的一種尊稱。
如在元代無名氏所做的雜劇《魯智深喜賞黃花峪》中,濟州秀才劉慶甫,妻子李幼奴被惡少蔡衙內搶走,劉慶甫只好求助於梁山,當時,劉慶甫就尊稱宋江為「太保」。又如雜劇《都孔目風雨還牢末》中,李逵路見不平,誤打死人,孔目李榮祖見其忠勇,有心從輕發落。當時,李榮祖也尊稱李逵為「太保」。
但是,將太保解釋為綠林好漢,似乎也與戴宗的身份不符。戴宗當時為江州監獄的一個小科長,是吃皇糧的公務員,距他落草為時尚早。因此,將太保解釋為綠林好漢似乎也不妥。
那麼,「太保」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其實,「太保」還有一種解釋,是宋元時期對廟祝、巫師的稱呼。
宋人俞琰在《書齋夜話》中寫道:「今之巫者,言神附其體,南方俚俗,稱巫為太保。」
而在水滸中,戴宗也曾假扮太保,騙了蕭讓、金大堅入夥梁山。在水滸原著第39回中,吳用為偽造蔡京家書,「請戴院長打扮做太保模樣」,只假說泰安州嶽廟重修五嶽樓,去請蕭、金二位。這裡的「太保」,意為廟祝,也就是廟宇中管理香火的人。這一次,戴宗可謂是本色出演,蕭讓見了他,也說道:「太保何處?有甚見教?」
戴宗的一生,與「太保」有不解的緣分。到了水滸結局,戴宗不願做官,離開宋江,到泰安州嶽廟出家修行,做了一個真正的太保,最後大笑三聲而終。
也許,這就是戴宗和「太保」前世今生的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