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部絕非六部之首!清代中央行政機構——六部,到底該如何排序?

2020-12-22 清朝那些人

自周朝開始,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就作為中央行政機構,分別管理國家各項行政事務。清朝入關以後,六部制度得到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並直接向皇帝負責,極大程度上促進了清代帝王的皇權集中。但隨著中央集權程度在清朝時期的逐步發展,握有實權之六部所掌權勢,也在逐漸發生變化,並逐步形成嚴重有別於前朝歷代的六部排序方式。

吏部

作為古代主管各級官員的行政機構,自漢朝以後,吏部就被列為尚書省六部之首,肩負著針對文職官員「品秩銓選之制,考課黜陟之方,封授策賞之典,定籍終制之法」的具體職能。在《清史稿·職官志》中,吏部也被列在六部首位,專掌文官的任免管理及考核獎懲。相較於現今的行政機構設置,基本相當於中央組織部,權限巨大。

但隨著皇權集中的逐步發展,等到乾隆皇帝將中央集權發展到巔峰狀態的時候,吏部的權限被逐步削弱,朝廷對於各級官員的管理、任免乃至獎懲權力絕對程度上掌握於皇帝之手。也就是說,吏部對於官員的管理權限更多的側重於考核和任免、獎懲意見提供,而並無直接決定權。

清代官員形象

況且,清代朝廷在地方政府中施行「督撫制」,一省或數省最高行政長官可以越過吏部,直接就所轄下級官員的任命、獎懲意見向皇帝建議。而且,清代統治階層為了維護地方督撫的權威性,對其所提人事變動意見,一般不會予以駁回。也就是說,在前朝歷代位列六部之首的吏部,隨著清朝皇權集中和地方「督撫制度」的逐步發展,而逐漸落寞並失去了「六部之首」的位置。

戶部

戶部,掌全國疆土、田地、戶籍、賦稅、俸餉及一切財政事宜。清代戶部的職權和前朝歷代基本等同,也大致為「掌軍國之用,以足邦用」。在《清史稿·職官志》中,戶部被立在傳統的「第二把交椅」位置上,作為國之根本職能部門存在。

對於清代戶部在六部中的排序,曾歷任晚清督糧道、鹽運使、按察使的金安清,在其所成《水窗春囈》中,有過明確說明:

六部以戶部為至要,凡總理之大學士及滿尚書,皆以眷注第一之人為之,必兼提督及內務府帶鑰匙,此嘉、道年間風氣也。

也就是說,就具體權勢而言,戶部的歷史地位非但沒有隨著清代皇權集中的發展而逐步降低,反而因為「康乾盛世」期間數十次較大規模的對外戰事、對內平亂對其絕對程度上的依賴程度而有了大幅度上升。在《清史稿·職官志》的記載中,自雍正朝開始,對戶部就開始了「始令親王、大學士領部事」的特殊規定。嘉慶朝的戶部,「復令親王永瑆綜之」;嘉慶朝以後,「仍令大學士管部」。由此,足以證明戶部在清朝朝廷中權勢的逐步增強、地位逐步抬升。

「康乾盛世」景象

禮、兵、刑、工四部

對於除吏部、戶部之外的四部,《清史稿·職官志》和《水窗春囈》也有著直接、明確的排序說明:

吏、刑二部次之,工部又次之,禮、兵二部又次之。

也就是說,清代之禮、兵、刑、工四部也基本延續了前朝歷代的排序辦法,具體職能權勢幾無變化。禮部,作為掌典禮事務與學校、科舉之事的特殊部門,乃係等同輔相之殿閣大學士最常見的來源部門。乾隆朝以後,想要實現國家級副職向國家級正職的升遷,禮部尚書這一官職乃係最為便捷、最為直接的仕途節點。

另外對於封建皇權社會而言,「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在明確了禮部的特殊地位和權勢外,也確定了兵部低於禮部的排序。另外,清代兵部掌管武職官弁的任免、考核、獎懲以及有關兵籍、武器製造、馬匹飼管、武科考試等事務,而對於至為關鍵的軍隊調動、布防、駐紮等具體兵權,兵部卻並不管轄,僅掌握於皇帝手中,也決定了兵部在六部之中無法佔據較高地位。

刑部,乃係掌管刑罰及監獄之政令,受理刑事案件的所在,但對於死刑案件還必須會同都察院、大理寺進行「三法司會審」;對於每年於八月間審辦各省所報案件之「秋審」,於霜降後審辦京內案件之「朝審」,除了都察院、大理寺還必須有「九卿」以及六科給事中、十五道監察御史共同審理。更重要的是,案件審理的最終結果必須上呈皇帝給出最終勾決。

也就是說,這個擁有司法部和絕大部分公檢法部門職權的實權部門,在封建制度的制約下,逐漸成為了皇帝維繫皇權統治的工具,最高權勢仍然集中於皇帝之手。而掌天下造作之政令與其經費的工部,雖然掌管水利房屋到城鄉建設等所有造作之事,乃係油水特別豐厚的實權部門,但其較之上述五部的管理職能,更偏向於執行職能,也只能落得六部最末位的位置。

後記

清代六部,作為管理國家各項行政事務的中央行政機構,乃係統治階層維繫皇權統治的有力工具。但隨著清代皇權集中程度的逐步發展,六部的具體職能也隨之逐步發生了根本上的變化,並衍生出新的排列順序:戶部、吏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

參考文獻:《清史稿·職官志》、《水窗春囈》、《欽定大清會典》、《中國政治制度史》

相關焦點

  • 吏部、戶部、工部、兵部、禮部、刑部,六部到底是管什麼的?
    在中國古代封建王朝,有一套組織嚴密的中央官制,即三省六部制。這一套確立於隋朝,職能承襲秦漢,直到清末才廢除的中央官制,在上千年的時間中,尚書六部基本上沿襲未改。隋唐年間,尚書省由六部組成;元朝年間,六部又歸中書省管轄;明朝初年廢除中書省後,六部此後直接對皇帝負責;由於清朝末年續添新部,六部之名因此廢除。雖說人人皆知六部之名,但是,許多人對於各部獨立的六部到底是管什麼的卻不知其所以然,那麼,六部的具體分工又是如何呢?
  • 清代六部中除了尚書、侍郎以外,還設有哪些官職?
    明清時期,六部是中央最主要的機構,地位僅次於內閣、軍機處,負責國家政務的具體實施。對於六部官員的設置情況,很多讀者很感興趣,曾私信筆者詢問,除了尚書、侍郎以外還有哪些官員?這個問題較為繁瑣,所以鋪開來講。
  • 吏部、禮部、工部…古代三省六部的職責各是什麼?
    到了隋朝,改設三省六部制,其中「三省」歷朝變動較大,而「六部」一直沿襲到清末。在影視劇中,我們也經常聽到說「工部」「戶部」「吏部」這些詞,以及尚書、侍郎等官職。今此,做一個全局認知。先看三省。包括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隋初稱「內史省」,是掌管機要、發布政令的機構。
  • 三省六部制你知道是怎麼樣的嗎?
    三省分別指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則指尚書省下屬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轄四司,共為二十四司。 三省六部是自西漢以後長期發展形成的度。其中尚書省形成於東漢;中書省和門下省形成於三國時,其目的在於分割和限制尚書省的權力。在發展過程中,三省六部的組織形式和權力各有演變,到隋朝,才整齊劃一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審核與貫徹執行。漢光武帝劉秀在尚書臺設三公曹、吏部曹、民曹、客曹、二千石曹、中都官曹等六曹尚書,為六部前身。
  • 三省六部制:古代中央政府的中樞神經
    隋文帝在位時(581年-604年),確立了以三省六部為主的中央官制,這一制度在唐代被完善。其中三省指的是,中書省(隋代稱內史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指的是尚書省下屬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其運行規則是,中書省草擬皇帝的政令,門下省審核,尚書省執行,六部再分理具體事務。
  • 吏部、戶部、工部……古代三省六部,相當於今天什麼部門?
    到了隋朝,改設三省六部制,其中「三省」歷朝變動較大,而「六部」一直沿襲到清末。在影視劇中,我們也經常聽到說「工部」「戶部」「吏部」這些詞,以及尚書、侍郎等官職。今此,做一個全局認知。先看三省。包括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
  • 不為人知:清朝六部尚書都是從一品,為何還分貴賤高低?六部中
    原來,六部雖然同為直接對皇上負責的從一品機構,六部,是中國隋唐至清末中央行政機構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的總稱;尚書,是中國古代官職名之一,最初是指掌管文書奏章的官員,到唐代才確定六部各部以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至此,六部與尚書才有了直接交際。
  • 歷史見聞:清朝六部尚書都是從一品,為何還分貴賤高低?六部中
    原來,六部雖然同為直接對皇上負責的從一品機構,六部,是中國隋唐至清末中央行政機構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的總稱;尚書,是中國古代官職名之一,最初是指掌管文書奏章的官員,到唐代才確定六部各部以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至此,六部與尚書才有了直接交際。
  • 三省六部制的特點和作用是什麼?
    三省六部制發展歷史三省六部制是西漢以後長期發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確立,唐朝進一步完善的一種政治制度。隋唐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機構。三省指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指尚書省下屬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轄四司,共為二十四司。尚書省形成於東漢(時稱尚書臺);中書省和門下省形成於三國時,目的在於分割和限制尚書省的權力。
  • 三省六部制的發展與演變
    隋唐三省六部制 所謂三省是指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是中央的最高輔政機構。門下省作為正式的建制,出現於晉代,但當時只是作為普通的政務管理機構, 到了南北朝時期,侍中、散騎常侍的權力逐漸擴大,對重要的政治參與影響。 隋代建立後,繼承了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治設置,將尚書省作 為管理政務的最高機構,其下設禮部、吏部、戶部、刑部、兵部和工部 六部。
  • 清朝的六部都是哪六部,六部的尚書不分大小嗎?
    六部即禮部、工部、刑部、兵部、戶部、吏部。
  • 三省六部 | 古人智慧的重要體現
    例如,在地方改東漢以來的州、郡、縣三級制為州、縣兩級制,撤郡五百多個,裁減了大批官員;在中央,完成從秦漢三公九卿制向隋唐三省六部制的轉型,設立以「三省六部制」為主體的中央官僚體系,等等。其中三省六部製作為一套組織嚴密的中央行政體制,成為後來中國歷史上極為重要的政治制度之一。
  • 三省六部,中國古人的治理智慧
    例如,在地方改東漢以來的州、郡、縣三級制為州、縣兩級制,撤郡五百多個,裁減了大批官員;在中央,完成從秦漢三公九卿制向隋唐三省六部制的轉型,設立以「三省六部制」為主體的中央官僚體系,等等。其中三省六部製作為一套組織嚴密的中央行政體制,成為後來中國歷史上極為重要的政治制度之一。  什麼是三省,什麼是六部?
  • 一分鐘解讀古代三省六部制,為什麼這個部門地位最低,說不上話?
    三省六部制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一套嚴密的官職制度,公元581年隋文帝建立了隋朝,這之後的八年時間裡,他平突厥、攻陳國,最終統一了中國結束了將近三百年的分裂割據,但是南北朝頻繁的朝代更迭還是給隋朝留下了眾多歷史遺留問題,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就是中央和地方官多官亂的局面,《隋書
  • 「東邊掌生,西邊掌死」,天安門廣場上的五府六部
    在東面,於宣德五年,首建禮部。禮部主管曲禮、科舉、學校等事務,長官為禮部尚書,副長官為侍郎。下設禮部、祠部、膳部、主客四司,四司職官略同於吏部。禮部始置於北周之時,歷代相傳,直至清代末期廢除。戶部,掌管全國土地、戶籍、賦稅、財政收支等事務,長官為戶部尚書,副長官為侍郎。下設戶部、度支、金部、倉部四司。
  • 歷史印記:清朝六部尚書都是從一品,為何還分貴賤高低?六部中誰最憋屈?
    褢媤柭閅唐攞醬秳肑梔釗抯魠瀜鑘鉈搮蚔蒄鑡濺隙熪濔堉溬瀁瀊嵍繛劈蝨汱掚巼曞雒袢慷舍奴餘咔罿儡蓂李愉苢嬦其實,在清朝中早期,六部尚書都是從一品,六部左右侍郎都為從二品,同為尚書與侍郎為何還會分有三六九等呢?原來,六部雖然同為直接對皇上負責的從一品機構,由於其職守不同,各部職官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也略有不同。
  • 歷史上的三省六部各司其職,但他們到底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隋朝時期,隋朝在中央設立了三公、三師、五省等機,構加強自己對整個國家的治理和管控;而在隋朝滅亡後,唐朝在此基礎上沿襲並完善了三省六部的制度,提出了「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名號,削弱相權加強皇權。審議機構-門下省最後就是尚書省,尚書省最初名叫尚書臺,後來改名為尚書省。它的主要工作內容就是負責執行皇帝的政令,類比到現在也就是一個活動執行的職務(當然權力要比活動執行大很多),皇帝所頒發的每一條政令在被中書省宣布之後,尚書省的官員就負責落實這些工作。
  • 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是唐王朝中央政權機構的主要組成架構。三省為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六部為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在君主專制時代,國家權力是通過皇帝領發詔令來執行的。大體說來,中書負責起草詔令,門下負責審議詔令,是決策機構。
  • 教科書上的三省六部制度,你真的懂了嗎?
    隋文帝楊堅登基之初,就遇到一個大難題。楊堅是篡奪了北周小皇帝周靜帝的江山得來的。他在北周的職務就是大丞相。每一個剛當上皇帝的人都要首先思考如何鞏固權力。因為他自己便利用前朝的漏洞奪取權力,那麼如何防範其他人步自己後塵就成了楊堅的難題。具體而言便是楊堅任命誰來擔任自己的丞相。天下政務,統於中樞,非一人一力能夠獨斷。
  • 上古11 上古時期也有「六部制」?這最早的「六部」職責是什麼?
    「三省六部制」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政府官員組成、應用的一套組織嚴密的中央官制;六部,是中央行政機構中六大部門的總稱,據說從周代開始就已經形成。國家在中央行政機構中,設置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六部的職事在秦漢時本為九卿共同管理,魏晉以後,尚書分曹治事,曹漸變為部,在隋唐時期開始以六部官員分管天下的六類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