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隨著技術進步和社會發展以及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社會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發生了變化,傳統的按專業進行招生錄取、組織教學的方式已經難以適應高質量發展的需要,因此,很多職業院校都在探索按專業大類或專業群進行招生培養的改革。
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提出,要建設150個骨幹專業(群);《教育部、財政部關於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更明確提出,將打造高水平專業群作為改革發展任務之一。如何構建專業群、確定專業群人才培養目標、構建專業群課程體系,已然成為當前職業教育討論的熱點。
一
按專業招生培養模式的不足
傳統的高職院校招生,學生培養是按專業進行的,通常由專業帶頭人或負責人牽頭進行人才需求調研、制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包括培養目標、課程體系等),二級學院(系)具體組織教學實施。這種多年採用的「各自為政」的教學組織模式逐漸顯露出了一些弊端,不能更好地適應產業轉型升級和企業技術創新需求。
(一)專業定位欠準確
同一專業類中各專業方向定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相互交叉,不能很好地體現各專業特色。比如,A專業的核心課程,在B專業中可能列為選修課,C專業的某門課程64學時,在D專業則變為 48學時等,不但教學組織實施有難度,專業區分度也不大,不能各自很好地對接產業與崗位,如,電子信息類專業中的電子信息工程和應用電子技術,通信類專業中的通信技術和移動通信技術等。
(二)教學資源難共享
各專業教學資源不能共建共享,教學組織、實施、管理困難。如,各專業基礎課不盡相同,同一門專業課儘管內涵一致,但名稱、學時、內容不一定完全一致,像A專業64學時的單片機應用技術課程,到B專業則可能變為80學時的單片機原理與應用,教學要求也有所差異,這就導致教師要按不同的標準組織實施教學,課程資源建設和實訓室建設的要求也不盡一致。
(三)素質教育未落實
教學組織實施中只重視專業知識和技術技能傳授,而忽視學生綜合素質和個性發展的培養。由於人才培養方案具體由專業所在二級學院制訂和實施,對通識教育和素質教育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為了便於教學組織實施,所謂的專業選修課往往變成了指定選修課,加上學校對就業率的考核,培養過程沒有從「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向「以學生長遠發展為導向」的職業教育轉變。
二
成果導向的教育理念及國際工程教育認證協議
(一)成果導向的教育理念
成果導向教育是指基於學習產出的教育模式(Outcomes-based Education,OBE),最早出現於美國和澳大利亞的基礎教育改革。成果導向理念強調專業教學設計和實施以學生接受教育後所取得的學習成果為導向的教學,並對照畢業生核心能力和要求,評價專業教育的有效性。OBE教育模式強調人人都能成功、個性化評定、能力本位、績效責任等。因此,OBE要求學校和教師應該先明確學習成果,配合多元彈性的個性化學習要求,讓學生通過學習過程完成自我實現的挑戰,再將成果反饋來改進原有的課程設計與課程教學。
(二)國際工程教育認證協議
在工程教育專業國際互認方面,由國際工程師聯盟(IEA)發起的國際工程教育互認體系影響最為廣泛,它由不同層次的3個互認協議,即《華盛頓協議》《雪梨協議》《都柏林協議》組成,這3個協議都將成果導向的教育理論和實踐納入其中。其中,《雪梨協議》是針對3~4學年制(與我國高職層次大致相當)的專業認證,是該領域國際工程教育培養質量認可的底線,對我國高職工程類專業邁向國際認證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三)《雪梨協議》的專業建設理念
《雪梨協議》是由西方多個發達國家的各類工程教育學會共同籤署的國際工程教育資格互認協議。在專業建設的理念上,它提出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針對專業優勢與地域特色進行培養目標的制定,並通過課程體系、師資隊伍、支持條件的質量監控和持續改進,有效保證最關鍵的一環—— 畢業要求的達成,如圖1所示。《雪梨協議》所體現的核心理念和專業建設範式包括以學生為中心、以成果為導向、倡導持續改進。成果導向理念改變了傳統「以知識為主導」的教學理念,以學生預期能力獲得為導向進行反向設計和正向實施教學。
《雪梨協議》的核心理念
三
「平臺+模塊」專業群課程體系架構
(一)專業群組建方法
產業集群是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發展的重要組織形式,組建專業(集)群是產業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對技術技能人才的結構和質量提出的新要求,專業群對接產業群是滿足產業發展對多樣性人才需求的必由之路。所謂專業群是指職業院校圍繞某一產業鏈、技術核、職業域,依據自身的辦學特色與服務面向,以學校優勢專業為核心,由若干個技術基礎相通、職業崗位相關的專業共同組成的專業集合,2個相關聯的專業群可以組成專業集群。
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為適應學科專業交叉融合、促進專業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實現資源共享、提高辦學效益、提升專業整體競爭力,在前期部分試點的基礎上,對接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現代服務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重慶支柱產業,著力發展「芯屏器核網」為主的高端產業和產業高端需要的專業,以學校的人工智慧、大數據、物聯網等優勢專業為核心,將全校58個專業按照相關、相近、相通、相融、相補原則整合為8大專業(集)群。如,「人工智慧與大數據」專業集群分別以「信息安全與管理」和「大數據技術與應用」為核心專業,基於「產業集群」構建「雙核心協同型專業集群」,分別帶動引領「計算機網絡技術」「雲計算技術與應用」等 6 個相關專業;而「信息通信技術」專業群則以「通信技術」為核心專業,基於「技術基礎相通」構建「單核心輻射型專業群」,帶動引領「移動通信技術」等3個相近專業。
(二)培養目標的確定
成果導向教育認為培養目標是對學生畢業3~5 年後能夠達到的專業和職業成就的總體描述,而畢業要求則是指學生畢業時應具備的知識、技能、素質即核心能力的具體描述,是學生在校期間取得的學習成果。在確定培養目標時,要組建學校、二級學院(專業群)、專業三級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並吸收教師代表、校友代表和行業專家作為委員會的組成人員,在廣泛進行外部和內部需求調研的基礎上再確定培養目標。培養目標一般應包括學校目標、二級學院(專業群)目標和各專業目標三個層次。
學校培養目標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基於學校的辦學定位、辦學理念、辦學特色,由學校層面統一規劃公共通識課程和素質教育課程,重點關注學生的通用能力和道德素質的培養。二級學院是專業群人才培養組織實施的主體,所以,其培養目標主要從專業群的角度考慮,要體現專業群和產業群的對接,由二級學院統一規劃專業平臺課程,重點關注學生專業通用知識和能力培養。而專業培養目標則重點關注本專業技術領域或職業領域的行業企業、用人單位的需求,由各專業規劃專業核心課程,學生自選專業拓展課程。
(三)課程體系的構建
課程設置是保證培養目標完成的前提,學校在通識課程體系全人素質公共基礎「平臺」+人文、自然科學等選修「模塊」改革的基礎上,經過充分調研論證,依據成果導向理論,參照雪梨協議範式,把每個專業群將需要掌握的專業知識能力歸納為一個基礎平臺和若干個模塊(每個模塊可以包含2~4門課程),並將職業等級證書的內容融入課程模塊之中,供不同專業(方向)及興趣愛好的學生選擇,以此構建了通專融合的「平臺+模塊」專業群課程體系,如下圖所示。
即將所有開設課程按性質分為「公共基礎」「專業群基礎」兩類平臺課程和「專業方向」「專業拓展」「公共拓展」三類模塊課程;平臺課程以必修為主,模塊課程以選修為主;公共課程適用於所有專業群,專業課程適用於專業群內;形成了基於公共基礎平臺共通、專業基礎平臺共享、專業方向模塊分立、專業拓展模塊互選、公共拓展模塊通選的模塊化課程體系,滿足了學生個性化成長需求。
「平臺+模塊」專業群課程體系框架
1.公共基礎平臺
根據國家要求由學校統一開設的課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體育、軍事、心理健康教育、創新創業教育、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信息技術與人工智慧、公共英語、高等數學(工科專業)/大學語文(其他專業)等通識課程。
2.專業群基礎平臺
學生在一年級不分專業,根據專業群中各專業共同需要掌握的知識技能開設相應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課程。專業群基礎平臺和公共基礎平臺在教學內容和要求上相互銜接融通,如,在公共基礎課程教學中要結合專業群需求進行。
3.專業方向模塊
根據專業群中各專業定位和培養目標,在二年級進行專業分流,並從專業群模塊中選擇2~3個模塊學習專業技術知識和綜合實踐技能,以體現專業特色。
4.專業拓展模塊
包括拓寬領域的橫向模塊,難度遞增的縱深模塊以及特色模塊。學生完成專業群基礎平臺和相應的專業方向模塊基礎上,既可以靈活選取橫向拓展模塊,完成第二專業輔修,也可以選取縱向模塊,考取等級更高、難度更大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
5.公共拓展模塊
設置人文社科經典導讀、自然科學經典導讀、科學精神與思維創新、歷史傳承與哲學基礎、社會研究與經濟管理、當代中國與國際視野、藝術體驗與審美鑑賞、工匠素養與技能特長等八個模塊,每個模塊下設基本單元課程,每門課程1~2個學分,全校通開通選。
四
專業群課程體系構建案例
各專業群依據學校「平臺+模塊」專業群課程體系總體架構,結合專業群特色構建相應的課程體系。下面分別以「信息通信技術」和「電子信息技術」專業群為例說明。
(一)信息通信技術專業群課程體系構建
1.專業群模塊課程設置
「信息通信技術」專業群包括「通信技術」「移動通信技術」「通信工程設計與監理」和「通信系統運行與維護」4 個專業,除專業群基礎平臺外,將專業群內職業能力按職業崗位進行分類,設置了 8 個專業方向模塊和 6 個專業拓展模塊,各模塊之間學習的先後次序,如圖 3 所示。每個模塊與一個或一類職業崗位(群)對應,由 2~4 門理實一體化課程或實訓課程組成,一般設置 8~12 學分,課程模塊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考取結合。如,「數據通信模塊」包含「數據網組建與維護」「網絡安全設備配置與管理」2 門理實一體化課程和 「數據網絡實訓」1門實訓課程,學分分別5、4、1,該模塊對應的職業技能證書為華為HCIA/HCIP-LTE、HCIA-5G。
信息通信技術專業群模塊設置及學習次序
2.專業群課程體系構建
各專業在修完公共基礎平臺和專業群基礎平臺課程後,根據專業定位和培養目標選擇3個專業方向模塊學習,然後,從專業拓展模塊和公共拓展模塊中選修有關課程,也可以從其他專業方向模塊中選修。整個專業群「平臺+模塊」課程體系,如下圖所示。
信息通信技術專業群「平臺+模塊」課程體系
(二)電子信息技術專業群課程體系構建
「電子信息技術」專業群包括「電子信息工程技術」「應用電子技術」「微電子技術」和「物聯網應用技術」4個專業,其公共基礎平臺和公共拓展模塊課程設置與學校其他工科專業相同。專業課程總計約60門,其中,專業群基礎平臺包括電工技術基礎、電子技術基礎等7門課程,專業方向模塊設置了信息系統設計與集成等10個,每個模塊包括 3~5 門課程,各專業可從其中選擇 2~3 個模塊學習,見表1。而專業拓展模塊則主要包括專業特色模塊和橫向拓展模塊2類,其中,橫向拓展模塊中的課程主要來源於專業方向模塊。
(三)專業群教學組織架構
為適應「平臺+模塊」課程體系教學需求,通過改變以專業為單位建立教研室的傳統模式,根據專業群課程結構建立相關教學組織,設置以「模組」為核心構建基層教學單位,實現專業群各類課程的協同。
設立專業群教學指導委員會,由二級學院院長(專業群帶頭人)任主任,統籌規劃專業群「平臺+模塊」課程設置和課程體系構建;依據專業群基礎平臺課程建立專業群基礎課程模塊組,負責平臺課程的建設和教學;依據專業方向課程模塊和拓展課程模塊分別設立不同的課程模塊組,分別負責各專業模塊課程的建設和教學;每個模塊都有主導的教師,每名教師都有擅長的方向,從而形成錯位發展、各有所長的「結構化教學創新團隊」。
五
課程體系持續改進
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在通識課程體系和部分專業課程設置改革的基礎上,2018年全面推行專業群整合和課程體系改革,形成了底層共享、中層融通、上層互選的「成果導向、通專融合的專業群『平臺+模塊』課程體系」,有力地推動了專業群的建設和學生個性化培養需求。
當然,課程體系構建絕不是課程設置的簡單調整,還包括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也需要適應模塊化教學的教材,更需要師資隊伍、教學條件以及管理制度的保障。因此,課程體系的改革不僅引領了教學整體改革,同時也有力地支撐了高職擴招、1+X證書制度的實施。
後續學校還將依託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工作,建立專業群建設監測與評價指標體系,動態調整課程模塊設置和教學內容,進一步完善專業群課程體系以促進學生個性化成長,進一步完善以模組為單位的基層教學組織以分工協作開展模塊化教學,進一步完善專業群動態調整評價機制以促進專業群可持續發展。
來源於《雪梨協議研究院》
人 才 培 養 全 生 命 周 期 服 務
專業規劃 專業建設 人才測評 人才推送
地址: 廣州市天河區天慧路16號藍盾安全信息產業基地三樓
服務熱線: +86-020-85572998
官網:http://www.zhijiaoqi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