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YEAR
ZhouDao Studio
道園實記 第二篇文章
學習 生活 工作 分享
2019.5.19
「馬斯洛需求金字塔」是上世紀40年代就有的理論,我們一直用這個理論來看待人性,理解世界。這個理論看起來簡單,但其實,我們一直都用錯了。
「別人都在馬斯洛金字塔的下部,我在頂層」這句話可能激起了你的憤怒,但是別誤會,這句話不是我自己說的,是我代表你說的。是你在頂層。
01
馬斯洛金字塔的理解
我們周圍這些人,誰在低層次,誰在高層次呢?
「馬斯洛金字塔」由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 · 馬斯洛在上世紀四十年代提出,是一個把人的需求給分層的著名學說。
生而為人,最底層的需求是生理上的。往上一層是安全需求。再往上一層是關係需求,我們要有親情、愛情和友情。這些都是哪怕再普通的人,也理應擁有的東西。
更往上一層是聲望需求。我們希望自己有所成就,在社會上受人尊敬。
金字塔的頂層則是「自我實現」的需求,這是人生的高境界,名利都已經不再重要了,我們只想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我們要有所創造,我們要解決這個世界的問題,為此我們非常樂意提升自我,樹立正確的三觀,避免各種認知偏誤,追求真理……
馬斯洛的本意是說人應該一層一層的往上走,但後世的心理學家發現並不是嚴格按照這個順序。很多人連溫飽都沒滿足,就已經在追求自我實現(前段時間興火的「流浪大師」即為例證)。所以人的需求是複雜的。
但無論怎樣這個需求的分層很容易就會把人給分層:所謂有的人蠅營狗苟只知道賺錢,有的人卻在追求道德、科學與藝術,顯然兩者不是一個層次。
那麼,看看我們周圍這些人誰在低層次,誰在高層次呢? 答案當然是我們在高層次,別人在低層次。
02
你真的對稱的認識自我和他人了嗎?
自我和他人的不對稱認識是個普遍現象。人總是過度自信,高估自己低估別人。而人們對於自己相對於別人在馬斯洛金字塔上位置的高估可能比對自己能力的高估更為嚴重。
請各位設想一個場景。
有個公司為了激勵員工在工作中達標,提出凡是達標的員工,可以獲得一萬元的獎金。對這筆獎金有下面這三種描述方式 ——
1. 想想這一萬塊錢能幹什麼吧,你可以用它給家裡換個好一點的電冰箱!
2. 把這一萬元存起來,可以增加你的財務安全!
3. 想想這一萬元意味著什麼,它代表的是公司對你業績的肯定,是對你的重視!
你更喜歡哪個說法?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如果是問哪個說法更能打動「你」,人們都說是第三條 — 誰不知道錢有用,可我在乎的是這點錢嗎?我在乎的是事業!
可是如果是問你覺得哪個說法最能打動別人,大家都選擇了第一條和第二條。我們認為別人主要在乎錢。
換句話說,在我們的心目中,自己是處在馬斯洛金字塔的頂層,而別人都處在中下層。
心理學的研究結果常常不靠譜,但是最近有一個非常靠譜的結果。研究者對香港和美國的上千個受試者做問卷調查,讓他們評估「自己」和「別人」在兩個方面的水平。
一方面是個人能力怎麼樣。一方面是有沒有「認知偏誤」,包括「自利性偏誤」(也就是成功都是因為我水平高,失敗是因為我運氣不好)等,都是常見的心理偏誤。
需要注意,這個研究不是測量受試者在這兩個方面的水平,它是考察受試者對自己和對別人在這兩個方面的評估。
結果是受試者的確對自己的個人能力有所高估,認為自己比別人的能力強那麼一點點 ,但真正高估的是認知偏誤方面。
說白了,就是大多數人認為自己在個人能力方面可能比別人強那麼一點點,但是要說有沒有偏見,三觀正不正,那自己是明顯強於別人。
這裡所說的能力大約是馬斯洛金字塔上的聲望需求;而認知偏誤,那可是自我實現層面的高級東西。
不是每個人都這麼認為,但總體趨勢非常明顯。
比如你在工作中跟一位同事發生了衝突,他激烈地反對你,你覺得,他為什麼會這樣?
難道他是為了公司著想嗎?難道他是為了公平和正義嗎?肯定不會的。他要麼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要麼就是被偏見衝昏了頭腦!
那你為啥跟他衝突呢?那當然是為了公平和正義。
03
不要低估別人在馬斯洛金字塔上的位置
由此我們能不能想一下。當我們評估社會現實的時候,是不是總覺得這是一個物慾橫流的世界。當我們不得不維護自身利益的時候,是不是都是……「不得不」如此 —— 我們內心永遠是個好孩子,只是不得不偶爾向現實低頭。
這很可能是你的偏見!你低估了別人在馬斯洛金字塔上的位置。
其實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身處馬斯洛金字塔頂層的自我。
理解這一點,對我們跟人打交道非常有用。土味的營銷廣告都是試圖從馬斯洛中下層吸引消費者:我這個手機性能卓越,我這個椰汁能豐胸。可是那些高級的廣告,都是試圖打動消費者那個馬斯洛頂層的自我。
這也是為什麼長輩給介紹對象不靠譜:他們看孩子只能看到馬斯洛中下層,因為頂層的內容很難跨代交流。你家孩子愛好藝術但你覺得那不是賣點,你以為別人家孩子都只認房產證嗎?
04
這個世上每個人都有自我實現的需求
如果這個「別人」是「外人」,我們的「馬斯洛金字塔偏見」可能就更嚴重了。中國古人看自己,那是禮儀之邦,我們是知書達理、捨身取義的中華;我們看蠻夷,那都是只知道利害不知道大義的野蠻人。可是殊不知蠻夷看我們也是這樣:他們可能覺得中原人都愛欺詐而且貪生怕死,草原人都是講義氣的豪傑。
其實誰還沒有個自我實現的需求呢?
近代面對西方「列強」,我們認為他們強在「船堅炮利」;而我們中國之所以落後,那是被「禮教」所害 —— 說白了,我們是因在馬斯洛頂層呆的太久,吃了過度文明的虧。
於是中國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認為在國際上做事應該只談利益!既然別人是「列強」,那我們就必須成為「更強」。
這個想法其實沒毛病,想在國際上混好,硬實力是第一位的。但是,軟實力其實也很重要。列強並不是只講「沒有永遠的朋友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列強的人民也有馬斯洛頂層需求。
有研究發現,西方選民投票,很大程度上並不是從自身利益出發 。人人都知道自己手裡這一票根本左右不了大局,之所以出去投票,那其實是一種自我表達 —— 那是要表達自己的政治理念,那是自我實現的需求。
如果你認為在國際上做事應該只談利益,我認為你那是一個錯誤判斷。說我是有錢的中國大爺,跟我合作有好處拿,你們服不服?這是一個非常愚蠢而且難看的姿態。試問如果一個外國人到中國這麼囂張地炫耀,又有哪個中國人受得了。
總而言之,認為別人只講利益,別人的認知充滿偏誤,甚至敵人非蠢既壞,這是一個普遍的偏見,有可能會妨礙我們的判斷力。
學會在馬斯洛需求金字塔的高層跟人打交道,你才是真正的高層次。
由此所謂高級洞察都有這個特徵。戳破以後,就是一層窗戶紙。沒戳破,就是一堵牆。
此文參考萬維鋼老師在得到開設的「精英日課」的某一期
知足常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