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瀾河擺脫「黑臭」束縛,確保一河清水入東江
冬日裡,異木棉在清冷的陽光下開得溫婉,觀瀾河被浸染成大片大片的粉紅色;
而一旦到了夏日,火焰般的鳳凰木又開得熱烈,連綿的火紅色倒映在觀瀾河上,恍若夢境。
當下行進在觀瀾河畔,羅非魚在河灘製造魚窩,白鷺在河面蹁躚覓食,小白腰雨燕在橋下安家……
眼前生機勃勃的景象其實來之不易。觀瀾河發源於大腦殼山,流經深圳、東莞兩地,最終注入東江水系一級支流石馬河。就在2016年初,觀瀾河水系尚有28個黑臭水體,佔全市黑臭水體數量的17.6%,輸送至東莞的河水水質也屬於劣V類。
面對水環境汙染這一最大的環境問題和發展短板,深圳全力以赴,2019年底在全國率先實現全市域消除黑臭水體,並被國務院評為重點流域水環境治理改善明顯的5個城市之一。若想探尋深圳治水的蝶變,或可從觀瀾河變遷中窺見一斑。
觀瀾河在深圳境內的幹流長14.19千米,一級支流有14條,這條形似楓葉脈絡的水系,被深圳龍華區、龍崗區居民視為「母親河」。而這條「母親河」卻長期被「黑臭」束縛,當地居民非但不能親水、戲水,而且還要被水所困、被水所擾。
究其原因,「市政汙水收集和處理系統建設滯後於城市高速發展,汙水收集和處理能力不足,已有的市政管網和老舊小區雨汙混流、錯接亂排現象突出,大量汙廢水流入觀瀾河幹支流,導致河道黑臭。」深圳市觀瀾河流域管理中心副主任羅雄傑說。
水汙染問題需從根源著手,但卻非一日之功,也難以畢其功於一役。為給觀瀾河精細化治理留足時間和空間,同時儘快解決觀瀾河觀感及水質達標問題,保證母親河一江清水入東江,深圳治水人選擇在幹流全線敷設截汙箱涵,全面提升汙水處理能力,並新建擴建3座調蓄池,使得觀瀾河水質在旱季穩定達標。
「治水人在實施觀瀾河流域綜合治理的時候,沿著幹流兩岸建設了截汙系統。」深圳市深水水務諮詢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張偉說,在整個區域內的雨汙分流並不是特別完善的時候,通過截汙系統將漏排的汙水收集起來,然後轉入到沿途汙水處理廠達標處理和排放,觀瀾河水質得到一定程度提升。
深圳市觀瀾河流域管理中心河道管理部負責人康志介紹,如今的觀瀾河流域共有10座水質淨化廠,設計總規模達到每天143萬噸,加上分散式處理設施,流域內設計總處理能力達每天168.5萬噸,汙水處理規模是汙水產生的1.95倍,在旱季完全可以滿足流域內汙水處理的需求。
但是每逢雨季,截汙箱涵滿負荷之後,汙水依然會溢流進入河道,這部分汙水怎麼辦?康志表示,觀瀾河幹流沿線還建設有龍華河、觀瀾、河口三個調蓄池,調蓄總規模達到每天46.59萬噸,降雨初期較髒的面源雨水都能夠被這三個「大肚子」收集起來,並在雨後泵送至汙水處理廠。
「理論上講,觀瀾河幹流截汙系統的設計標準是『1.5個小時7個毫米』,只要不超過這種降雨強度,截汙系統就可以將其收集、調蓄並進行處理。」張偉說。
「伴隨著城市發展,排汙量也在增加,同時雨汙分流體系的建設還需要時間,為了保證汙水不溢流,不給下遊的東莞增加負擔,深圳2018年提出改造和提升觀瀾河末端的河口調蓄池。」張偉說。
康志表示,河口調蓄池已經不再是簡單的「大肚子」,它還兼具強大的汙水處理能力。「河口調蓄池汙水處理採用預處理、快速生化、深度處理的三級深度處理工藝,甚至比汙水處理廠的工藝還要好。」
記者在現場獲悉,改造提升後的河口調蓄池設計處理規模旱季為每天15萬噸,雨季為每天25萬噸,出水標準旱季可達到地表IV類水,雨季達到地表V類水標準,確保觀瀾河口出水水質達標。
張偉表示,河口調蓄池其實是觀瀾河水質在深圳境內的最後一道屏障。「如果沒有這道屏障,那麼流向這裡的每一方汙水都會直接進入東莞,對下遊造成較大影響。」
據了解,自2018年11月以來,觀瀾河輸送至東莞的水質全面達標。去年公開的統計數據顯示,觀瀾河省考斷面水質全年穩定達到地表水V類標準,月平均水質達IV類,創歷史最好水平。「河口調蓄池應該說發揮了非常關鍵的兜底保障作用。」康志說。
走進觀瀾河清湖人工溼地,大片大片的綠色便映入眼帘,很快便能消解夏日的暑氣。美人蕉、蘆竹、蜘蛛蘭、富貴竹、風車草等等綠植在一陣陣微風中搖曳生姿,魚兒自由遊走在清澈的「生命之泉」,緊挨著的觀瀾河幹流上白鷺翻飛、水清岸綠。
「建設清湖人工溼地的初衷,是為了深度處理龍華汙水處理廠的尾水。出廠尾水經過生態氧化池、生態礫石床、溼地植物池的層層淨化,流向『生命之泉』的水流能達到地表III類水標準。」觀瀾河清湖人工溼地運維人員杜曉敏說。
康志表示,源源不斷的清澈乾淨的流水補充進觀瀾河幹流河道後,能夠進一步提升觀瀾河水質,令人驚喜的是,溼地附近的河灘上,有非常多的羅非魚製造魚窩,多的時候能有數百個,代表著觀瀾河水質越來越好。
溼地的功能不僅是淨化。記者在現場看到,溼地系統和河道兩岸的公共綠色相互協調、融為一體,已經具有觀賞、親水及公共休閒活動為一體的生態功能區。水動脈搭載「溼地之腎」,在提高河道自淨能力的同時也為居民提供了濱河休閒空間。
杜曉敏告訴記者,每天早晨和傍晚,有大量的居民在溼地裡休閒、散步,還有市民聚集在溼地的空地上跳廣場舞。而到了周末,溼地有時候有近千人遊覽,成為觀瀾河流域最具代表性的打卡點之一。記者在午後走訪期間也看到不少市民在溼地休閒、觀賞。
「清湖人工溼地是深圳最早建設並投入運行的汙水廠尾水人工溼地,它的意義不僅是淨化尾水、提供濱水空間,更在於為深圳治水提供了嶄新的理念和樣板,茅洲河燕羅溼地、龍崗河人工溼地的建設理念,與清湖溼地不謀而合。」康志說。
若想實現觀瀾河的長治久清,不怕「強降雨」,歸根結底還得把目光放在岸上。在通過建立幹流截汙系統,觀瀾河水質、觀感得到初步改善後,深圳治水人終於能夠甩開膀子將全部精力投入到源頭治理。
據介紹,龍華區水務局在治水的新階段,已從末端治理逐漸轉向源頭管控,目光投向排口溯源截汙摸排、正本清源查漏補缺、排水戶普查等源頭治理,全力提高汙水收集率和雨汙分流率。
近些年龍華區新建汙水管網約1033公裡,其中2019年新建管網60公裡,改造修復管網63.2公裡,汙水支管網缺口基本補齊;累計完成小區正本清源改造共1907個,其中2019年完成1155個,位居全市第二,初步實現汙水管網建設全覆蓋。
與此同時,深圳市水務局還開展排水管網專業化運營,建立水務設施綜合調度管理機制,實現管網運營水平、控源截汙水平和全流域智慧管理水平同時提升。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市水務局還主動邀請市、區兩級人大政協監督治水。
2020年是汙染防治攻堅戰決戰決勝之年。在實現長治久清的目標之下,龍華區水務局立下「軍令狀」,提出「三個率先」,即率先實現雨汙分流率90%以上、率先打造全要素水務設施一張網、率先實現河流水質全天候達標,其決心和魄力令人滿懷期待。
同時,龍華還在排水精細化管理推出創新舉措,比如由社區和龍華排水公司各配備1名工作人員,共同管理雨水井和汙水井;還比如由各街道牽頭,與沿岸商鋪籤訂「門前包幹責任書」……相信通過一點一點地摳、一步一步地推,觀瀾河終能實現全天候水質達標,成為珠江水系裡的最美河流。
【來源:南方plus客戶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