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宇澄丨《繁花》:用上海話講上海故事,方言小說你能接受嗎?

2020-12-23 奈落瑾夢

2020年4月,許久未曾露面的王家衛導演宣布要開拍他的新電視劇《繁花》,這是王家衛導演的首部電視劇作品。

男女主角選擇了實力派演員胡歌和馬伊俐,更是邀請了獲得過7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攝影獎的鮑德熹作為視覺總監。它以一種近乎強勢的姿態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之中。

消息一出,有無數人好奇,《繁花》到底是怎麼樣的存在?為什麼會讓王家衛導演費力的集結如此強勢的人馬只為拍攝一部網劇,或許我們可以從金宇澄《繁花》的原著之中尋找一些蛛絲馬跡,尋找當年上海都會風光的浮光掠影。

《繁花》——上海方言寫就的小說

2012年金宇澄先生的《繁花》橫空出世,以一種近乎強勢的姿態拿下了茅盾文學獎。有無數文藝青年買了這本書,然而很多人的第一反應確實看不懂,複雜拗口的句式與纏綿偏澀的上海話,再加上一開始就是男歡女愛的場景,讓這本小說勸退了不少讀者。

沒有人知道金宇澄先生用多大的執念寫出了這本小說,在中國現代白話文小說創作中,很少有人會用純方言的手法去寫一本書,就算有,也是以北方方言為主,北方方言與普通話本就出自一脈,寫作難度和閱讀難度都不會太大。

而在金宇澄先生之前,除了市井娛樂小說之外,幾乎沒有正經的文學作品用南方方言寫出。其中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南方方言的語法,語音結構,語素都與北方方言或者說是中原官話有明顯的不同,創造小說的難度也同樣會增加,就算創作出來了,在某種程度上,是很難被讀者接受的。

不少海派作家雖然嘗試過將滬語融入到寫作之中,但是讓他們真正用滬語方言來寫作,還是沒有人敢於嘗試的。畢竟作品是寫給讀者來看的,沒有讀者再高明的創作手法都無法讓一部作品取得成功。

但是總有人願意嘗試的,中國歷來不缺乏奇人。

金宇澄先生選擇了地道的上海話來寫作《繁花》,這本書從一問世起就註定了不同凡響,他把握了傳統官話與滬語之間微妙而又若隱若現的聯繫,兩者之間達到一種奇妙的近乎渾然天成的平衡。

有人說讀《繁花》的時候,既有那個時代的烙印,也有濃鬱的上海腔調與風味,程永新先生說:「未來估量一個國家文學水平的高下,比拼的一定是關於城市經驗的小說。《繁花》往大裡說,他建立了一座與南方有關與城市有關的人情世態的博物館。」

歷史與現實交錯的上海記憶

《繁花》從10歲的阿寶開始,到中年的小去世結束,講述了20世紀六七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上海人的生存狀況,60年代的斑斕記憶也,90年代的聲色犬馬,故事在兩個時空裡頻繁交替。

歷史與現實交錯,記憶纏繞在上,李敬澤先生說:「《繁花》用一種敘事方式回應了我們的古典和傳統,但在我們這個時代,對於這種敘事方式的使用又是蠻現實的一件事情。」

主人公的都出生在建國初期,三個前面代表了三個不同階級,命運在他們身上留下的痕跡其實就是某一類人在特定歷史環境下的命運,他們不是某一個人,而是一類人的縮影,符號化的活成上海記憶裡的人生百態。

阿寶的爺爺是資本家,雖然上一代的富裕與聲色犬馬已經不屬於他,但是家庭和出生的緣故,註定了他的命運會走向一個完全悲劇的結局,滬生是軍人家庭,小毛是平常家庭的孩子,三個不同背景的少年,牽扯出百多人的故事線索,兩條時間線交互勾勒出兩個時代的聚散離合。

60年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殘酷的時代,斷層時期的上海也生活在破敗與黑暗之中,少年時代的童趣與社會的黑暗形成鮮明的對比,社會的大變革催生了一個時代的不幸,破四舊,被抄家,上山下鄉,三個少年被迫成長為了大人。

等到90年代的時候,阿寶已經成長為了寶總,少年時代的單純與天真消失殆盡,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只剩下酒桌上的推杯換盞,老李和阿毛與歲月和解,選擇了釋然。

人生百態、奇聞情史、酸甜苦辣,烘託出的則是人性嬗變與欲望的蕪雜,更是上海的滄桑變幻。

整部書通過男歡女愛的風俗故事勾勒出大都市變遷時的風俗人情,大上海60年代到90年代的變化也一一鮮明的躍然紙上。

其實對於中國人來說,「上海」已經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城市名稱,它代表著一種多元文化,代表著中國人一種共同的情懷,都市的繁華與頹廢,其實是時代變遷的縮影,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上海甚至形成了它獨特的文學流派,海派作家們的作品都或多或少的帶著上海的風味與魅力。

提起為什麼要寫《繁花》這部作品,金宇澄先生這樣說:「在以往的文學作品裡,上海經常被處理成很表面的狀態,比如外灘、旗袍、百樂門,我寫這個小說,寫城市的日常生活,希望能消除人們對上海淺表的看法。」他的目的在於從歷史和現實兩個方面,打破人們對於傷害的固有印象。

瑣碎之中的深意

《繁花》是一部特殊的作品,他的書寫格局很小,但內涵靈魂格局卻很大。他的書寫格局局限在上海方言和上海市井生活之中,將目光交聚在小人物的身上,所書寫的也是他們之間的男歡女愛和推杯換盞,整部書就是一部大段子,一點一點的勾勒著上海的生活圖景。

但是《繁花》的內涵靈魂格局卻並不小,它是以國家發展,時代變遷,市民生活為寫作背景的。敏感而又精準的把握了時代的脈搏,抓住了人們的眼球,深刻而又細緻的揭露了時代留在人們身上的傷痕與烙印,多角度多層次多方位的書寫了斷裂時空下的上海,冷靜的呈現了不同階級的市民在時代變遷下的掙扎與徘徊。

這本書之所以寫的這麼成功,不僅僅在於它的作者金宇澄先生是一個上海人,更在於作者本人豐富的文化內涵。

1952年金宇澄先生出生在上海,有人稱他為小說界的「潛伏者」他的小說帶著一種緩慢而文雅的節奏,如同上海男人骨子裡的文雅與溫柔,面對事情總是不急不慌的。

1952年出生的金宇澄,經歷了中國歷史上那個文化大變革的時代。他的筆下難免帶著那個時代的印記,經歷過那個時代,所以能深刻的寫出那個時代的一些東西,他成長於斷裂時期的上海,《繁花》的寫作,更多的是一種他自身經歷的自然而然的表露,因此他的寫作技巧是別人難以琢磨和模仿的。

很多書是到了一定年紀才可以看的,少年時期,看金宇澄先生的《繁花》,討厭書裡面的鶯鶯燕燕與男歡女愛,拗口而又彆扭纏綿的上海話,也曾讓我們覺得麻煩。直到經歷過一些事情之後,再讀《繁花》就會有別樣的感受,會對那個時代有更深的印象。

《繁花》風俗的極致,也優雅的極致,時代的風雲變局與外部的劇烈動蕩,在小說緩慢而又悠長的語氣之中緩緩流淌,讓我們以一種平靜而又複雜的心緒去面對那個時代的變革。

讓我們去期待王家衛和金宇澄兩個上海男人的相遇,再現那個時代的繁華,跟隨名導演與名作家的步伐,從書本與影視之中領略那個時代的美麗風情。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到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相關焦點

  • 胡歌回歸螢屏主演《繁花》,王家衛能拍好這部上海方言小說嗎
    否極泰來,這半分鐘,是上海味道。」 王家衛果然心領神會,聞著小說中濃厚的「上海味道」就找了來。《繁花》剛出版,王家衛就打電話給金宇澄要籤十年版權。 王家衛說,不知道是不是受了張愛玲的影響,大家講到上海文學永遠都是非常女性的,而《繁花》這部小說是男性的,充滿男性荷爾蒙,有上海男人的性感。 王家衛多次談及小說《繁花》,那種喜愛之情溢於言表,是一見鍾情、一見如故式的情感。王家衛在這本書裡讀到他的小時候,很多他上海家裡發生的事情。
  • 對話《繁花》日文譯者浦元裡花:上海是我的精神故鄉
    我便寫了這篇題為《二十一世紀的豐子愷——與讀者同行的金宇澄》(『二一世紀の豊子愷――読者と歩む金宇澄』)的書評,後來發表於2014年3月。大約是在2013年,我去上海見到老金,他送了我一本《繁花》,當場我就跟他講好了,主動提出要翻譯這本書。老金覺得這應該會是個巨大的挑戰。最初,我的想法只是為了好好讀透這本小說,就邊讀邊翻譯,當作一個學習過程,至於能不能出版,當時並沒有多想。
  • 《繁花》輸出英文日文版權,金宇澄:希望用本國流暢口語翻譯
    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上海作家金宇澄的代表作《繁花》,近日相繼授權美國和日本著名文學出版社。對於小說《繁花》的翻譯和出版,作家金宇澄對澎湃新聞記者表示,他希望出版社和譯者能以本國最流暢的口語來翻譯,而不是過於刻意考慮小說的方言問題,「因為這部小說本來就是關於市民階層的故事。我相信外國讀者也會喜歡。我唯一擔心的是小說人物過多,外國讀者閱讀時會有一些障礙,但我書中人物名字都是最普通的名字,所以讀者也不會感到困擾,他們其實可以隨便翻開某一頁也能讀下去。」
  • 你還會說家鄉話嗎?代際傳承斷裂,方言瀕危
    小毛說,我先跟姆媽講。張師傅嚓嚓嚓剪頭髮說,講什呢講,做人,就要活絡。師太說,可以講,就講 」這是金宇澄2012年出版的小說《繁花》中,身居滬西一處弄堂裡的小毛最初出場時的場景。《繁花》通篇以多為三至七言的短句、極具上海韻味和節奏的話本體,鋪陳開一幅橫跨近四十年、展現市井和世俗百態的滬上「清明上河圖」。滿紙滬語是《繁花》最為引人關注的特色。
  • 讀創讀書|《繁花》出新版,金宇澄為書中人物寫「小傳」
    ] 作為茅盾文學獎得主,金宇澄筆下的《繁花》是一部地域小說,也是一部記憶小說:六十年代的少年舊夢,人間煙火的斑斕記憶;九十年代的聲色犬馬,是一場接一場的流水席。、《繁花》責任編輯王丹姝,講述新版《繁花》推出背後的故事,以及和舊版主要的區別。
  • 對話│《繁花》日文版譯者浦元裡花:「不響」用省略號來翻譯
    我便寫了這篇題為《二十一世紀的豐子愷——與讀者同行的金宇澄》(「二一世紀の豊子愷――読者と歩む金宇澄」)的書評,後來發表於2014年3月。大約是在2013年,我去上海見到老金,他送了我一本《繁花》,當場我就跟他講好了,主動提出要翻譯這本書。老金覺得這應該會是個巨大的挑戰。最初,我的想法只是為了好好讀透這本小說,就邊讀邊翻譯,當作一個學習過程,至於能不能出版,當時並沒有多想。
  • 《繁花》盛開在上海的欲望記憶裡
    電視劇《繁花》海報。 ■本報記者 柳 青「我是阿寶,長遠不見。」扮演「寶總」的胡歌在電視劇《繁花》的預告片花裡說出這句話,多少觀眾的一顆心落定,改編自金宇澄同名小說,由王家衛監製、導演的電視劇確定近期開拍,這一刻,書迷影迷都「等了長遠」。
  • 滬語小說《繁花》譯成法語有多難
    以入選書目金宇澄的《繁花》為例,這部長篇小說2013年由上海文藝出版社推出後曾獲茅盾文學獎,但此後很長一段時間都難覓外語譯者。就在幾年前,法國另一家出版社菲利普·畢基耶也曾有意向,但最終因找不到合適譯者、成本過高而作罷。  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在於,《繁花》充分借鑑吸收了話本小說的優勢,滬語風格尤其突出,方言特色加上口語化表達,對該書的翻譯提出了巨大挑戰。
  • 他的滬語誦讀,讓全體上海人笑出眼淚!快來聽聽
    原來,正值「進博時間」,央視新晉主播潘濤,用上海話帶全國網友走進金宇澄筆下「繁花」的世界,以這樣一種特殊的形式宣傳了一波上海~666啊~>大家聽完紛紛轉發並留言下面一起來欣賞他用上海話朗誦的《繁花》(前方高能預警……聽不明白的請往下拉看文字版)潘濤滬語誦讀《繁華》節選來自儂好上海00:0002:56上海作家金宇澄的小說《繁花
  • 胡歌捐縫紉機給《繁花》劇組 重回90上海摩登年代
    【胡歌捐縫紉機給繁花劇組】改編自作家金宇澄同名小說,王家衛監製、總導演,秦雯編劇,鮑德熹任視覺總監的精品劇集《繁花》開機在即。圖說:劇集《繁花》官宣‍為更準確地還原上世紀九十年代上海的時髦氣韻,《繁花》劇組特委託上海繁花裡阿寶先生,於《新民晚報》刊登尋物啟事,和「上海城世「三方共同發起,向全社會徵集與九〇年代上海有關的老物件。
  • 金宇澄的《回望》:所有記憶 終成嘆息
    在這危險的旅程中,他們必須一再堅定自己的信念;但即便如此,迷路的危險也還是有的;可迷路卻又恰恰可能構成旅途最精彩紛呈、扣人心弦的部分……我想說的其實是,像金宇澄這樣與文字打了半生交道的寫作者,擁有一位做過「地下工作」的父親,簡直是再合理不過;進而我相信,金宇澄之所以如此執著地要將父親母親的故事講出來,當然不僅僅因為他是他們的兒子,而是因為嗅到了「同行」的氣息——他一定直覺到他們的故事將通向更廣闊的意義和更幽深的秘密
  • 朱康︱鏡子中的鏡子:金宇澄的文學插畫
    【編者按】「消逝與別離——金宇澄手繪文學插畫展」將於2017年8月13日至19日在上海圖書館目錄大廳舉辦。展出的八十幅插畫,涵蓋了《繁花》《洗牌年代》《回望》,以及人民文學出版社即將出版的「金宇澄作品選輯」(《碗》《方島》《輕寒》)的插畫原作,其中相當一部分,系金宇澄新繪的插畫作品。
  • 早報超有料丨王家衛《繁花》胡歌出演男主角 《菊次郎的夏天》確認...
    預告搶鮮看丨《繁花》胡歌為角色努力減肥 《圖蘭朵》蘇菲·瑪索攜手姜文關曉彤 據悉,由王家衛擔任監製和總導演的新作《繁花》將於本月底在上海開機劇集背景設定為90年代的上海,胡歌飾演男主角阿寶,他與幾位紅顏知己的牽連將成為故事的重頭戲,其中,他與馬伊琍飾演的老闆娘也有一段情。在開機前,王家衛還要求胡歌減肥,以配合角色需要,所以近幾個月來,胡歌都很努力地做運動和節食,為新角色做準備。
  • 四個上海老男人的天堂電影院
    我們以前的故事是非常乏味的,我現在很怕對年輕人憶苦思甜,因為他們未必關心這個。假如說到年輕人關注的問題,那只有我們聽你們說的份。但我覺得只有電影是我們能說說的了。我們這個60歲是一個什麼概念?電影發明至今才120年,也就是說電影後半段的發展與我們的成長是同步的。」看電影的故事:小心在電影院裡出事作家金宇澄。
  • 容易誤解的一句上海方言,用兩種語氣說,所表達的意思卻截然不同
    上海,國際大都市,中國的一線城市,很多人說沒有去過上海旅行,你的人生是不完美的,鱗次櫛比的摩天大樓和燈紅酒綠的十裡洋場讓很多外地遊客魂牽夢縈,在迷戀上海風景的同時,那軟軟糯糯的上海方言更讓外地遊客所津津樂道,很多人說,上海話聽著很舒服,但是卻聽不懂上海人在說啥,有的時候甚至一句簡單的上海話
  • 作家黃石:對舊上海的書寫有一種套路,寫《上海百樂之門》希望另闢...
    記者 | 實習生 劉玉馨編輯 | 黃月1從王安憶《長恨歌》到茅盾的《子夜》,從金宇澄的《繁花》到如今黃石的《上海百樂之門》,書寫和上海有關的文學作品層出不窮,這座城市永遠有未被發現的歷史、未被記錄的人物。對於作家黃石來說,上海是他的生活據點,上海人是他熟悉的人群,他書寫了這個住了幾十年而非道聽途說的都市。
  • 那些大器晚成的作家 | 笛福、錢德勒、金宇澄...
    1719年,笛福根據水手亞歷山大·塞爾柯克的一部分經歷和自己構思,完成了自己最著名的作品《魯濱遜漂流記》,這本小說被認為是第一本用英文以日記形式寫成的小說,被稱作英國第一部現實主義長篇小說。笛福也因此被視作英國小說的開創者之一。雷蒙德·錢德勒雷蒙德·錢德勒,美國著名推理小說家。
  • 「小上海」為啥不會講上海閒話?
    新民晚報 記者呂劍波 見習記者王文佳 眾多市民參與「上海話•上海情」《談天說地阿富根》首屆上海話大獎賽的熱情讓賽事組織者很欣慰,但比賽中暴露出眾多「小上海」上海話水平普遍下降的問題,也令人擔憂。被列為時下中國三大方言之一的上海話,目前面臨著怎樣的困境?是什麼原因造成的?保護上海話,有何新的思路?
  • 老底子的上海話哪能講?常用新、老滬語了解一下→
    老底子的上海話哪能講?上海開埠百餘年來,多種原因疊加,方言也在逐漸演變,詞彙變化顯著,部分舊詞逐漸消失,一些新詞不斷產生。這些看上去"不搭界"的上海話,竟是同一個意思,你都認識嗎?
  • 【魔都絮語】也談上海小囡學說上海話
    原創 繆迅 上海老底子魔都絮語也談上海小囡學說上海話繆迅你家的小囡會說上海話嗎?你打算讓他(她)學說上海話嗎?筆者曾從上視「新聞坊」裡看到這樣一條報導:某區有一個街鎮舉辦了滬語培訓班,參加培訓的都是些小學生。記者採訪時,讓幾個參加培訓的孩子用上海話來說「出生證」、「人民廣場」等幾個詞,這幾個孩子說的過程中多多少少地夾雜著普通話的語音,有點洋涇浜,神情也略顯得有些不自信;不過,有的孩子說出的幾句上海話,明顯帶有南匯方言的口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