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耀湘兵團和黃維兵團都是國軍的精銳兵團,廖耀湘兵團所轄的新一軍、新六軍和黃維兵團的十八軍,都是國軍五大主力,和邱清泉兵團是當時國軍在全國範圍內最精銳的三個兵團,而且都是當時國軍中機械化程度最高的兵團,但廖耀湘兵團在遼西全軍覆沒的時候,和黃維兵團的情況很相似,都是重裝備集團在河網縱橫的地帶遭到解放軍阻擊,逐步陷入重圍,最後被全殲了。
本來按照廖耀湘的想法,是不願意出瀋陽救援錦州的,但在國軍統帥部的嚴令催促之下,廖耀湘才在一九四八年十月二日同意出遼西救援錦州,但部隊集中到新民出發的時候,已經是十月九日了。接著廖耀湘又去進攻彰武,等到攻佔彰武,已經是十月十一日了。攻佔彰武之後,廖耀湘才開始西進,先進佔新立屯,計劃下一步躍進到阜新,然後再折而南下,經義縣到達錦州。
廖耀湘為什麼行動如此遲緩呢?因為他始終認為像這樣側敵行軍是非常危險的,而且始終認為解放軍在圍城打援,所以堅持認為,應該由東進兵團突破塔山防線之後,救出錦州守軍,然後一起向東進攻,他再向西進攻才比較安全。他認為最安全的路線是先向南進佔遼陽,再到營口,之後從營口向東進攻,因為之前他在搶收時曾派五十二軍進佔營口,發現遼南除了四縱之外,並沒有解放軍其它主力部隊,比較安全。
一直到十月十四日,錦州已經解放,廖耀湘尚未渡過饒陽河。廖耀湘曾對他的參謀長楊琨說,錦州是肯定要淪陷的,東進兵團也不可能突破塔山,所以他在彰武一帶徘徊逗留,就是認為在錦州失守之後,西進失去意義,國軍統帥部就會同意他的南下營口的計劃。只要到了營口,無論是走海路到葫蘆島登陸,與東進兵團會和,還是獲取補給,都要方便得多,最重要的是在營口,隨時可以從海路逃走。
而廖耀湘在從瀋陽出發,整個兵團在新民集中之後,如果要去救援錦州,需要渡過四條比較大的河流,包括遼河、新開河、巨流河、饒陽河,到達錦州外圍還有大凌河。所以,國軍統帥部在催促廖耀湘兵團抓緊西進的時候,廖耀湘推脫的理由就是整個兵團都是重裝備,攜帶了大量重炮和車輛、戰車、坦克等,而這些河流上都沒有足夠的橋梁,所以每到渡河時都需要另外假設浮橋,渡河需要時間。
但廖耀湘沒想到的是,在錦州已經解放的情況下,國軍統帥部仍然堅持要求廖耀湘兵團西進,與東進兵團會師大凌河,夾擊解放軍,與解放軍進行一次決戰。如果在東北不尋求與解放軍進行一次決戰,擊破解放軍一部,則華北可能會出問題。但廖耀湘認為,決戰的前提是錦州能夠守得住,錦州既然已經被攻破,那麼解放軍的下一個目標很可能就是瀋陽,而且,在東進兵團遲遲無法突破塔山防線的情況下,廖耀湘兵團也已經自身難保了。
在此期間,廖耀湘已經說服了衛立煌同意直出營口的方案,衛立煌只叮囑他,在萬不得已的時候,可以退回瀋陽。廖耀湘在彰武到新立屯之間徘徊逗留時,為了督促廖耀湘繼續向錦州方向攻擊前進,國軍統帥部曾派已經臨時趕到東北的杜聿明趕到廖耀湘兵團,與廖耀湘會面,試圖說服廖耀湘西進。但結果反而是廖耀湘說服了杜聿明,杜聿明同意向國軍統帥部陳述出營口方案,但同時要求廖耀湘兵團到營口後,再向北進攻,與東進兵團在大凌河會師。
等到國軍統帥部同意廖耀湘直接向營口撤退的方案的時候,已經是十月二十日,距離錦州解放已經過去了一星期,情況已經完全變了。原本廖耀湘曾想要先佔領黑山大虎山一線,並認為黑山方面的解放軍並無重兵防守,攻擊應該沒有問題,只要攻佔黑山,無論是退回瀋陽,還是南下營口,或者是繼續西進,都有迴旋餘地。但等到二十日廖耀湘兵團開始進攻黑山、大虎山的時候,第一波用整個兵團實力最弱的七十一軍進攻,攻擊不利,才又加強了新一軍,但為時已晚。
到二十二日,仍未能攻佔黑山,廖耀湘才發現解放軍是在死守,而死守則意味著在等待增援,偵查人員也發現解放軍正在大量向黑山以南運動,情況十分嚴重,形勢已經非常嚴峻了,必須馬上向營口方向轉移,但為時已晚,解放軍已經從錦州方面轉移過來了,既堵住了廖耀湘退回瀋陽的通道,也堵住了南下營口的通道,連向北退回阜新這最不可能的一條路,也被堵住了。也就是說,這時候廖耀湘兵團已經完全被包圍了。
黃維兵團的情況與廖耀湘兵團很相似,從駐馬店出發,進入淮海地區之後,需要先後渡過潁河、渦河、淝河、澮河等大小合流,而中野的層層阻擊幾乎都是依託這些河流進行的,以此來遲滯黃維兵團東進徐州。而黃維兵團最後被包圍時所在的地區,就是在澮河地區,先強渡了一部分,發現形勢不利,又退回去,企圖向固鎮轉移,這時候遭到陳賡兵團背河而陣的阻擊,十幾萬人被壓縮在一個很狹小的區域,兵力無法展開,重裝備火力優勢也無從發揮,整個兵團最後在這裡被全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