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中國出版史的吳越王后裔-金山錢氏

2021-02-07 錢氏家訓家教
「『錢氏一族在中國出版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中國出版史》。

單單這一句話,就足以體現這個書香世家的刻書功績。據記載,金山錢氏家族校刊歷代各類名著達1000餘卷(記載於新編《金山縣誌》),內容分為子、史、經、集四類,即現代圖書分類法的醫藥、數學、哲學、佛學、天文、地理、歷史、文學等。所刻書籍注重收集精品孤本。從先秦諸子學說到當代精要,可謂包羅萬象。

曾坐落上海金山的大觀書院和錢氏宅第,太平天國被毀(鹹豐年金山縣誌)

這一支錢氏出自吳越王族,吳越王錢鏐的第十五代孫錢以安約在明朝初年作為鹽官被派遣到奉賢雲間鄉(現今的上海奉賢),錢以安的曾祖父錢應孫是南宋知軍,直系祖是吳越王第六代孫錢景臻(1055-1126)和北宋皇帝宋仁宗的第十個女兒秦魯國大長公主(1059—1144)的後代,在南宋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第十代錢象祖(1145—1211)出任南宋宰相(1205-1209)。見金山錢氏遠祖世系圖。

根據《中華印刷通史》記載,但凡提到五代十國時期的中國雕版印刷術,較為突出的就是地處南方太湖流域的吳越國。吳越錢氏諸王信奉佛教,而忠懿王錢弘俶(947-978)崇信甚篤,曾大量修建寺廟,興造佛塔,雕印佛經。1917年,湖州天寧寺改建過程中,在石幢象鼻內發現了數卷藏存的「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卷首扉畫前有「天下都元帥吳越國王錢弘俶印《寶篋印經》八萬四千卷,在塔內供養。顯德三年丙辰(956年)歲記」。吳越王朝如此大規模的印刷活動,讓人嘆為觀止。

五代之後,宋、元、明三朝荏苒而過,公元18世紀,中華大地已經進入康乾盛世。祖先身上的這種「書香魔性」,再次在金山錢氏的子孫身上煥發出無比耀眼的光芒!金山錢氏自臨海到奉賢,從奉賢到金山,其傳承數代的刻書事業在中國印刷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同樣在這本《中華印刷通史》中,有著對清代著名私人藏書家、刻書家所刻印的書籍所做的簡要介紹,從中能看到這樣一段話:道光十三年(1833年),錢熙祚完成宋章樵注《古文苑》21卷,刻板行世。


道光十七年(1837),錢熙祚在宗祠堂後建閣以貯書,取名「守山閣」。樓分四層,同時聘請名士如顧觀光、李長齡、張文虎等在藏書樓中校勘、抄書,每日校書80餘種,抄書400餘卷。書閣位於湖灣之處,湖光山色,碧波蕩漾。

根據光緒年間《錢氏家刻書目》所載,錢氏刻書自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 起,自錢樹本(字根堂1744-1790)至光緒年間從未間斷,前後超過100年。90年版金山縣誌記載著這個家族參與校勘刻印的有五代十九人,其中「樹」字輩4人,他們是:錢樹立、樹本、樹棠、樹芝;「熙」字輩7人,他們是:錢熙祚、熙泰、熙輔、熙載、熙彥、熙輿、熙哲;「培」字輩5人,分別是:錢培名、培讓、培益、培蓀、培𤇍;「銘」字輩2人,分別是錢銘烈、錢銘圭;「國」字輩有1人,為錢國寶(作者註:此處記載有誤,熙字輩參與有9人,並無熙輿,為熙祚、熙泰、熙輔、熙載、熙彥、熙恩、熙哲、熙鹹、熙經。金山錢氏並無「國」字輩,錢國寶應為錢銘彝,培字輩錢培廉也參與刻書,其子錢銘鍾刊光緒金山縣誌,第五代刻書傳人應是「潤」字輩潤功,潤道)。五代校刻書超過20人。



金山錢氏校勘翻刻的作品,最為著名的莫過於《守山閣叢書》、《指海》、《藝海珠塵》和《小萬卷樓叢書》這4部巨著。自從這4部巨著問世,錢氏校勘古籍名著的名聲大振,不僅在大江南北深受讚譽,並且引起國內外文壇的關注。錢熙泰金山縣誌鹹豐手稿中提及「守山閣叢書指海等一時風行朝鮮日本諸國以重價購之」。


在金山錢氏的刻書成就中,《守山閣叢書》毫無爭議是那顆皇冠上的明珠,道光乙未年(1825年),錢熙祚和顧尚之,李蘭垞、兄弟錢熙泰共5人,於當年十月初四午刻,從秦望山乘船出發。錢熙泰的《湖樓校書記》裡詳細記載了眾人來到文瀾閣的所見所聞:「十四日偕同人至文瀾閣,假山雜樹,進徑幽奇。閣凡三層,各五間,最下層中置圖書集成,左右皆經部;次上層周圍而凹,其南為史部;最上層則子部集部,其書函以香楠,首刻韱題,經飾以綠,史以朱子以藍集以淺絳,每冊之護頁如之閣之後為.」


200年前的校書情形:人流稀少的冬天,在湖樓校書抄書的一共有三十多人。坐在樓中,面對冬日的湖光山色,白天校書抄寫筆耕不綴,夜裡則點亮燈火,讀書的聲音到了半夜也不會停止。錢熙祚,錢熙泰等到了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歷時十年終於完成這部巨著,定名為《守山閣叢書》,分經、史、子、集4部,112種656卷,主要為宋元明三朝名著。



《守山閣叢書》一經問世就大獲好評。江蘇儀徵阮元(清乾隆進士,曾任湖廣、兩廣、雲貴總督、體仁閣大學士)及安徽績溪胡培翬(曾任內閣中書、戶部主事)為《守山閣叢書》寫了雙序。清同治進士曾任翰林院侍講學士、內閣學士的張之洞預言:「其書在五百年中,必不泯滅者也。」

這部叢書刊出後,錢熙祚又把《墨海金壺》中未收入《守山閣叢書》的28種輯成《珠叢別錄》82卷,其內容多為醫、農、道家、藝術方面的書籍。接著又根據張海鵬所輯《借月山莊匯鈔》殘版,經校勘、增輯,重編為《式古居匯鈔》,共收各類古籍49種135卷。

只可嘆天意弄人,戰火無情。保存在錢家樓閣裡《守山閣叢書》如此之皇皇巨著不幸在鹹豐庚申(1860年)太平軍戰事中被毀之一炬。直到光緒十五年(1889年),上海鴻文書局印出影印本,但流傳極少。等到民國10年(1921年),上海博古齋又為之影印縮本,並附《珠塵別錄》。

  錢氏刻書坊出品的《指海》又一部容量巨大的名著。《指海》所輯內容有兩類:一類是古今書籍僅存孤本,從來沒有刊刻的;或原版已廢,其內容大多是關於科學、政治、風俗、社會輿論等;另一類是原本已失傳,後來翻刻的版本一傳再傳,承襲謬誤,已喪失本來面貌的,或者原書已久失,依賴他書援引,只略存梗概的。凡此種種,錢熙祚都廣泛對照多種書籍加以校勘。為了使讀者方便復案查閱,錢熙祚隨校隨刊,刊至第十二卷  可惜天妒英才,錢熙祚於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病逝,年僅44歲。他去世後,其嗣子錢培讓、錢培𤇍遵遺囑與顧觀光、張文虎就存稿原例繼續編纂,至道光二十六年(1840年)續編8集,全書共20集,141種404卷,並附《守山閣剩稿》一卷。書前冠有績溪胡培翬序,錢培讓、錢培𤇍有跋。在歷史地位上,《指海》取材精湛,體例完備,足與《守山閣叢書》相媲美。

除了以上這些著名刻本,錢熙祚還校勘了《黃帝內經素問》、《內經素問靈樞》等醫學著作。熙字輩裡,還有一個人不能不提,他就是錢熙泰。錢熙泰(1812~1860),字子和,號鱸香,著名的《文瀾閣續抄書目》均由他執筆。

《湖樓校書記》也有他的身影。而在錢熙泰自己的日記《錢鱸香先生筆記中》,也詳細描寫了兄弟友人齊赴文瀾閣查閱校勘數目,並結伴而遊,寄情山水的故事。

「先生生平與同邑顧尚志先生(觀光)、南匯張嘯山先生(文虎)最友善。道光乙未秋寓西湖,就文瀾閣校書之役。三先生外,李蘭垞、錢雪枝二先生也。雪枝先生名熙祚,鱸香先生之兄,即刻守山閣業書者。其道光巳亥二度校書,庚子三度校書,皆寓湖上之彌勒院十三間樓;則先生與嘯山先生二人也。先生愛遊,所至必窮其勝,校書得暇時,復出遊,與嘯山先生偕。湖上勝地既遍,乃更西至天目、九鎖;南渡江,登會稽,探禹穴,訪蘭亭」。


錢熙泰尚著有《鋤月吟稿》、《古松樓剩稿》等詩集。當然,如今倘若你想研究金山歷史,也一定會參考查閱錢熙泰在鹹豐8年完成的《金山縣誌》稿8冊,此版《金山縣誌》今藏於上海圖書館。而後的光緒四年版《金山縣誌》也是根據此稿「增損分合」而成的。



再說說錢熙祚的哥哥錢熙輔。錢熙輔(字鼎卿1796-1866),曾任蕪湖教諭,而他的嶽父系清嘉慶時南匯著名學者吳省蘭,曾輯《藝海珠塵》叢書,以天幹為序,隨校隨刊,共完成甲至辛8集163種而逝世。為了幫老丈人完成未竟之業,錢熙輔續輯壬癸二集,共收書42種,內容為唐宋以來松江府地方文獻,包括經學、小學、輿地、掌故、筆記、小說、天文、歷算、詩文等,並於道光三十年(1850年)刊成。此外,他還校勘重印有《海國圖志》、《重學》,著有《勤有書堂剩稿》詩集。


                                       金山張堰錢培名住宅

在金山錢氏的「培」字輩中,也有一個人值得介紹,他就是錢培名(字夢花,1818-1887)曾為候選縣丞,錢熙祚從侄。其父錢熙經(1796-1849),曾協助錢熙祚校勘《守山閣叢書》和《指海》,該書完成後,認為「古今宜刊的著作尚有許多」,擬繼續編輯,但因病未能如願,遂於道光末令其子培名編校《小萬卷樓叢書》,仍由顧觀光、張文虎協助,按《守山閣叢書》體例編輯,至鹹豐四年(1854年),因太平天國戰爭中止,《小萬卷樓叢書》共17種,68卷。錢培名除校勘訛誤外,還對其中《越絕書》、《申鑑》、《中論》、《醫經正本書》、《陸士衡文集》等書各附《扎記》1卷,增補了逸文、脫文。光緒四年(1878年)重刊時,撤去《續呂氏讀詩記》3卷,易以顧觀光的《武陵山人雜著》1卷,為17種66卷。為此,當時的金山縣學使專門獎給他「家風好古」扁額,錢培名死後於光緒十三年(1887年)被列入清芬祠,加以紀念。


 鹹豐十年(1860年),太平軍過境,軍兵將錢氏刻書坊洗劫一空。近代學者、金山名士姚光曾這樣形容當時的慘狀:「兵匪所至,書籍版片無留焉。即有孑遺,書以裹物,版以為薪.行軍以天雨泥濘,取書版鋪道路,延垣至數裡,冥冥浩劫,可勝慨哉!」亂兵過後,錢熙祚嗣子錢培蓀(1821-1876),號子馨,浙江試用同知,賞戴藍翎深感已無力再重新刊刻,於是和張文虎商量(此時顧觀光也已病逝),先輯錢氏世代所刻書目、序、跋、校勘記等一編,又以戰亂後新刻共10卷,其書方成而病卒。錢培蓀的妻子又復請張文虎校讎並為之序,最終於光緒四年刊成。




太平天國之後,錢熙泰兒子錢培廉重建了金山錢氏宗祠和錢氏花園。今天的金山秦望山依然青山綠水,祠堂得以倖存,花園古樸幽深記載著金山錢氏400年的「守山」 古松樓旁的刻書身影,祠堂裡積澱了近千年的血脈傳承。


修繕後的錢氏祠堂外觀和內部,現上海市金山張堰鎮東河沿15號

附:金山錢氏家刻書目:

守山閣叢書

錢熙祚等刻

珠叢別錄

錢熙祚等刻

指海

錢熙祚刻,十二集、九十種、二百三十六卷;錢培讓、錢培𤇍(傑)續刻八集

藝海珠塵 壬癸集

錢熙輔刻

小萬卷樓叢書

錢培名刊刻

金山錢氏家刻書目

錢培蓀刻

左傳公谷,國語,國策,莊、騷讀本

新安人方人傑選,錢樹本(根堂)參訂

經餘必讀、續經餘必讀

華亭雷琳輯,錢樹棠(師臺)校刊

達生編

錢樹棠校刊

醉經樓經驗良方

錢樹棠輯,錢樹立(素然)校刊,侄孫錢廉重刊

傷寒譜

嘉定沈鳳輝著,錢樹棠、錢樹立校刊

保素堂稿

華亭錢金甫著,錢樹立校刊

溫熱病指南集

淞濱陳祖恭著,錢樹芝(端五)校刊

春秋闕如編 八卷

錢熙彥(邦士)、錢熙載(虞揆)校刊

元詩選補

錢熙彥輯刊

元史續編 十六卷

明胡粹中評纂,錢熙載校刊

素問靈樞

錢熙祚校刊

胎產秘書

錢熙祚重刊

華嚴墨海集

錢熙哲(叔保)編次

古松樓剩稿

錢熙泰(子和)著

貨幣文字考

華亭馬昂著,錢培益(貞吉)校刊

灑南北大營紀事本末 二卷

秀水杜文瀾編,活字版,錢國寶(子通)校

務民義齋算學 三種

烏程徐有壬撰,活字版,錢國寶校

瘍科輯要

平湖沈志裕纂,活字版,錢國寶校

萬一權衡

活字版,錢國寶校

甲子元術法、癸卯元術簡法、五星簡法

金山顧觀光著,錢潤道(慎元)、錢潤功(誦之)校刊

光緒金山縣誌

錢銘勳著

金山縣誌,鹹豐年稿

錢熙泰著


相關焦點

  • 金山錢氏千年傳承,「家族史」記錄圖書刊刻卓越貢獻
    這一支錢氏出自吳越王錢鏐家族,在五代以來幹餘年的中華歷史長河中綿延傳承,名人輩出,最終在金山的這片土地上扎穩腳跟,成為一方望族。連續數代錢氏家族成員,不僅致力於藏書、刻書,還大力資助包括張文虎、李善蘭等江南地區近代傑出的中國知識分子著譯,大力推動了近代西學東漸的進程,為中國近代科技知識的傳播貢獻良多。
  • 樅陽名族 | 樅陽吳越錢氏(二)
    《櫱嶺錢氏四修流光譜》作者錢桂容(1583—?),字美中,號治城,櫱嶺福一公桂行二十七世孫。公繼《櫱嶺錢氏三修流光譜》30年後,於1629年與元茂、玉屏等撰《吳越錢氏四修流光譜》成並序,年47歲。傳曰:公「總督崇禎二年己巳譜政,考核詳明,筆削無私,我錢淵源洞若觀火」。
  • 錢氏家族為何人才濟濟
    聽別人的故事悟自己的人生(吳越王- 錢鏐)孟子說:君子之澤,五世而斬。這要追述到錢氏文化的奠基人,五代十國的吳越王錢鏐。"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是吳越王錢鏐第33世孫。錢鏐是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的創建者。在混亂動蕩的五代時期,他把江浙一帶建成世外桃源。
  • ●錢氏族譜大全!錢家人必看!
    籛鏗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長壽者,也是民間神話中壽星的原型。源流二中國錢姓血脈比較純正,較少發生外族和外姓的融入。但在元明清時,錢姓開始出現與周邊民族融合的現象,今回族、苗族、壯族、傣族、藏族、黎族、土家族、哈尼族、布依族、納西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少量錢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為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錢氏。
  • 譜牒 | 樅陽錢氏 譜牒千秋(一)
    為讓人們更多了解樅陽吳越錢氏史上修譜情況,茲將樅陽錢氏千百年來續修家譜先賢及譜牒概況,作簡要介紹。 1、大宗、慶系吳越錢氏一世祖武肅王錢鏐(852—932),於公元915年8月18日撰修錢氏《大宗譜》成並序。
  • 「錢氏名流」現象背後秘密
    江南錢氏始於古代吳越,其時錢氏支派已達100多個,且多集中於江南的江浙一帶,更以杭州、無錫、溫州、臨安為其聚居地,由此形成杭州錢氏、無錫錢氏、嘉定錢氏、嘉興錢氏等支派,錢偉長、錢學森、錢三強就分別是無錫、杭州、湖州的錢氏支派。
  • 錢氏家譜匯總!錢家人一定要看看!太全了!
    籛鏗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長壽者,也是民間神話中壽星的原型。 周文王時,彭祖裔孫籛孚為周文王師,官拜泉府上士(泉府,掌管全國的稅收和錢糧;上士,周代宰夫級官階之一)。因泉通錢,而籛字恰是錢字上有個竹頭,為紀念籛鏗氏族再次復興,籛孚的子孫便去籛字竹頭簡為錢姓。在如今的魯南蘇北地區仍有少量的籛氏以及訛音簡化的尖姓生活著。2、中國錢姓血脈比較純正,較少發生外族和外姓的融入。
  • 致敬樅陽錢氏(之一)
    在《樅陽錢氏八百年》一書中我曾作專題介紹,但書已出版多年,且數量有限,了解樅陽錢氏的讀者不是很多,因之近期有不少族內外的熱心讀者提出建議,將介紹樅陽錢氏的主篇文章《樅陽錢氏八百年》,以適當形式再次刊發。因此筆者根據原文稍作增刪,題曰 「致敬樅陽錢氏」,藉助陳靖先生的「樅陽家譜館」微信公眾號平臺分四期刊發,以饗讀者。
  • 錢氏淵源世系至吳越王主幹表
    錢氏淵源世系主幹表  1.少典---2.黃帝---3.昌意---4.乾荒(幹荒.韓流)---5.顓頊帝(高陽)---6.稱(偁.伯偁.伯稱,顓頊國始祖)---7.老童(卷章.耆童)---8.吳回(重黎之弟,官至祝融)---9
  • 解密:「錢氏家族」為什麼能號稱「兩浙第一家族」
    我們現在經常會說富不過三代,但是在江浙一代,卻有一個非常有名的家族,被譽為「千年名門望族、兩浙第一世家」,那就是「錢氏家族」。可能說到錢氏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錢學森,沒錯,他就是杭州錢氏的代表人物之一。這位「中國航天之父」「中國飛彈之父」「火箭之王」和「兩彈一星」元勳,成就影響了中美兩國,乃至整個世界,更為可貴的則是他那顆拳拳報國之心。
  • 錢鏐和他的錢氏家族
    (錢鏐)在1000多年前的中國,有這樣一個「可怕」的王族。它能在最亂的亂世中生存,在朝代更迭中還能使國家富饒。可這個受百姓敬仰的王族,在短短存在72年後,卻自己選擇在中國歷史上消失了!吳越國曆3代5王,至公元978年錢鏐孫子錢弘俶為了保護老百姓的生命財產,做出了痛苦而明智的抉擇——取消吳越王位,尊趙氏為帝,北宋統一,吳越國滅亡。錢鏐家族得以長期立國的主要原因是,錢鏐認為和氣生財,有錢能使鬼推磨,低調做人。
  • 錢氏堂號大全,錢家人快來看看你屬於哪一個?
    此地錢姓宗族,據記載最早是由兩漢彭城郡等地遷來,錢林、錢遜是先祖,至五代吳越國王錢鏐祖孫發展,吳興錢氏後來居上,真正成為天下錢氏所仰望的最大的郡望。堂號堂號是中華姓氏、家族文化的重要內容,是姓氏在過去的一種特殊標誌。在這裡所謂「堂」,最初是指寬敞明亮的房子,或指與「室」相對的住宅正屋。
  • 吳越王錢鏐如何讓自己的家族持續千年,成為兩浙第一世家
    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祖先,五代時期的吳越王錢鏐。那麼,錢鏐有什麼秘訣,讓自己的家族不但延續千年,還人才輩出呢?歸納起來有三個主要原因。首先是低調。錢鏐的低調有遺傳因素。據《舊五代史錢鏐傳》記載,錢鏐出生在一個普通的家庭,做了吳越王后,把臨安的老房子重新翻蓋得很壯麗,回家探親的行頭也很排場。但是,錢鏐的父親錢寬卻跑開不見他。
  • 中國超牛的家族,昌盛了千年,後代人才輩出,改變了大半個中國
    中國自古就有一句古話,叫做「富不過三代」,其意思是家族的興盛在三代之後便會由盛轉衰,難以保持以前的盛況。但中國卻出現了一個延續千年人才輩出的名門望族——吳越錢氏家族。吳越是唐末五代十國時期的南方一個小國,錢鏐是吳越國的開國皇帝。
  • 《中國出版史研究》2020年第4期目錄和卷首語
    原創 本刊編輯部 中國出版史研究目 錄卷 首 語《管子·權修》云:「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
  • 江陰發現清代帝師翁同龢「吳越世家」手書磚雕
    近日,一組赤岸村「古村新顏」組照在朋友圈內引發關注,其中一張清代帝師翁同龢手書的「吳越世家」磚雕照片尤其引人注目,更有附近村民結伴前往赤岸一睹手書磚雕風採。赤岸村內有一座錢家老宅,此宅為五間二層磚木結構建築,由常熟鹿苑望族錢氏後裔出資建造,整樓灰牆青瓦渾然一體。甚為珍貴的是,老宅的門楣上有一塊「吳越世家」磚雕,磚雕上的文字圓潤厚重、蒼渾遒勁,充滿著磅礴強壯的大家風範。據了解,「吳越世家」四字是由錢氏祖上在上個世紀初時赴虞託人請清代帝師、重臣翁同龢書寫,後又請人雕刻在青磚上。
  • 杭州市社科院「我們的價值觀」研討會 聚焦錢氏家族崇學重教家風
    杭州網訊 9月17日,由杭州市社科聯、杭州市社科院舉辦的「我們的價值觀」研討會暨錢氏家族崇學重教研討會在上城區錢王祠閱禮堂召開。會議主要聚焦錢氏家族的崇學重教家風。來自浙江大學、浙江農林大學、錢鏐研究會、杭州市社科院、杭州職業技術學院的專家學者共十餘人參加會議。本次會議的主題詞為「崇學」。
  • 中國近代第一世家:一諾獎得主,兩外交家,三科學家,四國學大師
    一、錢氏家族的人才們 吳越錢氏家族,指的是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主錢鏐的後代。錢鏐本是一位長相醜陋的武夫,由於帶領鄉民抗禦亂軍有功,受到當地人民的擁戴。在公元907年朱溫篡唐之後,當上了吳越王。 錢鏐稱王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
  • 牛氣千年的中國頂級家族:家教很「笨」,為何卻無比成功?
    整個五代十國時期,錢鏐和他的後繼者,沒有參與各種以領土擴張為目的的戰爭,而是以「保境安民,發展農商」為基本國策,留心地方治理,著力發展經濟,在中國最動亂的歷史階段中創造了一個奇蹟——中原地區群雄紛爭,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吳越國卻迎來了最好的和平發展時期,江南人民安居樂業,從不受戰爭影響。
  • 他於亂世之中為他的百姓建了一個「桃花源」-吳越王錢鏐
    後幾經周折,朱溫稱帝後,封錢鏐為吳越王,吳越國正式成立,隸屬於梁朝。自此開始,歷經三代五王,錢氏一族始終把「保境安民」作為自己治理國家的唯一目標。對外的國策,尊奉中原。他諄諄地教誡子孫要恪守臣節,要"善事中國,勿以易姓廢事大之禮"。"要度德量力而識時務,如遇真主,宜速歸附。" 後世之君也時時遵循祖宗遺訓,先後尊后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和北宋等中原王朝為正朔,並且接受其冊封。使百姓免受戰亂之苦。後來吳越國歸屬宋朝,以最為和平的方式結束了歷史的行程,是歷史上少有的佳話,為中華民族的統一做了很好的表率。